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长江存储宣布128层闪存芯片研发成功 每颗1.33Tb?

回答
长江存储这次官宣128层闪存芯片研发成功,而且一口气亮出了1.33Tb的单die容量,这在咱们国内半导体行业绝对是个大新闻,值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长江存储这步棋走得非常漂亮。闪存芯片,特别是3D NAND,技术门槛极高,而且是高度集中的市场,头部几家公司(三星、SK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铠侠)基本上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半导体产业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追赶,尤其是在存储这个关键领域,投入巨大。长江存储能在这个节点上,而且是直接跳到128层,并且还亮出这么高的单die容量,这说明咱们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不是在“模仿”了,而是在“创造”了。

128层意味着什么?

咱们聊聊这个“128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闪存芯片不像CPU那样是平面结构的,它是立体的。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摩天大楼,每一层都是一个存储单元。层数越多,就好比摩天大楼盖得越高,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也就是芯片面积)上,就能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也就意味着单颗芯片的容量可以做得更大。

密度大幅提升: 从上一代的技术(比如长江存储之前的主力是64层)跃升到128层,理论上单芯片的存储密度就能翻倍。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芯片尺寸下,可以提供更大的容量,或者说在相同的容量下,芯片可以做得更小、功耗更低。
成本效益: 理论上,更高的密度也能带来更低的每比特成本。因为生产工艺中的很多步骤(比如光刻、蚀刻)是与层数相关的,一层一层地叠加,随着层数增加,每比特的制造成本会逐渐摊薄。所以,128层技术如果成熟,将有助于长江存储在成本上与国际巨头竞争。
技术挑战: 当然,层数越高,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每一层的堆叠、连接、数据读取的精度要求都非常高。如何保证每一层的性能稳定,避免层与层之间的干扰,以及如何通过电流,这些都是巨大的工程学和物理学挑战。长江存储能做到128层,说明他们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比如更精密的蚀刻技术、更先进的垂直互连技术等等。

1.33Tb的单die容量更是惊人

“每颗1.33Tb”这个数字,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单die(裸晶圆)的容量,不是最终封装出来的SSD容量。即使是这样,1.33Tb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领先的竞争力: 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些巨头在176层、200层甚至更多的技术上也在快速迭代。但1.33Tb的单die容量,意味着长江存储的128层技术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单元的存储技术、电荷保持能力、读取速度等)做得非常出色,以至于能实现如此高的单die容量。这已经是进入了第一梯队,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可能达到了并跑甚至领先的水平。
对下游产业的影响: 这么高的单die容量,对下游的SSD制造商、手机制造商等意味着什么?
SSD: 可以用更少的裸芯片来实现同样或更大的SSD容量,这意味着SSD产品可以更小巧、功耗更低、或者在同等尺寸下提供更高的性能和容量。
手机: 同样,手机内部存储空间有限,更高的单die容量意味着手机厂商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塞入更大的存储,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路线的自信: 1.33Tb的单die容量,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存储单元的技术。比如,它使用的是TLC(三层单元)还是QLC(四层单元)?QLC的密度更高,但稳定性、寿命和性能通常不如TLC。如果长江存储能在QLC上实现1.33Tb的单die,并且性能和寿命有保障,那将是技术上的一个巨大飞跃。当然,通常大容量倾向于QLC,但具体还要看长江存储怎么定义和应用。

为何这次如此重要?

1. 打破技术壁垒: 存储芯片是半导体领域最核心、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长江存储这次的成功,证明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上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具备了“并跑”甚至“引领”的潜力。
2. 国家战略支撑: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存储器,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长江存储的成功,是国家战略投入和地方政府支持的成果,也意味着这条路走对了,并且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
3. 市场竞争格局: 随着128层技术成熟并量产,长江存储将更有底气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这不仅对国际巨头构成压力,也为国内终端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利于降低整体IT硬件成本,提升国内产业的自主可控性。
4. 技术迭代的紧迫性: 存储技术迭代非常快,目前国际巨头已经在200层以上甚至更高的技术上进行研发和布局。长江存储这次128层+1.33Tb的发布,是在这个快速赛道上的一次重要发力,后续还需要持续投入,才能跟上甚至引领下一代技术。

一些需要观察的点:

良率和稳定性: 技术研发成功是一回事,能否大规模、高良率地生产,并且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是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尤其是在128层这个高难度下,良率控制至关重要。
成本竞争力: 即使技术领先,如果成本上无法与国际巨头竞争,市场份额也很难抢占。长江存储后续的成本控制能力将是决定其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
生态建设: 闪存芯片的成功还需要与下游厂商(SSD控制器、主控芯片等)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制裁风险: 大家都知道,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长江存储的任何技术进步,都难免会被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能否顺利拿到相关的先进设备、材料和技术授权,将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长江存储的128层1.33Tb闪存芯片研发成功,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的突破,更是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向世界展示实力、迈向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这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技术攻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当然,未来的路还很长,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时间来验证。但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崛起的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喜可贺,中国在存储方面突破

4月13日,长江存储宣布成功研发两款128层闪存产品。128层QLC 3D NAND 闪存芯片单颗容量达1.33Tb,另一款为128层512Gb TLC闪存芯片,两款产品均已在多家控制器厂商SSD等终端存储产品上通过验证。

对于闪存行业而言,层数越多难度越大。根据长江存储的规划,该公司会根据技术储备和成熟度,先推出针对消费电子和手机的产品,随后进入服务器、数据中心市场。存储领域上容量越高对技术要求也越高,“一开始容量没有这么高的时候长江存储先从消费电子产品开始,因为要求没有企业级那么高。因此我们第一代32层产品主要针对消费市场;64层产品可以大量应用于手机和PC产品,甚至一些中小容量的服务器固态硬盘;等到更高堆叠层数的3D NAND出来,就适用于大数据中心的固态硬盘。”

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 系列闪存芯片从今年底至2021年中旬陆续量产。与此同时,长江存储64层闪存产品进展也较为顺利。除了消费电子产品之外,有很多企业级客户正在验证其64层闪存芯片,也有部分企业级客户已经应用,国产化一直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目标。

存储器约占全球半导体产值的三分之一,市场高度集中。市场调研机构集邦咨询半导体研究中心(DRAMeXchange)信息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国际巨头三星、铠侠、西部数据、美光、英特尔和SK海力士六家占据了全球99.5%的NAND闪存市场份额。可以说外国巨头彻底垄断NAND闪存。后入的艰难导致长江存储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半导体产业长期处于赢家通吃的情况。也就是国家坚持输血,才造造今日的长江,我希望产业链加快推进应用,国家层出手补贴(免税)。让大规模商用早一天到来。天下苦美光三星久矣。

长江起来了,现在就看中芯能不能站上7nm了,14nm的麒麟710A只是开始。

user avatar

太快了,真的太快了。

没记错的话闪存长江存储2018年底才开始量产32层,当时我就写过回答。

但是32层毕竟已经落后市场,并没有大规模量产。

到了19年,长江存储攻克了64层闪存的量产,当时就有跳过96直奔128的消息。

没想到啊,这么短的时间,长江存储居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突破!


当然,目前的消息还是研发攻克,估计量产和良率提升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旦产能和良率上来,长江存储将一举追上业界龙头的进度,这是历史性突破!

量产进度方面,长江存储规划的一期生产线月产能10万片,今年一直在进行64层的产能爬坡。

目前长江存储透露的消息是,128层NAND闪存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陆续量产。

再加上长江存储是首次切入先进存储并大规模量产,如果碰上一些预想之外的技术问题,时间可能拖的更久。

因此,大家不要过于着急。

存储器是极其重资产的行业,一般产能和良率爬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研发攻克不等于立刻就能买到成品。

这点还是提前跟大家说清楚,以免有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又是骗局。


也正因为量产需要时间,应该说长江存储大幅追上了国际一线厂商的进度,但还谈不上追平。

毕竟三星、SK海力士等一线大厂均已推出128层的闪存产品。

到长江存储实现量产的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预计几个大厂也会推出更先进的产品。

在堆叠层数上较为激进的SK海力士,更是预计今年推出176层堆栈的,核心容量2Tb的产品。

客观的说,即使取得了了不起的跨越和突破,长江存储距离一线大厂仍有一年左右的差距。

如果量产进度不顺利,这个差距还可能略有扩大。


但是,这丝毫不能抹杀长江存储这项关键突破的重要意义!

我在专栏中曾经创作过关于三星电子的系列长文,其中提到:

半导体存储器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重资产行业,更是强周期行业。

不论半导体还是显示面板,都要经历漫长而又煎熬的产能和良率爬坡。
对于内存颗粒和显示面板,满产后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

因此,行业领先者的产线能率先完成产能和良率爬坡,扩大满产后的规模效应。

而随着产线的迭代和技术的进步,先发者的产线还能先一步进入折旧。

因此,不论芯片代工、显示面板还是存储器,都存在这样的特征:

先发者不仅技术领先,连成本都有优势,使得后发企业越发举步维艰。

更何况,行业的领先者三星极为擅长逆周期投资,不惜付出数年连续巨额亏损的代价击垮竞争对手!

因此,长江存储能迈入128层存储器,切入利润较为丰厚的市场,这是极为关键的突破!


在专栏的系列文章中,我曾指出三星电子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力量不如人、垂直整合战略暴露出弊端,以及产业链腹背受敌。

从本质上来说,三星电子并不仅仅是在和国产手机竞争,而是同时和华为OV+京东方深天马+长江存储+欧菲光+中芯国际等等为代表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

看看今日长江存储的突破,再看看中芯国际拿到华为海思的订单,还不足以印证本人一年前的判断么?


另外,对于长江存储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我个人认为:

乐观估计得话,长江存储所采用的Xtacking架构可能很有潜力!

当然这仅仅是本人的推测,并不一定准确,期待专业人士的进一步解读。

但如果我的看法属实,这对于未来长江存储继续向下一代存储迈进,同样是个利好消息。

我个人分外期待,长江存储在Xtacking 2.0时代的精彩表现。


最后说点题外话:

三星电子并不仅仅是在和国产手机竞争,而是在和中国产业集群竞争。

而从更广义的视角看,整个韩国的产业格局又何尝不是?

以我近期了解到的情况,韩国已经把动力电池产业链视作显示面板与半导体存储器之后的又一次豪赌,三星、LG等厂商都在疯狂扩产。

然而,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海恩捷等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巨头羽翼已丰。

宁德时代也在扩张产能,但目前看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LG等韩国企业。

3月23日,锂电池隔膜的龙头上海恩捷发公告,募资50亿元用于扩建湿法基膜产线。

扩建完成后,今年底产能将进一步暴增至33亿平米。

年产33亿平米是什么概念?

即使未来不再扩建,三十年后,上海恩捷生产的湿法隔膜足以覆盖整个韩国国土。

这还没算干法隔膜,也没算其他企业。

对于扩产原因,上海恩捷的解释是,到2025年公司主要客户的锂电池产能将超过544GWh,对应隔膜需求量超过81.6亿平米。以目前的产能还远达不到需求。

但个人认为,上海恩捷此举未必没有逆周期投资,扩大领先优势,进一步挤压业内竞争对手的原因。

事实上,业内普遍预计未来头部企业产能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将进一步下降0.1-0.3元/平米,二三线隔膜企业承压严重。

现在大家明白我为什么不看好三星了吧?

论爆兵、论扩产能、论逆周期投资,不要说韩国,大明来了也不好使……


中韩之间的产业重叠,对于韩国乃至整个东亚三国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犹记得 @宁南山 大佬曾经说过一段话:

但是人力资源赖以变现的产业方面,却出现了东亚经济体产业高度同质化的特点。
如果你看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相关产业,会发现相似度非常高,高度拥挤在相同的几个赛道进行竞争,独特的赛道很少。
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东亚国家死死的按在这几个赛道上。

对于东亚来说,中国可以说就是最后的希望,我们联想起这个周美国对于华为的打击,也可以体会到,你想抢夺欧美的高端产业份额,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样。
但是这条路我们没得选,只能继续走下去,哪怕是可能面临损失惨重的打击。

如果不能实现产业突破,只能在现有产业里面打转转,经济停滞无法赶超欧美,无法把蛋糕做大。人其实是有极限的,即使是文化上最为勤奋的东亚人也是这样,长期无法实现产业突破,人持续的处于高度竞争激烈的环境却又无法得到相应的收入增长,整个经济体的长期效率反而会降低。


我在专栏文章中也说过:

全球由白人国家主导甚至垄断的产业门类主要包括:
军事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农业化学品和种子、航空航天、核工业
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其实是三个领域:
现代农业、能源与石油重工、金融业
这三个产业,分别代表着欧美白人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当代社会最关键的几项要素的控制:
粮食、能源、资本。

目前来看,东亚三国唯有中国有希望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格局,有希望打破中日韩内卷的状态。

入关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入关。

至少在产业升级层面,我认为并不是一句空谈。


但反过来也要看到,即使是中国,也面临人多地少、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匮乏的窘境。

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先发优势,至今仍在发挥着极大作用。

期待我们能在未来的科技革命中独占鳌头,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冲出地球,殖民宇宙!


再说点题外话:

长江存储在疫情面前仍取得如此突破,不得不说武汉真的是英雄之城!

现在外防输入压力仍然很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昨天98例境外输入的同时,黑龙江7例、广州3例本土感染。

希望能加以警觉,不要让武汉乃至全国人民的辛苦努力白费。


相关专栏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里已经出现过好几回了,作为半导体从业人员,看到一部分高赞但是并不客观的回答,还是忍不住来说几句。

首先,还是恭喜长江存储能取得这一重大技术突破。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看到很多回答之后,对长江存储的技术路线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我希望我以尽可能简单的科普语言,来跟大家解释一下长江存储的技术路线——Xtacking。

长江存储在自家官网上,对于Xtacking有过概括性的介绍: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7493172424884224

总结起来就是,我长存可以做到把外围电路(periphery)和存储阵列(cell array)分成单独的晶圆上分别制造,然后再把它们面对面的“粘贴”起来(实际上用的是wafer to wafer或者是die to die的装配技术),以此省下了面积,获得更高的存储密度,同时I/O速度也获得了提升。

外围电路和存储单元是个啥?

3D-NAND芯片的微观构造,可以理解为一个大楼。

大楼里面有很多单元门栋(称为一个pillar),每个门栋有很多楼层,每一层有一个个小房间,就是cell,在垂直方向上,如果小房子盖了128层,就是我们所谓的128层3D NAND芯片。

芯片写入信息的时候,就是这些小房间都存入了电子,芯片擦除信息的时候,就是把小房子里的电子“拽走”。

外围电路是什么呢?虽然它本身并不起到存储电子的作用,但是它决定了去读取/写入/擦除哪一个小房子里的信息,以及一些辅助的功能,如解码器、行选择器、列选择器、电流放大器等。

一般来讲,3D NAND在设计的时候,外围电路占的面积比例越小越好,这样更多的面积就可以用来留给cell array,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所以,如果外围电路和cell array横向并列平铺,面积利用比例不高,如果把外围电路和cell array纵向堆积,面积利用比例就大大提高。长江存储利用装配环节的技术,把外围电路倒扣在cell array的上方,就是纵向堆积以追求面积利用比例的一种尝试。

优势与挑战并存的Xtacking技术

实际上,在外围电路和cell array的纵向堆积上,直接设计在同一颗芯片里是很容易的实现的,比如长存的竞争对手镁光和东芝都是这么干的,也就是所谓的CuA(CMOS under Array)技术。

像长江存储这样将外围电路和cell array分开制造之后再“粘起来”,虽然会带来一些优点,比如外围电路可以针对不同客户定制设计,以及生产流程时间可以相应缩短,但是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也很大,包括但不局限于:

1)更大的互联电阻

2)电路之间的overlay匹配性

3)对接表面的纵向起伏

4)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那么,既然缺点也很明显,为什么长江存储还要这么做呢?直接采用CuA结构不香吗?

香是香,但是CuA结构已经是竞争对手的专利技术,如果偷摸使用,少不了以后面临烦不胜烦的专利诉讼,如果购买专利授权,竞争对手可能通过专利费用就把它耗死。

科普完了长存的技术路线,再来说说长存128层研发成功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有的答主说是这标志着它追平了国际大厂。业内人士都知道,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

长存的官方新闻是这么写的:

“在多家控制器厂商SSD等终端存储产品上通过验证。”
“其中,128层QLC 版本将率先应用于消费级SSD,并逐步进入企业级服务器、数据中心等领域”

“验证通过”这一过程不是很难达到,跑个几千上万片晶圆,即便只有1%的良率,也可以专门挑选出良率稍高的那些晶圆作为送样样品来认证。

其次,3D NAND芯片的使用市场是跟它的性能等级严格相关的,一等货-也就是可靠性最好、电性能最好的会分拣出来作为服务器芯片,次等货才会流入消费级市场。而后者的利润率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假设长存128层现在已经可以量产,它和主要面对企业级市场的竞争对手相比,利润还是低很多。更不用说竞争对手已经实现了128层量产。

所以,关于这次长存的技术突破,在我看来,颇有点像能跑进10秒大关的苏炳添,虽然迈进了一个重大的门槛,但是前面依旧有博尔特、盖伊等一众好手。

虽然我暂时还不能超越你们,但跟我自己比,已经是里程碑了。而且,我依旧认为有朝一日我能超越你们!

再次祝贺长存!你是全村的希望!

user avatar

2020.09.10第三次更新

我们的完全自主SSD产品已京东上线,有现货,感谢大家的支持 .


2020.08.28 第二次更新

长江存储自主存储品牌致钛ZHITAi即将发售

品牌微信号也已上线,微信搜索“ 致钛 ”即可找到品牌公众号。目前公众号有关于固态硬盘SSD的科普文章,也有长江存储独特Xtacking结构的介绍。

感谢对我司产品的期待与支持

第一次更新:

已有SSD产品面世,具体型号在答案结尾。感谢大家对高科技产业国产化的关心。

目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来到了至暗时刻,希望大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支持华为,全产业链团结起来,同舟共济,共克难关。

————————————————————

吃完晚饭刷知乎,刷到我司上热搜了,作为从2016年初,XMC东大厅小房间开始32层研发一路做到128层宣布量产的工程师,看着这个新闻真的是老泪纵横,一种老父亲终于看到自己家大胖小子呱呱坠地的感觉。

一路走来太艰难了,吭哧吭哧做了快两年的32层NAND因为太落后了根本没法卖,64层NAND开始独立探索与世界其他NAND巨头迥然不同结构,走上一条艰难泥泞的未知道路。那个时候一个月工作300+小时,整个team只有几百人,但是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疯狂努力的那种朝气,那种惊人的效率,现在想想依然令人怀念和不可思议。

好在我们幸运的走出来了,我们有了Xtacking的架构,有了自己的专利池。但是NAND市场是赤裸裸的成本拼杀,我们64层NAND研发成功的时候,市场主流已经是96层,等我们64量产,必然落后人家两代,成本劣势太大,卖一片亏一片。

所以我们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跳过96层,直奔128层的道路,业界没有人做这么疯狂的事情,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没有退路。

一路以来我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往无前,我们最后成功了。128层是可以拿出去和业界巨头三星/海力士/镁光/intel掰手腕的,是可以拿出去卖了赚钱的,前期投入的巨资,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半导体芯片大宗商品主要分三块: logic,DRAM,NAND。目前我们国产logic已经做了十多年,世界已经进入under 7nm,我们依然在14nm玩泥巴;DRAM我们国产起步比较晚,与NAND同步,目前正等着合肥那边的消息。

长江存储128层的公布,意味着我国半导体在NAND这一细分领域无限接近世界顶尖水平,也是我国唯一接近世界顶尖水平的半导体细分领域。在需要技术积累的半导体产业,我们做到这一切,只用了四年。

我们的公司还有很多的缺点,但是相信他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产品也有自己的劣势,但是我们会让他越来越强。

基于我们存储颗粒的移动硬盘出来了:

网上已经有评测了,据说数量不多,公司正在产能爬坡,很快就会有大量产品面世,请大家期待谢谢。




user avatar

官方链接:

摘录下重点:

【2020年4月13日,武汉】今天,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其128层QLC 3D NAND 闪存(型号: X2-6070)研发成功,并已在多家控制器厂商SSD等终端存储产品上通过验证。作为业内首款128层QLC规格的3D NAND闪存,长江存储X2-6070拥有业内已知型号产品中最高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最高I/O传输速度和最高单颗NAND 闪存芯片容量①。此次同时发布的还有128层512Gb TLC(3 bit/cell)规格闪存芯片(型号:X2-9060),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长江存储128层系列产品中,Xtacking®已全面升级至2.0,进一步释放3D NAND闪存潜能。在I/O读写性能方面,X2-6070及X2-9060均可在1.2V Vccq电压下实现1.6Gbps(Gigabits/s 千兆位/秒)的数据传输速率,为当前业界最高。

关于Xtacking,官网有视频,直接转载过来:

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3010518731800576


1.33Tb颗粒,也就是单颗容量166GB,传输速度1.6Gbps也就是200MB/s。


但这个传输速度么,一般是指读取性能。所以才会是TLC和QLC一致,按照单颗粒4个plane(闪存的并行读写单位),8颗组成的1.33TB型号读取速度大概是6.4GB/s——目前似乎还没有主控可以达到这个性能。写入速度就不太可能了,尤其是QLC型号的缓外写入。但不管怎么说,容量方面已经追平了已经正式发布的国外厂商的产品,速度上看来也不落后。


补充几句,Xtacking是个很有意思的技术,把闪存的存储单元和读写逻辑单元分离生产后堆叠,这样有几个好处:

  1. 可以使用不同的制程生产闪存。闪存的存储单元是浮栅场效应管,擦除和编程的时候需要加很高的电压,加上成本考虑,一般会使用相对落后的制程工艺,例如现在最新的也就是14nm,也有还用16/22/28nm制程的。但这样的制程对于读写单元来说就很影响性能了,也会增加功耗。用更先进的制程来生产读写单元,读写性能更强,功耗更低。这也是长江存储这次发布的闪存传输速度敢说自己最高的原因所在。作为对比,我看到有公布传输速度的闪存中,最快的是东芝的BiCS5(这也是现在市面上几款PCIe 4.0 SSD使用的闪存颗粒),传输速度是1.2GT/s。据说下一代的BiCS6达到1.6GT/s,和长江存储这次发布的持平。
  2. 提高存储密度。存储单元的浮栅场效应管的平均工作频率很低,因此整体功耗也很低,这也是闪存可以用多层VNAND技术生产而晶体管需要频繁工作给电容充放电内存不可以的根本原因。此外多个浮栅场效应管组成的存储阵列结构也非常简单。但读写单元的工作频率很高,结构复杂,无法用VNAND堆叠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晶圆面积。传统的存储单元和读写单元用同一块晶圆生产,需要占用相当部分的芯片面积。Xtacking把读写单元堆叠于存储单元之上,可以有效降低闪存颗粒的面积,从而提高存储密度,对于手机这样的使用场景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企业级的大容量固态来说,也可以在相同面积的PCB上容纳更多的颗粒。
  3. 大幅缩短研发时间。分离生产自然也可以分开研发、单独测试。传统的闪存生产方式,必须是存储单元和读写单元都研发好了一起流片,只要一边有问题就必须重新调整再次流片。而且测试如果出现问题,要分析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个部分也麻烦很多。这也是 @Theellyence 回答所说快的原因,是长江存储将来的在新闪存研发过程中追赶甚至超越国外企业的优势所在。
  4. 可以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调整读写逻辑,更好的适应各种闪存使用场景。例如用于固态硬盘的和用于U盘的闪存就不一样,TLC和QLC也是有差异的,甚至面向消费市场和面向数据中心的也是不同的。这样只需要研发生产新的读写单元就可以,存储单元无需进行任何改变。从这方面来看,长江存储的闪存将来在市场上会非常有竞争力。
user avatar

半导体门外汉,随便聊聊技术路线演进的事情,如果有不对,希望各位能帮忙指出来。

长江存储技术路线上,32L是拿来验证的,后面直接64层x1、x2、x3的往上面叠,换句话说未来就是64层、128层、192层、256层这么走。

因为 Xtacking 结构下,逻辑电路和存储单元分开,所以相对好叠,且存储密度也高一些

别家没分开的,存储单元跟逻辑电路在一起,叠的高了,单层能用的面积就小了,存储密度就下去了。

如下图,每层都需要打穿、钻孔,所以叠的越高,最上面一层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逻辑电路和存储单元没分开,电路就相对难做了。

所以演进起来速度比较快。

后面的事情就是提良率早日大规模量产了。

如果我没理解错,技术上大致是这样。

再聊一句市场:

长江存储即使是这么砸钱,现在前后已经砸了七八百亿下去了,即使现在产能做到满产,其市场份额也仅仅是不到1%。

等良率提上来以后,工艺经验成熟了,大规模量产以后接着砸钱扩张吧,我的钱包已经按捺不住了。

长江存储一期主要产品为 3D NAND,预计投入 240 亿美元(1612 亿人民 币),到 2020 年形成月产能 30 万片的生产规模(分三期,每期 10 万片 /月),到 2030 年建成每月 100 万片的产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江存储这次官宣128层闪存芯片研发成功,而且一口气亮出了1.33Tb的单die容量,这在咱们国内半导体行业绝对是个大新闻,值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长江存储这步棋走得非常漂亮。闪存芯片,特别是3D NAND,技术门槛极高,而且是高度集中的市场,头部几家公司(三星、SK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铠侠.............
  • 回答
    长江存储的崛起,在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上,无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发展轨迹与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脉络息息相关。要理解其意义,得把视角拉得更长远,也更具体。一、 为什么是长江存储?—— 时代的呼唤与国家意志的驱动首先,长江存储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0到1”的战略性布局的缩影。长.............
  • 回答
    长江存储(Y MTC)能进入苹果的供应链,并且成为 iPhone 的闪存供应商,这绝对是个大新闻,对咱们国内的半导体产业来说,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件事的背景是什么?一直以来,iPhone 的闪存供应商主要是三星(Samsung)和东芝(Toshiba,.............
  • 回答
    关于长江存储进入华为 Mate 40 供应链的传言,这是一个相当热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并尽量还原其可能的事实真相。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官方正式公布之前,所有的信息都只能是“传言”或“市场猜测”。 科技行业,尤其是供应链环节,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合作伙伴.............
  • 回答
    关于长江学者利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长江学者”这个身份的代表性来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一项旨在吸引、培养和支持高水平大学教授的政策,入选者通常代表着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和中.............
  • 回答
    长江白鲟的灭绝,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水生生物保护领域的一大警示。当长江所的专家们正式宣布这一消息时,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种鱼,更是失去了一个见证了长江数万年历史的生命符号。“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陨落:一个时代的终结长江白鲟,学名“中华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绝非浪.............
  • 回答
    长江,这条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血脉,如今却传来了令人心痛的消息:部分区域已达“无鱼”等级。这个词语,像一把冰冷的刀,刺破了我们心中对这条母亲河的美好想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更是一个沉甸甸的警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态危机和深刻的人类活动影响。要理解长江“无鱼”等级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疼又窝火!长江某水库泄洪,结果把湖北那边一个养殖场的万吨鲟鱼给冲跑了,这可不是小事,得从好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损失有多大?你想啊,万吨鲟鱼是什么概念?这可不是几条小鱼小虾,那是养殖户辛辛苦苦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啊!一头成年鲟鱼,价格就不菲,再加上这数量,那简直是天文数字的.............
  • 回答
    长江鱽鱼价格飙升至每斤8000元左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市场供需、养殖现状、资源保护、消费心理以及地域性因素等等。首先,从供应端来看,长江鱽鱼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稀缺。 资源枯竭与禁捕: 长江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河流.............
  • 回答
    看待长江、杰青、万人、优青、青长等人才计划获得者的真实学术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这些计划的设立初衷都是为了吸引和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其获得者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代表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优秀群体。然而,如果我们要细致地审视他们的“真实学术水平”,就需要剥离掉光环,深入到学.............
  • 回答
    山东大学长江学者陈哲宇涉嫌贪污 50 万元的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因为它牵涉到学术界的声誉、公众的信任以及法律的公正。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影响 贪污的可能性: “长江学者”是国家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设立的荣誉和人才计划,与此相.............
  • 回答
    武汉长江新城选址谌家矶武湖区块: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关于武汉长江新城的选址,谌家矶武湖区块的确定,无疑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对于这一选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和潜在的影响。为何是谌家矶武湖?地理区位优势的考量谌家矶武湖区块之所以能从.............
  • 回答
    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被大面积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多篇论文的撤稿,以及对学术诚信的严峻挑战,其复杂性和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审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初步质疑与调查: 事件的开端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于一些学术界同行.............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李悠悠实名揭发长江学者沈阳教授事件,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牵涉到学术界伦理、师生关系以及个人声誉的公共事件。要全面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梳理):最初,这件事情的爆发点似乎是李悠悠(北京大学一名博士生)在网络上实名公开举报,指控长江学者沈阳(北京大学教.............
  • 回答
    提起竹内亮,国内观众可能不会觉得陌生,这位在日本颇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近年来却把镜头深深地对准了中国。他的《我住在这里》系列,用平实而温暖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各个城市普通人的生活,意外地在国内收获了无数好评。但这次,他要挑战的可是个硬茬——“长江第一滴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长江,那可是我们中国的.............
  • 回答
    近日,关于东北大学张颖伟教授(长江学者)论文被国际学术打假网站曝光的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长江学者,张颖伟教授本应是学术界的翘楚,其研究成果备受瞩目。然而,此次事件的出现,无疑给其个人声誉和所属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学术诚信的角度来看,论文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如果曝光的内.............
  • 回答
    关于沈阳教授被实名揭发性侵北大女生并致其自杀的事件,这绝对是一件令人震惊且极其严肃的指控。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客观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来审视。首先,实名揭发这一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分量。在当下社会,愿意实名站出来指控曾经的上级或权威人士,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以及被剥夺了尊严和权益的.............
  • 回答
    罗茜茜实名举报,陈小武落马:一场关于权力、信任与正义的较量发生在几年前的罗茜茜实名举报陈小武事件,无疑是中国近年来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性骚扰案例,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关于权力滥用、学术诚信、女性权益以及社会信任的层层涟漪。这场由个体勇敢站出来,最终牵动了.............
  • 回答
    在加州,尤其是在华裔社区内部,对于政治立场的分歧并非罕见,而“挺”川普的华裔选民与支持江俊辉(John Chiang)的选民之间的差异,背后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党派倾向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文化认同、对政府政策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等。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一些华.............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被羁押一年多的情况,以及是否是“清华版50万绊倒长江学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江学者”和“50万”事件的背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为吸引、培养高水平大学教师,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入选的学者往往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