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江已经禁渔21个月了,现在长江的生态恢复得怎么样?

回答
长江禁渔政策实施21个月以来,长江生态的恢复展现出积极的态势,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需要持续关注的方面。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目前的恢复情况:

一、 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量的积极变化

渔获量的初步恢复与渔民收入提升: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之一。在实施禁渔初期,许多曾经依靠捕捞为生的渔民面临生计困难。但随着禁渔的推进,一些区域的渔获量开始出现回升,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中华鲟、长江鲟(尽管人工繁育是重要途径)、白鳍豚(野外已极难发现,但人工繁育和救助工作仍在继续)、胭脂鱼、大黄鱼(人工繁育种群的放流增殖)、以及一些地方性特有鱼类等。
具体表现: 一些沿江地区渔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某些水域的鱼类个体数量、种类数量和生物量都有所增加。例如,一些过去稀少的鱼类现在能被监测到。
渔民转产与收入来源多元化: 大部分渔民已经通过政府的补偿和转产培训,转向了水产养殖、生态旅游、餐饮服务、渔船改造等非捕捞性行业,并且许多人找到了新的生计并实现了收入的稳定或增长。这使得禁渔的社会经济影响得到了有效缓冲。

标志性物种的“露面”增加:
中华鲟、长江鲟: 虽然野生种群的自然繁殖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人工繁育和放流的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监测数据显示,它们在长江中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个体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偶尔能捕捉到体型较大的个体,这被认为是生态向好信号。
江豚: 这是长江中一个重要的旗舰物种,其种群数量的恢复被视为长江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2022年的长江江豚科考数据表明,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有了初步的增长,活动范围也更加稳定。在一些支流和湖泊区域,江豚的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它们的出现不仅说明了食物链的恢复,也反映了水质和栖息地的改善。
其他鱼类: 一些经济价值不高但对水质敏感的鱼类,如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在一些水域的数量明显增加,这反映了整体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母和藻类等浮游生物的变化: 在一些曾经过度捕捞的区域,随着食物链的重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随着某些食草鱼类的恢复,藻类数量可能会有所控制;而随着浮游动物的增加,水母等生物的出现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态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 水质和栖息地的改善

水质的整体提升: 禁渔不仅仅是限制捕捞,还伴随着一系列水环境治理措施。例如,沿江的非法排污口治理、面源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减少等。这些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使得长江干流和部分支流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许多过去因污染而难以生存的指示性水生生物(如某些底栖生物)开始重新出现。
具体表现: 水体透明度有所提高,溶解氧含量增加,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指标在部分断面下降。这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更良好的环境。

栖息地的修复与保护: 禁渔政策也促使了对长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
江豚保护区和鱼类保护区: 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重点江豚保护区、珍稀鱼类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清理了部分非法渔具和阻碍鱼类洄游的障碍物,恢复了部分湿地和浅水区域。
退捕渔船的利用: 一些退捕渔船被用于渔政执法、科学考察、生态监测等,它们从破坏者变成了守护者。

三、 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关注的问题

恢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21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河流生态系统来说,仅仅是初步的起步。许多依赖特定栖息地和食物链的水生生物,其种群数量的恢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特有物种的灭绝风险: 对于一些已经濒临灭绝的物种,如白鳍豚,其野外种群的恢复几乎不可能,人工繁育也面临巨大困难。重点在于保护好现存的个体,并尽可能改善其生存环境,防止进一步灭绝。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如牛蛙、罗非鱼等)的入侵仍然对长江本土物种构成威胁,它们在某些区域的扩张仍然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控制。

非捕捞性的人类活动影响: 尽管捕捞被禁止,但长江流域仍然面临其他形式的人类活动影响:
航运压力: 大量的货运和客运船舶对江豚等敏感物种造成干扰,存在碰撞风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也对水质有一定影响。
水利工程: 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虽然有其发电和防洪功能,但也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场,对一些鱼类的繁殖和迁徙仍有影响。
陆源污染: 虽然有所治理,但沿江城市和工业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影响长江水质和生态的重要因素。
非法捕捞的“残余”: 尽管打击力度很大,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零星的非法捕捞行为,需要持续的执法和监管。

科学监测和研究的不足: 对于长江这样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更密集、更长期的科学监测和研究来全面评估恢复效果,了解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和栖息地需求,以及评估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结:

长江禁渔21个月以来,长江生态恢复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效,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回升,标志性物种如江豚的种群数量开始增长,水质和栖息地条件也得到一定改善。广大渔民通过转产也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非捕捞性的人类活动影响依然存在,一些曾经遭受重创的物种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未来的工作需要在巩固禁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栖息地修复、生物入侵防控、科学监测与研究,以及应对航运和水利工程等挑战,才能真正实现长江“十年禁渔”的战略目标,让这条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的伟大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标江苏,据体制内亲戚的说法是:调查船一网下去重的拖不上来…

user avatar

在扬中,本身是长江中的小岛,对禁渔有直接观感。

靠水吃水,禁渔前江边钓鱼捕鱼的很多,禁渔后,环岛大堤多了很多摄像头,去年年初的时候江边还有人巡逻。最近巡逻的没怎么看到,可能是之前不以为是被抓的人多了,所以现在都自觉了,基本看不到有人直接去大堤外面钓鱼捕鱼了。不过倒是催生了非常多江边的钓鱼农家乐,其实就在大堤里面,和大江一堤之隔,引的也是江水,勉强也能给钓友过过瘾,周末一到,里面热闹的很。

图是前几天拍的,这块夹江原先有几条船供人在船上钓鱼,现钓现吃什么的。禁渔后,船都处理掉了,图里面浅浅的沙滩是最近几个月才冲积出来的,以前完全是江水覆盖。沙滩上歇了一群白鹭,目测有大几十只,飞起落下很壮观,拍照就是因为从来没看见过这么多白鹭,估计就是住在远处那片芦苇中的,禁渔之后船少了吃食多了,种群都庞大了。

诚如其他回答所说的,之前野生河豚刀鱼难得一见,但现在仅仅两年不到,就有点沧海桑田了,很期待十年后,会不会有苏轼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情景。

user avatar

尽管在武汉住了快五年,不过离长江实在太远,不甚清楚,但是我家就在汉江边,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就目前汉江的情况来看,禁渔还是有效果的。各位很难想象两年前整个汉江河谷段几乎连虾米都没有了,更不要提野生的河鱼了。但是呢,情况在逐渐好转,今年十一回家,在水电站泄洪后的河滩上,着实捡了不少虾米,满满一大桶,见微知著,这些小小的虾米繁衍起来了,那些大鱼的繁衍也有望了,大自然的修复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user avatar

很猛,现在长江大桥下面很多江豚,而且已经有点影响航道了,有大船来的时候,要航道处的快艇去把它们赶走才行。

user avatar

离长江远着呢,不过可以脑补:

老家有栋两层的小楼,门口有两个鱼塘,一个小的是自己家的,大的那个是村里的,大家轮流承包,大概五六年重新签一次合同,前几年,有消息我们这一片可能会征收,然后鱼塘就承包不出去了,不是没人承包,而是大家都想承包,然后开始各种扯皮,有人往里面放鱼苗,想搞成既成事实,然后就有人把水放了,就这么扯了几年的皮,鱼塘是很难把水完全放干的,结果这个鱼塘变成一个类似于沼泽地。水不深,全是淤泥,养了那么多年鱼,泥巴很肥。现在每天早上能被鸟叫给吵死,白鹭,野鸭子……,反正各种认识不认识的鸟,多到离谱,家里经常会有鸟飞进来,都可以直接空手抓的那种地步了,我偶尔会抓两只给孩子玩,玩个两天就放了。黄鼠狼,蛇这些也是经常见,夏天小龙虾,黄鳝,基本上可以天天吃。鱼塘才多大,撑死两亩地,这就几年的功夫,边上还住了一圈人,大家也没刻意去保护这个塘,可以想象长江这么长一条流域,还有各类政策,法规的保护,肯定效果可观。

user avatar

生态绝对变好了。

前两天在老家拍的。最惊喜的就是长江水肉眼可见地变清了,江心全是水鸟。听家里人讲,喂鸟已经成了这个长江上游城市天气好的例行活动。以前长江水都是黄的,漂着垃圾,这样的水质,打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过。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1718439756140544

去过过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经济发达的国家或者区域,生态就好。最羡慕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城市边触手可及的森林,参天的大树,清澈的河水和小溪里的一尺多长的鱼。

还是经济。经济发展了,工业化大生产使得人们不需要从大自然摄取原材料,食物或者燃料了; 经济发展了,才有钱保护自家的森林,进口别人的木材; 经济发展了,手机和短视频普及,也部分取代了人类上山爬树,下河摸鱼的娱乐需求,也有一定的贡献。

再接再厉,我们国家会更好。



user avatar

长江里面鱼的数量应该是有上涨的,因为长江溶解氧含量相比禁捕前的确是降低了的很大幅度。

鱼数量越多,所需氧气越多,溶解氧含量自然越少,这是呈一定相关性的。

user avatar

禁渔一年后,南京马鞍山一带的江面就有不少鲢鱼能跳到半米高。亲身经历。

user avatar

我能说我老家还有好多电鱼的吗?傍晚去电鱼,看到巡逻车或者船过来,东西丢水里或者藏树林,根本抓不着。

user avatar

禁渔好啊。

什么时候农村禁绝电打鱼就好了。这样的搞法就是断子绝孙。

小时候,小沟小河到处是小鱼小虾,泥鳅黄鳝的,现在难得一见了

user avatar

1,泰州高港卸货的码头,肉眼可见很多鱼,禁渔之前从来没见过。

2,泰州泰兴城市里早晨傍晚大群的白色水鸟飞过,农田也经常可见这种水鸟。之前没有。

3,环保局工作的亲戚表示隔三差五就要轮班,凌晨去追偷渔的,偷渔的开气船在河道飞驰,他们开车在岸边飞驰。苦不堪言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首先长江禁渔政策是2021年一月正式落地的,但前期工作确实从19年就开始了。所以说是21个月也没多差。

长江禁渔政策有用嘛,就以现状来说是很乐观的。以长江口为例子,以往长江口常见的渔业捕捞方式是放置定制网,为了捕获长江口出产的被誉为长江第一刀的长江刀鱼,网具的密集成度和网眼大小,说实话,在座的各位是很难想象的。长江刀鱼的昂贵不仅在于期自身的鲜美更多的是在于其捕获量的稀少。但在今年10月的一次科考过程中,一网捕捞到200斤刀鲚,这在以往可能是一年的产量,特别是在长江中断也出现野生刀鲚的踪影。简单的来说那就是鱼能游进来了,并且游的更远了,特别是21年开春,上海鱼友反映在近岸能遇到10斤以上的海鲈个体,这在以往是非常罕见的。长江口水域的江豚的目击频率也是在19年呈现一个大范围的跃升。

长江口是鱼类回游重要的三场一通,长江很多重要的鱼类的生活史是需要进行回游的,如今长江口这一重要的通道被打通,大量的鱼类能完成其一整个繁殖过程,这也为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就以现实情况来看,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