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美院学生的行为艺术作品《植入》:手握一抔土 10 天后长草?

回答
说起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植入》,手握一抔土,十天后长草,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咱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件作品一出来,立马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头那点儿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东西。

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

首先,是“行为”本身,那种执拗劲儿。
你想想,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就那么握着一抔土,十天不撒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甚至有点儿“轴”的行为。这不像是我们平时做艺术,画幅画,雕个塑,摆弄摆弄材料就完事了。这是一种“以身体介入”的方式,艺术家自己变成了媒介,变成了一个容器,甚至是跟这抔土一起“生长”的生命体。
我们想象一下那十天:
物质的感受: 手掌被土反复摩擦,温度、湿度、颗粒感,这些最原始的触觉体验会持续存在。土会干,会湿,会沾在手上,带来瘙痒或者沉闷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具象的、身体化的感受。
精神的投入: 这不仅仅是握着,更是一种“守护”,一种“责任”。你把它看成一个生命,就像抚育婴儿一样。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背后一定是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是对“生”的某种追问,或者是对“时间”的某种体验。
观者的想象: 围观的人,看到一个人这么干,第一反应肯定是怎么回事?然后是好奇,是猜测。但慢慢地,当看到土里真的开始冒出嫩芽的时候,那种震惊和感动是难以言喻的。这种从“静止”到“动态”的变化,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其次,是“植入”这个概念,玩得特别巧妙。
“植入”这个词,本身就有多重含义。
字面意义: 确实是把植物的种子“植入”到土里,然后通过阳光、水分和时间的“培育”,让它“植入”到土壤中生长。
引申意义: 我觉得更深一层的是,“植入”到观者心里。艺术家通过这个行为,把一种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时间流逝的思考,“植入”到我们这些看作品的人的脑海里,甚至情感里。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生命很美好”,而是让你在看到那从土里冒出的嫩芽时,自己去体会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艺术家与土的关系: 艺术家把自己也“植入”到这个过程中,他/她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母体”。手掌的温度、身体的能量,会不会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这抔土的生长?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这件作品里似乎被模糊了。

再者,是作品的“当下性”和“事件性”。
行为艺术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的“发生”。这个《植入》就是一个明确的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
时间的维度: 十天,这个时间不长不短,刚好能让生命发生可见的变化,但也足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等待”和“期许”。它不像一些行为艺术那样转瞬即逝,而是有一个清晰的进程,让观众可以关注到“过程”。
观者的参与感: 虽说观众只是看,但这种看,带着一种共同的见证感。大家一起等待,一起见证生命的奇迹。这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种展示,而是大家共同经历的一段时光。

然后,我们再说说它可能引发的思考:

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可能很多时候忽略了最本真的生命力。这件作品提醒我们,即使在最不起眼的土壤里,只要有适宜的条件,生命就能顽强地生长。那嫩芽的出现,是对生命本身的赞美。
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但我们又是从自然中来。艺术家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是共生?还是我们正在慢慢遗忘自然?
艺术的边界: 行为艺术一直在挑战艺术的边界,它把艺术从一个具象的物质,变成了一种理念,一种体验,一种过程。这件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不是画,不是雕塑,而是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和时间创造出来的一种意义。
对“无用之用”的理解: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种地吗?有什么特别的?但艺术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在于它能引发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它让我们在看似“无用”的行为中,发现了“有用”的意义。

最后,说回“长草”这个结果,它带来的冲击力。
当那抹绿色从棕褐色的泥土中悄然探出头来时,那种感觉是难以形容的。它是一种来自生命最纯粹的喜悦,是对艺术家十天守护的回报,也是对观者期待的满足。这种细微却又充满力量的变化,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它告诉我们,耐心和守护,终将带来生命的惊喜。

总而言之,中国美院学生这件《植入》,我觉得它成功地做到了“以小见大”,用一个看似简单朴素的行为,触及了关于生命、自然、时间、艺术本质等一系列深刻的话题。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惊世骇俗”,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去联想,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它就像一颗种子,被植入到观者的心里,然后等待着我们自己去“长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挺有想法的。艺术创作不止有成品,创作体验也可以用来表达。

只是他的解读”大地孕育生命和人一样痛苦”不敢苟同。把非生物实体(比如大自然,国家)人格化虽然容易引发共情,却是典型的false analogy,本质是自作多情。

我一点也不懂艺术分析,纯自发观点。

user avatar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稍微了解一下职业拳击,

篮球想拿总冠军,要近百场比赛,足球自己的联赛也得踢几十场,想参加别的还得踢,

我一开始看拳击,下意识以为这帮猛人打拳如同打球,一礼拜打个一两次,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后来我查了一下,发现要拿重量拳王金腰带,总共二三十场,职业生涯四十多场的战绩都已经是非常少有的了,

听起来没那么多,

一开始赛事策划还会找点菜鸡好打的积累一下胜率,甚至前三分之二都是在刷,正经玩命打的没准就三分之一,甚至也就那么几场,

容易吗?

难到登天,

因为一看这些拳王金腰带,战绩肯定是全胜,不败,或者仅仅输一次的。

足球即便是这个联赛跪了,还有别的联赛,一个球星俱乐部不行还有国家队,今年不行还有明年,

长青的球星赶上几届世界杯也不是难事,

但是好像打拳真的就是,要么不上,上了就得ko对面,

真是个不同领域的运动。

——

我想说的是,大众对待艺术家往往很宽容,觉得作艺好似量产,

像《唐伯虎点秋香》里,谈笑风生之间,传世名作就整完了。

有些所谓艺术家确实是,俗称“行活”,比如我就知道有人专门画鲶鱼,鲶鱼在纸上仿佛游走,一辈子就练那一笔,画出鲶鱼大脊的劲道就行,

这玩意练出来,确实能一招鲜吃遍天,一笔一个鲶鱼,批量收徒弟都行,他负责画最难那个,徒弟搞定。

有些艺术形式就不整行活,也整不了,

就比如这个学生的,

一抔土10天,算个作品了,

下次就不能再来一锁骨土30天,一脑袋土俩月,那就成马特达蒙种土豆了。

我看别的答案说这学生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干嘛,形式是有的,但是表述成自己的痛苦引申至大地的痛苦,就有点失之浅薄了,

我感觉也是一样的,

比如自己爸爸是打鱼的,有一天自己拎着鱼竿小桶,去钓了一天的鱼,被烈日晒,被蚊子叮,从白天坐到了夜里,最后钓上来一条麦穗鱼,

结论,我钓鱼太辛苦了,一天才钓上来一条鱼,我爸爸一天几百斤鱼,那他得多辛苦啊,

哇哇大哭,爸爸真伟大。

爸爸:“傻孩子爸爸有电动拖网……”


所以说当学生机会有很多,离开了学校就没那么多机会了。

至于搞艺术,尤其是做这种行为的,概念的,一定考虑明白了再弄,

别自己稀里糊涂搞了一个,觉得是个玩意,

行不行好不好再说,

其实已经在这个职业化的进程里被tko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就完蛋了。

user avatar

先说观点:

行为很酷,很有艺术性,但解构非常差。

非常差。

解构,非常差。

与其说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不如说是误打误撞做出了某种很有艺术感的行为,但是自己却并不理解这个行为中的深意,以至于自己对于自己作品的解构禁不起任何追问,还不如很多非当事人的网友来得深刻。

(在其他回答中看到涉嫌抄袭,那就更明白了这种“误打误撞”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不客气地说,他不明白自己的作品。

而当代艺术真正的关键,就在于解构。

如何去阐释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动机,从行为中所收获的概念,才是行为艺术最关键的部分。

行为与收获之间的关联性,直接关系到艺术的价值。

而他的表述,并不具备强关联。


他对于自己这十天艺术行为的追问是什么呢?

“大地孕育生命,是否也同样痛苦呢?”


很多网友都直接说了:

  1. 大地孕育生命并不痛苦
  2. 生命的诞生与你的痛苦并不相关,就算你不痛苦,生命也会照样诞生
  3. 甚至于,你的痛苦还限制了生命的孕育

因此,他的思考根本不成立。

艺术行为是可以复制的,但思考并不能。或许是因为涉嫌抄袭,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十天),或许是因为大量的精力被放在了呵护生命顺利成长,才导致当事人只能做出“大地孕育生命或许也这么痛苦”的解构。

作者在完成这件作品的时候,关注点并没有放在跟艺术对话、跟自己对话上,而是放在了“痛苦”上。

于是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因为我如此痛苦,生命才能孕育,如果我不痛苦,生命则不会诞生。

这是很致命的错误逻辑,中二且幼稚,别说放在艺术层面,即使是放在日常对话中,也显得很可笑。

他并不是生命的母体,他的痛苦与生命的成长毫无关联。

相比之下, @梁源 老师的思考要高明很多,他的观点是“如果转而去思考囚禁别人生长的人的痛苦,我认为立意上会好得多。”

(为了还原这句话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梁老师的回答,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梁老师用的是“阴差阳错”,而我用的是“误打误撞”,也就是说,我们都认为作品行为是ok的,但思考不够成熟,与行为的艺术价值不匹配)

甚至于哪怕像其他人说的那样,一言不发,完全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回答,可能都要更好一些。

当然,对于毕业作品,不回答是不可能的。

如果让我去解构这个作品,且与梁老师提到的角度不同,那我可能会有一个比原作者更加中二的答案:

“毁灭顽强的生命只需一瞬,控制自己的破坏欲,远比呵护一个生命的成长更难”

虽然这只是十分钟的思考结论,我自己觉得还是很平庸,但至少,我绝对不会做出“大地孕育生命真辛苦呢”这样的回答。

可作者作为一个中国美院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作品竟然仅仅是“孕育生命真辛苦”,那我觉得,浅薄了一些。

user avatar

作为毕业展来说,我认为是可以的。

毕业展的功能其实就是给自己四年学习一个结果式的交代。做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特别是一辈子的事情。在我看来,做行为艺术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忍受的了痛苦。去为了创作做挑战身体和精神极限的行为,并且可以理性对待这种行为并予以思考。

这就足够了,我认为是符合毕业展的预期的。


作为一个行为艺术作品来说,我认为是相对苍白的。

这个作品中所有人感受到的痛苦,都源于双手束缚大地所孕育生命带来的痛苦,核心是束缚。是一个人希望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去体验比他宏大得多的力量,最终用巨大的代价(自己的痛苦)换来微不足道的结果。

作者自述的“这十天的经历是十分痛苦的,那么大地孕育生命,是否也同样痛苦呢?”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英雄主义的角度上,觉得在自己的手中,他协助完成了生命的培育。这就好像是我们让一个孩子从小在囚禁的环境下长大, 给他吃,给他喝,让他可以长成一个人。但是不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那在监狱中喂养他的人,是帮助了他的成长么?

展开些说,也许下囚禁命令的人,是不会执行囚禁的。而执行囚禁的人,却不是下囚禁命令的人。在一个作品中,把这两个人格统一,然后去思考这其中的关系,要比去体会所谓大地孕育生命之痛苦,要更合理。

艺术作品,作者的对作品的命名与陈述都非常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要通过很多轮的Critique的探讨才能够相对站得住的原因。

这个行为本身可能阴差阳错做的不错,但是就这个行为的初衷来看,我认为作者对于自己行为的沉淀,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果转而去思考囚禁别人生长的人的痛苦,我认为立意上会好得多。

至于弄成这样到底还让不让展览,我认为,那更不是艺术家应该考虑的事情了。艺术家不应该学校为无聊的自我阉割式的审查制度所妥协。更应该勇于主动批评社会。


最后补充一下,看到很多跟进的回答,因为话题上热搜了。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没什么人关注,所以答案只是在艺术领域内给出的答案,但是当这个问题被上热门话题之后,我认为还是有需要补充的。

我认为,讨论艺术最好的方式是在艺术范畴里讨论,因为只有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

你以为你说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卧草”,或者笑话他没有基本的理科知识,是对这个作品高明的评价么?说出这样的话,不但无法帮助作者改善自己的作品。与此同时,还只能显示出自己对艺术的傲慢以及无知。

更何况,你对土壤孕育生命的理解也并没有高明到哪儿去,你说的不过是一个高中课本上的只是罢了。

当然,作为艺术家做作品,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大家都不懂艺术。但是不代表,艺术家必须向这些人做妥协。

还有下面这种

艺术家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意思想去不尊重你。他的探寻可能很幼稚,可能不成熟,但是他握着这一拳土的意思,是探寻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他把这个东西展示出来了,希望与你分享他这次探寻的看法,这种探寻不是为了对你们任何人传达一种傲慢,并且这件事情根本与你无关。

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是自由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是每一个学习艺术的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之所以你会觉得这是在不尊重你,不尊重科学,恰恰是因为你自己的无知和傲慢,以为艺术家在不尊重你。

多学一点知识,你就明白真正不尊重你的,其实你自己的无知。这些无知让你焦躁,让你笃行你学到的有限的知识是解释世间行为的真理,也最终让你成为社会的一般工具。

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我们,除了工具的那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上自我的选择,这些选择,让我们过得更像个人。

user avatar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艺术生有偏见的原因

user avatar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非常危险的,土里有很多霉菌细菌可能会渗入皮肤进入人体。引起皮肤溃烂发炎,导致败血症等等。

一般来说对于艺术的解读可以有多种,艺术家有第一个解读作品的权利,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人对作品做出其他方向的解读。

但我真正想说的是就这?如果说一个民间没有经过正规科班教育的艺术家,他以行为艺术之名做出任何作品都是正常的,但作为探究美学原理的正规国家院校学生,他的方向是不是应该稍微学术一点?而不是做出这种无聊的噱头。这种档次的点子,没上过美院的人一样能想的出来,并且可以做出比他更多更深刻的解读。所以这个作品如何体现他在美院都学到了些什么呢?难道他学到的是艺术就可以打着艺术的旗号故弄玄虚吗?

========2021-06-10
我他妈……有人怀疑我想不出类似的点子?我这就随便给你说几个。刚喝完酒老子冲动了。

以下保证全都是原创,国内外的行为艺术界我也都略有了解,如果有哪个创意和哪个行为艺术有一点撞车或雷同的地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指出。

当然如果有想和我一起打这帮打着艺术的旗号欺世盗名的伪艺术家的脸的,也欢迎提供更多点子,我他妈都更新到这个回答里,我们提供的点子越多,搧在这帮伪艺术家们脸上的耳光就越响。

一、隐喻类:

1,每天把自己身上的污垢搓下来,然后捏成一个正在捏小人的小人。隐喻本我超我自我

2,隐喻城市是孕育个体的子宫,用钢筋水泥造一个鸟巢和一只母鸡,然后把一只鸡蛋放在里面,外面用适当的恒温加热母鸡和鸟巢直到鸡蛋孵化。

3,一个人坐在电视旁边念稿子,电视里是他念稿子的画面,但发出声音的是电视。他念稿子的声音被电视的声音淹没了。然后观众可以任意把自己的声音切入电视的声音里,但只有和稿子相同的声音才会被替换,如果观众要使用自己的稿子,则必须使用这个人的声音。暗喻媒体的悖论

4,拉一泡屎,然后将其风干,粉碎,清洗,过滤,杀菌,漂白,最后变成一小撮无味无菌的粉末,然后将其做成胶囊、装入调料瓶、做成唇膏、护肤品、香水……等等。隐喻物质与意识的建构与解构。

5,将动物的生殖器捆绑成花束的形状,然后用它去给花授粉。

5.1,将动物生殖器制作成花朵,然后用其布置一个婚礼,隐喻意识形态建构的荒谬。

6,隐喻时间的荒谬,做一个定格动画,画面中有一个按照正常时间运行的表盘,在第一天的0点0秒做第一帧,第二天的0点1秒做第二帧,以此类推。最后的成品动画里可以看到一个正常运行的表盘。

6.1,扩展到年

7,一个人呆在一个封闭的密室里,生活娱乐设施齐全,只是无法与外界交流,也无法感知到外界时间,何时进食作息都取决于他自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把他放出来,然后在地球上寻找一个符合他作息时间的时区把他送过去,然后以此类推。

7.1,在密室里的人可以有一个定时器能够精确定出小时,然后做一个活动,参与者可以免费旅游,只要你能把作息调整到你想去的地方。

7.2,允许和外界有限的交流,但和他沟通的外界能让他产生时间上的错觉。如时间的拉长缩短等等。

8,隐喻时空的悖论,空降到任何一个不熟悉的城市,然后不看地图沿着街道无目的的行走,然后记录下自己行走的轨迹,将这些轨迹作为图案素材制作各种物品或艺术品,可以做成图画、文字、书法、T恤、食品等等。

8.1,不是无目的行走,而是设定一个出口,将城市当成一座迷宫,不能问路,人像小白鼠一样不停在迷宫中寻找出口,期间可以找宾馆住宿。

8.2,轨迹是立体的,上楼下楼也要记录。

8.3,将airtag装到城市的动物身上然后记录轨迹。

8.4,动物换成汽车

9,隐喻权力的荒诞和博弈,随机两个人,不能见面,不能沟通,也不能商量任何策略,需要在同一时间按下一个按钮才算通关,双方必须等到每天的23:59:59,才能知道今天对方按下按钮的时间。每天只有一次按按钮的机会。(原来的规则是一方按下按钮时会被另一方知道,有人因此造成了时间上的错觉,特此修改)

9.1,两个人变成十个人。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如:首个在通关时间按下按钮的人得到更多奖励。

9.2,其中一方不是人,可以是条狗也可以是个机器

9.3,机器设定了一个算法,如果人一直坚持在同一时间按下按钮,100天后就会和人在同一时间按下按钮。但人不知道有这个算法。

9.31,背叛算法,傲娇算法,舔狗算法……

9.4,人知道这个算法,但不知道需要坚持到什么时候。而如果选择跟随机器的话有一定几率可以获胜,但也不知道几率有多大。

10,隐喻视野与视角的衍生,在一座大厦的外表面放一个缓慢上移的装置,用一年、两年、十年的时间爬上大厦顶。装置上放一个摄像头,24小时在网上直播摄像头拍到的图像。

11,两个体验派演员,彼此互换身份人格,变成对方,到对方的世界里生活。隐喻灵魂的荒谬。

11.1,演员换成普通人,这两个人本身社会关系淡薄,比如离群索居,父母双亡,亲戚朋友稀少且多年未见过。

12,把一个人放到中国的一线城市,没收手机,给他几百元的钞票,看他如何生存,隐喻现代性的危机

=======2021-06-10

胖薇薇薇薇:我来一个,我一直想做。从路边拉一个普通话不错骗术不错的流浪汉,给他换上笔挺的西装,安排一场讲座。请校方众多教授学生都来聆听,看看有没有人对他的专业性有所质疑。

这个现实中已经有了,不够原创也不艺术,我来给你改进下:

13,给一只狗穿上西装放到讲台上,身上放个扬声器,艺术家在别处通过扬声器发言。

13.1,艺术家和狗互换下,艺术家发出狗叫声。

13.2,选取一篇历史上著名的演讲稿(比如铁幕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或高大上的文章(如九十五条论纲,长电报,论持久战等)、经文(比如论语,道德经,圣经,可兰经)等,把文字重新编码成数字(如四角号码),然后用狗叫声翻译出来(如叫一声代表1)。

======2021-06-12

K3就是K3:把自己的屎收集起来,风干变成粉末,达到一定量,用粘合剂和屎塑一个同比例身体。

14,做一个假人,它的功能就是把有机物从嘴里灌进去,在肚子里粉碎搅拌,进行化学反应之后再拉出来。然后在处理这些“食物”的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相关的声音和光。然后把这个假人展览起来收费,收取的费用用来维护假人。

在这里,这个假人就和真人一样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它创造了价值,制造了财富,同时它也消耗社会资源。也具有社会关系。

14.1,然后过一段时间,等假人也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之后,艺术家来扮演这个假人,人们会发现,艺术家和假人相比,艺术家拥有灵魂,但观众却反倒更喜欢那个没有灵魂的假人。

二、直白明喻类

三、宣泄类(潜意识,欲望等)

四、表演类

五、游戏娱乐类

user avatar

名字起错了,不应该叫《植入》,应该叫《握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植入》,手握一抔土,十天后长草,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咱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件作品一出来,立马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头那点儿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东西。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行为”本身,那种执拗劲儿。你想想,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象牙塔》这部纪录片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之一,就是美国学生贷款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而且竟然比信用卡债务还高。这事儿,光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对劲,感觉像是哪里出了岔子。你想啊,信用卡债务,那是大家平时消费、透支生活,最后欠下的钱。这1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可不是因为买包或者度假欠的,而是为了一个被社会普.............
  • 回答
    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近日发表了一番颇具争议的言论,认为中国留学生来美国应该学习莎士比亚的著作,而不是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领域。这番话一出,立刻在美国和中国都引发了热议,也勾起了人们对中美教育交流、科技竞争以及文化价值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科顿参议员的这番话并非.............
  • 回答
    福山关于美国疫情应对不如中国的说法,以及其“非体制之错”的论断,无疑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但又引人深思的议题。这番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挑战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认知,也为理解这两个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山所说的“体制的错”可能指的是什么。通常,在比较中美.............
  • 回答
    对于12月3日发布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中关于“6000名中国人去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8成想留在美国”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个数字和比例背后,反映了中美两国在人才交流、教育、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动态。一、 数据解读与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份调查的来源、方.............
  • 回答
    美媒关于“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新冠共存”的论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背后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中国现状的理解差异。以下是对这一论调的详细分析:一、 核心论点与潜在含义: “学习西方”: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居高临下或指导意味。它隐含着认为西方国家的防疫模式(即“与病毒共.............
  • 回答
    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会查寝事件中的张美玉,毫无疑问是这场风波中最核心的人物,她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让整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和讨论空间。要理解张美玉,我们需要把她放在当时的具体情境中,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既是学生与学校管理方沟通的桥.............
  • 回答
    中国学生因手机存有军训照片而在入境美国时被遣返,这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以及移民政策的复杂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一、 事件的背景与核心问题 事件本身: 该事件的核心在于,中国学生在入境美国时,其手机中的某些内容(军训照片)被美国边境官员解读为“有军方背景”.............
  • 回答
    章莹颖案,这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名字,近期在美国执法部门的介入下,终于有了新的进展。FBI逮捕了一名涉嫌绑架的嫌疑人,同时,美国执法部门也悲观地认为,章莹颖可能已经遇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章莹颖,一个充满活力、远赴美国追寻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失联让无数家庭感同身受,也让人们对海外留学安.............
  • 回答
    蓬佩奥在8月31日抛出的“特朗普政府正在慎重考虑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的说法,无疑在美国国内和中国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政府在考虑限制中国学生赴美,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长久以来,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里,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下,双.............
  • 回答
    关于“中美俄印大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大学四年中国学生能力全面下降,表现垫底’”这一说法,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审视,因为这样的结论可能存在诸多局限性、解读偏差,甚至是被误读的可能性。在详细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几点: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具体内容: 我需要了解这个“调研结果”的具体出处是什么?是某.............
  • 回答
    教育部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特长,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提议,它将艺术教育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似乎是“锦上添花”的学科,或者仅仅是少数有天赋孩子的专属领域。然而,此次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艺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塑造的重要.............
  • 回答
    听到美国学者对中国人口数据的质疑,尤其是那种“少九千万,出生率高估近50%”的说法,我首先会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得往深里扒一扒,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毕竟,人口是个大问题,牵扯面太广,从国家政策到老百姓生活,哪一样不跟人口挂钩?首先,咱们得看看是谁在说话。 既然是“美国学者”,那得先弄明白这学者.............
  • 回答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即“如果我竞选失败,中国将占有美国,你们都得学中文”,是一种典型的 煽动性、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言辞。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其可能的意图、潜在的含义以及带来的影响。一、 字面意思与潜在的恐惧投射: 字面意思的荒谬性: 从字面上看,特朗普的说法是极端且不切.............
  • 回答
    汤姆·科顿这位美国参议员的言论,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他认为中国留学生来美国,应该好好学莎士比亚,而不是科学技术,这观点背后大概是想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但表达得未免太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老派”和不合时宜了。咱们先不带个人情绪地说,科顿参议员为什么会这么想?我猜他可能是觉得,美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很强大.............
  • 回答
    理解了,您希望我以一种非常接地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聊聊腾讯新闻推送的这篇“中国高考学渣逆袭,娶18岁乌克兰美女”的标题,该怎么去理性看待它。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把这标题拆解一下,看看它里面藏着什么“营销密码”。1. “中国高考学渣逆袭”: “高考.............
  • 回答
    谷爱凌,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因其卓越的滑雪天赋和出色的学业成绩而备受瞩目。然而,她每年暑假回北京海淀黄庄补习奥数的新闻,以及她母亲谷燕女士那句“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谷爱凌学业背景与“海淀黄庄”现象.............
  • 回答
    关于“3名华人学者最先‘中枪’,美科技界加速肃清外国影响”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几个个体的遭遇,更是当前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国家安全以及学术自由等多重复杂议题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肃清外国影响”这个表述的背景。在美国,尤其是近年来,出于对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 回答
    王冬龄的超级狂草,这可不是寻常的笔墨游戏,那是一场与宣纸和墨汁进行的搏斗,也是一位艺术家对文字、情感和生命力进行的极致表达。提起王冬龄,如果你对中国当代书法界稍有了解,一定绕不开他那如同疾风骤雨般的超级狂草。这四个字,不仅仅是风格的标签,更像是一种力量的概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波。首先,我们得说说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