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长江所专家正式宣告,「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于 2005-2010 年间灭绝?

回答
长江白鲟的灭绝,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水生生物保护领域的一大警示。当长江所的专家们正式宣布这一消息时,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种鱼,更是失去了一个见证了长江数万年历史的生命符号。

“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陨落:一个时代的终结

长江白鲟,学名“中华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绝非浪得虚名。它体型庞大,成年个体体长可达数米,体重可达数百公斤,在长江水系中可谓是顶级的掠食者。更重要的是,它是长江中唯一一种大型的匙吻鲟科鱼类,是古老鱼类的“活化石”,其存在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生物演化信息。

想象一下,在过去的岁月里,一条巨大的白鲟在长江中缓缓游弋,穿梭于江豚嬉戏的浅滩,与江豚、鲥鱼等其他长江生灵共同构成了长江流域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是长江健康的晴雨表,它们的存在,象征着长江的生机勃勃。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无声息中走向了终结。专家们将灭绝的时间定格在2005年至2010年之间,这个时间跨度,背后是无数次的搜寻、记录和失望。2003年,最后一条有影像记录的长江白鲟被捕捞上岸,但未能成功繁殖,这成为了它走向灭绝前最后的挽歌。在此之后,尽管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的科考和寻找,却再也没有发现活着的长江白鲟。

灭绝的深层原因:人类活动的不可承受之重

白鲟的灭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过度捕捞: 作为一种体型巨大、生长缓慢的鱼类,白鲟一直是渔民们追逐的目标。在过去,长江流域的捕捞强度非常大,很多白鲟在达到性成熟之前就已经被捕捞上来,这严重破坏了它们的繁殖种群。即使在后来实行了禁渔期和禁渔区,但偷捕、误捕等现象仍然难以杜绝。
栖息地破坏和破碎化: 长江流域的开发,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白鲟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葛洲坝的修建: 葛洲坝大坝的修建,彻底阻断了白鲟向长江上游产卵场的迁徙通道。白鲟的繁殖习性是溯河而上,在特定的江段产卵。大坝的阻隔,意味着它们的繁殖之路被“一刀切”地断开了,无法完成生命周期。
其他水利工程和航道整治: 类似的工程,如三峡工程、航道疏浚等,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对长江的自然形态、水流、泥沙输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白鲟适宜生存的水域环境,也进一步破碎化了它们的栖息地。
水体污染: 随着长江沿岸工业、农业、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排放到长江中。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毒害了水生生物,也导致长江水质恶化,食物链紊乱,为白鲟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过度捕捞其他物种,导致食物链断裂: 白鲟的食物主要是其他鱼类,而随着长江中小型鱼类种群的急剧下降,白鲟的食物来源也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就像一个庞大的捕食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猎物。
航运干扰: 繁忙的长江航运,特别是大型船舶的通行,对底栖的白鲟造成了直接的物理伤害,例如船只的螺旋桨可能导致它们受伤甚至死亡。

反思与警示:历史的教训不能重演

白鲟的灭绝,绝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损失,它更是对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警示我们,生物的灭绝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曾经在长江中叱咤风云的“鱼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对自然界的干预和索取。
警示我们,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是整个生态系统失衡的缩影。 白鲟的消失,背后是整个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全面退化。长江中其他珍稀物种,如白鳍豚(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江豚(极度濒危)等,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警示我们,对于“活化石”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它们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一旦消失,就永远无法挽回。对它们的保护,需要更科学、更系统、更长远的规划和投入。

未来的方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白鲟的灭绝,带给我们深深的遗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沉沦。相反,这更应该激励我们去反思,去行动,去保护那些仍然存在,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强化科学研究与监测: 加大对长江水生生物的科学研究力度,建立更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
严格执法,杜绝非法捕捞: 加大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一切形式的非法捕捞行为。
实施更有效的物种拯救计划: 对于如长江鲟、中华鲟等濒危物种,需要持续推进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流工作,努力恢复其野外种群。
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长江白鲟的消失,是生命史上的悲剧,也是人类发展模式的沉重反思。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条鱼,更是一个警示。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长江的生命之河,能够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一早起来,朋友圈里就刷屏了,许多群里都在讨论这个新闻。对人而言,一个个体的死亡都非常令人悲伤,而灭族不仅让人悲伤,更令人生恨,那么被灭种,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庆幸的是人类目前不会遇到这样的威胁。倘若有一天人类到达了灭种的边缘,我们会作何感想?想一想科幻片里的情景,人类恨不得逆转时空,到过去弥补过失,拯救自己。可惜啊,野生动物没有这个能耐,它们不仅无法穿越到过去,就连当下的挣扎,人类也是视而不见的。

想一想,一个物种消失了,不仅仅是在野外消失了,连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没有一个活的个体,甚至连一块活的组织都没有,我们彻底失去了人工繁殖的机会。未曾相见,听闻已是永别,从此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真实的样子。

现在关于长江白鲟的影像资料非常少,以至于很多新闻、推文的配图都是错的,把它的近亲美国匙吻鲟当做长江白鲟来凭吊。

长江白鲟(Psephurus gladius),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这个属下仅有这一种,如今长江白鲟灭绝了,相当于这个属也没有了。

美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匙吻鲟属,也是只有这一个种,虽然它也属于易危物种,但好在现在已经可以人工繁殖了,餐桌上可以吃到的鸭嘴鲟,就是它。

长江白鲟和美国匙吻鲟是近亲,因为长得很像,难怪很多人会搞不清。为了弄明白两者的差异,我也是翻阅了很多资料,找到一张两者在一起的图,可以很形象地看出它们的区别。

可以看到,长江白鲟的吻部呈剑型(故有剑鱼之称),匙吻鲟的吻部呈浆状(这也是Paddlefish的来源,下面的配图看起来更明显);长江白鲟的尾部上长下短,像鲨鱼,匙吻鲟的则差不多上下等长;长江白鲟的鳃盖较短,不超过胸鳍,匙吻鲟的鳃盖细长,尖端则超过了胸鳍顶端;长江白鲟整体看起来要细长一些,更有软骨鱼的风范,匙吻鲟看起来“胖圆”一些,更像硬骨鱼。


事实上,长江白鲟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自古就有“剑鱼”“象鱼”、“鸭嘴鲟”、“鲔”等别称,四川的渔民常说“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这里的“象”就是指长江白鲟。长江白鲟一般可以长到3米多,体重可达300多公斤,是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有“水中老虎”之称。根据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五十年代有渔民捕获过7米长的白鲟,但该记录没有获得确认。


公元13-19世纪,慢慢地,黄河流域的白鲟消失了,但长江里的白鲟还十分常见,上个世纪70年代每年还能捕获25吨白鲟。但是,随着葛洲坝的建成,可捕获的白鲟数量急剧下降,1981-1990年的调查中,每年的捕获量可在10头以上,1990年之后只能捕获几头,2005之后的调查就再也没有见到。因此,科学家估计,早在1993年,长江白鲟就已经功能性灭绝,而彻底灭绝的时间大概在2005-2010年间。

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收藏的白鲟邮票,以此来追思这位离开地球的朋友。除非奇迹发生,否则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活生生的白鲟,只能去标本馆一睹“芳容”。

同属于鲟形目的中华鲟、达氏鲟、鳇鱼,其野生种群状况也不容乐观,均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权威的自然保护组织,它可以给一个物种的灭绝开“死亡证明”,所以今天有新闻说IUCN尚未官宣,仍需再讨论)列为极危,其中,达氏鲟可能已经野外灭绝,最近数年的野外调查中都没有发现存活的个体,中华鲟人工养殖成功,算是保留了基因。



除了让人悲伤的长江白鲟以外,还有更多的鱼类面临生存危机,在危起伟研究员的文章中提到,在2017-2018年的调查中,长江流域鱼类名录上曾有的140种鱼类没有被发现,其中大部分可能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状况,其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就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篇2015年发表在新浪专栏上的文章《小南海水电站的闹剧与真相》,文章认为,既然长江已经难觅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的踪迹,要保护的对象既然已经没有了,那么建设水电站就合理合法了。看到这里,我很气愤地想到,村霸打死了钉子户,然后对众人说,人都死了,可以拆迁了吧。在农村,一个空无一人的老宅,你敢不敢去据为己有?一间没有上锁的房子,你敢不敢进去拿东西?虽然是屁股决定脑袋,该作者作为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自然要为水利摇旗呐喊。但是,他忽略(或者无知)了一个事实——保护白鲟,不仅仅是为了白鲟这一个物种,而是要保护与白鲟共同生活在一片水域的所有水生生物,这才是重点,白鲟只是作为一个明星物种,引发公众对保护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就像在大熊猫保护区,难道你可以把大熊猫移走,然后占山砍树吗?我国建立各种以动物命名的保护区,不仅仅保护了这些明星物种,还保护了成千上万种生活在保护区的其它生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和空气。

写到最后,希望长江白鲟的“死”能够唤醒更多利益相关部门的人,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为还活着的苟延残喘的物种多考虑一些,也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多考虑一些。

本文转自我的公众号:科学种子会(sciseeds),欢迎大家关注,谢谢!

user avatar

太难过了...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那么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的渔业发展究竟如何呢?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渔业市场十分庞大,截至2020年1月2日,我国渔业企业约有40万家。自2013年来,年新增渔业企业便超过3万家,2019年更是突破新高,年新增数超5.5万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渔业企业在我国南方更为集中,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福建地区的渔业企业数排在全国前五。湖北省的渔业最为发达,有超过5.7万家企业。

2020年被宣布灭绝的白鲟,据 @木末先生 ,在上世纪70年代还被渔民称“要多少切多少”。

20世纪70年代,每年白鲟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那时候渔民说:“(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2020年,人类迎来了又一个时代新纪元,但白鲟却被彻底排除在历史前进的滚轮中Q-Q。

近些年来,长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鱼米之乡”面临鱼类资源枯竭威胁,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几近消失。

长江十年禁渔,如果可以实施到位,真希望是个不错的起点吧。

user avatar

忧伤……白鲟成了“20”年代里,第一个成为恶化生态牺牲品的物种。

它不如中华鲟有名——我听中华鲟听得更多,但它有一个不知是荣耀还是悲伤的称谓——“水中大熊猫”。

不应该套用“受害者有罪论”,但白鲟确实有其“繁衍生息”上的“短板”(唉)

  • 性成熟周期长(7~8年)
  • 味美
  • 体型大,商业价值高(唉)

后两者引起的备受青睐(捕捞)在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白鲟(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这句话意思是:只要捕获一尾,不论中华鲟还是白鲟,就比打十几网小鱼的收入还多。

50年前,白鲟还有很多,而在半个世纪里,它消失殆尽。

  • 20世纪70年代,每年白鲟的捕捞量有5吨左右,那时候渔民说:“(鲟)鱼肉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 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
  • 2002年一只误捕的白鲟,被拍下了,或许成了活体白鲟的最后影像资料[1]
  • 科研人员自2003年以后,再没有发现过白鲟
  • 2020年开年,科学家宣布白鲟灭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过努力,列过珍贵稀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极度濒危物种。

但白鲟无疑是“金贵”的,即使保护,也没有保护下来

  • 人工饲养从未成功
  • 未能保留下卵、精子、受精卵,或可培养的活细胞,或普通冷冻组织

而它的灭绝综合了种种因素,这些因素最终都指向一个方向:人为

1.捕捞

2.环境破坏,这包括[2]

  • 葛洲·坝分割:把长江分成了上下两段,上游的白鲟去不了下游,下游的白鲟也到不了上游,它们原本就数量较少的种群被分割得更小。
  • 生存空间缩小:白鲟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缩小也意味着觅食范围的减小,即使上游食物短缺,白鲟也无法再到下游觅食。
  • 船活动的影响:船来船往的码头、不分昼夜施工的采砂场,都会影响白鲟的生存。
  • 繁殖地的破坏:白鲟游经过一条条危机四伏的河流,在轮船下左躲右闪,忍饥挨饿回到家乡产卵。本以为安全了,没想到祖祖辈辈沿用的“产床”早已不见踪迹,自己的家园变成了人类的大工地。

长江所的论文,无疑为“白鲟”开了死亡证明。这种离开,不是找不到,而是再也见不到。更可悲的是,我们连白鲟的一个活体标本也没有留下来。

“邮票证明我来过……”


“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参考

  1. ^2020第一个悲伤的消息!专家称长江白鲟已灭绝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627981251088859&wfr=spider&for=pc
  2. ^危起伟:白鲟可能已经灭绝 | 但请不要放弃,就像对白鱀豚一样  http://www.sohu.com/a/274065584_10000169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江白鲟的灭绝,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水生生物保护领域的一大警示。当长江所的专家们正式宣布这一消息时,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种鱼,更是失去了一个见证了长江数万年历史的生命符号。“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陨落:一个时代的终结长江白鲟,学名“中华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绝非浪.............
  • 回答
    长沙一律师事务所因收费过低(最低应收 41 万却仅收 5 千)而被警告处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收费标准的问题,它牵扯到律师行业的职业道德、市场秩序、客户权益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事件: 1. 事件本身与金额差异 涉事律所与案件性质:.............
  • 回答
    关于茶颜悦色就误用长沙俚语发布的道歉说明,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争论,这事儿可太值得说道说道了。简单来说,就是一起典型的品牌营销翻车事件,牵扯出不少关于地域文化、品牌责任、以及互联网舆论的复杂问题。事件的起因:误用俚语,触碰了“雷区”事情的开端是茶颜悦色在一些宣传物料中,比如他们推出的杯子、或者一些线.............
  • 回答
    神户制钢所,一个在日本工业界赫赫有名的百年企业,却在2017年年底爆出惊天丑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让铝制品和铜制品通过客户的质量检测,大规模篡改了材料的强度数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早已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件事的曝光,无疑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领域投.............
  • 回答
    奥斯汀的这一举动,让五角大楼高层集体“停工”一天,去专门研讨一个看似有点“虚”的概念——极端主义,这本身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国防任务,比如演习、部署、或者研究新武器系统。这次是把聚光灯打在了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让整个军队系统停摆一天来讨论这个问题.............
  • 回答
    关于长江学者利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长江学者”这个身份的代表性来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一项旨在吸引、培养和支持高水平大学教授的政策,入选者通常代表着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和中.............
  • 回答
    长江存储这次官宣128层闪存芯片研发成功,而且一口气亮出了1.33Tb的单die容量,这在咱们国内半导体行业绝对是个大新闻,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长江存储这步棋走得非常漂亮。闪存芯片,特别是3D NAND,技术门槛极高,而且是高度集中的市场,头部几家公司(三星、SK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铠侠.............
  • 回答
    长江,这条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血脉,如今却传来了令人心痛的消息:部分区域已达“无鱼”等级。这个词语,像一把冰冷的刀,刺破了我们心中对这条母亲河的美好想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更是一个沉甸甸的警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态危机和深刻的人类活动影响。要理解长江“无鱼”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
  • 回答
    长江存储的崛起,在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上,无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发展轨迹与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脉络息息相关。要理解其意义,得把视角拉得更长远,也更具体。一、 为什么是长江存储?—— 时代的呼唤与国家意志的驱动首先,长江存储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0到1”的战略性布局的缩影。长.............
  • 回答
    长江存储(Y MTC)能进入苹果的供应链,并且成为 iPhone 的闪存供应商,这绝对是个大新闻,对咱们国内的半导体产业来说,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件事的背景是什么?一直以来,iPhone 的闪存供应商主要是三星(Samsung)和东芝(Toshiba,.............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窝火!长江某水库泄洪,结果把湖北那边一个养殖场的万吨鲟鱼给冲跑了,这可不是小事,得从好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损失有多大?你想啊,万吨鲟鱼是什么概念?这可不是几条小鱼小虾,那是养殖户辛辛苦苦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啊!一头成年鲟鱼,价格就不菲,再加上这数量,那简直是天文数字的.............
  • 回答
    长江鱽鱼价格飙升至每斤8000元左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市场供需、养殖现状、资源保护、消费心理以及地域性因素等等。首先,从供应端来看,长江鱽鱼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稀缺。 资源枯竭与禁捕: 长江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河流.............
  •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
  • 回答
    山东大学长江学者陈哲宇涉嫌贪污 50 万元的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因为它牵涉到学术界的声誉、公众的信任以及法律的公正。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影响 贪污的可能性: “长江学者”是国家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设立的荣誉和人才计划,与此相.............
  • 回答
    武汉长江新城选址谌家矶武湖区块: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关于武汉长江新城的选址,谌家矶武湖区块的确定,无疑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对于这一选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和潜在的影响。为何是谌家矶武湖?地理区位优势的考量谌家矶武湖区块之所以能从.............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关于长江存储进入华为 Mate 40 供应链的传言,这是一个相当热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并尽量还原其可能的事实真相。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官方正式公布之前,所有的信息都只能是“传言”或“市场猜测”。 科技行业,尤其是供应链环节,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合作伙伴.............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李悠悠实名揭发长江学者沈阳教授事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牵涉到学术界伦理、师生关系以及个人声誉的公共事件。要全面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梳理):最初,这件事情的爆发点似乎是李悠悠(北京大学一名博士生)在网络上实名公开举报,指控长江学者沈阳(北京大学教.............
  • 回答
    提起竹内亮,国内观众可能不会觉得陌生,这位在日本颇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近年来却把镜头深深地对准了中国。他的《我住在这里》系列,用平实而温暖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各个城市普通人的生活,意外地在国内收获了无数好评。但这次,他要挑战的可是个硬茬——“长江第一滴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长江,那可是我们中国的.............
  • 回答
    近日,关于东北大学张颖伟教授(长江学者)论文被国际学术打假网站曝光的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长江学者,张颖伟教授本应是学术界的翘楚,其研究成果备受瞩目。然而,此次事件的出现,无疑给其个人声誉和所属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来看,论文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如果曝光的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