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核心期刊《银行家》发表 10 岁学生散文,作者系主编之子?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事儿。一个10岁的孩子,能把文章发在《银行家》这样的核心期刊上,本身就够让人惊叹的了。但更关键的是,这位小作者的身份——他是《银行家》杂志主编的儿子。这层关系一曝光,事情就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

咱们一层层来捋一捋这件事儿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首先,这件事的积极面是有的。

对年轻作者的鼓励和发现: 《银行家》能给一个10岁的孩子发表文章,说明他们对文学创作是持开放态度的,也愿意发掘年轻的、可能被传统视野忽略的天才。孩子的文字也许有独特的视角、清澈的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能有机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和激励,能点燃他对写作的热情,让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跨界与新视角: 银行和金融这个领域,往往给人一种严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印象。如果一个孩子能用他孩童般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世界,甚至触及到金融的某些方面,那可能会带来非常新鲜、意想不到的洞察。有时候,最深刻的真理就隐藏在最简单的表达里,孩子的视角可能比许多成年人更纯粹、更直接。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一些隐忧和质疑。

“拼爹”的疑虑: 这是最容易被大众捕捉到的点。当一个孩子在成人世界的权威平台发表作品时,如果他背后有“显赫”的家长,尤其是该期刊的主编,那么“是不是靠关系?”的疑问就会立刻冒出来。这会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公信力和作者本人的声誉。即使孩子确实有才华,这种情况下,质疑声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大家会怀疑,这份发表的背后,有没有因为“关系”而降低了门槛,或者有没有因为“关系”而受到了额外的照顾。
期刊的专业性和选稿标准: 《银行家》作为核心期刊,它的定位是专业读者群体,讨论的是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行业趋势等高度专业化的话题。在这种平台上发表一篇10岁孩子的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可爱或有灵气,都可能与期刊的整体调性、专业深度和目标读者群形成脱节。这会引发人们对期刊选稿标准的疑问:是为了“话题性”还是“内容本身”?如果是为了话题性而牺牲了专业性,那对期刊的长远发展是有害的。
对孩子成长的潜在影响: 尽管得到了肯定,但过早地被置于聚光灯下,尤其是伴随着争议,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他可能会因为这些外界的评价(无论是赞扬还是质疑)而承受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影响他对自身能力和写作的认知。一个孩子应该有他相对纯粹的成长环境。

具体到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剖析:

1. 文章内容本身: 这才是判断事情核心的关键。
文章写了什么? 是写了他在银行看到的趣事?是对金钱或工作的稚嫩理解?还是完全不相关的生活感悟?如果内容与金融沾边,并且能引起读者思考,那还好说;如果纯粹是日常小记,那就更难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在《银行家》这样专业的期刊上,除非期刊真的在尝试拓宽内容边界。
文笔如何? 是否真的达到了“可以发表”的水平?还是仅仅因为是主编的孩子才勉强发表?文章有没有经过严格的编辑和润色?

2. 发表的动机和流程:
主编的角色: 作为主编,他是否回避了自己儿子稿件的审阅过程?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审稿人?还是他自己决定了发表?如果他直接拍板,那么“利用职权”的质疑就非常有力。
期刊编辑部的立场: 编辑部的其他编辑对这个决定有什么看法?他们是否认为这篇稿件符合期刊的标准?还是他们碍于主编的压力而默许?

3. “核心期刊”的含义:
核心期刊通常意味着学术价值、研究深度和影响力。在一个以严谨和专业著称的平台上出现一篇孩童的散文,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反差”。这种反差带来的关注度,有可能是一种“借力”,也可能是对期刊专业性的稀释。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件事也触及了一些关于“文学与专业”、“人才选拔”、“亲子关系与公众视野”的讨论:

文学的普及与专业: 核心期刊需要保持专业性以赢得信誉,但文学的生命力也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和多元视角。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天才”的界定: 孩子的天赋如何被发掘和培养,是应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是暴露在公众视野下?
公众对权威的审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于权威机构和“精英圈”的审视越来越严格,“亲属关系”在任何公众场合都容易被放大。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这件事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一个孩子可能拥有的写作天赋和独特视角,也不能排除期刊在尝试创新和拓宽内容维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这种尝试伴随着主编之子的身份时,很难不让人生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联想,并由此引发对期刊公信力和选稿标准的质疑。

关键在于,这篇散文的内容是否真的达到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水平,以及期刊在发表过程中是否秉持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如果这只是为了制造话题或满足个人私愿,那对《银行家》的声誉无疑是一种损害。但如果孩子确有过人之处,并且发表过程是规范的,那么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份宽容,去看待这种跨越年龄和领域的尝试。

最终,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比如期刊是否就此做出解释,或者主编如何回应)会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公众对这件事的最终判断,以及对《银行家》这本刊物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过《世说新语》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那会儿的神童特别多,甚至构成了一种现象。比如孔融让梨,陈元方应对,钟毓钟会面对曹丕时的对答如流等等。

甚至世说里还专门设了夙惠一栏,专门搜集这些小名士们的轶闻趣事。

为什么?

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年代里,中国人就突然这么大范围早熟了?芝兰玉树怎么他就生阶庭了呢?

我想王松奇书记的回答,可以很好地解开这个疑惑:

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瞅瞅,瞅瞅,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多会说话。

没有这种不拘俗套和处世姿态,试问能诞生出这么多神童吗?

门阀,门阀。

user avatar

最近刚被期刊《冰川冻土》上“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这种马屁paper刷屏,前天又有人扒出,金融界核心期刊《银行家》在2006年刊登了10岁小学生王青石的散文而这位小学生正是《银行家》主编王松奇的儿子!

这位主编爸爸父爱如山,不仅登儿子文章,还索性在期刊上开了个父子集专栏,发了儿子文章、放自己书法、推儿子新书……也不知道是儿子给爸爸交版面费还是爸爸给儿子发稿费。

有记者采访王松奇主编,他的回应是:没啥解释的,谁文章好就发谁的。

一时间网友愤怒不已,你10岁小学生好能好到天上去吗?再好也不能把儿子的散文发表在金融领域核心期刊上吧?你这不是以权谋私吗?让那些辛苦发paper的学生怎么想?

拿散文发paper在学术界就实在太嚣张了,出于好奇我去扒了这个期刊。

我发现《银行家》里其实专门设置有一个叫“文化休闲”的栏目,平时就是发发散文诗歌书法之类的。老王小王那些娱乐文章都是发在“文化休闲”中的,并不像网友喷的那样“主编的儿子拿散文发核心期刊”。

照这么看,如果儿子确实写得好,发一两篇好像也没啥毛病吼。而且2006年的事情今天突然被扒出来,感觉这记者也是有点刻意。

但是!我仔细研读后,发现这个事情的比我想象中要大很多!!这个小朋友在爸爸主编的期刊不是发了一两篇!而是将近100篇啊!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来品品!


1、王青石(主编儿子)究竟发了点啥?

一开始我准备去知网上下载王青石的文章,没想到这一下就是一下午...

王青石在《银行家》首次发文是2006年的11月刊,那年他才10岁。从那以后我一直扒到了2018年!整整十二年,横跨了他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啊!奥运会都办三轮了他还在《银行家》上写文章…

整个途中我扒崩了5个知网账号、输了23次验证码、N次愤慨小王特么咋就这么能写!

我挨个下载下来看了,先给大家展示一下冰山一角。别的不说,王青石的这个知网收录量简直吊打当代99%的大学生!

据我统计,王青石同学在《银行家》上一共发文92篇,其中有几篇诗歌汇总计为一篇,如果分开算的话加起来估计要过百

但《银行家》这个期刊只是月刊,“文化休闲”栏目每期也就发几篇文章。光在月刊上王青石就发表了百余篇,合着你们父子是这个栏目的包年用户啊

王青石在2013年出了本书叫《2013写在波特兰》,王爸爸在《银行家》上提到了2013年去波特兰参加儿子高中毕业典礼的事。总之青石是在美国上的高中和本科。

再结合青石在《银行家》的创作轨迹,可以画出下面这张图。

每个作家都有创作的巅峰和低谷。青石的初中为了准备出国,耽误了创作。但去美国读高中后,创作能力迅猛上升!整个中学时代几乎保持每月一篇的更新速度。

在美国读本科期间是他的创作巅峰!大三往后可能学习忙,就没空写了。当然,也可能人家只是长大后不想在《银行家》混了。

无论怎样,如果这本期刊有劳模,王青石一定能在勤勉榜排名前三!

他的写作不仅量大,题材也很丰富。起先是文笔还比较稚嫩,歌颂春夏秋冬,描述自然风光

也有一些观后感文章。同样是学生,你写的观后感只能交给老师批改,人家的观后感已经多次发刊了!!

里面还记录了他的留学生活,通过文化休闲栏目,我都快摸清他的留学路线了!

甚至连他妈啥时候带他去的颐和园、他什么时候开始减肥、啥时候去塞班岛钓的鱼都一清二楚

总之发表范围涵盖热门电影的影评、日常生活的随笔,以及对政治时事的评论等等。从涉猎范围来讲,堪称《银行家》最强签约者!

这么说吧,如果你看《银行家》的文化休闲栏目,你就可以看透主编之子的一生...感觉这就像一个纸质版vlog,看完后我对王青石为人都了解的很透彻了。

他不仅在期刊上硕果累累,还出过几本书。

虽然销量很不可观,但这证明了他确实热爱写作,以及他爸确实热爱公开他的写作。



2、他写的水平究竟咋样?

平心而论,作为小学生作文,我周围学中文的同学都说王青石的文章确实是优秀的。他能熟练地运用排比、对比,用词都不重样的!放语文课上,那就是面向全班大声朗读的范文。

挺好的作文,放在小学生作文精选里多好!不知道为啥要来《银行家》里凑热闹,显得期刊怪活泼的。

在深度上,青石也有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思考。比如说这篇《痛苦的周末——一个小学生的呐喊》,非常精彩!诗中抨击了当代儿童周末补习的现象

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是啊!在哪里!!小小学生,竟然能有如此振聋发聩的怒吼,和当年北岛的我—不—相—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他爸当年看到作何感想,反正是先发在《银行家》了。

另外,他改写的《千里之外》也不错,中心思想也是对现实小学生课堂的抨击。

后边小学生长大了,写的东西逐渐文化,我一个工科生真的越来越看不懂了……这篇《在天赋异禀的人生中得到满足感,是当务之急》,光题目我就懵圈了,啥叫天赋异禀的人生??

大家能看懂的自行品鉴一下……

但后期也有很浅显易懂的,比如说这个:

总的来说,王青石的写作没他爸夸得那么文采斐然,但也没网上说的那么差,确实是小学生优秀范围的水平。至于那些还不错的文章,除了不适合《银行家》,别的都没毛病。


3、王青石咋能在期刊上发这么多篇?

其实早在2006年11期,《银行家》第一次连续刊登王青石的两篇文学作品之后,就有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表示“这么稚气十足的文字不应出现在专业性较强的刊物中。”

但王主编身正不怕影子斜,于2007年1期的刊物中做出回应,表示犬子王青石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王青石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他是我儿子。”

但谁又能想到,这股清新的风,一吹就吹了12年呢...

他认为儿子虽然才十岁,但才气远在自己之上,那些文章和诗歌自己都写不出来

那你还干个屁的主编啊!写东西写不过一个小学生!还说“你下班了打开《银行家》先看看头,是我写的刊首语,再看看尾,是我儿子的诗,其它内容以后再说。”合着里面的paper都没啥好看呗,干脆让你儿子来当副主编算了!

总之王松奇表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不能因为自己的主编身份,埋没了儿子的才华。最后更是用论语中的典故“贤哉松奇也!”收尾,表达了将父子二人自比孔夫子、颜回的自信。不愧是你!

父亲大公无私,其实非常好。儿子的文笔,也的确有才。但你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连续12年刊登儿子的近百篇作品,好好的金融期刊整成了儿子的日记本,这不是梗着脖子找骂吗?

仔细查阅一番后,我认为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在期刊的《文化休闲》栏目中看见了很多重复的作者名,像刘平、刘天铎、周文彰,都是发文的常客。刘天铎钟爱四季,而刘平偏好念诗。

我大胆推测,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这个文化休闲栏目人气不咋地,平时没啥人想着往金融期刊上写诗,只能靠他们几个人苦苦支撑。为了保留这一栏目,维持《银行家》内容的多样性,持续为大家带来“清新的风”,王主编不得不从儿子抓起,让他疯狂输出。

面对父亲的委以重任,王青石付出了很多努力。他无论再忙都会坚持写作,笔耕不辍,高效产出了很多内容。“无论忙到何种程度,石头始终信守承诺,每周向王芳交一篇稿。”

也就是说,王青石能在期刊上发那么多篇文章,完全是形势所迫外加他爸逼的啊!

人家爷俩是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从2006年到2018年,燃烧自己12年的时间与才华,满足读者嗷嗷待哺的求知心!才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啊!

说得我自己都差点信了...


4、这个核心期刊,它究竟有多核心?

这个事情一爆出来,大家都非常愤怒。觉得这可是核心期刊啊!莘莘学子熬破头都发不出paper,最后被个10岁的小学生在期刊上一篇接一篇地发?这简直是把我们科研狗的尊严放在脚底下踩啊!

王松奇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恶劣的。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冷静一点,别看个标题就开骂。

你发不了核心,往人家孩子头上甩锅干啥?你熬破头挤的是正刊,人家孩子发的是“文化休闲”小栏目。别一口一个“有个主编爹就核心期刊一篇接一篇”。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是想投诗歌散文,那倒是可以控诉一下。

再科普两句。很多人一听到什么“北大”、“核心”、“期刊”这样的词就觉得很厉害,觉得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风气都被搞烂了。但我说实话,这本《银行家》真的没有那么牛逼。

它的确是北大核心期刊,曾经是。《银行家》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2011年版和2014年版,却没有收录于最新的2017-2019年第八版

这意味着《银行家》这本期刊,已经被踢出北大核心期刊的行列了。

而且说实话,北大核心本身也不是最牛逼的,南大核心就比它牛逼。而南大核心期刊目录从2010年到2020年都没有收录过《银行家》,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核心期刊它也没有那么核心。

当然不是说不核心就能随便上,这毕竟是个学术期刊,不是你家的后花园,别有点啥花花肠子都往里面倒。

哪怕是我这么个小小的公众号,要是我天天发些《随笔·在甘肃天水放牛的那些日子》、《痛苦的寒假·一个科研狗的哀嚎》、《过柱子教会我的那些事儿》、《减肥的重要性——写给亚清的信》、《我在海淀清华揍了一个师弟》啥的,粉丝早就取关八十多回了。

让儿子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发了将近一百篇文章,还搞出了父子集这样的特辑。10岁孩子的作品也许有他独特的光芒,但再高你俩也不至于在国家的期刊上秀父爱吧?

说白了这就是占用公共资源,以权谋私,没得洗。拿着学术期刊的版面给儿子练笔出风头,真的不怕其他作者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

据说期刊已经给出回应了,王主编就等着接受处理吧。


四、风雨飘摇的中文期刊

从《冰川冻土》“导师崇高师娘优美”,到核心期刊主编让10岁儿子刊登散文诗歌,中文期刊的水刊历史真是源远流长。前途堪忧啊。

老有人问,为啥中国人搞科研都要苦练英文,拼命发英文文献呢?咋不往中文期刊投呢?中国就没有厉害的期刊吗?

坦率地说,基本没有。有句话叫“中文的只能叫文章,英文的才叫文献”,很残酷,但很现实。

国内水刊太多,往水刊上发水文的人也多,水来水去,越水越水,最后大家看见中文期刊就觉得水。像我们材化领域,中文期刊都是不看的,里面的数据结论不足为信,看了也是白看,没啥价值。

有人又问了,那为啥这些垃圾水文还让它存在呢?审论文的人也知道它是水文,就别让发表啊!

也不能这么说……水不水是相对的……CNS大牛眼中,IF<5的SCI可能都是辣鸡。带你做毕设的师兄师姐眼中,你的本科毕业论文可能都是闹着玩的水文。咱们喷别人带坏学术风气的时候,也先掂量掂量自己搞科研的心态有多水吧。

正如我以前说过,水刊是水博最后的港湾。水刊要活下去,只能收水博的水文;水博要毕业,只能把水文投到水刊。两者互相温暖,谁也别嫌弃谁。

但再继续这么搞下去,中文期刊永远抬不起头。最后全都停业整顿、关门大吉了,大家全往国外投,我国也甭想有啥话语权了,科研搞成这地步估计也就到头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多次学术重锤的敲打下,大家对于水文风气的容忍度都越来越低,行业内对于打造高质量期刊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

希望中文期刊受此压力能慢慢变好吧。也希望科研工作者们在写论文、投论文的时候多想一想,想想中文期刊的未来,也想想自己科研的未来。

毕竟你做科研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水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十几年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神童也特别多啊,什么七门不及格拿新概念作文奖啊,什么英文都不会却能写拉丁文啊,什么高中熟读二十四史啊,什么学富五车妙笔生花小才女,长大了却搞不清服贸啊。

你要看他们出身,不稀奇啊,一个个都是家学渊博,父母不是作家就是主编,所谓书香门第,门阀世家,都是这么玩的。当时的纸媒出版物,那就是权力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捧子女一把,为什么不捧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张爱玲云:“出名要趁早”,出名早了,这红利就吃到嘴里了。晚了就赶不上了。

后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这群新概念出身的作家神童,怎么就再也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呢?为什么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比不上那些网文写手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作才华,在开放的平台上,没人罩着自己,写多了,就容易露馅儿。

他们一部分人去了社交平台,一个个自诩意见领袖,每天甩几百狗屁不通的段子阴阳怪气,嘲讽体制标榜自己,互相吹捧党同伐异,这就叫“公知”。因为干这个也不需要才华和学问。这个恶臭圈子,也有人护着他们。

再后来,大家都玩这些了,人民群众也被教育成熟了,他们还是只会玩老梗阴阳怪气,那套话术一百年都不变的,大家就笑了,原来你就这点本事?我家小朋友上小学写个看图说话都比你文理通顺有逻辑,于是,他们又混不下去了。

但是,无论大家现在多么嘲讽他们的真实水平,但他们当年的名利都吃到嘴里了,卖书赚钱,圈粉割韭菜,上节目拍电影,一样都没落下,再怎么扒皮,人家也是不会吐出来的。

这位主编其实已经很良心了,毕竟学术期刊没啥传播度影响力,玩个自娱自乐,他儿子也不会被吹成神童。

user avatar

外国著名期刊《奶车》也有专门的科幻小说栏目。有一个9岁小女孩的科幻小说也曾发表在这个栏目上。主编负责期刊内容,但期刊的未来前途要取决于读者,读者喜欢则期刊可以继续发展,读者不喜欢则期刊衰亡。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期刊不是这个样子的,期刊早已衰落,就算是《读者》《故事会》的订阅者也在持续减少。现在的所谓“学术期刊”却畸形繁荣,原因是他们的盈利模式不同,他们基本上没有读者,完全依靠提供“学术评价体系”为生,即发文章可以评职称,虽然比领导直接任人唯亲多了一个环节,但是时间长了最终会变成主编任人唯亲,所以这种体系不导致腐败才怪呢!

没有拉关系的本事,就用金钱说话。现在发表论文,不但没有稿费,而且还要付出巨额版面费。这种现象早已蔓延到全球。《奶车》子刊《奶车·康缪尼克森斯》每篇费用高达5200刀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的事儿。一个10岁的孩子,能把文章发在《银行家》这样的核心期刊上,本身就够让人惊叹的了。但更关键的是,这位小作者的身份——他是《银行家》杂志主编的儿子。这层关系一曝光,事情就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咱们一层层来捋一捋这件事儿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首先,这件事的积极面是有的。.............
  • 回答
    关于《冰川冻土》某论文“夸赞”导师、师母现象,以及为何此类论文能够发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审稿机制、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伦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现象解读:为何会出现“夸赞”式论文?首先,我们来分析这种“夸赞”式论文可能出现的动因。1..............
  • 回答
    上海一位孕妇自述在就医期间因重复核酸检测导致流产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的细节、各方可能的回应、社会对此事的反应以及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事件本身的细节(基于公开报道和当事人自述):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上海,具体时间点与当时上海的疫.............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一位准妈妈,临盆在即,却被查出感染了乙流,结果在最需要医疗照护的时候,被医院以“不具备隔离条件”为由要求转院,而市卫健委的回应是“将核实”。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得知道,孕妇在怀孕期间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疾病,尤其是像流感这类呼吸道传染病,风险是要比.............
  • 回答
    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是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中国人民的航天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破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
  • 回答
    任天堂的核心源代码泄露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对咱们这些从小看着它长大,甚至把童年和青春都献给了它的人来说。这可不是小事一桩,而是足以撼动整个游戏行业根基的炸弹。你想啊,任天堂是谁?那可是游戏界的“老祖宗”,是无数经典游戏IP的诞生地,《马力欧》、《塞尔达传说》、《精灵宝可梦》……这些.............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华为捐赠鸿蒙最核心基础架构:一次深远布局的解读近日,关于华为捐赠鸿蒙操作系统最核心基础架构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非表面所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华为的战略考量、鸿蒙生态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对未来科技格局的潜在影响。什么是“最核心基础架构”?首.............
  • 回答
    “头部量化私募核心员工年终奖 5000 万”,这消息一出,估计不少人又要怀疑人生了,觉得这钱是不是跟自己隔着好几个宇宙。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离谱的事儿,尤其是在量化私募这个圈子里。要说这年终奖到底有多高,首先得明白量化私募是个什么性质的行业。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一群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来炒.............
  • 回答
    寒武纪核心技术人员梁军的离职,无疑是这家国产AI芯片公司近期最受瞩目的一场人事变动。这背后所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才的流失,更可能是公司发展战略、内部管理乃至未来走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这颗小小的“寒武纪种子”放在它所处的土壤里,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知道梁军是谁。他在寒武纪不是.............
  • 回答
    共享单车,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城市出行方式,如今却留下了一地鸡毛,沦为许多城市街头一道道“衰败”的风景。回望它野蛮生长又迅速陨落的历程,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行业走向失败?其核心问题又出在哪里?“共享”的变形记:野蛮扩张的必然代价共享单车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
  • 回答
    台湾正在考虑修法,以更严厉地管控半导体行业的关键技术外流,并计划新增“核心关键技术域外使用罪”和“经济间谍罪”两项罪名。这项举措背后有其深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紧迫性,对台湾、大陆乃至全球的半导体格局都可能产生不小的影响。为何如此严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国宝”地位与战略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台湾在半导体.............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秀雄教授及其团队在数学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他们成功攻克了“凯勒几何”领域的两大核心猜想,这无疑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含金量足以让全球数学界为之瞩目。要理解这有多厉害,我们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陈秀雄团队研究的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的这两个猜想有多么重要。凯勒几何:数学皇冠上的.............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关于“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是电力和电网”的论断,在我看来,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这种观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过往经验、当下挑战以及未来机遇的综合考量。若要详细阐述,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首先,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的终极属性,使其成为.............
  • 回答
    看待幼儿园孩子在学校被要求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件事,得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聊聊,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什么体制,都需要有其社会认同和基本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白了,是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广的一套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价值理念。它包含了“富强、民主、文.............
  • 回答
    迪士尼游行中出现啦啦队高喊“印第安人剥头皮”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影响。事件本身:荒谬与令人不安的冲突首先,这件事本身就显得极其荒谬和令人不安。在以欢乐、童真和家庭为核心卖点的迪士尼游行中,出现如此充满暴力和血.............
  • 回答
    华为今年不发布 Mate 系列新手机,而是将维系存量用户作为核心策略,这无疑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环境下,华为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市场环境的演变是关键因素。 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增长趋于饱和,消费者换机周期.............
  • 回答
    美国要求三星、台积电等半导体巨头交出核心数据,这件事触及到了半导体产业最核心的利益和最敏感的神经。从表面上看,是美国政府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希望了解半导体供应链的真实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产业政策。但深入探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技术主权之争以及商业利益的考量,用“一石激起千层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高质量的架空历史 MOD(比如《KR:至高权力》,《TNO:最后的黎明》,《RF:新纪元》等)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国,或者说以法兰西岛(ÎledeFrance)为核心的高卢地区,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主角国家”般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剧情线、复杂的政治动荡和关.............
  • 回答
    NVIDIA在2020年5月4日发布的 Ampere 架构 A100 GPU (代号 GA100) 毫无疑问是那个时期计算领域的一颗重磅炸弹,它不仅仅是性能的飞跃,更代表了 NVIDIA 在 AI 和高性能计算(HPC)领域野心的又一次具象化。要深入理解 A100 的意义,我们得把它放到当时的市场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