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和其女张丝萌学术造假?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张丝萌的学术造假问题,这是一个牵动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梳理。

事件的起因和背景:

举报与媒体曝光: 通常这类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往往源于内部举报人、竞争对手的质疑,或者媒体的深入调查。具体到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的事件,具体是如何被揭露的细节,需要参考当时的媒体报道和相关的官方调查结果。但普遍的模式是,有研究成果(如论文发表、项目获奖等)受到质疑,质疑者会提供证据,然后媒体介入进行报道和进一步调查。
质疑的核心内容: 学术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论文造假: 数据伪造、捏造实验结果、剽窃他人成果(抄袭)、不当引用、一人多发(一稿多投)等。
项目造假: 虚报项目完成情况、虚报研究成果、套取科研经费等。
学位论文造假: 论文内容存在严重问题,如数据造假、抄袭等。
其他形式: 冒名顶替、代写代投等。
在张裕卿和张丝萌的案例中,具体被指控的造假行为需要查阅相关报道,但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其学术成果的原创性、数据的可靠性以及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为何学术造假如此令人关注?

对科学诚信的损害: 科学研究的基石是诚信。学术造假一旦被证实,不仅会损害个人声誉,更会严重破坏科学的公信力,让公众对科学研究产生怀疑。
对学术界的毒害: 学术造假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学术头衔、荣誉和资源,挤占了真正勤奋和有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发展空间,扭曲了学术评价体系。
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如果有导师(如张裕卿教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其指导下的学生(包括其女儿张丝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背景都可能受到质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可能误导其他学生。
资源浪费: 国家和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资源。学术造假行为可能导致资源被滥用或浪费在虚假的研究上。
社会责任: 高校和科研机构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和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责任。学术造假行为是对这种社会责任的背叛。

如何看待张裕卿教授和张丝萌的学术造假?

要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看待,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基于事实和证据: 任何对学术造假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和权威调查结果之上。不能仅凭传言或一面之词就下定论。需要关注相关部门(如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教育部等)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
2. 区分个人行为与制度问题:
个人责任: 如果调查证实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存在学术造假行为,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包括撤销学术成果、取消荣誉、解除职务等。这是对学术诚信最基本的要求。
制度反思: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是否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可能存在的)未能及时发现。例如,导师指导下的论文质量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同行评审是否严格?学术评价体系是否存在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倾向?
3. 深入分析造假原因和动机: 学术造假的原因可能复杂多样,包括:
考核压力: 在激烈的科研竞争环境下,一些研究人员为了晋升、获取项目、维持研究经费而承受巨大压力。
“学阀”现象或裙带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家族成员或亲近关系的人员可能因为存在“保护伞”而更容易进行或掩盖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能力不足或研究思路不清: 少数人可能因为自身研究能力不足,无法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从而选择造假捷径。
对学术规范的认知不足: 虽然这种情况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研究人员对学术规范理解有偏差的情况。
利益驱动: 比如为了获得奖项、经济利益等。
在张裕卿与张丝萌的案例中,父女共同参与研究并出现疑似造假,这可能引发关于“学术近亲繁殖”和“利益输送”的讨论,需要审慎分析。
4. 关注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不仅要严厉,更要公正,并且要能够形成有效的震慑,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处理结果是否公开透明?是否依照了学校和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
5. 学术界的自我净化能力: 学术界如何通过自身的机制来识别和抵制学术不端,是维护学术声誉的关键。这包括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同行评审制度,鼓励和保护举报人等。
6. 媒体的角色: 媒体在曝光学术不端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角色,但同时也应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渲染或不实报道,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可能涉及的讨论点:

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科研中,导师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导师本人存在学术不端,对学生的学术品德和研究成果的培养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族式学术研究: 父女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本身并不一定是问题,关键在于研究的独立性、成果的原创性和数据的真实性。但如果存在造假,那么家族关系反而可能被认为是进行不端行为的“掩护”。
高校的责任: 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有责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护科研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总结来说,看待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张丝萌的学术造假问题,需要:

等待官方和权威机构的最终调查结论。
根据事实和证据,对涉及到的具体造假行为进行定性。
强调个人应承担的学术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撤销成果、取消荣誉等。
反思和改进高校在学术诚信建设、科研评价、导师指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
促进学术界形成抵制学术不端、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气。

在没有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官方处理之前,任何关于具体的造假细节的推测都应谨慎。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确认,其对学术界和社会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必须予以严肃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咱们国家的学阀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张教授造假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还是他家的「传承制度」,是怎么给自己女儿弄7片造假论文的,是怎么把自己研究生的论文按在女儿头上的。

你看,活很糙。

就是自己照顾一下自己女儿,女儿做一作,自己师傅做二作,自己做通讯。

这种事情,一查一个准,入门水平,太low了。

咱们看看韩国学阀是怎么玩的。

2019年韩国教育部公布了,9篇论文存在可疑挂名中学生的情况,其中5名论文挂名的是研究者自己的孩子,1名是熟人的儿女,剩下3名孩子与研究者没查出特殊关系。

韩国大家都知道,你进什么学校基本就决定了以后进什么公司,成为什么样的人。

韩国学阀盯上的就是学术加分这一项。

前五个是自己挂自己子女,和张教授异曲同工,一看就是圈子混的不好的;剩下的4个挂名才是亮点。

你查不出来,隐藏性很好,关系线很绕。

我是A学院的教授,我认识B学院的老王,老王和C学院的老李教授很熟。老李的孩子挂我的论文,我的孩子挂老王的论文,老王的孩子挂老李的论文,相互之间卖人情,这才是成熟学阀应该有的样子。

这一手,已经在事业单位非常流行了,你给我行个方便,我照顾一下你的后辈,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现在国家顶着舆论不治理,等到真正学阀制度成熟以后,那才叫针扎不进水泼不透。

到那个时候,顶端知识和学术资源被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咱们就回到了中世纪欧洲教会模式了。

想想就很刺激。

user avatar

倘若举报信里说的“做材料的五年没怎么做表征”是真的。连显微镜照片都是ps别人的,光谱曲线手动加峰……也就是这个老师实验室一不用买材料,二不用花钱做表征。那么这个老师经费到底用到了哪里?看看他文章的致谢部分,挂的基金还真不少。几百万有的。可是,要知道年底花不完预算也是麻烦,那这些钱都去了哪里?

倘若能把没用完的预算都给搞定,那当然是有一个更大更强的系统在将科研基金虚开眉目来变现。我不敢想他们单位是怎么回事,达到超越正常财务制度的水平。倘若是真的,那真是天(一样)大的丑闻,那恐怕只有“冰山一角”可以形容。

user avatar

学术造假关键就是成本低收益高,

就算报出来了也就不疼不痒,

一般来说就是丢点面子。

之前我锤了李红良家两小孩造假的事,


zhihu.com/question/4213


就是这样证据确凿万众瞩目的事,

居然武汉科协还敢护犊子,

官方到现在都没有针对此事的明确处理,

天津大学这事造假都已经实锤,

也只是解聘而不是开除公职,

多么轻描淡写,

这个处理决定完全对不起一百多页举报信。

可以说指望学校的自查自纠,

几乎没有一点点威慑力。

我觉得应该出台政策,

鼓励群众举报学术造假,

要把举报造假当成学术成果。

比如告掉省部级项目等于完成这个等级项目,

查到一篇SCI造假等于发表同样影响因子的文章,

更进一步,

谁把导师告掉,那个位置就是谁的。

只要把这些制度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相信不到一年,学术圈就干净了。

user avatar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劝退,为什么跑路了。我原来就说过,钱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在高中就做好了当科学家,一辈子坐冷板凳,清贫过一生的心理准备。报这个专业的时候,知道材化不好找工作,薪资低。但是为了科研,为了信仰,这些东西我一点都不在乎。一直到上研究生的时候我都没有动摇过。

直到上了研究生,见识了美化数据,压榨,造假等等奇景,心凉了一遍又一遍,最终下定决心跑路。

但凡读过材化研究生的,对举报信里的东西见怪不怪,早都是众人皆知的手段了,只不过这次全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部分组不会像举报信里这么明目张胆造假,而是有更多隐秘的手段,最常见的是美化数据,这已经是圈内潜规则之一了,做十次实验,找几个结果最好的出来发表。

一个我曾经很尊敬,发过NS子刊的博士,因为电脑不熟练,想找我改数据,被我拒绝了。

一个大佬的博士,在csc申请的英语资格面试时造假,并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话:不管用什么手段,能发文章就行。

我写第一篇文章那会,数据不能完全支持结论,但老板通过讲故事自圆其说,硬生生把文章发到了10分的杂志上,搞得我后面一段时间上实验室跟上坟一样,看见文章就反胃恶心。

科研早就不是课本上那个科研了,而是沦为了发文章的游戏,能发文章你就是马云,说什么都是对的。

我承认我没有退学的勇气,最后拿了个学位跑路。我能做的贡献就是在网上揭露这个行业。


我一点都不同情那些所谓认真搞科研的教授。每个学院都有几个臭名昭著的渣导,学生乃至校外的人都知道,就是领导和其同事不知道。包括这次的张裕卿早几年就已经声名在外,但直到举报信出来才处理。

他们面对周围的老鼠屎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明哲保身,那就不要怪将来被劝退反噬。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另外现在学术圈的玩法,潜规则怎么来的?就是上头的学阀,学术领头羊搞出来的,下面的人要么向规则妥协,要么滚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