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某论文全程在「夸」作者导师、师母,为何这样的论文也能发表?

回答
关于《冰川冻土》某论文“夸赞”导师、师母现象,以及为何此类论文能够发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审稿机制、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伦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现象解读:为何会出现“夸赞”式论文?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种“夸赞”式论文可能出现的动因。

1. 学术评价导向的扭曲: 在当前以SCI、EI、CSSCI等检索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术环境下,很多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发表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晋升、项目、学位等,有时会采取一些“捷径”。
2. 人情与利益的牵扯: 导师在学术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也可能在资源、人脉、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为了表达感谢、巩固师生关系,或者为了在项目上获得更多便利,可能会有意识地在论文中“回报”导师。如果导师的师母也在项目中有实际贡献,或者在某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例如仪器使用、数据处理、经费协调等),那么论文中提及并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夸赞”的程度远超实际贡献,就可能涉及到人情往来的考量。
3. 导师的“影响力”: 一些导师在学术界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思想自然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论文内容确实围绕导师的理论体系或研究方法展开,并且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肯定,从学术角度来看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关键在于“夸赞”的性质和程度。如果只是客观地陈述导师的学术贡献,并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础,那属于正常的学术引用和致敬。但如果文中充斥着溢美之词,脱离了对研究内容本身的客观分析,则会显得不妥。
4. 对“贡献”的理解偏差: 有时,学生可能确实认为导师或师母在某个项目上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在他们看来是“核心”的,因此在论文中给予了突出和“夸赞”。但这种“贡献”在学术界看来是否达到“核心”甚至“主导”的程度,就需要更客观的判断。

为何这样的论文也能发表?——期刊审稿机制的挑战

理解了出现“夸赞”式论文的可能原因后,我们再来探讨为何这种论文能够通过期刊的发表审核。这涉及到期刊审稿机制的运作以及潜在的漏洞。

1. 同行评审的局限性:
审稿人的主观性: 同行评审虽然是学术发表的重要保障,但评审过程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审稿人本身也存在类似的学术文化,或者对“夸赞”的容忍度较高,他们可能不会对论文中过度的赞美提出异议。
审稿人对具体贡献的判断难度: 尤其是在一些交叉学科或涉及多个研究者协同的复杂项目中,审稿人可能很难完全准确地判断导师或师母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贡献程度。他们更多的是基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和表达清晰度来评估。
审稿的“盲审”程度: 虽然很多期刊实行“盲审”,但有时匿名性并非绝对。如果导师在学术界名气很大,即使是盲审,审稿人也可能通过论文的研究方向、使用的理论方法等信息推测出作者身份,从而影响其判断。
审稿人的工作负荷: 审稿人通常是无偿服务,工作量也很大。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他们可能无法对每一处细节都进行极其细致的审查,特别是对于一些非核心问题的“夸赞”可能被忽略。

2. 期刊编辑的责任与考量:
编辑的学术判断能力: 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判断能力,但他们并非所有领域的专家。对于一些高度专业化的论文,编辑可能更多地依赖审稿人的意见。
期刊的声誉与发表量: 一些期刊为了维持发表量和一定的学术声誉,可能会在审核上采取相对宽松的态度。如果论文在研究内容、数据方面没有明显的硬伤,并且有导师的支持,编辑也可能同意发表。
“关系”因素: 虽然不提倡,但在现实中,“关系”因素有时也会影响学术发表。如果导师与期刊的编辑或编委有良好的关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审稿和发表过程。

3. 《冰川冻土》期刊的特点:
学科专业性: 《冰川冻土》是地学领域,特别是冰川、冻土研究的专业期刊。如果论文的研究方向、数据和方法本身是扎实的,并且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价值,期刊可能更侧重于学术内容的科学性,而对文中表达感谢的措辞,如果不是过于离谱,可能不会成为其否决的理由。
期刊定位: 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定位和侧重点。有些期刊更看重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有些则更看重应用性或技术性。如果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在“冰川冻土”领域本身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即便存在“夸赞”的文字,也可能因为其核心价值而被接受。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对学术诚信的挑战: 无论原因如何,过度“夸赞”导师、师母而不符合事实的论文,本质上是对学术诚信的损害。学术研究应以客观、真实、严谨为基础,任何形式的过度包装或虚假宣传都会污染学术环境。
2. 对评审机制的拷问: 这种现象也暴露了现有同行评审机制可能存在的不足。如何完善审稿流程,提高审稿人的责任感和专业性,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对师生关系的思考: 师生关系是学术传承的重要纽带,表达对导师的感激是应有的态度。然而,这种感激应该体现在学术成果的互相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对导师学术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上,而不是通过不恰当的“夸赞”来表达。
4. 对青年学者的警示: 这种现象也给广大青年学者提了一个醒:在追求学术发表的同时,必须坚守学术道德和诚信的底线。切忌为了迎合他人或达到个人目的,而牺牲学术的纯粹性。

总结来说, 《冰川冻土》某论文出现“夸赞”导师、师母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学术评价体系的压力、人情因素的影响、以及对学术贡献理解的偏差。该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则反映了同行评审机制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审稿人的主观性、信息不对称、工作负荷以及期刊本身的考量等。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既要认识到其背后复杂的学术生态,也要对其学术诚信问题予以警惕,并推动整个学术界反思和改进评审机制,回归学术的本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大家可能误会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能是个净化科研圈的斗士,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勇于说出真相的孩子。

众所周知,通过关系发文章在国内学术圈还是比较常见的,就算是核心期刊也常常充斥着标题高大上内容言之无物的辣鸡。即使内容不行,大家也还是会把表面功夫做到的,这个作者本来也可以这么做。

但是!

他选择写这样一篇文章,抛弃了浮华的外表,告诉大家就是这样的辣鸡也可以发表。他得到了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嘲笑吗?这不符合常理。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这是一个与黑暗同归于尽的曝光行为!

可歌可泣啊!

user avatar

粗略看了一下,你们真的确定这文章不是在高级黑吗?

超长图预警

以上节选自导师的崇高感


以下是喜闻乐见的师娘的优美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下了看,本文还有续集,上下文结合起来看惊喜连连。


续集更新:


注意!文章没有结束,前方高能 预警!


此奇文还有更绝的地方


更新于2020.02.25

user avatar

冰川冻土,

青草悠悠。

师娘风姿绰约处,

绿了主编头。

孔雀深怜五色尾,

杨花恐怕六旬身,

不能上青楼。

兰花只宜别室赏,哪有放床头?

古今多少雅事,

如此皆可休。


象牙塔里,

学术期刊,

竟为马屁场,床帏私事张扬,

恬不知丑!




user avatar

转发一个旧闻节选,这些节选是一位在职研究生,在2016年对“象牙塔”的呐喊!

==转发开始==

节选1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

节选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节选3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

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节选4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

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转发结束==

很多观众朋友都参加过会议,会上少不了长篇大论的发言,一般人都会听得昏昏欲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言人与听众没有共同的经历,发言内容与听众无法共情。但如果会议针对性强,听众与发言人事先都了解会议内容,那么就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把2016年的几段旧闻节选,配上2020年的新鲜出炉的学界丑闻,结合2019年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等多起研究生自杀事件,各位观众看完后是不是对发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呢?

user avatar

1.13更新

很多朋友说这个是高级黑,不是拍马屁。那大家就搞错了这个问题的重点了。重点是不管高级黑,还是拍马屁,与学术无关的东西出现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这难道能说是令人信服的吗?

1.12夜更新

感谢大家厚爱

看来如今关注学术正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那我就再挂一篇我曾经的拙作,前有翟同学,后有徐老师,感谢二位让我蹭了两次热点,再次拜谢。mp.weixin.qq.com/s/HNXs

以下为原文

上一首徐先生在文末给导师和师母写的赞美诗,自己花五块钱买的,不分享给大家实在可惜了!

导师上海人, 国栋之名实。

手持倚天剑, 学海驾云涛。

移山造海画, 天工清新诗。

师娘慈溪女, 容德美如玉。

守着芙蓉剑, 厨房舞翩跹。

锅碗瓢盆曲, 春水绕溪歌。

上海来兰州, 修身在寒旱。

眨眼五十年, 才美始外现。

双剑昭日月, 正气壮山河。

舒之济众人, 卷之善一身。

小可以明大, 小家可喻邦。

诗歌和谐家, 理堪当榜样。

弟子徐中民, 立志求上进。

心高天地阔, 四顾路太多。

茫然无所从, 提携仗师恩。

泰山悟道后, 眼界始开阔。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乃知天下才, 所识远未博。

天工施造化, 万物感阳春。

我在楼台前, 悟出鸳鸯剑。

心中喜不禁, 草书要疾进。

二把都拿来, 铸造成一剑。

不知是雌雄, 暂号鹤乘云。

练后知好处, 神清气也爽。

不悲修炼苦, 且把真情吐。

练好鹤乘云, 好处实在多。

一式能自省, 定好人生位。

二式安本分, 本职成义务。

三式练要勤, 十年铸一剑。

四式理气清, 才华如斗增。

五式知心静, 烦恼不粘身。

六式长见识, 易现事本末。

七式开胸襟, 江海纳百川。

八式增猛志, 天边要留名。

九式要看透, 身体是本钱。

十式明大道, 一切归自然。

鹤乘云十式, 招招很平常。

但要得精髓, 却需十年功。

此剑在人间, 邪气要收形。

此剑在胸中, 正气当浩然。

个人的经验, 号召大家练。

大家一起练, 要共享经验。

强身又健体, 人生路也清。

不用泥沙底, 苦苦把珠寻。

练好幸福剑, 四海任你行。

绿水伴青山, 好事常成双。

佳庆双喜日, 桃李开心时。

先赠诗一首, 供导师下酒。

再拿云一片, 师娘当围裙。

导师和师娘, 风景要品尝。

有人理源流, 自有后人传。

二十年以后, 要来饮美酒。

看我形意拳, 怎比圆圆曲。

李白在千古绝唱《古风·大雅久不作》中有这样两句诗,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可以说,达到垂辉映千春的境界比较难,而达到反向垂辉映千春的境界就更难了。反观徐先生,利用两篇富含情感的论文,在中国人际关系学的课本上,甚至是在全人类的社会学历史上,他的这两篇佳作,必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生之风,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不评价,因为评价就有可能“说错话”!

但是作为一个机智的互联网用户,第一时间的做法,自然是下载喽,万一这内容被删了,就错失大作了。

勿谓言之不预也!

不过看了眼,目前下载次数太少了,第一篇是459次,第二篇是346次,难道是因为你们积极的滚回家过年登不上cnki吗?

可别说,你不知道知网是什么鬼啊。

顺便说一下,这两篇内容都被引用了,第一篇7次,内容如下

第二篇6次,内容如下

想起了袁华同学获得区一等奖的作文,题目为《我的区长父亲》

—————你们这群坏人—————

当前下载次数2306和2023

官网地址

bcdt.ac.cn/CN/10.7522/j

user avatar

可以和这个相提并论的是「特异功能找矿、油」等论文的发表,

之前的「特异功能找矿、油」算是时代的局限,

那今天的夸夸乐、自传也可以发表,又应该算是什么呢?

user avatar

本不想太八卦,奈何看到作者这么诚心诚意的夸赞导师,师母,我们怎么得也要大力弘扬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文章能发表不奇怪,毕竟这篇大作还分了两截发表的

徐x民的职务是x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x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嗯还是博士生导师。

这本期刊:x川x土是由x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嗯自己投自己机构的稿子,相信这家学术机构应该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审稿,这篇文章一定有它的某些亮点才被选上的。

写好文章的同时,顺带夹点私货夸一下自己的导师及该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和师母,怎么看都是尊师重道,孝敬长辈的优秀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一共18条引用文献,有八条属于引用了自己和自己导师的论文,而实际相关的论文几乎全部是自己或者导师写的,突然想到那个成语:闭门造那啥。果然有学术大师的风范,觉得其他学者规格不够,还是得全放自己的文章作参考才能配得上这么一篇佳作

最后,狗头保命,以上名字及机构名与本次事件没有任何关系

附上部分原文,单凡有一点学术内容,都不会骂的这么惨吧,就不放完了,怕影响各位的食欲







侵删

reference

xu ZM.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Integration Framework(I):Having an Insight into the Fresh Water Comes from the Springhead.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3;1319-44

user avatar

我看到的不是拍马屁,而是一次行为艺术……

这么说吧,想要水一篇论文很容易,要发表也不难,难的是把一篇显而易见的奇葩文章给发表出来。发论文毕竟不是写自媒体,至少要经过导师认证、同行审稿、期刊校对等众多环节,少说应该有4-5个人逐字逐句地审阅过这篇论文。如果只是灌水,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只会淹没在万千废纸之中。但奇葩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这一篇,即使普通人也能看得出清新脱俗、卓然不群,又岂能逃过专业评审的法眼?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这位导师,你看到自己的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你真的会感到龙颜大悦吗?就算你暂时被马屁蒙蔽了双眼,但你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这文章发出去,丢脸的可不是学生而已。

所以我只能认为,这位英明神武的导师,其实压根儿就没有看过论文,或者最多就是看了摘要和前言。同理,收到论文的审稿编辑们,估计也没怎么看过。只要有人读到了其中的小标题,就算内定了要发文章,至少也该提醒一下不是吗……毕竟,“我的区长父亲”这种文章,现实里也要换个标题啊。至于那些引用文章的人,没看内容就胡乱引用,这倒是一点都不奇怪。也就是说,一条线上上下下,这文章愣是从头到尾没有人看过。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自己都没想过能够发表,却阴错阳差地走到了这一步。感觉上就像是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想报复社会又下不了决心,于是拿着一颗炸弹过机场安检,却仅在最外面套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还搁了一张纸条:“这是炸弹哦~快来抓我快来抓我~~”可结果呢,机场安检一路开绿灯,甚至还把这颗炸弹归档留念,以供后人瞻仰。这简直就是一出黑色幽默的喜剧啊。

带炸弹是一个人的问题,可是一路开绿灯,这就是系统问题了。这位作者以一己之力,暴露出整个学术系统的腐朽。如果不将之称为行为艺术,又该称为什么呢?

而且说实话,我并不觉得作者是在拍马屁,感觉更像是反串黑,而且并不隐晦的那种。如果有人用同样的笔法来“赞颂”一位娱乐、体育圈的明星,那肯定是不折不扣的黑粉啊,粉丝们是要群起而攻之的。

事到如今,作者的职业生涯就不必谈了,可以想见的是,《冰川冻土》整个期刊都会被牵连。就如普通新闻媒体出现报道事故,从编辑到主管一样要承担责任,学术期刊自然也不能免责。

最后我再开个脑洞:这几天不是正在说吗,国家投资多少多少亿,准备大力发展中文期刊。然后就挖出了这么一篇2013年的文章,你觉得,这是巧合吗?

user avatar

不少体制内,以及类体制内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政治利益,就会闹此类的笑话。

更多时候政治利益是大于经济利益的。

忽略政治利益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user avatar

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这些论文的问题,但是提出问题的被迫道歉了。

user avatar

《冰川冻土》是中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积极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与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和系统报道本学科具有开创性、方向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而作者中科院寒旱研究所徐中民教授,方向的生态经济学,这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怎么说呢,这种小领域的学报,其实是并不是那么学术,正儿八经论文有的,评议,通知,争鸣也都有。这种文章大家平时少见,说怎么学术论文还能这么文绉绉,这么主观,这么发散,觉得怪。徐中民教授这种当然不是正式学术文章(加上自然基金资助显得有些讽刺),他自己的领域是文理交叉,于是,这种文章并不显得特别奇怪。只能说这是期刊正规化(比如栏目严格划分)历程的一个插曲。估计以后这种文章不好发或要换个刊物发了。也是好事。

user avatar

我有同学正好跟这位同一科研单位。他说这事是旧事,责任人已经被处理过了。

最近他们单位院士在报最高科技进步奖,应该是哪位竞争者重新翻出来,打算阻碍院士评奖。学术界也不是象牙塔呀

同时,听我同学说,“平头哥”(这家伙外号)性格也比较古怪,是个奇葩。

匿了

user avatar

我的关注点不在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

而在竟然有十三篇文章引用了,其中不乏硕士论文或者同属核心的其他刊物。

所以我很好奇,他们在引用什么?引用马屁吗?

这说明了我们很多研究生在写作过程,特别是在撰写文献综述部分时根本不看文献!

另外十三篇引用中有六篇是期刊自引,我没有细究这些人是哪个单位,导师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只能猜测这些人都非常“认可”这篇文章里面的马屁。

所以这位院士真的广受学生喜爱呢?还是好大喜功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冰川冻土》某论文“夸赞”导师、师母现象,以及为何此类论文能够发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审稿机制、以及研究人员的职业伦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现象解读:为何会出现“夸赞”式论文?首先,我们来分析这种“夸赞”式论文可能出现的动因。1..............
  • 回答
    OPPO 125W 超级闪充:一次技术飞跃,还是“数字军备竞赛”的延续?7 月 15 日,OPPO 准备发布他们的 125W 超级闪充技术,这无疑又一次将手机充电速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如今这个电池续航焦虑与快充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一次新的闪充技术的出现,都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高质量的架空历史 MOD(比如《KR:至高权力》,《TNO:最后的黎明》,《RF:新纪元》等)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法国,或者说以法兰西岛(ÎledeFrance)为核心的高卢地区,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主角国家”般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剧情线、复杂的政治动荡和关.............
  • 回答
    中国核电的未来,在我看来,注定是沿着一条既审慎又积极的轨道前进的。它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摸索前行的阶段,而是站在一个更为成熟、也更具战略高度的起点上,去迎接能源转型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挑战。趋势一:规模扩张的必然性与“稳中求进”的基调中国对核能的需求,就像一张不断增长的地图,而核电正是这张地图上必不可少.............
  • 回答
    伊朗中止伊核协议,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要理解其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伊朗中止伊核协议的背景与动因首先,理解伊朗为何走到这一步至关重要。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博弈和复杂因素累积的结果。 美国的退出与制裁的恢复: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美国在2018年单方面退.............
  • 回答
    作为一名对中山大学及高等教育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来谈谈我对“中山大学中法核发布”公众号关于新生学业规划推文《我的大学》的看法。首先,从定位和意图上看,这篇推文的出发点是积极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面向新生的学业规划指导,本身就是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学生们往往面临着从高.............
  • 回答
    在中国插画师因日本排放核污水而创作的《神奈氚冲浪里》这幅作品,在我看来,它是一次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介入,也是一次对国际公共事件的个人化回应。理解这幅作品,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作品的创作动机与背景:这幅作品的出现,直接源于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后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事件。这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关于中国网友以《进击的巨人》为原型创作讽刺日本倾倒核废水的动画《阴间的巨人》,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创作本身来看,《阴间的巨人》显然是一种借用流行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方式。 《进击的巨人》的强大影响力: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母亲吃中药母乳喂养婴儿核酸转阴”一事,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潜在的解释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母亲吃中药母乳喂养婴儿核酸转阴”的事件本身可能是什么情况。这里有几种可能性:1. 巧合性.............
  • 回答
    庄羽的公开喊话,让郭敬明与《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版权收益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郭敬明经纪人的回应,称收益仍在核算中,无法给出具体数额,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得理解庄羽提出这个要求的时间点和背景。庄羽是因为《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一事,在多次沟通无果后,才选择公开呼.............
  • 回答
    看待“星巴克事件中,有观察者网用户要求星巴克‘先道歉,再核实’”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处理方式,更折射出当下社会舆论的一些特点和情绪。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先道歉,再核实”这个诉求背后的逻辑和心理。 维权优先,表达不满的直接方式: 在很多消费者维权.............
  • 回答
    特朗普将中美贸易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挂钩,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交易型”外交策略,也是他标志性的“美国优先”思维的体现。理解这一策略,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策略的核心逻辑:交换与压力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思想是,没有什么不能交易的。如果中国想在中美贸易战中获得一些“好处”,比如关税减免、市场准入的松.............
  • 回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可疑”情况:一个冷静的观察与思考1月20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例行新冠核酸检测出现了一个“可疑结果”,这个消息无疑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在如今这个依然需要警惕的时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发生在医疗机构内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核酸检测本身是一个概率性过程,即使.............
  • 回答
    对于青岛某服务中心核酸检测点发生的外国人插队、扔掉中国人单据并出言不逊的事件,我认为这是一起性质恶劣、令人愤慨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看待。事件的严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公共秩序和规则: 插队行为: 在任何公共场所,遵守排队秩序是基本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外国人.............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而且也特别复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日本核污水排海成立工作组,还邀请中国加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说明了情况的严峻性。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IAEA这个机构的性质。它本来就是负责监督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时也要确保核材料的安全,防止核扩散什么的。这次它成立这么一个.............
  • 回答
    如何看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中国在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下审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重要性:一、「华龙一号」的突出技术特点和优势: 安全性提升: 作为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设计上全面.............
  • 回答
    中国这次向日本无偿捐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日本民众的态度嘛,我觉得不会是铁板一块,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看法。说实话,这事儿挺微妙的,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会有 感激之情。毕竟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送来急需的物资,这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是一些普通民众,可能对国际.............
  • 回答
    中文期刊抄袭外文期刊并发表到《经济学(季刊)》这一行为,从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和学术发展等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种极其严重且不可接受的行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一行为不可取,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的根本违背 剽窃(Plagiarism)的定义: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剽窃.............
  • 回答
    中文男足发布声明改名“Just Lose It”,这无疑是近期中国足球界乃至整个体育界最令人扼腕叹息,又带着一丝荒诞色彩的事件之一。在我看来,这个“改名”与其说是一个正式的声明,不如说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自嘲,一种将多年来积累的失落和无奈推向极致的宣泄。首先,让我们剥开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它背后所.............
  • 回答
    韩国泡菜中文译名定为「辛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给一样东西换了个新名字,而这个新名字能不能被大众接受,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聊的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要改? 之前大家叫了几十年的“泡菜”,怎么突然就想着要换个“辛奇”呢?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韩国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