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学者称「中国人口比官方数据少九千万,出生率被高估近50%」?

回答
听到美国学者对中国人口数据的质疑,尤其是那种“少九千万,出生率高估近50%”的说法,我首先会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得往深里扒一扒,不能随随便便就信了。毕竟,人口是个大问题,牵扯面太广,从国家政策到老百姓生活,哪一样不跟人口挂钩?

首先,咱们得看看是谁在说话。 既然是“美国学者”,那得先弄明白这学者的背景、研究领域,以及他们发表这些观点的平台。学术研究嘛,总得有个出处。是某个知名大学的教授,还是某个智库的研究员?他们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这几个领域里是响当当的人物,还是名不见经传?他们以往的研究成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立场或者潜在的议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们说法的信赖程度。

其次,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少九千万,出生率高估50%”的结论的? 这是关键。学术研究嘛,总得有方法论,有数据支撑。他们用了什么样的数据来源?是官方公布的普查数据、统计年鉴,还是他们自己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建模?他们的分析模型是怎么构建的?里面有没有什么假设条件?这些细节非常重要。

数据来源的对比: 官方数据是基于全国性的普查和年的抽样调查,覆盖面广,尽管也存在一些抽样误差,但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权威的。如果这位学者的数据来源是零散的、非全国性的,或者是基于他们自己设计的、可能存在偏差的调查,那其可信度就得打个问号。
数据模型和假设: 比如,他们说出生率高估了50%,这通常是通过建立一套模型,根据某些已知变量(比如生育年龄妇女数量、平均生育率等)来反推实际出生人口。模型本身的精确度、对变量的选取,以及模型中隐含的假设(比如死亡率、迁移人口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有没有可能他们的模型对某些因素的估计过于激进,或者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少九千万”的推算逻辑: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是基于某个假设的死亡率低于官方公布,还是说他们认为有大量人口未被统计到?如果是未被统计到,那他们有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漏报”情况,以及这种漏报的规模有多大?

再者,咱们得把中国官方的人口数据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数据做个比较。

与历史数据对比: 中国的人口数据在不同时期,例如每次人口普查之间,都是有变化的。官方公布的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这位学者提出的“少九千万”是跟哪个时间点的数据比?他们有没有分析中国人口数据变化趋势的合理性?
与国际同类国家对比: 很多国家在人口统计上也面临各种挑战,比如生育率的低估或高估,人口迁移的统计难度等。和一些生育率较低、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数据表现出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如果他们的分析模型对其他国家的人口统计也适用,并且能得出可靠结果,那才更有说服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声音出现?

学术讨论的常态: 在学术界,对各种数据进行质疑、挑战,然后提出新的解释和模型,是促进科学进步的正常过程。只要是基于严谨的学术方法,这样的讨论是有价值的。
对中国人口现状的担忧: 现在的中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人口减少等严峻挑战。一些学者可能通过他们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比官方数据更令人担忧的结论,这可能是在提醒大家问题的严重性。
地缘政治和信息战的考量: 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有些信息会夹杂着地缘政治的考量。对中国人口数据的质疑,可能是在特定语境下,试图对中国的发展前景、社会稳定等产生影响。所以,在看待这些信息时,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看待这个说法,我的态度是:

1. 保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接受有不同声音存在,这是学术的生命力。但同时,不轻信、不盲从,要对信息的来源、研究方法、证据链进行仔细的辨析。
2. 关注细节和证据: 关键在于这位学者能否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和逻辑。如果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且经过了广泛的讨论和验证,那么就值得高度重视。
3. 结合官方信息和多方观点: 官方数据是最重要的参考,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存在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关注国内其他人口学专家、社会学家的分析和评论,形成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4. 理解中国人口统计的复杂性: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强,要做到滴水不漏的统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任何统计数据都可能存在误差,关键在于误差的大小和可接受的程度。

最终,是美国的学者更“懂”中国人口,还是中国的统计机构更“准”,这需要时间的检验,更需要我们用独立的思考去判断。如果这位学者能拿出更有力的证据,那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如果只是捕风捉影,或者模型建立在不牢靠的基础上,那也不必过于纠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名美国学者是易富贤,《大国空巢》的作者。从知乎的回答看,大家可能认为我似乎是和易老师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的。但事实上,我和易老师大概五年前就已经在微博上相互拉黑了(也许是我单方面拉黑他?忘了)。主要原因是——易老师的研究功底不太好,你想吐槽,结果人家听不懂你在说啥,吐着吐着,一着急,就爆粗口了。

易老师关于「中国人口比官方数据少九千万,出生率被高估近50%」的论点是通过这样的逻辑计算出来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2001年年均出生1767万人,2005-2007年小学年均招生1712万(平均6岁上小学),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717万学生,这三个数据基本一致。这些孩子到2010年是9-11岁,都已经上了户口,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9-11岁平均每岁只有1427万人,2010年户籍9-11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11万人。这些孩子到2015年已是14-16岁,都有了户口,有些甚至有了多个户口了,但是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4-16岁平均每岁只有1434万人,2015年户籍14-16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55万人。这些孩子到2013年读初中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可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有20%以上的水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后出生数据的水分更多。1991-2015年公布的出生人数中有大约8000万水分,也就是说2015年实际人口应该只有12.9亿,而不是公布的13.75亿。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规划全部建立在错误的人口数据基础上的。

来源:如何评估中国全面二孩政策? - FT中文网

简单说,就是易老师发现,

1,2000年左右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2006年左右的小学招生数以及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学生数都是1700万左右。

2,2000年普查的0岁人口、2010年普查的10岁人口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15岁人口都是1400万左右。

但两组数据明明应当说的是同一批人口呀?

易老师在这个访谈里(【一点资讯】对话易富贤:我说官方多算人口9000万,有7万字研究 www.yidianzixun.com)还这样说道:

朱顺忠:你所有的数据都是基于人口普查,但是如果说国家统计局拿出了一个证据证明自己数据的准确定,那你的科研成果是否就站不住脚了? 易富贤:还有什么数据比人口普查数据更准确?国家统计局拿不出来的。他们不可能再拿出比这个更权威的数据。所有国家都是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准。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得出的数据不要,那简直是在犯罪啊。

也就是说,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是最准确的调查,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和小学招生人口由于和人口普查有矛盾,因此是错误的,他们都高估了20%以上。

推而广之,易老师认为,从1991年到2015年的25年里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有20%以上压根就没生出来,这些压根没生出来的人加起来一共有8000多万,所以2015年的实际人口应该不是13.75亿人,而应该减去8000多万,等于12.9亿人。

易老师的逻辑,问题在哪里呢?


首先,引用一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中国的人口数据 - 知乎专栏,在这篇文章里面主要讲了一件事,就是人口普查可能会低估低龄人口,这些人口在入学时会逐渐冒出来。

但易老师显然不吃这套,他认为,入学人口也是被高估的,因为

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学校和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机虚报学生数以获得更多经费。

来源:如何评估中国全面二孩政策? - FT中文网

也就是说,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被高估了,这批出生人口到了6岁以后上小学的人口也被高估了,哪个是对的呢?易老师认为,人口普查公布的那个出生人口是对的。


好吧,那这个答案就完全基于人口普查,看看基于人口普查,我们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1,将2000年普查的各年龄人口推算到2010年,用2000年普查的生育率计算2001-2010年的出生人口,并与2010年的普查人口相比较:



虚线是2010年普查值,实线是通过2000年普查数据乘上生存率或者是生育率来推算到2010年的结果。

先看红圈。

红圈指的是15-20岁的差距,比如在2010年时的17岁人口有两种算法,第一种是当年的普查结果,有2077万( stats.gov.cn/tjsj/pcsj/ ),

第二种是通过2000年普查的7岁人口1791万( stats.gov.cn/tjsj/pcsj/ )乘上生存率( stats.gov.cn/tjsj/pcsj/ )之后,大约等于1784万。

1784除以2077,等于85.8%——两次普查对同一年龄段,有14.2%的人口差距。而这一批人口在1999年时恰好进入小学,当年的普通小学招生总数是2029万( stats.gov.cn/tjsj/ndsj/ )。

那么,易老师在这里打算使用哪一个数字呢?这个1999年的小学招生数2029万,是和2010年普查的17岁人口2077万对比,说「小学招生数其实没问题」,还是和2000年普查的7岁人口1791万对比,说「小学招生数被高估了」?

再看蓝圈。

蓝圈中的虚线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的0-9岁人口,实线是通过2000年的分年龄人口乘以生存率后得到的每年龄人口,再乘上2000年普查算出的生育率( stats.gov.cn/tjsj/pcsj/ )后算出来的。两者的差距每个年龄都在20%左右。

那么,易老师在这里又打算使用哪个数字呢?是通过2000年普查时算出的生育率1.22,来说明「2000年的生育率极低,统计局的出生人口高估了20%」,还是通过2010普查时的分年龄人口反推,来说明「2000年的生育率没有那么低,统计局的出生人口没有高估」?


2,再来说说易老师多次引用的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这个调查的质量,我们简直可以说,咳咳,可以说是非常烂的,而且是有烂的传统。现在201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到底烂成什么样,我们不好说,没有可以对比的基准,但是可以看一下2005年的上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

首先,我们将2000年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不考虑出生人口地推算到2010年,和六普对比,结果是这样:


可以看到,2000年普查和2010年普查虽然在低龄人口阶段有些差异(前面的红圈说到的就是这个),但在其他年龄阶段还是吻合的。而这个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到底是什么鬼……

其次,我们用2005年的生育率推算出2010年的1到5岁人口,和2010年的普查人口比较,又可以得到下图:

生育率推算值小于5年后普查的低龄人口,差不多又是20%的差距。更别说普查的低龄人口可能仍然是低估的。

易老师在这里又打算使用哪个数字呢?是仍然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坚持认为2015年生育率已经达到了1.05的极低水平,还是根据2000普查、2005年1%抽样调查推算到2010年普查的经验,认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生育率被低估了20%甚至更多??


3,易老师有一个论证:

2007年小学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717万学生 ……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9-11岁平均每岁只有1427万人 ……2015年户籍14-16岁平均每岁也只有1455万人。这些孩子到2013年读初中1-3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

再结合这段论证

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

易老师想要说明,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真的只有1450万左右,2007年的小学招生人数1700万是被高估的,而2013年初中平均每个年级在校1466万才是正确数字。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在之前出现的红圈——2000年普查的10岁人口到了2010年增加了10%,那为何2010年的10岁人口不会在2020年增加10%?这意味着2010年普查时9到11岁的平均每岁1427万可能是会上调至1570万人,和2007年的平均每年级学生1717万之间的差距就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使用2012年CFPS数据,我检验了「因为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这个论断,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2012年时,1999到2001年出生的人口已经有7.1%不在学了,2013年,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此,「2013年初中平均每个年级只有1466万学生」这个易老师在这里使用的证据,结合从CFPS中获取的辍学率,应当让我们得出1999-2001年出生的平均人口至少大于1600万的判断,从而显然不应该继续坚持2000年出生人口仅有1400万左右的结论了。


4,也是最容易想到的一点。2010年人口普查公报提到,2010年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提到, 2015年中国人口为137349万人 。

那么易老师既然以人口普查为准,那为何不愿意相信人口普查直接得出的结论,却宁愿相信一个自行计算,通过「去掉出生人口水分」后算出的数字,认为中国人口只有12.9亿人呢?


小结

这个答案并不是想说中国人口数字没问题。问题肯定有很多。

但是,如果以人口普查为基准,更主要的问题,显然是低龄人口的漏报,低龄人口漏报的现象能够解释多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年龄动态差异,其他的小规模微观调查(CFPS、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同样在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上支持这点。

而同样用人口普查作为基准,易老师在完全忽略普查之间的年龄动态差异,进行了一段稍显残破的论证过后,竟然得出了中国人口被高估九千万的结论,我觉得能把这个论证写完也是一种本事,要是我的话,已经写吐血了……

user avatar

那些说人口调查登记表涂改的······别张口乱说行么,别总玩什么“听说”“听朋友说”“听老家讲”

我六普的时候就做了人口调查员。

电话调查不行,还要上门访问,然后户口本,调查结果,跟派出所户籍管理资料一个个手工输进去身份证号比对。输入一个放行一个,可以讲结果是非常严谨的。坐标杭州市区。

所有出租屋人口也要调查,所有新生儿都要上户口,我个人觉得是不存在瞒报的现象,除非流浪汉睡大街游击战我们实在找不到人的那种,剩下工地现场我们都要调查。但流浪汉能有多少?(我指的是真正精神有问题,自己什么人都说不清楚的那种,而不是来乞讨的,来大城市乞讨的只要在老家上了户口就能在系统里查出来)。

而且所有不确定的,没身份证的,我们都是默认为是没有统计的,再手工输入一遍人口登记各种信息和户口。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只有多算的,没有少算的可能。

如果不存在上层篡改人口数据,我可以非常负责任讲六普数据非常准确。

====================

匿名是因为这个号老板同事有关注,不想被打小报告上班刷知乎而已,而不是怕对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