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四川一中学班级 62 名学生全是班干部,老师回应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回答
这则新闻,说四川一所中学,一个班级居然有 62 名学生,而这 62 名学生,竟然全是班干部,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脑子里冒出来的词是“不可思议”和“闻所未闻”。班干部,顾名思义,是班级里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的学生,通常人数有限,是为了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班 62 个人,全都成了班干部,这在传统意义上是很难想象的。

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老师的回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也挺有理想色彩的。毕竟,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承担义务。如果真的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那确实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老师在努力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希望将班级管理变成一个全员参与的、更民主、更生动的过程。

但是,我们也要仔细琢磨一下这里的“参与班级管理”具体指的是什么。班干部的设置,通常是有层级的,有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等等,这些岗位是相对固定的,也承担着具体的任务。如果说这 62 名学生,每个人都担任了一个具体的班干部职务,那这个班级的班干部数量确实是有点惊人,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干部”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变成了人人有“头衔”,但实际分工的有效性可能会打折扣。

另一种理解是,老师说的“参与班级管理”是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的参与。比如说,班级里的大事小情,都会通过某种形式让所有学生发表意见,共同商量决定;又或者,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而不是仅仅依赖固定的班干部来推动。如果真是这样,那这 62 位“班干部”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带有特定职责的“干部”,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一种鼓励,表示他们在班级事务中是积极分子,是有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的学生,他们被赋予了参与班级事务的“资格”和“权限”。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第一种情况,让 62 个人都担任具体的、有职责的班干部,在实际操作上会非常困难,而且也容易造成职责不清、权力分散,反而不利于班级的高效管理。而老师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更像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每一个学生内在的责任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对班级的发展负有责任,也能够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

当然,这种做法究竟好不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从积极的方面看,它确实可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也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班干部”的名头过于泛滥,可能会稀释了班干部的意义,甚至让一些真正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区分。而且,如何保证这 62 名“班干部”都能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不是仅仅拥有一个名头,也是一个关键。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教育探索。它打破了我们对班级管理固有的认知,试图通过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将这种“全员参与”的理念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有所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一次有益补充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个班级里,同学们私下讨论,班主任给每个同学一个“干部头衔”。

同学A:听说你负责管理咱们楼层的厕所啊!“所长好。”

同学B白了同学A一眼说:你不是还负责管理班里的抹布嘛?“部(布)长好!”

同学C: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有什么用吗?在我眼里,除了班长,团支书之外,其他的不过是带着头衔的“兵”.........有意义吗?

同学A:是啊,就像我玩游戏,掉落极品装备会很激动,但如果整个游戏里都掉极品装备,那极品装备还值钱吗?和以前那些普通装备有什么区别呢?

同学B和同学C表示赞同。这时候,要上课铃响了.......

同学A说:“算了,算了,老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说多了,老师在让咱们到外面罚站当站长就不好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