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

回答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的现象,无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现象本身:数字的震撼与背后的事实

数量的惊人: 一年 17 篇 SCI 论文对于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很多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高的产量。这在传统认知中,往往与极其高效的研究能力、超凡的产出速度挂钩。
质量的考量: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是国际公认的学术论文索引,发表在 SCI 期刊上通常意味着论文经过了同行评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然而,SCI 只是一个门类,期刊的影响因子(IF)、论文被引次数、研究内容的新颖性和重要性等,才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关键。17 篇论文全部是高水平期刊,还是低水平期刊,亦或是会议论文的扩展版,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
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 如此高的产出,很难完全归因于个人单打独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赵永贵作为主要作者或通讯作者,承担了核心的贡献和组织协调工作。

二、 可能的解释和解读方向:

1. 异常高效的研究能力:
极强的科研天赋和悟性: 赵永贵可能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快速捕捉研究热点,并独立完成大量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高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掌握了非常高效的研究方法论,能够快速迭代实验,并且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来加速研究进程。
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目标: 对研究课题有非常明确的规划,能够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分解成多个可执行的小课题,逐一攻克。

2. 团队合作与导师指导的强大支撑:
导师的强大资源和指导: 如果导师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实验设备、成熟的研究平台,并且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那么高产出是有可能的。优秀的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在一个领域深入挖掘,产出多篇高质量论文。
强大的研究团队: 赵永贵可能是一个庞大、高效的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承担一部分工作,共同为项目的推进和论文的产出贡献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赵永贵可能扮演了项目管理者、数据整合者、主要撰写者的角色。
多人共同参与的项目: 有些项目可能涉及多个子课题,或者需要多组实验验证,赵永贵可能作为项目的核心人物,将不同子课题或实验结果汇总,形成多篇论文。

3. 研究方向与期刊选择的策略:
集中在一个狭窄但活跃的领域: 如果赵永贵的研究方向是一个非常热门且有大量可探索空间(或有成熟的实验模型)的领域,并且这个领域有很多中低影响因子的 SCI 期刊,那么通过快速迭代实验和撰写论文,是有可能实现高产出的。
“拆分”研究成果: 有时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其成果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子研究,分别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这是一种常见的科研策略,但过度拆分可能会被批评为“论文机器”。
投稿策略: 可能对期刊投稿有深入研究,能够精准选择符合自己研究内容且审稿周期相对较短的期刊,提高了论文发表的效率。

4. 可能存在的争议和质疑:
论文质量的担忧: 数量上的卓越,往往会引发对质量的质疑。是否每篇论文都具有原创性、深刻性、重要性?是否是浅尝辄止的“水论文”?例如,一些研究内容高度相似,只是实验数据略有不同就被拆分成多篇发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论文工厂”的嫌疑: 过于追求数量,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追求量化指标,而非真正的学术贡献,有沦为“论文工厂”的风险。这会对学术声誉和研究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成果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尤其是在导师指导和团队协作的情况下,需要明确赵永贵个人的实际贡献程度,以及论文的独立性。是否是导师或团队的主要成果被冠以他的名字?

三、 如何看待和评价?

理性看待,不盲目吹捧或批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需要了解赵永贵所研究的具体领域、论文发表的期刊列表、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实力、团队的构成和分工等信息,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注重过程和贡献: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他个人的科研能力、对项目进展的贡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成长。
区分不同性质的论文: 区分是原创性研究、综述性文章还是短篇通讯,以及期刊的影响力和审稿的严格程度。

警惕学术“内卷”和功利化:
导向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下学术界对SCI论文数量的过度重视,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和研究人员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追求数量上,而忽略了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形成一种学术“内卷”。
评价体系的调整: 这种现象也促使我们反思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否应该更加注重论文的质量、影响力和研究的实际贡献,而不是简单地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正向激励与潜在风险并存:
积极意义: 如果赵永贵的研究确实是高效、有价值的,并且是他在导师和团队的帮助下实现的,那么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产出。这也可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投入科研。
潜在风险: 如果这种高产出是以牺牲研究质量、原创性和个人健康为代价的,那么就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对学术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总结来说,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既可能体现了个人卓越的研究能力、强大的团队支持和高效的研究策略,也可能伴随着对论文质量和学术导向的担忧。

要做出公正的评价,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具体情况,避免片面化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这个现象可以引发我们对学术研究本质、评价体系以及科研生态的深入思考。我们应该鼓励的是高质量、有深度的学术探索,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量化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年发7篇的,有可能是大牛

一年发17篇的,除了大老板,可以确定以及肯定不是大牛,甚至有可能成为业界毒瘤

一篇有原创性的文章,从找到idea,确定和比较方法,设计实验和比较组,考察结果的意义,以及进一步的考虑,每一步都需要大量时间。这还只是讨论有创新点,没考虑这个创新点是否合理,是否有改进意义。十个新idea往往一半被做过,剩下1/4做不出来,再余下的1/4大概率是negative的结果

一年17篇,一天假不放,每篇平均时间3周,做一篇课程paper都够呛

PS: 这篇回答似乎不小心戳中了很多paper machine的点

很多人说如果有积累可以发表,这一点没人否认,毕竟把好几年结果积攒到一年井喷得情况很少见也确实有。但是咱能先看清楚新闻和报道吗?14年考研成功,1年半的时间积累?

至于说没有读原始文献的,自己相关领域的水paper都太多了,实在提不起兴趣。只是基于常识和统计提出看法。深入做过科研的,一年十几篇paper教授对你的恐怕不是赞赏而是怀疑,当然,也可能我遇到的教授比较老派

至于科研的捷径,就让人笑掉大牙了,那是灌水的捷径吧,骗骗本科生和外行也就算了。想要快发文章,我们这一行做理论模型的paper machine们都有工业化的趋势了,本科生培训三个月就能上岗,基本都是所谓的二区。至于个人,最简单的,莫过于拿个大牛发明的锤子,什么东西都敲一下,或者遇到钉子拿什么锤子都来一下。至于锤子是不是合适,或者如何改良锤子,甚至于找个新锤子,那就不是灌水该考虑的事情了。

PPS:前面有人统计了论文的详细情况,我再统计一下该同学导师的文章吧。zhang ping (at Tian-jin) web of sci 上共 50篇论文,总引用数在127(大概会有个位数误差),其中79来自国内,12来自印度,8来自韩国,其他国家均在4次一下。也就是50篇文章,其他国家的引用次数连一次都到不了。

我不是贬低国内的科研,但是国内在SCI上的潜规则,我想做科研的都明白。基本上就是打个电话,你引我,我让你过,下次咱俩再换一下

user avatar

在科研的初级阶段,数量有意义,因为数量虽然和质量没太大关系,但至少说明你这个人在忙活,手没闲着。但对于整个行业,以及个人深度发展,数量其实没太大意义。文章的好坏没别的,就看引用,这和知乎的赞同很类似,如果一个人回答一千次问题,累计不到一千个赞,你肯定觉得这人真能废话,但如果另一人回答不过十次,每个回答都不少于一千赞,你一定会觉得这人肚子里有货,至少也是抖的一手好机灵。我估计一个人真回答一千次,累计都没一千个赞,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然后卸载知乎,而每次都获高赞的人则会更加谨慎选择问题回答,以便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数量,因为科研文章和知乎有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作品受不受欢迎其实有着很强的偶然性,几万引的大学者,大多文章过百,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九成引用其实都出自一成文章,知乎也是这样,因为话题选择,话题发展,答题时机等多方面因素,回答能不能获高赞作者其实也不确定,但试的多终归机会多,不同的就是文章发了就永远在那了,但知乎如果回答受冷可以随时删掉。我估计如果文章可以删,多数大学者绝对愿意删掉一生中大部分文章。

user avatar

补充: 说我酸的 说我没常识的 你们就当我是这样吧~ 也懒的跟你们理论-----

这么多来自同一组的相似的文章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收 而且也不是该研究方向的热门难点,该导师也不是牛,但是这几个杂志的审稿人和编辑却悉数通过 没有一个拒稿 连语病都没改就直接见刊,稍微有点常识也能看出端倪。

另外我根本没针对这个学生, 这种灌水的出现完全是导师的问题, 这十几篇里面大部分一作和通讯都是导师自己,大家都明白:学生做实验 写文章 然后导师一作,这也许是国内的unwritten rule. 我想任何一位对自己科研生涯负责的教授都不太会允许让自己陷入这种情况,而应该是发出几篇写作水平高 可引用的好文章。 此外我下文也说过 估计是急需SCI,所以可能是被体制坑的。

我还就真看了其中2篇 总共2000多字还是3000字 10分钟看完了,我不做材料,所以不评论他们的实验内容,单就写作来看,我简直不敢相信杂志的编辑会收这个水平的文章,各种非scientific的用法 还有as we all know 都在里面。我相信赵兄弟写这些都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的,但是导师为什么不润色写作 而是就急忙投出去了,难怪这位导师总共50篇文章 引用加起来才100出头 而且80次是来自国内。 哪个native国家的科研者会看这个。

我们组发文章 首先是做实验的作者之间来回改3-5轮,再由一作跟老板来回改 没有10几二十次是没法submit的,这个过程耗时3周以上。改到文章没有一丝英语问题 没有大漏洞,结果要么拒 要么小修接稿。极少极少大修 因为这种情况没有致命的问题。

对于这些letter,字数少 写起来是挺容易,但是导师不帮助学生的写作 那么赵兄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我是表示很怀疑的。而且他会有一个错觉:就是自己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已经非常牛逼了 我就这么干能发这么多SCI 以后接着干,不过我猜 他会着急为什么没有人引。这就是所谓的‘毒瘤’是如何诞生的。他现在这个情况 最好就是出国读博 他的努力程度 国外老板会很欣赏。我本科时候的导师现在也是业内小牛了 写作能力非常强 学生发文章是一定要经过他改的,我相信这样的导师在国内不在少数。我很崇敬这类导师。

借用一下@谢罡的统计:看看这个日期

1. Received 12 October 2015, Revised 25 October 2015, Accepted 26 October 2015, Available online 31 October 2015

2. Received 13 May 2015, Revised 27 May 2015, Accepted 28 May 2015, Available online 12 June 2015

3.Received 07 Jan 2015, Accepted 04 Feb 2015

4. Received 10 February 2015, Revised 18 June 2015, Accepted 25 September 2015, Available online 28 September 2015

5.Received 1 September 2015, Revised 3 September 2015, Accepted 7 October 2015 这个吊炸! 2天就审完稿子并且修改回来,我特意看了这篇 数据图没有error bar, R&D部分只有results几乎没有discussion,通篇有不少语法错误。如若不是这个导师有门路,就是审稿人是瞎的。

6.Received 16 Apr 2015, Accepted 14 May 2015

7. Received 17 June 2015, Revised 3 August 2015, Accepted 4 August 2015

8. Received 08 Jun 2015, Accepted 24 Aug 2015

9. Received 22 October 2015, Revised 26 November 2015, Accepted 10 December 2015

10. Received 15 August 2015, Revised 4 September 2015, Accepted 8 September 2015

11.Received 09 Apr 2015, Accepted 10 May 2015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d ionicity, lattice energy,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and 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d(Nb1−

x

Sb

x

)O4 ceramics 吐槽下这篇的标题,relationship between, 后面一大串东西用between,审稿人就没有一个native speaker??? 初中就教了3者以上用among吧。

13.Received 25 April 2015, Revised 7 May 2015, Accepted 8 May 2015

14.Received 30 Sep 2015, Accepted 02 Nov 2015

15. Received 13 April 2015, Revised 9 September 2015, Accepted 12 September 2015

除了少数周期几个月的那几篇,其余从receive到revise间隔几天到几周左右,文章套路很相似,写作也跟套模板类似。这么多来自同一组的相似的文章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收 而且也不是该研究方向的热门难点,该导师也不是牛,但是这几个杂志的审稿人和编辑却悉数通过 没有一个拒稿 连语病都没改就直接见刊,稍微有点常识也能看出端倪。评论区已经有哥们列出运作方式了。一个劲的捧真的没意思。所有的数据图没有errorbar 这是做了一次实验就O了吧 这样的数据怎么能发表!!。我也好想转到这个领域啊 审稿周期短的让人羡慕。

不是说看到别人的‘好’就质疑,只是大家都不傻。那些说什么积累的 人家就入学一年 积累啥呀。

比较赞同楼上一位答主的 这个导师有门路 而且急需文章。

闷声灌水就行了 还搞个大新闻。(并不针对学生本人)

-------------------------------------------------------

以下我要反对一下

@Luxenius

的答案:

1. 新闻已经报道 这个故事已经算是公众消息了 为什么不能公开讨论?

2. 对不起 这种水文 没兴趣也没时间看 我就说一条:没有误差线的图 我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到文章里面的。是作者自己没有常识呢?还是作者跟审稿人都没有常识呢?

3. 大牛确实有 不要拿别的例子来排除这个个例中灌水的可能性

4,5. 他入学就一年吧 新生井喷??

6. 这是牛人的作风

7. 这是毒瘤的作风,一个方法几个产物就几篇文章,或者几个方法一个产物也几篇文章。含金量高的文章应该是:一个方法几个产物 一篇文章,几个方法一个产物也是一个文章。

8. 已经有该领域的答主说了 这些就是灌水期刊

9. 这位答主是个医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句话从一个医生嘴里说出 我难免会想:他是不是也觉得 医生只要给病人看了病就是功绩了 而不管看没看好以及恢复的质量??

10. talk当然cheap,而且我不需要17篇paper才能来质疑发了这么多的人。

user avatar

查一下总是没坏处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