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长江学者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

回答
关于长江学者利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并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从“长江学者”这个身份的代表性来看: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一项旨在吸引、培养和支持高水平大学教授的政策,入选者通常代表着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和中坚力量。因此,当一位“长江学者”发表公开言论,尤其是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价时,其言论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关注度和权威性。这是一种“身份的溢价”,也意味着其发言需要更加慎重和负责。

其次,关于“用央视主播旧视频评价河南暴雨”的行为:

这涉及到信息来源的选用和传播方式。

信息来源的合理性: 央视主播的旧视频,即使内容与暴雨相关,也可能是在完全不同的背景、时间和语境下制作的。简单地将旧视频与当前的河南暴雨事件进行嫁接,可能存在“移花接木”的嫌疑,无法准确反映当前事件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种做法,即便初衷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也可能因为缺乏对信息来源的严谨考证而显得不专业。
传播的意图: 如果这位学者是想通过旧视频来强调某些重复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例如,某些防洪设施的脆弱性,或者信息发布机制的滞后性),那么其用意或许是想引起公众对长期存在问题的关注。但这种“间接”的评价方式,又容易让信息失真,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是在刻意制造某种联系或误导。
与河南暴雨事件的关联度: 河南的暴雨是一个突发且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具体成因、影响范围、应对措施以及暴露出的问题,都需要基于对当下事件的细致分析。用一个可能年代久远的旧视频来“评价”当前的严峻形势,是否真的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是否能够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值得商榷。

再者,关于“批评相关部门的自我评价不够‘审慎’”这一点:

这是事件的核心争议所在。

“自我评价”的含义: 这里的“自我评价”通常指的是政府部门在灾害发生后,对自身在预警、救援、信息公开、善后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所做的总结和表述。一个合格的“自我评价”,理应基于事实,既承认成绩,也坦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改进措施。
“不够审慎”的解读:
可能指过于乐观或回避问题: 如果相关部门在表态中,过于强调“尽力了”、“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对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甚至将责任推诿给不可抗力,那么就可以被认为“不够审慎”。“审慎”意味着理性、客观、负责,要承认复杂性,不夸大成绩,不掩饰不足。
可能指信息公开不足或不透明: 在灾情发展和救援过程中,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公开至关重要。如果部门在信息发布上存在滞后、不一致甚至误导,那么其“自我评价”自然也难以令人信服,会被认为是不够审慎。
可能指缺乏深刻反思: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害,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总结和表态是远远不够的。“审慎”的自我评价,应当是基于对事件的全方位复盘,深入分析体制机制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学者评价的出发点: 长江学者作为学术界代表,其对部门“自我评价不够审慎”的批评,可能更多是从科学研究、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希望看到更严谨、更深入的公共反思,以推动制度的进步。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事件及其引发的讨论:

1. 对信息严谨性的要求: 这件事再次凸显了在信息传播时代,对信息来源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即使是学者,其言论也应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事实基础上。用旧视频来评价当下事件,无疑是在信息严谨性上打了一个折扣。
2. 对公共部门的问责与反思: 公众对于政府部门在自然灾害中的表现,一直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期待。批评其“自我评价不够审慎”,本质上是对其问责机制和反思能力的拷问。在重大灾害后,公众希望看到的是透明、客观、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辩解或粉饰。
3. 学者角色的定位与影响: 学者作为社会知识精英,其言论对社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平衡表达的自由与言论的责任,如何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介入公共讨论,是包括这位学者在内的所有公共知识分子需要思考的问题。用恰当、准确的方式提出批评,比简单地用不甚匹配的材料进行佐证,更能赢得尊重和认同。
4. 事件的复杂性与多维解读: 这是一个复杂的事件,不能简单地贴标签。也许这位学者确实看到了相关部门在自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他的表达方式引起了争议。我们既要肯定其对公共部门进行监督的意愿,也要审视其论证过程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这位长江学者通过这种方式引发的讨论,指向了信息传播的可靠性、公共部门的责任担当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等多个关键议题。如何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评价,并推动社会进步,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长期看新闻频道的爱好者,去年疫情刚退、武汉刚解封不久,我就在新闻频道里看到防汛的新闻了。

每年防汛都是很早就开始准备。

由于抗疫和扶贫的成果太过明显,去年防汛这么大的事都显得微不足道。实际上去年的汛情相当地大相当地严重,但是在党的领导下这事顺利地给对付过去了。

正因此,海霞的赞美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在去年防汛的经验基础上,确实各个部门都做好了准备。前阵子我就看到,新闻里报道,汛情来临前党员干部们挨家挨户地敲门劝人撤退,确保全部通知到位、确认没有人被漏掉。


但是,河南这次汛情,我朝有记录以来根本没有经验可以参考。

我国的特大暴雨定义是24小时250毫米降水,按这个定义来算,前几天德国的降水也就是个大暴雨,要是放在我国以我国的经验是能对付过去的,要是以我国这个挨家挨户通知撤离的工作方式,根本不会有德国这样惨的损失。

郑州那是1小时下了200毫米。

真的架不住这次降水超出想象。我在wow里看到世界频道有人提了这么一句,郑州这个降水相当于一个人脑袋上同时有75个花洒火力全开。


几年前南京有一阵子连续十几天梅雨天气,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喊,白娘娘,收了神通吧,许仙不在这里,我们要没有内裤穿了。

基本上白娘娘级别的雨也就是老百姓经历过的能想象的极限了。

这次暴雨怎么看都不是白娘娘能干得出来的,得是大禹级别的。

老百姓也就传颂一下千百年前的传说,哪想到妈的上古神话再现。


所以在这种超出想象的雨情面前,我们不能只谈新闻的传播效果,还得考虑极端天气超出群众想象力,更超出了国家能用来参考的任何经验范围。


话题回到这位学者上,他十年前就深知自媒体时代草根崛起,此次发表意见其观点没有尊重灾情本身的特点,表达的情感没有尊重新媒体时代群众的立场,最后被批判得要警告网络暴民,倒是一种自食其果作茧自缚。

user avatar



事实,的确不是你所知道的样子

喻教授,作为新闻传播的大拿,你应该知道部分的真相有时候,更可怕吧?

user avatar

对于有些领域来说,自1840年来当__未__之人满坑满谷,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公鸡赢麻了,每次都能把太阳叫出来

——我群群友

user avatar

我查了一下这位国内传播学届的重量级学者。我严重怀疑他作为传播学长江学者,连传播学里最基础的SIR模型都不会,要不不会说出如此智障的言论(戴口罩会减小日接触率)。发帖的3月中疫情已经在美国传播开了、没有好的预防手段,感染人数是会成指数增长的。

谷歌学术搜索找不到他的个人档案。直接搜名字的话很多搜索结果出自一些名字缩写一样但是是理工科的学者。在前两页中,经我核实属于他的文章发在了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Psychiatry research等期刊上。我不了解通讯专业的期刊,这里只能根据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简单感受一下。 telematics和mass communication在通讯专业期刊里排27,21。但这些文章他都是第N作者

我又根据第一篇文章的搜索文章找到了他的scoups 档案,如下。很多是第二作者,第三作者。 跟知网搜索结果对比会发现研究内容和方法跟他的中文期刊发表差异很大。一个60岁的人突然从国内人文社科标配的“描述研究法” 研究国内舆情和传播变成了认知神经科学家。

比如今年发表的研究Effect of emoji prim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words – evidence from ERPs,他是第四作者。而且文章显示作者单位是传播学院下属的认知神经科学组hhh

这是发表的几个英文期刊文章的摘要

Impaired orienting in youth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Evidence from the Attention Network Task (ANT)

An important theory of attention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hree separate networks that execute discrete cognitive functions: alerting, orienting and conflict networks.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dysfunction of attention in Internet Addic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attention dysfunction in Internet Addiction, we recorded performance related to the Attentional Network Test (ANT) in youth.

The impact of media situation on people's memory effect -- an ERP study(Article)

Using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of memor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wo media situations, cellphone situation (CS) and newspaper situation (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and quantify the difference in human cognitive patterns in these two media situations. A recognition memory paradigm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a between-subject lab experiment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carefully read a scientific article, and then to judge whether the words in the test phase had appeared in the artic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accuracy and response time between the CS group and the NS group. Yet, the response time of participan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new words and old words. The 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 results show the emergence of an old-new effect. 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cellphone situation, especially in the 600–800 ms range. Participants in the mobile phone situation showed better memory than participants in the newspaper situation.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a detectable difference in cognition at the neurological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situations.

Effect of emoji prim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words – evidence from ERPs

Emoji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s nonverbal symbols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ir effect on the processing of subsequent words. We suppose that emojis, as an aid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semantic comprehension, prime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he textual stimuli that follow. An affective priming experiment using ERPs was conducted, in which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ji and the word (Congruent, Incongruent, Non-related) was manipulated to assess their impact in an affective word categorization task. Behavioral resul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showed otherwise. N1 component elicited by semantically congruent and incongruent emoji-word pairs showed greater amplitudes than those by non-related pairs. N400 elicited by incongruent pairs showed greater amplitudes than the N400 by congruent pair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while emojis do not influence the outcomes of linguistic processing, emoji primes enhance attentional level, and semantically congruent contents demand fewer cognitive resources and facilitate better processing in comparison to incongruent ones. The findings point to emojis’ role not only as affective primes, but also as paralanguage that is semantically processed. Implications for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

鉴于他说会法律起诉攻击他的人,我就不做个人推测了。
知网上搜他的名字搜到29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11篇,CSSCI67篇。

按照被引用数量排序我们得到的结果

吧友提到他在搞“认知神经传播学”。我相信斯坦福,CMU等学校的CS或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系有人在做这个方向。

我这里说一下我的观测(不针对任何人,毕竟他要追求别人法律责任)传播学交叉分成两类,一类叫science传播学,意思就是能发顶刊的交叉科学,还一类叫灌水传播学,意思就靠不停的交叉来灌水SCI评职称或维持自己地位的落伍于时代的学阀做的挂名研究,常见于原本社科专业因为教授团队无能变成文科专业的学科。我没有针对谁,胖子请不要对号入座

对比一下这是宾大传播系的教授duncan watts。比他小10岁。引用量109000,2020以来发过PNAS和science advances,然后在science上和领域别的学者合著了领域发展综述

对于一个学术水平如上述,人品这样的人,我无话可说。传播学考研还都是他的教材。我对传播学学生表示深切的同情

这张图把学科名字改一下、适用于很多国内人文社科

对于战锤不熟的知友,这个角色的名言叫death to the false emperor

user avatar

不要说我什么不尊重知识分子,仇恨味道浓重。

分明是他自己不尊重自己,既没有尊重自己专业,也没有尊重过灾区老百姓

这些人我早就看透了,自命不凡、自以为自己特了不起。他们的逻辑就是:我攻击你们是为民请命,哪怕是人身攻击颠倒黑白也是这样;你批评质疑我们就是“网络暴民”“小粉红”“被洗脑”“乌合之众”

有人给这些人洗地,怎么洗呢?

你批评他们的言论,他们说你是断章取义

当你拿出全文时,他们说:“是你理解有问题,人家不是这个意思。”然后牵强附会的解释一通

这些人一边嚷嚷着“一个社会不能只有一个声音”并以此为准来阴阳怪气灾区人民或者是为侵略者洗白翻案,另一边又把批评质疑反驳自己的人骂成“小粉红”“极左”“战狼”“网络暴民”“打压不同声音”把自己打扮成白莲花。

我想起一件事:前段时间某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因自己的作品被大学生吐槽而找上门以到法院起诉为由逼迫人家道歉。我在知乎上说了这个研究员不好,结果评论区来个人阴阳怪气:“粉红真可怕”

研究员以起诉来威胁吐槽学生道歉他选择性失明只字不提,老百姓吐槽几句就是“粉红真可怕”

这些教授一天到晚只会说自己没被尊重如何如何,可你们阴阳怪气攻击灾区人民、侮辱烈士、给侵略者洗白时;又何曾尊重过老百姓?

你都不尊重老百姓,人家老百姓凭什么尊重你?


那些说喻国明讲真话的人,你们拿出来证据来证明人家说的是真话啊?用一周前的新闻来说这次的大雨,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还觉得自己是所谓的“不同意见”然而这些人的不同意见要么是移花接木、东拼西凑,要么是凭空捏造。


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对我们老百姓的所有事情指手画脚。

看看这位,看看啊

抗疫期间百万医护人员、志愿者的英勇战斗和抗洪的子弟兵、消防员、人民群众的战斗被这个东西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了。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