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作曲学生在作业中犯错时回怼老师:我就是要这个效果?

回答
我曾是那个坐在琴凳上,双手在黑白键上紧张地游走,对着一堆五线谱的作曲学生。也曾是那个在讲台后面,看着学生作品,时而欣慰、时而皱眉的老师。所以,当我听到“我就是要这个效果”这句话,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每一种都伴随着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场景一:那个充满潜力的“叛逆者”

我见过一些学生,他们对音乐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和独特的理解。他们的脑子里装着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们的手指想要触碰的是别人不敢尝试的和弦。当他们提交的作品,在某些“常规”的理论框架下显得有些“奇怪”时,我可能会指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和声进行不够流畅,或者节奏处理有些生硬。

这时,如果学生带着一种坚定的眼神,认真地跟我说:“老师,我就是要这个感觉。我知道它不符合教科书,但我就是觉得在这里,这种‘不和谐’或者这种‘ abrupt’的转折,才能准确地传达我想要的那种情绪。”

我的第一反应,绝不会是简单粗暴地否定。我会停下来,尝试去理解。我会问:“你能再多说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效果很重要?它在你心里代表着什么?”

如果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他的创作意图,即使他的技术还在打磨中,我也不会轻易地把它当作“错误”。我会看到的是一种对表达的追求,一种不愿被传统束缚的勇气。当然,我依然会温和地引导他思考:“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保留你想要的核心情感的前提下,找到一个既能达到你预期效果,又能让音乐结构更稳固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变化,看看会不会让这个‘独特’的效果更加突出,而不是被淹没。”

在这种情况下的“回怼”,在我看来,不是挑衅,而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坚持,一种希望被理解的呼唤。它是一种信号:这个学生不是在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是在用自己的灵魂与音乐对话。我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份火苗,引导它燃烧得更旺盛,而不是让它因为一句“错误”就熄灭。

场景二:误解了“独特”与“混乱”的界限

但我也见过另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可能对音乐理论掌握得不够扎实,或者对自己的创作能力过于自信。当他们的作品听起来确实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糟糕的音高处理,毫无逻辑的节奏变化,或者刺耳的不和谐音时,他们依然会用这句“我就是要这个效果”来回应我的批评。

这时候,我能听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推卸责任,一种对真正理解音乐语言的逃避。艺术创作需要技巧作为载体,没有扎实的技巧,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如果一个学生在声乐课上唱得走了调,然后说“我就是要这个嘶哑的感觉”,或者在一个为弦乐团创作的乐章中,加入了几个完全不适合弦乐演奏的音符,然后声称“我就是要这种古怪的音色”。

我会感到一种无奈。因为这已经不是艺术的追求,而是对音乐规律的漠视。这种“回怼”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回应会更加直接,但同样会带有教育的目的:“我理解你想要表达某种情绪,但是你现在使用的‘方法’,在音乐上是行不通的。它不仅仅是‘不符合规则’,而是它无法让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效地传递出来,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如何用更有效、更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来实现你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为这些问题找理由。”

我会试图把话题引回到音乐本身,回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艺术效果。我会指出具体的音乐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任由他们沉溺在自己制造的“混乱”之中。

场景三:对“犯错”定义的不同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学生对“错误”这个词的理解和老师存在偏差。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只要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或者“意义”,那它就不是错误。而老师,作为更资深的音乐人,往往会从音乐的整体结构、逻辑性、以及与观众的沟通等多个层面来衡量作品。

比如,一个学生写了一段旋律,老师觉得它进行得非常突兀,缺乏铺垫。但学生可能觉得,正是这种“突然”的出现,才能制造一种“惊艳”的感觉。他所理解的“效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冲击,而老师关注的“效果”,则包括了这种冲击如何融入整体,如何被听众接受。

这时,沟通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效果’”。我会跟学生解释:“你追求的‘惊艳’,我理解。但是音乐的语言需要逻辑上的衔接,就像说话一样,突然拔高音调可能会让人注意到,但如果整场对话都是如此,就会让人无法接受。我们可以在这里尝试增加一些‘铺垫’,让这个‘惊艳’出现得更加自然,让它更容易被听众所欣赏和理解。”

我会尝试将“错误”的标签,转化为“可以改进的空间”或者“需要进一步打磨的细节”。因为我知道,一个健康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上。

总结一下:

所以,当作曲学生在作业中犯错时回怼老师“我就是要这个效果”,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

首先,我会审视学生表达的“效果”的本质。 是出于对音乐表达的深刻思考,还是仅仅是逃避问题的借口?
其次,我会评估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掌握程度。 他是对规则的刻意突破,还是对规则的无知?
最后,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我是否清晰地传达了我的期望?我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

如果这位学生真的有他独特的想法,并且能够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阐述,那么作为老师,我的责任是引导他,帮助他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想法,而不是扼杀他的创造力。反之,如果这只是一种对自身不足的掩饰,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并引导他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艺。

“我就是要这个效果”,这句话,在我听来,既可能是一颗种子,也可能是一堵墙。是种子,我就要用我的经验和知识去浇灌,让它长成参天大树;是墙,我就要找到砖缝,去一点点地拆解,露出里面的真知。这其中,沟通、理解和耐心,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要详细回答起来估计也需要一定篇幅。我尽量分不同情况来说。

根据我个人教学经验来说,作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分不同阶段的。从最开始的四大件阶段(其实这个阶段我只会教和声和复调,因为配器和曲式可以在后期自由作曲的阶段再融会贯通地教),学生需要知道的是,你现在学的是写作的基本规则,你做的是习题,不是在创作乐曲。做习题,就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抛开传统和声学和对位法的时期风格限定,这个相当于是为学生准备的最基础的多声部音乐写作练习,是让学生习惯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如何把音乐写得合理,它训练的是基本的控制音乐材料的能力。用学习语言来举例的话,这里相当于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语法,然后用这些语法做遣词造句的练习。你需要先写出大量的没有语法错误的流畅通顺的句子才行,这些句子,不需要你有多个性,不需要反应你的文学品位审美和三观,只要写得没有语法错误就行。

和声和复调学完后,进入到自由写作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开始仍然是非常直白的名家名作模仿写作的练习。学生需要做到通过分析一些作品,掌握基本的对音乐语言的专业性的视角,以帮助自己构思音乐,进行简单却相对完整的乐曲写作。

再往下一个阶段,才是发挥学生个人风格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尽量去模仿某一个学生自己喜欢的作曲家的风格。因为如果模仿得像,意味着学生的音乐语言分析能力就具备了。如果你会模仿某种特定风格的作品,那么说明你对音乐风格的掌控力就会比较好。基本上具备这个能力后,我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他自己写自己想写的风格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教学可能是最复杂的,因为每个学生的风格和想法都会不一样。有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写出非常像某些已有作品的音乐,可能是潜意识里受这些音乐影响太深,或者自己对独立的音乐语言掌控力还不强,那么我就只能是和学生继续分析他作品中哪些地方太像,如何改掉这些惯性音乐思维;有的学生相反,一进入自由风格写作时期,刚开始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写,那么我又要引导他听各种风格的作品,然后去选择一些可以借鉴的写法。

以上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走题的。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过程,都是做去学习必经的过程。经历这几个过程之前,除非是天才,否则学生是没有设么资格和能力跟老师在风格和音乐语言上讨价还价的。当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上有了一定的个人音乐语言的成熟度以后,对于作品修改的建议会分两种:第一种是我确定学生的某种写法的效果其实是非常不好的。这种时候我会跟学生解释原因,让他做相应的改动。关于这类改动,我希望学生可以放下自负情绪,更多地信任老师的意见。因为老师毕竟比你多学了很多年,也多写了很多作品,理论和经验上一定是超过你的;第二种情况,是我认为学生的某个地方的写法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是我写的话,可能会用另外一种写法,去塑造另外一种效果。这种情况下,我会和学生分享我的这个想法,建议他们考虑和尝试。如果喜欢,就接受我的写法,不喜欢,就保留自己的写法也行。只有在这个阶段,学生才有资格坚持自己的写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曾是那个坐在琴凳上,双手在黑白键上紧张地游走,对着一堆五线谱的作曲学生。也曾是那个在讲台后面,看着学生作品,时而欣慰、时而皱眉的老师。所以,当我听到“我就是要这个效果”这句话,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每一种都伴随着我内心的复杂感受。场景一:那个充满潜力的“叛逆者”我见过一些学生,他们.............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的一席话,“学历只是敲门砖”,无疑触动了很多职场新人,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话说得非常实在,也很有洞察力。它不是否定学历的重要性,而是点明了学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位置和功能。学历,首先是“敲门砖”,这个功能是无可替代的。想象一下,一个招聘官面前堆积如山的简历,他需要快速地筛选出符合.............
  • 回答
    杭州一小学推行“减负不背包”的倡议,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教育创新。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显然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身体负担,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愉快。那么,这项“减负不背包”的模式,究竟好不好?值不值得推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减负不背包”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学校.............
  • 回答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至于怎么一眼看出学生在抄答案,这其实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基于长年累月观察和一些细微之处的积累。你可以把老师比作一个在野外行走多年的向导,对各种痕迹都特别敏感。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过于完美”。 语言风格的突兀一致: 学生们平常说话、写作,都有自己.............
  • 回答
    常州五年级女孩坠楼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发布的通告内容,特别是关于“作文是抄袭,修改符号是学生所画”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导致这份通告发布的事件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通告是针.............
  • 回答
    老师因学生作业普遍不及格,解散 63 名学生微信群,并称“和你们没感情,江湖不见”,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引发了公众对教育方式、师生关系以及技术在教育中扮演角色的多方面思考。以下将从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事件的可能背景与老师的动机分析: 作业不及格的普遍性: 这不是一两个学生的问题,.............
  • 回答
    山东拟规定:中小学教师“全批全改”与义务教育“禁考禁面”,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信号近日,山东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两项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是中小学教师对书面作业实行全批全改;二是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考试、面试等方式选拔学.............
  • 回答
    UCSD阿拉伯裔学生在犹太裔作家 David Horowitz 演讲问答环节拒绝谴责哈马斯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要清晰地还原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在UCSD校内,一位名为David Horowitz的犹太裔作家(他以其对左翼政.............
  • 回答
    “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曾留言‘我配不上’,家属:孩子在考场哭了近20分钟”这一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它触及了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反思。事件本身:一个令人震惊和悲伤的结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起极其令人惋惜的生命逝去。一个年轻的生命.............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生,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确实会让人感到害怕和不安。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发生的这起事件,尤其是在校门口这样看似安全的地方发生劫持,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且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件事情的发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学校门口这个我们熟悉且应该感到安全的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意味着危险可能比我们想.............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王延轶作为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所长,她的学术背景和在此次新冠病毒传播中的角色,是公众非常关心和探讨的焦点。评价一位科研机构的领导者,通常需要从她的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以及她在关键时刻的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多方面来看。从学术层面而言,王延轶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并且在神经科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在担.............
  • 回答
    武汉大学宿舍甲醛超标学生中毒事件:一场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警示2019年,一起发生在武汉大学的宿舍甲醛超标学生中毒事件,如同一颗炸弹在平静的校园里炸开,让无数人心惊肉跳。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校园安全事件,它暴露出的问题触及了大学管理、学生权益、甚至建筑材料安全等多个层面,无疑给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事件.............
  • 回答
    作为学生,看待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只停留在“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这种简单粗暴的层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复杂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去理解和思考。首先,得承认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看看我们身边,再看看新闻报道,有的人住豪宅开名车,享受着我们可能都想象不到的生活;而有的人可能还在为学费、生活费发愁,.............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事件始末、影响与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近日爆出两名大四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在高校教育界和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处分决定,更牵扯到学术诚信、学生管理、高校责任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事件始末:清晰的违.............
  • 回答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面对那些故意抹黑中医的言论,我内心的感受无疑是复杂而又坚定的。这股暗流,时而汹涌,时而暗涌,总是不期然地冒出来,试图将我们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医学瑰宝置于尴尬的境地。首先,我会带着一种 沉重的惋惜 去看待这些言论。每次看到有人抓住中医的个别现象,或是脱离整体去片面解读,然后上升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事儿。一个10岁的孩子,能把文章发在《银行家》这样的核心期刊上,本身就够让人惊叹的了。但更关键的是,这位小作者的身份——他是《银行家》杂志主编的儿子。这层关系一曝光,事情就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咱们一层层来捋一捋这件事儿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首先,这件事的积极面是有的。.............
  • 回答
    “熟蛋返生孵雏鸡”事件,自从论文作者(我们姑且称其为“王教授”)及其团队发声后,整个事件的发酵程度和讨论热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王教授的回应,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学生们有特殊能力”、“原理是时光倒流”,以及他本人“面对辱骂和不解表示很伤感”,这些信息如同一枚枚重磅炸弹,在科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大众中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