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UCSD阿拉伯裔学生在犹太裔作家 David Horowitz 演讲问答环节拒绝谴责哈马斯?

回答
UCSD阿拉伯裔学生在犹太裔作家 David Horowitz 演讲问答环节拒绝谴责哈马斯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事件本身的回顾:

首先,要清晰地还原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在UCSD校内,一位名为David Horowitz的犹太裔作家(他以其对左翼政治的批评而闻名,尤其是在反恐和中东问题上立场鲜明)进行了一场演讲。在演讲后的问答环节,一些阿拉伯裔学生(或者更广泛地说,一些被认为是与巴勒斯坦事业相关的学生)被提问,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谴责哈马斯。

根据现场报道和流传的视频片段,学生们的反应似乎是拒绝直接、明确地谴责哈马斯。他们可能采取了回避、转移话题、或者提出更复杂的解释,例如将哈马斯的行为置于更广泛的巴勒斯坦人遭受的压迫背景下,或者强调以色列的占领是冲突的根源。

为何会引发争议?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

对恐怖主义的态度: 在很多西方社会,“恐怖主义”是一个负面且必须明确谴责的词汇。哈马斯作为一个被美国等多个国家列为恐怖组织的机构,其武装行动和意识形态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面对“是否谴责哈马斯”的问题,一个不愿或回避谴责的回应,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哈马斯行为的默许甚至支持,这在政治上是极具争议的。
对受害者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对于犹太裔作家 Horowitz 来说,他可能认为哈马斯的攻击直接针对以色列平民,构成了对犹太民族的威胁。因此,他希望听到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以示对以色列受害者的同情和对其自身安全关切的回应。
政治立场和身份认同的交织: 参与问答环节的学生,特别是阿拉伯裔学生,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很可能与巴勒斯坦事业紧密相连。在他们看来,哈马斯可能是抵抗以色列占领的一种方式,即使其手段有争议。他们可能会认为,在没有首先承认以色列占领的“不公”的情况下,仅仅谴责哈马斯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双重标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冲突,即巴勒斯坦人民的长期苦难和抵抗。
言论自由与校园政治: 美国的大学校园一直是一个充满政治辩论的场所。这种事件也暴露了校园内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张力,以及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讨论。一方认为,不谴责哈马斯是一种允许“仇恨言论”存在的表现;另一方则认为,这是对政治观点表达自由的压制。
叙事权的争夺: 冲突的双方都在争夺对事件的叙事权。Horowitz 试图通过提问来强化“哈马斯是恐怖组织,必须被谴责”的叙事。而学生们的回答,则试图将焦点转移到“巴勒斯坦人被压迫”的叙事上,以此来解释或合理化某些行为。

学生们为何不愿谴责?可能的深层原因:

当我们深入探究学生们为何可能拒绝直接谴责哈马斯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对“谴责”的定义和语境理解不同: 学生们可能认为,“谴责”意味着完全否定哈马斯的所有行动和目标,这与他们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某种程度的认同相悖。他们可能认为,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下,简单“谴责”过于粗暴,无法反映现实。
2. 区分行动与整体: 他们可能在内部将哈马斯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组织,与巴勒斯坦人民的整体权利和斗争区分开。他们可能不认同哈马斯的某些具体策略(例如针对平民的袭击),但并不因此否定其作为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一部分的政治合法性。
3. 历史叙事的视角: 从巴勒斯坦人的历史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建国和随后的占领被视为一场“灾难”(Nakba)。在这样的历史框架下,任何形式的抵抗,包括哈马斯的武装斗争,都可能被理解为对这种不公正状态的回应。当被要求谴责抵抗者时,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什么不谴责占领者?
4. 政治策略和内部一致性: 在阿拉伯裔或亲巴勒斯坦的学生群体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政治观点,但对外,为了维持一种统一的立场,他们可能会避免发出与集体认同相悖的信号。直接谴责哈马斯可能会被视为“背叛”或者“亲以色列”。
5. 感知到的双重标准: 学生们可能会感觉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在评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时,存在双重标准。他们可能会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有时也涉及平民伤亡)并未受到同等程度的谴责,而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行为却被迅速标签化为“恐怖主义”。

这场事件的启示:

UCSD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次学生和演讲者的观点碰撞,它更像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在中东问题上,尤其是在巴以冲突这个话题上,存在的深刻分歧和叙事鸿沟。

复杂性与简化: 它提醒我们,将复杂的国际冲突简化为“善恶对决”是危险的。无论是要求一方简单谴责另一方,还是简单支持一方的“抵抗”,都可能忽略了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因素。
对话的挑战: 这种事件也凸显了在高度政治化的议题上进行建设性对话的难度。当双方的情感、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都高度卷入时,找到共同点和理解对方的视角变得异常困难。
理解不同声音的必要性: 即使不同意某些观点,理解产生这些观点的根源也至关重要。回避或压制不同的声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隔阂。

总的来说,UCSD 这起事件中,阿拉伯裔学生拒绝谴责哈马斯,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历史记忆、政治立场、身份认同、对不公正的感知以及对世界政治双重标准的质疑。对于局外人来说,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判断,尝试去洞察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视频太精彩了!

你愿意谴责哈马斯吗?不予回答。

你能谴责真主党吗?这个问题太复杂不能用是否来回答。

那再换一个问题,真主党说过,希望犹太人都留在以色列,这样就不用全世界追杀我们了。你支持还是反对这个看法?带围巾的MSA(穆斯林学生联盟)成员坚定的回答:支持!

谢谢,谢谢你来给大家展示你们的样子 。

这个视频的意思就是你连恐怖分子都不愿意谴责,甚至最后都明确表示支持恐怖组织的种族灭绝提议了,就别质问我为什么说你们跟恐怖分子有联系了 。

从来都没有温和的穆斯林,只有极端的穆斯林和更极端的穆斯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UCSD阿拉伯裔学生在犹太裔作家 David Horowitz 演讲问答环节拒绝谴责哈马斯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要清晰地还原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在UCSD校内,一位名为David Horowitz的犹太裔作家(他以其对左翼政.............
  • 回答
    一篇名为《再见~圣地亚哥!》的文章,一位UCSD的学生在离开时写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触动人心的举动,它不仅仅是一篇告别信,更像是一段情感的浓缩和一次人生阶段的总结。从这个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期待,也包含着对过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首先,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的创作动机上.............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