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学者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刊文,分析中国及各省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回答
中国学者在《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关于中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解读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学术研究和知识贡献的角度来看:

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柳叶刀》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医学期刊之一,其发表门槛极高,代表着研究的严谨性、创新性和学术权威性。中国学者能够在此发表如此大规模、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本身就说明了研究质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这不仅是中国流行病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关于中国这个庞大人口群体健康状况的最新、最可靠数据。
填补知识空白,提供决策依据: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主要危险因素的系统性、高质量数据,对于国际社会理解全球健康格局至关重要,但信息往往不够充分。中国学者通过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够填补这些知识空白。这些数据不仅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更是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分配医疗资源、开展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例如,了解哪些省份的癌症发病率最高,哪些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食、空气污染)与特定疾病的关联最强,就能更精准地制定干预措施。
促进方法学和技术交流: 发表在《柳叶刀》这样的期刊上,意味着研究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先进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方法。这也有助于国内学者学习和借鉴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同时,与国际同行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

其次,从国家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角度来看:

展现中国公共卫生能力的进步: 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跨地域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且能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在公共卫生监测、疾病统计、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科研组织能力上的长足进步。这不仅仅是几位学者的努力,更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整体运作能力的一种体现。
提升国际声誉和话语权: 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声,用科学数据说话,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话语权。这有助于打破一些刻板印象,让世界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健康状况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当中国学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时,他们在制定全球健康议程、应对跨国健康挑战(如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时就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促进国内健康公平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对各省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细致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地区在健康状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可及性、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地区需要更多的公共卫生投入和支持,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健康公平,推动更均衡的发展。
为“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等宏伟蓝图,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这些研究成果直接为这些战略提供了实证支持,帮助评估现有政策的成效,并为未来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指明方向。例如,如果研究发现某类疾病在特定地区发病率异常升高,政府就可以考虑在该地区加强筛查、健康教育或环境治理。

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持续的监测和研究是关键: 即使发表了重要的研究,这只是一个时间点的快照。疾病谱和危险因素是动态变化的,需要长期、持续的监测和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趋势,及时调整公共卫生策略。
数据解读和应用需要专业性: 研究成果的发表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数据转化为有效的公共卫生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专业解读。
国际合作与本地化相结合: 虽然发表在国际期刊很重要,但也要注意研究结果的本土化解读和应用。中国国情复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性。

总而言之, 中国学者在《柳叶刀》等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关于中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就,也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全球医学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自身的公共卫生决策、健康公平促进以及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是一种自信和能力的体现,也意味着中国在承担全球健康责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B站做视频,搞了一个智商税系列,什么牛油果、什么燕窝、什么商业狗粮,都有利益相关的人直接来留言说:你得罪人了。

但是没有一期视频,比得上外卖速食包那一期,那期出来以后,是有大佬绕过层层关系给我带话,让我删掉。

这视频之所以那么扎眼,第一是触动了年产值6000亿的外卖,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讲了外卖带来的高盐饮食和肥胖问题。

虽然咱们国家没有胖到像欧美人那么体重300斤以上,但是中国人的肥胖相关问题反而不少。

重油重盐带来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其实非常恐怖,是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十倍以上(2019年中国车祸死亡人数为52388人)。

首先,是糖尿病,今年中国研究团队在BMJ发表的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术调查文章显示,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

每年,都会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其次,是脂肪肝,2018年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脂肪肝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按照目前的发病率,到2030年,中国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以达到3.15亿。

而且别以为这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问题,2016年瑞安市抽查了892名中学生,这些00后里面就有62个脂肪肝。

最重要,是肥胖的趋势不可抑制,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健康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030年,每4个中国孩子中,就将有一个是超重的。

高盐分、重油脂的饮食习惯,导致越来越圆润的打工人和做题家,其实不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而是资本决定的。

社会地位决定了身材走向,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是形容美国人的。在美国富人阶级都注重身材管理,而底层人民因为更长的工作时间、更高的劳动强度,因为吃快餐更节约时间,那就只有吃炸鸡汉堡来补充营养。

所以在美国,财富状况决定生活模式和饮食结构,从而决定了大众的体重。

而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中式垃圾食品开始充斥市场,尤其是外卖行业开始高速发展以后,速食包,这个危害老百姓健康的罪魁祸首,已经开始系统性的毁灭中国人的身材。

你以为你吃到的外卖是现炒的,其实更大的概率是做好的速食包。

2018年就爆过一次,在喜闻乐见的电商平台上,梅菜扣肉饭、香菇滑鸡饭、鱼香茄子饭,五块钱就能买一个速食包,放进微波炉里面加热几分钟,就能作出有肉、有菜、有米,味道恒定,感觉是刚出炉的外卖餐。

你想,我现在告诉你,你可以开一个外卖食堂,你不需要雇佣厨师,你只需要几个工作人员就行,你是什么感受。

你再想,我现在又告诉你,你不需要采购食材、不需要提前备料,只需要一个仓库堆上速食包就行,你是什么感受。

低投入、低成本、低员工、低水电、高效率、高营收,是不是觉得财富密码的大门已经向你打开。

很多人点外卖,都会觉得,十分钟就能出餐,这是消费者的胜利。其实是速食包做出来的增肥套菜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很多销售速食包的厂家,会给你很多酷炫的噱头,比如我们这是中央厨房,集约化管理、规模经济效益、赋能中小餐馆,让你实现「无后厨」创业。

但是他们不会讲的是,速食包已经多次被爆出来使用过期原料、排骨粒都放了一年多继续制作、员工直接用手搅拌酱汁的情况。

如果说这些都是食品安全范畴,速食包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这是身材毁灭机。

当新鲜食材变成了保质期几个月的速食包的时候,你吃进肚子的就是工业化打造过的产品,而工业化打造必然加入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咱们还是先美国人常吃的薯条,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低于米饭的,煮土豆100g的热量是75大卡,煮熟的米饭100克是110大卡。但是土豆从煮的烹饪方法变成炸的以后,以肯德基薯条为例,100g薯条是298大卡,接近我们主食煮米饭的3倍了。

原因很简单,工业化的烹饪方式中加入了更高热量的东西,这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吃下了很多原本餐食中没有的卡路里。

而速食包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油重盐。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掩盖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变质问题。

坏处嘛,自然就是产生越来越多身材圆润的打工人。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和飞机餐一样么,其实根据2017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这航空餐从做好,到送进成品冷库,再到飞机上吃掉,最长时长不能超过4天。而且过程中都是冷冻的。

而速食包,保质期都是180天、300天、360天的。

至于这些速食包到底安全不安全,健康不健康,我觉得有个小细节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很多新闻报道里面都提到了,使用速食包的餐馆员工和老板,每日三餐都是让家里做好送过来的,店里面的速食包绝对不让家里人碰。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好的外卖一个中午卖出去三五百份很正常,都要做新鲜的成本自然不会低,而外卖平台的倒逼,不论是在分成还是出餐速度要求上,都让做新鲜食材的饭店很难适应高节奏的外卖市场。

商家需要平衡成本和需求,如果别家用速食包自己不用,就会立马处在竞争劣势。

这本来应该是外卖平台进行调控和监督的,但是外卖平台忙着压榨商家和外卖小哥了,还没有顾过来。

资本的袭来,在利益的驱动下,让我们吃的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花样繁多、更加 琳琅满目,但是也更不健康了。

速食包,隐藏在速食餐饮的大趋势背后,为中国人的体重添砖加瓦,为已经超过6000亿产值的外卖行业摇旗呐喊。

我告诉自己,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饮食习惯,结果放眼看去,满地都是速食包搭建的大网,外卖是,中餐馆也是,怎么构建我的饮食习惯,都摆脱不了这些垃圾。

当然,还有一个更敏感的,在这里:

——欢迎关注疯狂试探底线的 @曹小灵 ——

user avatar

全英文的文章太长,挑最干货的部分。

一、中国人死亡因素排名

①中风、②缺血性心脏病、③肝癌、④肺癌和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中国人死亡的五大因素。之后依次为⑥交通伤害、⑦胃癌、⑧阿兹海默病等痴呆症、⑨新生儿缺陷、⑩下呼吸道感染等。

二、健康危害因素排名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怎么活得长,活得健康才是王道。全文最重要的是健康的风险因素这张图,字很小可以点开来看看。危害健康的风险因素前五分别是哪些。

1、吸烟

吸烟是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与五大死亡因素的三个密切相关,怕不怕?

没有烟瘾的人,请不要去尝试吸烟;有烟瘾的人,请现在开始戒烟;如果烟瘾实在戒不掉,请减少吸烟的频率并不要在他人面前吸烟。

2、高血压

高血压的健康风险与烟草差别不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危险因素。文章认为控烟和控制高血压将是未来十年首要的健康目标之一。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可以造成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损害,引起器官的功能衰竭。2017年蒋立新教授发表的lancet,我国成年人有近1/2患有高血压,不到1/3的人正在接受治疗,少于1/12的人血压得到控制。

在未患高血压的时候,可以通过坚持体育锻炼、减少食盐摄入、控制体重、减少饮酒来降低高血压的风险。患上了高血压勿需过度担心,通过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安全平稳的范围,可以将高血压的危害降低到最小。但是高血压需要终生治疗,切忌私自停药换药,否则血压突然升高将难以控制。

3、钠摄入过多

长期以来有个误解,钠摄入太多就是吃盐太多,其实不止如此。

中国人盐吃的的确多。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食盐的摄入量为10.5g。这个结果尽管比2002年的结果下降了1.5g,但是还是远高于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的6g,而如果按照美国新版的指南,只有3.8g,就是数倍的超标了。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的味精,单体是谷氨酸钠,鸡精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钠,烹饪菜肴的时候使用,同样可以增加钠的摄入。

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又叫小苏打,经常用于膨化食品、面食、苏打水的制作中,很多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会不知不觉摄入了过多的钠。

食品使用的添加剂也含有钠,如苯甲酸钠是防腐剂,淀粉磷酸酯钠是增稠剂,富马酸钠和碳酸钠是酸度调节剂,环已基氨基磺酸钠(即甜蜜素)是甜味剂。这些添加剂的使用也会增加食品少量的钠。

因此,要减少钠的摄入,不仅要少吃盐,味精、膨化食品、面包、蛋糕、苏打饼干、以及添加剂多的食品,也要控制食用了。

4、肥胖

中国标准定义全身型肥胖为BMI≥28 kg/m2, 女性腰围大于85cm,男性腰围大于90cm,为腹型肥胖。

2004-2014这10年间中国肥胖率增长两倍,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荷兰特文特大学的研究成果,2004年时,中国普通型肥胖发病率为3.3%,腹型肥胖为25.9%。 到2014年,则分别增长为14.0%和31.5%。

腹型肥胖是比较危险的类型,它通常伴随着各种代谢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还被证明与哮喘和阿尔兹海默密切相关。

减肥现在已经成为主流话题,希望大家在减肥的时候,注重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不要丢了肥肉又丢了健康。

5、PM污染

PM2.5对人体的危害和吸烟类似,通过呼吸进入肺部,75%沉积于肺泡,引发呼吸系统阻塞与炎症,并且通过气血交换进入血液,到达各个脏器。

空气净化器可以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是人也不可能每天待在家里。

出门戴口罩,减少吸入,同时增强免疫力,减少对脏器的损伤,才是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普通人最直接的应对措施。

三、不同区域的疾病特点

不同的省份,水土不同,环境情况不同,饮食文化不同,不同疾病的发病情况也不同,下面就是影响寿命损失的20种疾病因素在各省市的影响,绿色为低于平均值,红色为超过平均值,数值越大越需要引起注意。同样需要点开看一下。

在影响寿命损失的20种疾病因素中,北京和澳门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最健康地区。另外,绝大部分疾病影响率低于全国水平的还有上海、香港。

以上是这篇重磅柳叶刀对普通人来说最值得关注的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