问题

21 个城发布房价限跌令,多地工抵房也出现井喷之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房地产市场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闹的局面。一边是21个城市急吼吼地出台“房价限跌令”,另一边是“工抵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且还不少是带着“折扣”的。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为啥会出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以及“库存压力”的集中体现,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同一个核心问题:市场在经历调整,局部区域和特定类型的房产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

1. “限跌令”:稳定军心,防止系统性风险

稳楼市,就是稳经济: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牵涉到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比如建材、家居、家电、金融贷款等等。一旦房价快速下跌,不仅会让购房者(尤其是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的财富缩水,信心受挫,还会导致银行的抵押物价值下降,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出台“限跌令”,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阻止房价过快下跌,维护市场稳定,避免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
保护开发商和金融机构: 房价下跌意味着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资金回笼变慢,甚至可能面临破产。而银行作为重要的贷款方,也承担着坏账的风险。限跌令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争取缓冲时间,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
维稳购房者情绪: 虽然有些购房者盼着房价下跌抄底,但如果房价出现“雪崩式”下跌,会严重打击市场信心。本来有购房意愿的人会因为害怕“站岗”(买入后继续跌)而犹豫观望,导致市场成交量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限跌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市场一个“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预期,稳定购房者情绪。
“一城一策”的体现: 允许“限跌”本身就是中央“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下,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去应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那些房价下跌压力大的城市,自然会把“稳定”放在首位。

2. “工抵房”井喷: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和“去库存”的信号

资金链紧张,变现需求迫切: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很多开发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一方面,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导致负债率高企;另一方面,销售不畅、回款困难,加上一些融资渠道受限,使得资金链变得异常紧张。“工抵房”是开发商用房子抵顶欠款的一种方式。 这里的“工”通常指的是工程款,也有可能是供应商的材料款,甚至是拖欠的工人工资。
消化库存、回笼资金: 很多项目在建或已建,但因为销售不理想,房子就成了开发商的“沉淀资产”。通过“工抵房”的方式,可以迅速将这部分资产“变现”(虽然是抵顶欠款,但相当于减少了负债),或者至少能够盘活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其他更紧急的费用,比如保证后续工程的资金供应。
“跳水式”优惠的诱因: “工抵房”之所以会比正常售价便宜,是因为:
急于变现: 对开发商来说,能拿到一部分现金(即使是抵债)比房子本身更有价值。
避免持有成本: 房子一直卖不出去,就要承担物业费、维护费等持有成本,而且占压资金。
清库存压力: 有些项目可能存在一些滞销的房源,开发商宁愿打折处理掉,也不想让它们成为“死资产”。
“合法”的降价途径: 在“限跌令”之下,开发商不能直接降价销售,但通过“工抵房”的“特殊渠道”,可以绕开这个限制,以一种“变相”的方式达到降价促销的目的。
业主维权和纠纷的隐患: 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工抵房”的出现,也可能与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纠纷有关。比如,开发商承诺的某些配套未能兑现,业主可能因此拒绝支付尾款,或者要求开发商进行补偿,这时候“工抵房”就可能成为双方博弈的筹码。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冰火两重天”与“结构性分化”。

1. 整体承压,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销售端: 全国范围内,新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同比下滑。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对未来收入和房价预期不稳,使得入市意愿普遍不高。
投资端: 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很多房企都在收缩投资规模,甚至出现负增长。
价格端: 虽然有“限跌令”,但在很多非核心城市、远郊区域、以及一些供应量大的项目,房价实际上面临下行压力。二手房市场尤为明显,很多业主为了尽快卖房,不得不主动降价。
房企风险: 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依然严峻,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对房企的信心受到较大影响。

2. 结构性分化严重:
城市间的分化:
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 这些城市由于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好、经济韧性强,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甚至部分优质区域的房产仍然受到追捧。虽然整体交易量可能有所放缓,但房价的抗跌性较强。
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这些城市面临着人口流出、产业支撑不足、库存高企等多重压力,市场表现往往较为疲软,房价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项目间的分化:
品牌开发商、优质地段、成熟配套的楼盘: 这些项目更容易获得购房者的青睐,销售情况相对较好。
中小开发商、地段偏远、配套不成熟的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是库存压力大、销售困难的重灾区。
二手房与新房的分化: 在一些城市,二手房市场的价格调整比新房市场更为直接和明显,因为二手房交易更市场化,业主可以直接定价。

3. 政策的摇摆与博弈:
中央层面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但同时也强调要“保交楼、稳民生、促投资、防风险”。
地方政府则在“稳定”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当市场下行压力增大时,出台“限跌令”等稳定措施;但同时,为了盘活市场,也会默许或支持一些变相的促销手段(比如“工抵房”)。
整体来看,政策的导向正在从过去的“一味刺激”转向“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管理,试图在稳定大盘和化解风险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着力点。

总结来说, 21城发布“限跌令”和“工抵房”井喷,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分化加剧的生动写照。限跌令是地方政府在“维稳”层面的一个信号,而工抵房则是开发商在“资金自救”和“去库存”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整个市场正经历一个从高速增长到寻求高质量发展、从“普涨”到“分化”的转型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伴随着一些“阵痛”。我们要做的,是看清这些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市场的真实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地方政府没办法做手术和化疗只能给喂点布洛芬。

对于本来房地产市场低迷直接导火索当然是政府调控,市场快速变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之前的房价过快增长导致结构性供给过剩以及生育率下降导致的预期需求下降。

我们先说预期需求:

中国房子早已脱离居住属性更多的是金融属性,生育率下降以后的接盘侠越来越少,整个心态崩了。预期需求其实比现实需求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新区人都没几个房价还卖的最贵,因为整个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市民都在营造一种预期那个地方以后会很好,这也是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原因,现在是非一线城市遭受生育率下降和一线城市虹吸效应的双重打击,接下来会人口净流出,这个城市的人口高峰都已经过去了,预期需求怎么能不下降呢?

其次是结构性供给过剩:

结构性供给过剩不是说真正的过剩,还是有很多人需要房子,只是买不起而已。由于之前的房价过快增长导致更多从农村、乡镇、小县城入城的这部分城市化人口,也就是现在官方说的“新市民、青年人”,宣传口中的“后浪”、网络上的“躺平族”的收入增长远远滞后于房价上涨。这部分现实需求也买不起房,而能买得起房的基本上手上已经好多套了,他们买房的目的是投资,但是投资也是要看未来预期,都已经稳定房价了他们也无利可图,所以购房意愿也下降,这就导致了结构性供给过剩。

现在一个尴尬是现阶段的高位的“稳定”不能解决预期需求和结构性供给过剩问题,又害怕赋予房子太多金融属性,房价再次飞涨。

但是解决结构性供给过剩和预期需求不足都是系统工程,非地方政府所能解决的甚至本事就是根本无解的问题。地方政府只能通过限跌手段来维持房价,但是横盘的代价就是交易量的悬崖下降,现在就是看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谁坚持的更久。

user avatar

在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美国,08年次贷危机有过惨痛教训,因为没有限跌令,大量房屋被银行收回,然后以低至3-4折的价格在市场上抛售。我也忍痛买了几个,记得我的第一套房子就是4折买的。甚至还有一些丧心病狂的银行1-2折甩卖的,比如那时候有个师兄向我诉苦:

这种不负责任破坏市场价格的行为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和1929年资本家倒牛奶有什么区别?

所以限跌令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这是只有一心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会有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