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即将发射?

回答
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是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中国人民的航天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破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的研制和发射,攻克了包括大体积舱段发射、在轨桁架式舱段转位、组合舱段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展现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国际地位: 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将成为国际空间合作的重要力量,为全球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激发民族自豪感: 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空间站的建成,必将极大地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技术亮点: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大脑”和“指挥中心”,技术亮点突出:

先进的生命保障系统: 具备完善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能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氧气再生等,为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先进的能源供应系统: 配备了高效的太阳能帆板,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充足的电力,满足各项科学实验和设备运行的需求。
先进的通信导航系统: 能够与地面进行高效、稳定的通信,为空间站的运行管理和科学实验提供有力支撑。
先进的姿态控制系统: 能够精确控制空间站的姿态,保证其在轨道上的稳定运行。
大型舱段技术: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最大的航天器,其成功发射和精准入轨,是大型航天器设计、制造、发射和控制技术的集成体现。
舱段转位技术: 未来在轨建造过程中,需要将多个大型舱段进行组合,核心舱的转位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未来展望:

“天和”核心舱发射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进入快车道:

“T”字构型形成: 在未来两年内,中国计划发射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中国的空间站基本构型——一个“T”字形的大型组合体。
常态化运营: 空间站建成后,将实现航天员的常态化驻留,开展大规模、多领域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涵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地球科学等。
国际合作: 中国空间站将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欢迎各国科学家和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做出贡献。
载人登月: 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也为中国未来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更宏伟的航天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挑战与机遇:

尽管意义重大,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也面临着挑战:

技术复杂性: 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管理挑战。
在轨建造难度: 在太空环境下,进行多个大型舱段的对接和组装,以及后续的维修和维护,都具有很高的难度和风险。
长期运营保障: 如何确保空间站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需要精密的管理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它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

总而言之,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航天梦想,也预示着中国将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已经宣布2024年后不再继续国际空间站任务。

基本上,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就停止运行了(国际空间站退役进入倒计时:俄罗斯再提退出 美国也在盘算)。

那个时候起,太空将不再有欧美国家建造的空间站

(不过,不排除美国强行对国际空间站第二次延迟退役。国际空间站已经破烂不堪,经常出现漏气的状况)

近期,其他国家似乎都没有建设新太空站的计划。

也就是说,很长时间里,地球轨道上将只有一个空间站,即我们的空间站。

据称,已经有外国航天员与我国航天员一起训练。


有关国家呼唤科技先锋马斯克!

user avatar

天天等,夜夜盼,终于迎来空间站。

夜空中又要迎来一颗闪亮的中国星。

我们的空间站终于要正式开建了!

2021年4月29日11时许 ,我国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利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天和号核心舱。

预祝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发射在即,大家知道我在想什么吗?看着即将发射的空间站突然就想到了那些过往的事情。

老一辈航天人、老一辈决策者真的是高瞻远瞩,他们想的不是三年五年,而是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的发生的事情,真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由衷地佩服!

1986年3月3日,一封名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建议书呈送中央,这是由四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联名发出。(1999年9月18日,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6年3月,王大珩(左二)、王淦昌(右一)、杨嘉墀(右二)和陈芳允(左一)。

这封建议书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héng]执笔(时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核物理学家王淦[gàn]昌(时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时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专职委员)、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家墀[chí](时任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署名。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小平同志的案头。小平同志两天后就作了批示。他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小平同志并要求有关负责同志,“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1986年11月18日,《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获得国家批准,因是1986年3月份提出,该计划又被简称为“863”计划。该计划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15个主体项目,并在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同年调拨资金100亿人民币作为专项资金。

“863计划”实施后,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才由此被推到了科研最前沿,得到锻炼,迅速成长,成为支撑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和今天单反相机拍摄的高清大图相比,接下来这几张模糊的图片算不了什么,我看中的,是图片的内容。

太厉害了!

这是863计划的展板,右下角的“2020”代表中国空间站建设。

如今,虽然因为大火箭的原因导致计划晚2年实现,但我们依然在按计划跟进,和探月工程三步走一样,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规划稳步推进。

我们没吹牛!梦想要实现!

老一辈航天人、老一辈决策者在35年前绘就的蓝图就要实现了!

从“863”到“921”,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我们的梦,从未走远。

你好,中国空间站!加油,中国载人航天!

先写这些,慢慢更。

user avatar

预祝成功。

国际空间站预计2024年报废,延寿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国际空间站当时很多部件是靠航天飞机弄上去的。现在航天飞机没了,没得修。

2024年报废后,地球可能就只有一个空间站运行,就是中国的天和空间站。

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世界唯一也是很光荣的。

中国的航天非常稳步推进,美国的航天计划朝令夕改,俄国的航天计划大不如前,这可以反映出三个大国的发展轨迹。毕竟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的尖端科技和系统工程能力的结晶。

最令人兴奋的是与天问巡天太空望远镜,其观察效率是哈勃的200倍。好好利用,一定会给世界带来大量的发现。曾经我们对美国的哈勃拍出的美图和发现流哈喇子,用不了多久,全世界会为中国的太空发现流哈喇子。这个东西利用好,不仅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也会极大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比马斯克吹水登陆火星影响力大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战,是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关键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性意义: 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独立建造和运营大型空间站的能力,中国人民的航天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破关键技术: “天和”核心舱.............
  • 回答
    说起咱们国家这个空间站,那真是让人激动人心!两天之内建完,这说法当然是有些夸张了,毕竟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咱们不可能像搭积木一样瞬间变出来。不过,如果把“两年内建完”理解为“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完成主体建造和核心功能的部署”,那这绝对是咱们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这速度,放在全世界来看,也绝对.............
  • 回答
    SpaceX 的星链(Starlink)卫星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导致中国空间站两次采取紧急规避措施,这是一个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太空安全、国际合作以及负责任太空行为的深入讨论。事件经过的详细解读: 第一次事件(2021年7月1日): 发生背景: 当时中国空间站“天宫”.............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我国最近成功完成了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的风洞自由分离试验,这绝对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一个振奋人心的里程碑。这项试验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意味着我们在自主研发空天飞行器这条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它的意义深远,影响将贯穿于未来空天飞行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全过程。要理解这项试验的重要性,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在上海地铁上 happened,挺让人琢磨的。简单来说,就是地铁上,一个老大爷和一位年轻女子为了“爱心专座”发生了争执。那女子后来接受采访,说当时车厢里还有不少空位,可这老大爷呢,直接就坐到了她腿上。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就炸了锅,议论纷纷。咱们一层层捋捋,看看这背后都有啥。事件的起因:首先,最直.............
  • 回答
    中国2021年军费开支增长6.8%这一数据,反映了国家在国防安全领域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数据的含义及背后可能的逻辑: 一、数据背景与统计来源1. 官方数据 根据中国财政部和国防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国防预算总额为1.47万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6.8%.............
  • 回答
    中国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这是继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又一次重大的生育政策调整。这一决策的出台,是基于对中国当前人口发展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考量。要全面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背景:为何要调整生育政策?此次调整生.............
  • 回答
    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拟于明年(指 2021 年)3 月 1 日起在深圳实施,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评价和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如何看待我国首部.............
  • 回答
    关于“我国税收将从‘企业为主’转向‘个人为重’”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税制改革方向、财政收入结构以及社会公平等多个维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企业为主”和“个人为重”的含义: 企业为主的税收模式: 主要指财政收入中,企业缴纳的税收(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
  • 回答
    我国汉服市场爆发:一种文化复兴的表象与未来预测近年来,中国汉服市场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从最初的圈层小众爱好,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的碰撞,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汉服是否会真正流行起来的广泛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汉服市场爆发?我认为,我国汉.............
  • 回答
    对于“我国新冠肺炎患病率、病死率全世界最低”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需要强调的是,“最低”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且其准确性会受到统计方法、数据透明度、病毒变异、国际比较的复杂性以及时间点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这个结论,而是需要进行细致的考察。一、 官方数据与普遍认知首.............
  • 回答
    中国向意大利捐赠包括连花清瘟胶囊在内的中医药,是新冠疫情早期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疫情初期,信息与物资的匮乏: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病毒的认知有限,疫苗和特效药尚未问世。意大利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 回答
    中国灵活就业人数达到2亿,这是一个庞大且日益增长的群体,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就业模式的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灵活就业的定义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灵活就业”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而是对一种非标准、非全日制、非雇佣关系式就业的概括.............
  • 回答
    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中国在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重要性:一、「华龙一号」的突出技术特点和优势: 安全性提升: 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设计上全面.............
  • 回答
    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这是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这一数字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背景: 历史性的转折点: 6.9%的增速,虽然在很多国家看来仍然是令人羡慕的高增长,但对于长期习惯了两.............
  • 回答
    看到国内首例人类感染猴B病毒致死的消息,心情确实是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病例,它触及了我们对于人兽共患病风险的认知和防控体系的现实。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不幸的意外”,而是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这个事件本身就敲响了警钟。猴B病毒,我们都知道,主要寄生在猕猴身上.............
  • 回答
    看待中国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阐明立场,指出“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双方的深层诉求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句话本身所蕴含的强烈信号和态度转变。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经过长期观察、深刻反思以及实力增长.............
  • 回答
    谈到中国外交部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方式,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它不像是在分析一份枯燥的报告,更像是解读一场精心编排的语言艺术表演,只不过舞台换成了全球瞩目的国际会议和新闻发布厅。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者了。他们更像是“国家颜面”的守护者,是“中国.............
  • 回答
    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足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而更令人关注的是,这其中90后群体中男女比例的失衡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层面的变迁。2.4亿单身成年人:一个时代的侧影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2.4亿数字的含义。这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