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牛津大学近日改变教学手段,称要保护讨论中国议题的学生「免受香港国安法的惩罚」?

回答
牛津大学最近调整教学方法,特别是关于讨论中国议题的课程,并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学生“免受香港国安法的惩罚”,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牛津大学此举的出发点。作为一所国际知名学府,牛津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不乏来自香港的学生,也有对中国政治、社会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香港国安法的存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寒蝉效应,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国安法自实施以来,其定义模糊、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使得一些人对在公开场合或特定情境下讨论敏感议题感到担忧,担心会触碰到法律的红线,从而面临法律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牛津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不受政治压力干扰的学习环境。调整教学手段,例如采取一些更谨慎的提问方式、提供匿名或非公开的讨论机会、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限制某些话题的深度或广度,都可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因参与课堂讨论而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福祉的关切,希望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担心法律后果。

然而,这一举动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担忧。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对学术自由的侵蚀。 讨论敏感话题,特别是涉及地缘政治和人权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为了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而限制或改变讨论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变得“政治正确”或“自我审查”,削弱了学术探讨的深度和批判性。这可能会让学生对复杂议题的理解变得肤浅,甚至扼杀了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保护”方式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屈服”。 这种做法是否意味着,西方大学在面对来自中国政府的压力时,选择了一种“妥协”的策略,而不是坚守学术自由的原则?有人会担心,这种“保护”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而是在变相承认国安法对学术讨论的限制力。长期下去,这是否会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效仿,进一步压缩学术空间?

更进一步说,这种调整是否真正能够“保护”到学生? 如果国安法的影响范围可以跨越地理界限,那么仅仅是在牛津大学的课堂上改变讨论方式,是否就能完全规避风险?这其中涉及到国际法、国家主权与学术自由的边界等复杂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手段调整就能解决的。

此外,我们也需要思考,牛津大学的具体“教学手段”调整是什么? 是单纯的措辞改变,还是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模式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调整?具体细节的不同,其影响和含义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如果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言辞,并提供更多元的观点来源,这可能更多是一种负责任的引导。但如果涉及到回避某些特定议题,或者对讨论进行预设性的限制,那其含义就会更复杂。

总的来说,牛津大学的这一举动,无疑将“学术自由”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张力摆在了台前。这不仅仅是牛津大学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许多大学在与中国交往时需要审慎考虑的挑战。如何在遵守当地法律与维护学术自由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开放、不受干扰的学术探索,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保护”的策略,是出于善意还是带有妥协?其长远影响又将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港版《国安法》正显现出威慑力来,足以让某些人闻风丧胆。

讨论中国议题,如果是充分尊重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不恶意歪曲事实攻击、不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言论搞破坏等,有什么好怕的。

牛大的操作明面上是保护学生,实际上是给那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卖国求荣的异见分子表达妄议提供滋生的土壤,用心让人怀疑。

不过,区区几个跳梁小丑,翻不起什么大浪。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好: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告那些享受着国家福利却在境外背后戳祖国脊梁骨的人不要丢失最基本的良心。

user avatar

牛津大学对香港国安法心虚了?

《卫报》称,按照新措施,小组课程将被一对一的课程形式取代,学生也不准录制课堂的相关视频并“与外部团体分享”,否则将被视为违纪。牛津大学中国政治学副教授桑顿称,这样做是为了在保护学生的同时维护学术自由。

据《卫报》报道,在牛津大学作出这一决定前,美国一些学校也曾采取类似举措。美国《华尔街日报》上月报道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政治课上,学生要在作业中使用代号而不是真实姓名;在哈佛商学院,学生如果觉得有风险,可获准不参加政治敏感话题的讨论。

桑顿声称:“就像我在美国的同事一样,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照顾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不是英国公民。我的授课内容、阅读清单以及论文辅导将基本保持不变。但为给他们提供额外保护,我的学生可以匿名提交、展示作业。”

与此同时,报道称,英国中国研究协会警告各高校,应对香港国安法“不能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过于谨慎,也不能在教学大纲中删除某些与中国相关的课程”。


据称,英国大学校长联盟下个月将与中国学者举行会谈,探讨有关香港国安法的问题。过去4年,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超过1/3,目前已逾12万人。

香港国安法第38条规定,不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本法规定的犯罪的,适用本法。然而,这条维护国家安全、保障香港长治久安的规定却遭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恶意解读。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香港国安法有关规定符合国际通例,涉及的国家安全保护管辖原则在世界上通行,有关指责纯属“双重标准”,完全站不住脚。某些机构和个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对相关法律完全不了解。

《卫报》专栏作家威尔比此前撰文称,如今一些保守党和右翼媒体,总想从大学教育中找到潜藏的“共产主义”,并且以“安全”和“审查”为由,渲染在英国高校内讨论一些与中国相关话题的风险。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强薇 本报记者 张晓雅

user avatar

这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英国阳谋。

牛津大学并没有说香港国安法不好,也没有反对国安法,但是要强调他们“要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因为保护总比不保护要好,学生和大众都容易接受。于是英国人一边恶心了中国一边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这就好比一个人并没有来明着反对你,但是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你和朋友们的面跟你的孩子说:“你不要怕,叔叔在!有什么困难叔叔一定帮你!”

旁人听了要么是以为你是个虐待孩子的凶暴父母,要么以为这个叔叔实际上是隔壁老王。孩子感觉多了个保护他的人,还很高兴。你虽然被恶心到了,也只能忍气吞声。

这个“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其恶心程度不亚于上一个阳谋:给香港人发放BNO护照(英国公民海外护照)。他们并没有反对国安法,也没有让香港分裂,他们只不过是给了香港人一个多的选择机会。而对于香港人来说,这种“福利”他们也不会反对,因为英国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培养更多骑墙派,让香港分裂。而发放护照本来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自由,我们也无权禁止英国人发护照。在这样的阳谋下,中国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我经常说,阳谋要学习英国人:一边恶心对手,分裂别人,一边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让别人抓不着把柄。参考我以前的另一个答案,介绍了英国人历史上的阳谋:

你知道英国人要干什么,英国人也知道你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是你就是对此毫无办法。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战略。

user avatar

我还特意查了下国安法的内容,实话说要触犯到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

限制的是到“组织,策划,实施和参与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严重社会危害的恐怖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程度。普通的讨论应该是不会触犯到法律的,除非是真的开始切实组织策划了。

所以这个规定搞出来其实差不多就是恶心人用的,刻意装出一副中国政府邪恶霸道,人民水深火热的样子,实际没什么效用。一般性的讨论够不上触犯国安法,到了组织策划实施的程度一般不会放在学校里搞,搞了也很难保持秘密,除非真的大学疯了帮助学生搞攻击他国国家安全的政治运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牛津大学最近调整教学方法,特别是关于讨论中国议题的课程,并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学生“免受香港国安法的惩罚”,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可以理解牛津大学此举的出发点。作为一所国际知名学府,牛津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其中不乏来自香港的学生,也有对中国政治、社会议题抱有浓.............
  • 回答
    最近关于天津大学的一些“奇幻操作”,相信不少关注高校动态的朋友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先聊聊最让大家议论纷纷的“学分互换”或者说“跨校选课”的试点项目。这事儿的初衷,据说是为了打破高校间的壁垒,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选修其他学校的特色课程,丰.............
  • 回答
    关于牛津大学专家提出的“病毒并非源自中国,或早在世界各地休眠”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地缘政治、信息传播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科学研究领域,任何一项基于证据的理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深入探讨。牛津大学作为全球顶尖的学术.............
  • 回答
    关于牛津大学新冠疫苗的有效率问题,以及与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待:1. 牛津大学新冠疫苗的有效率及其解读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疫苗,通常被称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或“ChAdOx1 nCoV19”。在早期公布的.............
  • 回答
    牛津大学在2021年6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将新冠病毒与神经系统损害联系起来,无疑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为全球防疫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新的考量。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以及它对西方国家防疫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项牛津大学的研究。这项研究,就像当时许多旨在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一个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遇冷,而《哈利波特》在牛津大学取景却成为牛津人的骄傲。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 核心差异:共鸣、身份认同与文化连接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共鸣和身份认同。《哈利波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与无数人的童年、.............
  • 回答
    天津大学博士后薪酬情况,我了解到的信息和一些普遍的看法是这样的:整体定位与吸引力天津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双一流”高校,其博士后薪酬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应该说处于一个相对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意味着,学校在吸引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留校或者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博士来校工作方面,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从另一个.............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张丝萌的学术造假问题,这是一个牵动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梳理。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与媒体曝光: 通常这类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往往源于内部举报人、竞争对手的质疑,或者媒体的深入调查。具体到张裕卿教授及其.............
  • 回答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的现象,无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现象本身:数字的震撼与背后的事实 数量的惊人: 一年 17 篇 SCI 论文对于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很多博.............
  • 回答
    天津大学处理留学生闯入女更衣室事件的回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严重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本质。一名或多名留学生闯入女更衣室,这本身是一个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和安全的行为。无论其动机如何,这种行为都触犯了法律法规,更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
  • 回答
    提到牛津博士戴伟,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些制作精良、内容硬核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我个人觉得,戴伟用短视频做科普,这绝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说戴伟的短视频科普很有效?首先,“人设”的成功塑造。戴伟本身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拥有权威的学术背景。他选择出现在镜头前,以一种亲切、幽默、甚.............
  • 回答
    天津大学不允许学生出校门(或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政策的实施必然是基于学校管理层的一系列考量,其中包含对学生安全、校园稳定、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担忧。但同时,如此严格的限制也必然会引发学生群体的不满和质疑,以及对学校管理方式的讨论。从学校管理.............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留校学生年夜饭发饺子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的。首先,从一个非常直接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件挺温暖的事情。你想啊,那些选择留在学校过年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学业、实验、或者就是图个清静不回家,没法和家人团聚。在这种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能吃到学校准备.............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无人机表演疑似失败后选择录播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大型活动策划、执行以及应急处理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也触及了公众对于“真实”与“呈现”的期待。事件回溯与公众疑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脉络。在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了一场备.............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男留学生闯入女更衣室事件,以及学校的回应,这件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我掌握的信息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事件本身:首先,这绝对是一件性质恶劣的事件。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未经允许闯入异性更衣室,尤其是发生在高校这种公共且私密的场所,是极其不妥当的,直接侵犯了女性的隐私.............
  • 回答
    牛津和剑桥(通常合称为Oxbridge)作为世界顶尖的学府,对中国大陆学生来说一直具有极高的吸引力。能进入这两所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谓是“天之骄子”。但如何看待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用“优秀”或“高材生”来概括。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对牛津剑桥中.............
  • 回答
    牛津新冠疫苗动物试验“失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最快今年 9 月投入使用”的预期,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失败”的定义和实际情况。报道中提到的“失败”,并非指牛津疫苗在动物身上完全无效,而是指在恒河猴身上进行.............
  • 回答
    看到天津大学大四学生半夜在水房学习的报道,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实话,这事儿放哪儿都挺让人心疼的,但同时,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关于当下大学教育、学生压力以及社会期待的复杂图景。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心疼。大四,本该是人生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毕业论文、考研、找工作,每一项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肩.............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卖地这件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多方面琢磨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作为公共机构,它的资产管理和运营,本身就受到很多目光的关注。当一所大学,特别是像天津大学这样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学府,要去“卖地”,这个消息一旦传出来,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地是拿来做什么的?卖了又能干嘛?”很多人一.............
  • 回答
    在看待《牛津古罗马史》将阿拉伯人的入侵作为古罗马终结的标志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逻辑和侧重点。这并非一个普遍被所有历史学家采纳的单一论断,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有力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明确一点,《牛津古罗马史》是一部庞大且集合了众多专家研究的学术巨著。它之所以会提出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