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所说,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
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美国校运动队学生能上名校”,可能源于以下几点:
1. 体育奖学金与招生政策的混淆:美国大学(如哈佛)确实有体育奖学金(如NCAA的“ athletic scholarships”),但这些奖学金通常仅覆盖部分学费或生活费用,而非全部。同时,大学的录取标准远不止运动成绩,而是综合评估学术成绩、个人素质、课外活动等。
2. 运动特长与录取的关联:在某些情况下,运动特长可能成为申请材料的一部分,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例如,美国大学在招生时会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运动特长可能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被提及,但不会单独成为录取依据。
3. 文化差异与信息误读:可能用户将“美国名校有校队”误解为“只要加入校队就能上名校”,但实际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极其严格,运动成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二、美国大学录取政策的实际情况
1. 录取标准的全面性:
学术成绩:美国顶尖大学(如哈佛、斯坦福)对GPA、SAT/ACT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有极高的要求。
个人陈述与推荐信:学生需展示独特的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潜力。
课外活动与领导力:包括学术竞赛、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
面试与背景调查:部分学校会通过面试或背景调查进一步了解申请者。

2. 体育奖学金的局限性:
NCAA奖学金的限制:美国大学体育奖学金(如NCAA的“ athletic scholarships”)通常只能覆盖部分学费或生活费用,且需与校队签订合同。
非奖学金运动员的录取:许多学生通过兼职(如打工)或奖学金覆盖部分费用,但录取时仍需满足学术要求。
运动特长与录取的关联:体育特长可能作为申请材料的一部分,但不会单独成为录取依据。例如,哈佛大学的招生官网明确表示:“我们不把运动成绩作为录取的决定性因素。”

3. 名校录取率的极低性:
哈佛大学的录取率长期低于10%,斯坦福大学约为3%。即使有运动特长,学生仍需在学术、个人素质等方面达到极高的标准。



三、中国教育体系与美国体系的对比
1. 中国教育的“应试导向”:
中国高中教育高度依赖考试成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需通过高考,竞争激烈。
体育特长在升学中可能被弱化,但近年来“体育强校”政策逐渐改变这一局面。

2. 美国教育的“全人发展”:
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运动特长被视为培养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一部分。
但录取标准极其严格,运动成绩仅是众多因素之一。



四、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1. 混淆“体育奖学金”与“录取条件”:
美国大学的体育奖学金仅覆盖部分费用,而非全部,且需与校队签订合同。即使获得奖学金,学生仍需满足学术要求。
例如,哈佛大学的体育奖学金通常仅覆盖学费的1/3,学生需通过兼职或奖学金覆盖剩余费用。

2. “运动特长生”与“名校录取”的关系:
在美国,运动特长生可能更容易被录取,但需同时具备优秀的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例如,NBA球员或奥运选手通常会通过其他途径(如奖学金、个人努力)进入名校。
然而,大多数通过运动特长进入名校的学生,其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样优秀。

3. 文化差异与信息误传:
中国家长可能因对美国教育体系不熟悉,误以为“只要加入校队就能上名校”,但实际录取标准远超运动成绩。



五、总结与建议
1. 饶毅的言论可能有误或片面:如果他提到“美国校运动队学生就能上名校”,可能忽略了美国大学录取的全面性,或误解了体育奖学金的作用。
2. 美国大学录取的公平性与竞争性: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极其严格,运动特长只是众多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
3. 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教育体系需在保持应试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育、艺术、领导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饶毅的言论可能基于对美国教育体系的误解,或简化了复杂的录取机制。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远不止运动成绩,而是综合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对于中国学生和家长而言,应理性看待美国教育体系,既看到其优势,也认识到其严格的录取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有我国拉着大提琴就能当病毒所所长的厉害?


王延轶

性别 女

出生 1981年(38-39岁)

国籍 中国

政党 中国致公党

配偶 舒红兵

论文 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博士导师 田波

学历显示▼

王延轶(1981年-),女,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武汉市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副主任委员。


生平

王延轶毕业于西安市铁一中学,2000年自陕西省艺术特长生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4年获学士学位。

2006年6月,王延轶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导师舒红兵,

同年8月回到中国,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讲师。

担任讲师期间,她于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间在武汉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WDR5在VISA信号复合物组装及细胞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导师为田波。

2010年11月,她升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2年3月,她调动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任研究员。

2015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

2018年10月起任所长。


王延轶曾在2014年至2015年间担任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2014年至2017年担任过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她的社会职务还有

武汉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0年5月,王延轶加入中国致公党。

2018年10月13日,她被选为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12月,武汉市政协常委会将她增补为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

家庭

王延轶丈夫为舒红兵,比王延轶大14岁。

舒红兵于1998至2005年曾任职于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免疫学系。

舒红兵曾任中共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医学研究院院长。

王延轶在北大念书时就和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舒红兵认识,是舒红兵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前往舒红兵所在的科罗拉多大学留学。

舒红兵和老婆离婚后,和王延轶结婚。

争议

2020年2月,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文章发布后,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

消息传出后,多个网上平台的“双黄连口服液”遭遇哄抢,很快都已经售罄。

随着消息的快速传播,质疑其有效性的声音也随之而起。

质疑主要集中在:其所报道的一个单纯体外抑制病毒试验,证明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连最基本的动物实验也没有做,更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任何一次人体治疗试验。

在民众关注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关键时期,王延轶团队提出 “双黄连口服液” 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全国哄抢双黄连口服液,易造成民众交叉感染。

备注

中央电视台发布的2000年北京大学陕西省录取名单将其名字写为王延铁。

公式名单中未注明其考号。

名单中,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共从陕西省录取了“王延铁”在内的4位考生。

根据北京大学教务部网站资料,2000年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陕西省招生计划为3人

user avatar

大学录取模式,美国比中国更公平?

然而并不是。

美国很多大学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会光明正大地选择那个比你家更有钱,更显赫,或者他父母承诺给学校捐更多款的同学。

知名大学几乎全都有“父母是这个学校的校友的话孩子录取可能性更大”的明规则。斯坦福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甚至会因为家世不够而拒绝学生。

再比如,有大牛给写推荐信是申请中必备的一环,西点军校的录取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外国学生要有本国军事将领或高级官员的推荐信。这几乎完全杜绝了平民子弟考这所学校的可能,变得几乎只有官二代或军二代才可能考上。

美国人看待这种问题甚至不会用“走后门”“潜规则”这种带有鄙夷性质的字眼,这些事很多会明文写在录取条件里,光明正大地拼爹。

至少中国的顶尖大学,还没有这么苛刻的要求吧?顶多自主招生一下自己出个题,还是要拼个体能力,灵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我们国高等教育还是公立为主,纳税人的钱,国家养的学校,就得保证对全民公平。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这个职能,但高等教育本身在美国就不是一般家庭负担得起的。

当然,大多数美国名校生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会说我明明是国际生没家世不也考上了。他们大概忘了国际生对美国大学来说一直都是摇钱树,国际生其实就是默认的捐款生。所以这方面只有各美大学的准全奖和全奖生大概才可以骄傲一下。肯出大半或者全部奖,那才是不图你的钱,而是真的欣赏你的才华的表现。

现在的精美还真是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一堆从未在美国生活过一天的人大谈特谈“美国人见州长和州长交朋友拿推荐信都是很容易的事啊”,真是大开眼界。我们系里那几个最阔的,家里在曼哈顿岛上有豪宅的同学都不敢说自己能“随便认识州长”,到底又是什么样的消息让一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这样认为呢?

美国大学招生,亲身经历,亚裔除非在申请中表明自己是LGBT,否则招生时自动降低一个档次,SAT比你低一百多分,AP随便水个两三门的非裔都能压你一头

录取难度大概是:非裔<拉美裔<欧裔<本土印第安人<<印度裔<东亚裔(华裔日裔韩裔)

所以现在亚裔有个铤而走险的方法:冒充LGBT

中国的大学本质上是一种“福利”。

除了一年交几万的自费生以外,大家的学费每年五千,寝费一千左右,即使是再烂的大学,这点学费也远远不足以涵盖成本。换句话说,大家的大学其实都是纳税人供你上的。公立大学拿着财政的钱,自然不能太过于自由,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肯定要服从一个统一的安排。

美国的大学本质上就是“选择”了。学费那么高,能不能争取来奖学金那是你的本事。

所以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的大学招生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单一化的选拔标准。它的合理与否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标准的单一性和严格性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得让没考上的人服。

你SAT2300,对方2100,但是对方有Morgan Stanley, Goldman Sachs的实习经历,你只有肯德基麦当劳的实习经历。想去星巴克当服务员人家都觉得你丑没要。

你有几门还不错的AP成绩,然而人家的推荐信是VP,senator写的,你的推荐信只能找自己老师校长什么的写。

人家还有legacy,爹妈大姑子小舅子都是校友捐过钱,你呢,爹妈都是红脖子或者香蕉人后代。

比,怎么比?

好吧,黑人觉得教育不平等了,上街闹事,然后SCA5出来了,你一个ABC,作为黄种人的后代只能躺枪。

看大学录取的公平与否,要看个人努力和历史进程分别所占的比例。

你说,是完全只看个人努力的分数吼啊,还是个人努力只占一小半,大部分还要看你历史进程的美国大学吼啊?

当然你要是甘心拿着SAT2300的成绩上综排100往后的学校,那是肯定有学上的,不用担心。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个鸡巴!

钢琴课最便宜也要100一节吧,即使最便宜的雅马哈电钢也要2000吧。钢琴十级优秀,那是人家用钱堆出来的!

user avatar

不同的阶级有自己的道德。

显然大教授们都认为抢学生成果,随便挂名是符合学术规范的。

他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不知道怎么想。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法和评论区简直是莫名其妙。

其实饶毅已经说的很直白了:以我和朱教授这种身份,我们的孩子随便糊弄点什么东西都能进美国名校。校方招录的时候,只是需要个说辞而已。

这个评论区底下很多人都在说:父母是普通人的校队孩子能进名校吗?这句话说的让我都对这些写评论的兄弟们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产生疑问了……

人家强调的就是,因为我们爹这一辈儿干到了学科带头人这个段位,所以我们的二代们在美国的招生制度和环境下,不用来刷什么奥运会成绩,投胎就已经解决一切问题了。

小布什的中学学习成绩就几乎没有突破过B,照样可以按照父母意愿进入耶鲁,耶鲁历史学的课业再怎么放水,他的平均成绩也只有C,照样可以接着毕业之后去哈佛。

所以大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应该有个起码的认知和了解吧?那种不透明的招考靠的是成绩吗(学业体育艺术都算上)了?我再举个例子,前两年的美国高校招录舞弊案知道吧?国内一上市公司董事长的闺女一天帆船没训练过,照样不是拿着体育特长进的斯坦福?甚至这家人跟学校都不认识,摩根士丹利的财务顾问给搭的线,美国名校录取舞弊就这么黑。那是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这么不讲武德呢?同一案件被牵扯下来的父母,有通过绝望主妇获得艾美奖的,还有主演欢乐满屋的,这是一个稍微一先就涉及好几十个家庭的窝案,这还只是针对了一个咨询公司,往下美国检方就收手了,不能再查了,大家懂的都懂。所以说这都2022年了,大家一定要学会张眼看世界。

珍惜我国的高考制度吧,即便有着种种不足的,他起码相对公平,而且标准公开统一,未来走捷径的道路也会陆续被收窄,少数民族加分问题逐步解决中,高水平艺术特长在普通院校也在逐步关闭,2024年除了报考专业艺术类院校外一律作为普通考生。

如果想喷我的,请言之有物,回去好好看看饶毅的发言,再看看美国高校历史招生之种种怪状,提前把抬杠的要点先阐述一遍:美国名校的研究成果有,好学生也有,但不代表所有学生都好,很多学生滥竽充数,很多学生就是学校用来创收的,还有一些就是美国各方面社会利益的交换,是某些阶层可以享受的非货币性福利。而且由于美国高校入学的不统一性不透明性,这已经成为了制度性问题,比如在录取打分过程中,针对亚裔的系统性歧视。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是美国中产为之奋斗的子女教育梦,在朱易他爹这个级别,那就是唾手可得,犯不上为这个事儿来蹭中国的冬奥名额,如果是为了上学,这么干是舍近求远,大家请了解美国招生这个体系之后再冷静发言,否则就是想象皇上每天非得拎着金锄头干活……

user avatar

这句话真的是自己把藤校的遮羞布给撕下来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美国的那些所谓的精英,很多也不是什么好饼。

或许我曾经非常尊敬的饶老师也不过是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的一个吧。

大西洋月刊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百分之九点九:美国新贵族》。这篇文章将美国人口分成三类:有占人口百分之零点一的巨富,然后有百分之九十的中产和底层群众,最后则是百分之九点九的真正精英阶层。这里面包括医生、律师、名校教授等等。

文章中讲到,无论是百分之零点一还是百分之九十,后代都有着一定的向下跌落的风险。然而,这百分之九点九的精英,大概率他们的后代还是精英。 所以,他们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新贵族。

他们维系阶层稳定性的一个方法就是教育。以藤校为代表的私立贵族学校成为了他们阶级最坚实的壁垒。

有了藤校这个金字招牌,他们就可以说:我们的孩子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啊,我们帮的忙很少。你看,他们都能去藤校啊。

但是藤校很多时候也是可以包装出来的啊。

就像饶老师说的,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常识”啊。

运动队就是其中一项。排球这里面算是低端的,还有很多人给子女选择的就是那些价格不菲的贵族运动。

还有各种各样设计出来的活动。

像饶老师这种级别的科研工作者还有成功人士,我想都应该清楚有些所谓的申请材料仔细品品都相当无力吧。

你觉得一个孩子去了趟南极,就能说自己对环保事业有了多深的了解么?反正我是不信。

这个事我以前喜欢看的一个叫《东大方程式》的综艺说的特别实在。里面有一个小哥吐槽新来的东大学生:“明明之前高中都没啥社会经验,一上大学就非说自己要做成什么什么,拉鸡八倒吧。”

还有很多所谓的科研经历,像饶老师这样只是给女儿塞进去挂个名的还算是好的,我还见过硬生生地要让自己孩子当共同一作的。

对了,还有一个观点是,藤校的学生毕业了工资都高,不正说明他们优秀吗?这个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百分之九点九》非常无情的指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藤校学生从事的就是律师华尔街这类赚钱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很多可能又是以名校为准入标准的。你看,是不是有点闭环的感觉了。

我觉得这些9.9们心里都是有数的。

但他们不说,他们会像外界宣传,不不不,这个叫做素质教育。藤校要的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巧了,我们的孩子就是这种人才。

但是,纵然不相信这是巧合,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大概也就是像我这样发发牢骚吧。

不由得想起了王菲的那首《开到荼蘼》。

一个一个偶像都不过如此,

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谁曾伤天害理谁又是上帝,

我们又渴望什么奇迹。

还是回去搬砖吧。


最后有些话我是实在憋不住了。

饶老师,您糊弄我们这些可以,但是劳烦您用点心。

先不说这个只要是运动队学生就能上哈佛。

就说您之前非要强调是先有朱易规划,再有他爸爸回国。朱教授采访里表现的强势放在一边。您是在暗示这个当时还未成年的小姑娘在做出更改国籍这样决定的时候,一点都没有知会自己的家长?

这些我实在是想不出来该怎么圆。


我们再把饶老师和下面的两位大家对比一下。

在计算机领域,图灵奖得主leslie valiant家就属于非常有名的学术家族,他的两个儿子现在也都是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同样的情况还有另一位图灵奖得主manuel blum。

你要说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完全没有受到父亲的指点我是不信的。

但是我仔细地看了他们的发表,他们在子女本科phd阶段都没有出现借自己的声望拖着儿子往前走的情况。更别提是高中阶段给孩子凑文章了。

虽然羽毛不值钱,但我感觉还是最好珍惜一下吧。

user avatar

其实饶毅说得对,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只要补上体育活动的短板,就能在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体系下成为成功的做题家(指适应规则的成功人士)。

这张截图来自当年亚裔学生起诉哈佛大学种族歧视案件的材料,显示了哈佛大学一项内部调查的结果,五个柱状图分别展示了如果仅凭分数(Academics only) / 考虑体育成绩和家庭传统(Legacy and Athelete) / 考虑课外活动和个人经历(Extracurricular and Personal) / 考虑种族(Demographics) 进行录取的人种比例。

可以看到,如果仅凭借分数(左起第一柱状图)哈佛录取新生中会包含约 43% 的亚裔,而如果考虑体育成绩,亚裔学生人数占比就会下降到 31% ,如果继续考虑其他因素,亚裔学生的比例将会更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大图,看表格中的第一栏,展示了非成绩因素的逐渐加入是如何降低亚裔学生录取概率的)。

因此,饶毅和他的朋友们,鸡娃的方向需要包括体育,这样才能适应哈佛等学校的录取标准。饶毅说,「朱易的父亲与我和我的朋友一样是美国教授,知道录取的常识。我们的孩子都参与体育,但只需要一般中学的校队、最多一些地区性小型比赛就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这一句话对他和他的朋友们的确成立。

其他高赞回答也提到了,饶毅的千金在高中期间就有多篇顶级期刊论文发表,凭借「十天顶美国一年」的辅导,在 SAT 考试中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也不是难事(这的确不是夸张,我在高中的时候是的确考过 SAT 的,大致相当于做对 60 多道高一月考数学选择题前五道的难度)。对于科学家子女来说,课外经历好解决,进父母的实验室刷一刷履历的事情,也不难搞到几封大牛推荐信,种族因素反正没法改,还能发挥点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也就是体育了。

饶毅只是说了句大实话而已,他所没说的,是真理的适用范围问题,出于科学家的严谨,这一点建议还是补上,免得误导读者。

题外话:饶毅和朱松纯们可能还觉得很委屈,我就是说了点这个圈子里的大实话,你们怎么就莫名惊诧愤怒?

这种不解背后,是特权者的傲慢。

user avatar

我记得之前某个经济学家就是在采访郭美美和她妈的时候,名声开始变臭的。

饶毅因为从国外回来的,很擅长搞舆论造势,总是把自己树立成刚正不阿的,与恶势力做斗争的形象。

但一个教授,操弄大众舆论太多次了,玩手段就算成功一百次,只要翻车一次他就玩完。

善泳者溺水,玩火者自灼。操弄民心一次可以,老是自以为高明,耍弄大众,必然会反噬。

哈佛录取率百分之零点三,全世界的精英都在申请,全中国每年几万国际学校的学生,什么样能力的学生没有,分数高+特长+有钱的家庭海了去了,各个不同项目的全国冠军都不知道有多少。可是哈佛一年在这些人里也就录取2,3个。普林斯顿有时候一年1个都没有。

地区性比赛,校队水平就能录取这种谎话也能说得出来,真是搞笑。

除非有个科学家的父母给论文大作冠上孩子名。

这次我站方舟子。

user avatar

最近的这篇文章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网暴受害者的形象,但是殊不知当你发表文章的时候,你就有义务接受大众的审查,别人提出了质疑,是有义务进行回应的,所以我不觉得Retraction的那篇文章有啥问题,毕竟别人都是用的公开资料,也没侵犯隐私。

感觉饶是一个热衷于走下层路线的人。我不了解,也不愿意去评论他和蒲等人的争论,但是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他喜欢利用公众号来发表观点,客观上引导了舆论,从而给对方造成压力,那他也要做好被这股力量反噬的准备。(此处应当艾特环球时报退休的胡主编,不过别人本来就是吃这碗饭的)况且他的许多凡尔赛言论在今天的中国舆论场上确实不太讨喜,被批判一番也很正常。

user avatar

以前还是有点尊重饶老师的,现在觉得他也是利用墙内外信息差、割取和误导国内韭菜罢了。他的所谓“直言”,可能只是海归派对本土派的不满而已;同样,他挺朱老师也是因为同为海归派而已,但感觉这么明目张胆的撒谎,是不是认为国内人全是傻子啊?是不是认为海外华人在国内一点声音都没有啊?


美国一个州有上千所高中,每个高中都有运动队,这个州可能哈佛就录40多人,你告诉我这是不是小学数学问题?抽屉原理——哪怕每个高中的运动队只有一个人,一州也有1000个校运动队学生,40多人的名额怎么喂饱1000人?五饼二鱼么?


饶老师说自己女儿随便就上了名校,在推上被肘子扒了皮:无非是那时候美国人傻,饶老师让自己女儿跟着爹妈做科研,然后拿到一堆名校Offer,竟然说是因为排球队。当然你们现在去卷已经晚了,如今上大学走科研这条路,怕是各个美国博士后水平,最后比拼的当然是爹妈的实力,饶老师那年代能想到这条路是很有开创性的,现在就纯喜感了:一群高中生,课余做出来了可能大学教授都做不出来的成果。


我不是说饶老师利己不对,正相反,这种能利用自身资源并且游戏规则的,在美国都是聪明人,我内心中只有羡慕和嫉妒;但我觉得拿来骗国内人就不厚道了——或者说,这跟奶茶妹妹的健美操又有何区别?我读的大学虽然不是Top 2却也是985名校,同学中也有什么“草裙舞专长”进来的,所谓的体育运动都是笑话,一种明目张胆的借口而已。


饶先生这么故意误导,反而是让那些真正在体育运动投入的家庭,无论中美,都被误导——美国大学的确非常看重体育,但人不是你这种方式,不是阿猫阿狗都能进名校的。


此外,饶先生不要给自己贴金了“朱易的父亲与我和我的朋友一样是美国教授”,这大大不同,美国教授不分三六九等?计算机跟生物一个档次?别说人朱现在是两边通吃的状态有统战价值,你饶先生怕是没有了吧。


我是觉得饶先生还是老派人物,一副“朱家没必要这么做”的居高临下傲慢态度。希望饶先生看一看新生代的世界:如今不比15年前,只有少数人能上网,现在信息流通这么快,这点小手段,如何能骗得了国内外的人?


人无完人,饶先生也自有自己的利益之所在,但很多海华和海归也不希望饶先生靠出卖海归派和海华派的名声和信誉,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保持缄默是最好的,至少在我看来,朱易这事情海归派真的不占理——朱易再差、凭老爹,上个大米大学之类毫无压力,那陈什么人是国内的,最好才上个清华北大,何必跟人抢吃的。


我觉得海内外自有信息差,利用这些并不是不可以,甚至是海归的主要动力;但别弄得太离谱,闷声发大财即可,尤其不要断后人海归的路,不搞竭泽而渔为上。


=====补充几句=====

我不是说要内卷或是内斗,或是大学教授的孩子优先上名校不合理。事实上,我觉得教授孩子优先上大学这点没什么可抱怨的,也是事实,不服你也可以走Faculty路线,人家付出的努力绝对值得这些回报。


我也同意饶毅先生说的“朱要是想去个名校很容易还用得着他爸在国内出手”这种事实,我能理解饶毅是指“我们”(美国名校教授家庭),而不是指“你们”(美国普通家庭)。


但是那句话该改为“(家境是教授的孩子)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而不是很轻蔑地好像说任何人只要上了美国校运动队,都能上哈佛。


回到这件事本身,大家讨论的难道是美国的大学录取么?国内人质疑的,是朱易出线的问题。老实说,我对体育不感兴趣,这件事情完全没追踪,我也不知道此事真伪;


但是,饶先生的态度让我感觉是:把出线问题,愣生生转换成了上大学问题。哈佛耶鲁学生多了去了、几千几万,各个都有参加奥林匹克的机会?


还有有的辩解也很无力:朱易先回国的,她爸后回国的,所以证明两者一定无关?但问题是肘子也列了,说朱教授2004年就号称回国了,难道用饶先生的逻辑、就证明两者有关了?


总之,这件事情,我本来是中立的, 觉得反正一个滑冰的名额,谁去都是一样,关我X事;但饶先生这么一辩解,反而让我感觉不舒服了,一种非常居高临下的姿态。——你居高临下当然可以,但别放下身段跟国内人抢饭吃啊?


=====重新看下避免断章取义=====

我重新看了遍题目中的话,这是原文:


为了有说服力,我在此第一次公布女儿的隐私,她是校排球队,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实际上每一所她申请的大学都录取了她,轮到她拒绝哈佛、普林斯顿等。"


为了避免我自己断章取义,我读了好几遍,我觉得这句话我没有理解错。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校排球队,所以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并且被录取”,饶先生哪怕改成这样只加一句话:


为了有说服力,我在此第一次公布女儿的隐私,她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她还是校排球队,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实际上每一所她申请的大学都录取了她,轮到她拒绝哈佛、普林斯顿等。"


我觉得就没有任何质疑了。

user avatar

不要因为饶毅打假科研不端,就认为他一切都是为了公平正义,真到了评价涉及自身利益的圈子的时候,屁股还是很诚实的,所以看开点,不要总把个人当成圣人。

user avatar

”实际的美国高校“和”有些人心目中的美国高校“是有很大差别的。

饶毅说的一直都是”实际的美国高校“,而这戳破了”有些人心目中的美国高校“的光环,现实中的美国高校之功利赤裸裸地暴露在他们眼前,砸碎了他们的玻璃心。

但这不是美国高校的错,美国高校本来就不是为了公平而生的,他们的字典里也没有“公平”两个字。“公平”对科学的发展也不是必须的。如果你觉得“公平”是很重要的,那么正确的做法是把相对公平的中国高校建设的比完全功利的美国高校更好,这样世界就会比现在更公平一些。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方式故意隐去前提,曲解了饶毅的意思,饶毅原文是:在美国,有着知名教授的爹,参与校队就能上名校!有知名教授的爹是个充分前提,而这个提问把范围从 有着名校爹的人扩大到所有普通的申请者,用心很坏!请不要以中国高考的制度去衡量美国名校录取体系,美国的申请制本就是拼爹的!为什么绕教授要撕去美国录取的遮羞布呢?因为他想论证:朱易这样的人不用通过奥运进入名校,这样,靠关系参加奥运的阴谋论就不攻自破。好多人很愤慨,觉得你私下占便宜就行了还公开说?可是,人家占美国人的便宜关你什么事?处于不公中的美国下层都没说话,中国的下层破防什么?而且,这种手段把有外挂的孩子送出国,中国的下层不就少些竞争了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薅美国人的羊毛应该大力支持!




饶毅的话有两个前提。前提一,原文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是文中的“朱易的父亲与我”这些有背景的知名美国老教授们。 前提二,进的是美国名校,不是高考进中国的北大。

美国的大学申请制度本就是看你的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就包括你的家庭背景(比如捐楼进名校),本身就不是单纯拼孩子实力的,不像中国高考一样公平,美国教授们的孩子本就可以凭借父母优势找大牛推荐,早早参与科研。美国申请制不是高考,饶毅教授们的操作并不触犯美国的制度公平,把中美两国的录取规则混淆视听以此想说明饶毅违规、把饶毅放在群众对立面的人很坏。靠自己父母的背景进美国名校是正大光明的,你能说任正非女儿姚安娜去哈佛是靠自己实力吗?

也就是说,饶毅想说的是,我们的孩子靠着爹这个名头关系有个校队的经历足以进美国名校,不需要参加奥运会。由此,那些网暴者口中,说朱易凭关系参加奥运只为进名校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显然饶毅这个论证是成功的。这就相当于,马云说:我孩子不必非得参加奥运成为冠军后养活自己,我的钱完全可以养活我儿子一辈子。而且文中还说,教授孩子们成为体育运动员不多,因为体育运动员很伤身体,而且奥运冠军在美国出路也并不好。

此外,饶毅教授还举出了其他论据,比如,朱易被归化回国在前,他爹回国在后,当时选朱易的时候,体育总局并不知道他爹背景,而且他爹能力也不足以改变体育总局的决定。

user avatar

这种很多啊,跟饶毅老师女儿同款的。

估算造价:四年私立学费生活费200万+中介费80万+体育运动100万+氪金大藤终身教授+课外辅导未知。中学四年总造价几百万,饶毅女儿同款。你们仔细看上图,N同学因为数学被斯坦福录取,但去掉装备自身实力是“连续冲击丘成桐失败”。N同学很早就决定走数学研究(氪金)路线而不是竞赛学术(凭自身本事)路线。

饶毅的实际意思是(靠砸钱砸资源后),本身学习成绩不错,美国(优质私立)学校的运动员能随便上藤校。

别的回答已经嘲讽完饶毅老师了,我这里讨论一下背后的逻辑。其实包括国际生在内,如今很多人都是靠“额外科研资源“(非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最终脱颖而出被顶尖名校录取的。他们是优秀,但没这些额外资源很可能不会被录取。

先来一个比喻:来高盛应聘工作

A候选人:大学GPA3.9,英语专八,奖状一箩筐。大学学生会干部,组织社团活动,拿过奖学金,文章发表在校园周刊上

B候选人:大学GPA3.8,有过两段头部实习经历,有CPA证,有高盛经理推荐信。大家知道B有这些成就因为他爸是金融圈大佬。

肯定是招B。因为公司追求的是员工对公司回报率最大而不是公平。虽然个人能力上A可能比B强,但由于B家境优渥,他能更早地掌握工作真正需要的技能,提前积累经验和人脉,这样入职后会更顺畅。同时他父亲的资源也能为公司所用。

换到美国本科申请:

1. 美国大学招生和中国大学招生有本质区别

国内大学高考招生讲究公平,只考高中知识,谁分数高录取谁。美国大学适者生存,变相鼓励额外资源的帮助。美国大部分名校是私立的,每一个招生名额都给自己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官二代,富二代,体育生,学霸等等都要招来确保这一届学生带给学校的整体回报最高。

之前一个富二代就把美国本科招生比作风投:“亚裔学习成绩都很好,毕业后都是中产百万富翁没人给学校捐钱。犹太人有1%的几率成亿万富翁,99%的概率平庸。我招100个犹太人最后有一个大富大贵给学校捐个几千万我就成功了,换我我也不招亚裔。”这解释了犹太人占美国人口1.6%但哈佛本科20%学生犹太人,而相比之下亚裔比例却不高。

2021年哈佛校友捐款532亿美金。你们想想哈佛的本科校友力量有多强大。本科录取的比例/总人口约等于这个群体的捐款比例

啥?你出身贫寒但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立志做学术是明日之星?我把你拒了,把位置留给富二代。你博士申请的时候还是会来申请我们的。这样做不公平?我是私立学校,我想招谁招谁,招生公平是麻省州立大学关心的事。

换到饶毅身上,招生官当然能看出来高中生发PNAS是挂名的。但高中生挂名顶刊说明了这个学生背景不一般,要么靠重金买通,要么靠人脉关系或亲戚关系获得挂名机会。无论那种情况,这个孩子背景很好,而且学习成绩有人兜底不会差。这个学生对学校的回报肯定高于一个只考了AP生物的泥腿子

2. 美国大学看重的学术能力

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是学术能力。这里的学术指的是大学相关专业知识而不是高中的成绩。课外活动本质就是学术兴趣的延伸。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解的人会写出更好的文书。很明显走过科研流程的学二代比普通人能写出更有深度,切合度更高的文书

我自己见过太多优秀的学生没意识到美国本科招生的核心逻辑。他们整个高中都在卷高中层面的成绩:刷SAT,GPA努力满分,高中社团,高中竞赛等等。受高人指点的去弄暑期学校,付费科研经历,教授推荐信。申请中前者完全输给后者。北京的孩子都知道这几年人大附中和实验中学的申请结果,懂得都懂

招生官知道这些科研经历是付费刷的吗?当然知道了。同一个教授的推荐信一年出现十次肯定是去中国捞外快了。但人家仍然会录取这些人。原因非常简单:高中成绩优秀不足以证明这个人能在大学里照样学习优秀。然而已经上过暑期学校,3个大学入门课程拿A,有教授推荐信的人则基本能保障会用好学校的资源。



Harvard Endowment Increases $11.3 Billion to $53.2 Billion, and University Operations Yield $283-Million Surplus Despite Pandemic

www.chicagojewishnews.com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unz.com/wp-content/uplo

user avatar

有诗为证:

奥运奖牌不感恋,校队留名金不换。

论文帮带些小事,莫要提说莫要羡。


我们大概看一下饶教授说的话,

美国一共有26,727所高中[1]

假设饶老师说的“运动”,只包括篮球、足球、橄榄球、网球、羽毛球、游泳这6个

这些运动是最流行的应该争议不大,其他滑雪赛艇帆船高尔夫翼装飞行之类的人上人运动我们暂且不算

篮球一队5个人,足球11个,橄榄球15个,我们暂且低估取每个运动校队平均都得有5个人

考虑到饶老师女儿、谷爱凌小姐这样天才学霸在美国应该比比皆是

极有可能同一个人足球堪比内马尔,篮球不让奥尼尔

每个学校校队总人数去重我们就算20个人

在我们的超级低估下,全美大概有53万学生满足参加至少一个校队

哈佛大学去年录取人数是1980人[2]

考虑到美国教育资源充沛富饶,假设「哈佛等一众名校」包括了全美前五十的好学校

录取人数满打满算不过10万人

剩下的43万学生,饶教授方不方便麻烦一下令爱的母亲带着他们发几篇paper

西北大学医学院的,不用一作,三四作就成,这事儿令爱的母亲不是有经验嘛

相信他们有了您爱人的paper加持,一定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哈耶普斯麻的offer人手一个,都是洒洒水啦

参考

  1. ^ https://admissionsly.com/how-many-schools-are-there/#:~:text=The%20total%20number%20of%20high,and%202%2C845%20private%20schools%2C%20respectively
  2. ^ https://www.collegetransitions.com/blog/how-to-get-into-harvard/#:~:text=Harvard%20Acceptance%20Rate%20%E2%80%93%20Class%20of%202025&text=This%20translates%20to%20a%20stunningly,to%20a%204.9%25%20acceptance%20rate
user avatar

我发现就没几个人仔细看过原文,看了个标题就开始喷。

人家有个限定词,“科学家的子女”。

也就是说人家的本意可能是。

科学家的子女,人人父母都是名校教授,人人都在挂名论文,人人成绩都不错,人人都有推荐信。

但是大学总不能办成教工子弟学校吧,好大学也不能只收“科学家的子女”吧。总要分个三六九等。

那就只能比体育了。现在卷到了校队,地区性小比赛。但还没有卷到奥运会那一级。

所以他这文章的本意没错。朱没有必要卷到奥运会的级别去上大学。人家能参加点小比赛,就能轻轻松松上名校。

只不过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原因,他并没有强调“科学家的子女”所拥有的优势。所以才造成了误解。

而且他太太和闺女,都是美籍,上的是美国大学,也许这个路数早就在美国是不成文的一条规则了。毕竟人也不是傻子,你一高中生在妈妈的实验室里弄出学术成果,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同理,这条规则。也适用于有权势的人,当然不是通天级的。比如普京的孩子,我相信只要不是傻子,世界所有的大学都会开门接受。世界上有权势的人非常多,同样,学校也不能办成富二代官二代子弟学校,也要卷点别的东西。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公平吧。

user avatar

饶毅教授有可能真的是认为自己女儿是因为校队运动员的身份就可以上哈佛。因为他压根就没操心过,自己孩子就上好学校了。他们家庭的资源,在这样的事上面太容易了。

阶层的差距很大,普通人和精英阶层隔着一座山,以至于精英阶层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资本有什么优势。

在申请学校的简历里,饶教授的女儿写的不可能仅仅是校队运动员,五篇论文和科研经历猜猜会不会写上,还有其他普通人没办法获取的资源。

这是学术版的「何不食肉糜」。

很多人抨击高考,但是国内的高考真的是相对公平的考试,给了很多普通人机会。

user avatar

顶层精英家庭可以把体育当兴趣玩,哈佛斯坦福随便挑,那是因为比你游得快跑得快把体育当事业改变命运的底层家庭根本付不起藤校的学费。藤校不是免费让你上的。

要人人善良确实不现实。我以为高校教授至少谦卑的表示我们不一定比别人优秀,我们只是享受了教育资源的倾斜。

当体育比赛保送藤校的名单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谷爱凌、饶毅这样顶层精英的孩子,欢呼过后我们也应该冷静的思考,是不是普通人的孩子连在体育文艺里出头都越来越难了?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家庭中的一员。

同样是练游泳,精英的孩子只管去游就好了,早上四点有人做早饭,接送,可以在车上补觉,每门功课都可以请家教补课,不用游最快,第二梯队就可以保送藤校。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早上四五点自己开车去学校,训练比赛缺了课没有家教,放学还要当救生员、收银员、司机等各种杂活自己赚钱比赛攒学费。因为我们父母即使双职工都很难赚够钱,赚够了钱又没有时间陪。更别提眼界格局战略的局限。

这样的孩子即使能游出来,成绩连”B“都很难维持,更不用说AP课SAT考试了。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像华裔家庭重视教育砸锅卖铁供孩子上藤校的。有的家庭甚至要孩子自己攒学费。游最快的会选择学费全免奖学金最多的学校,最便宜的学校几乎不是藤校。游泳这个项目里华裔出成绩的很少,自由泳和蛙泳也不是一个赛道,所以游最快的孩子我们其实并不那么了解。

我在硅谷私立教的游泳高中生里,有中美奥运冠军的孩子、学生,也有普通校队俱乐部的。奥运冠军的学生有去社区大学的,普通校队的孩子也有去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这些二三梯队游泳校队的好大学。要靠体育成绩上好大学,真的要拼命练习的。

我有个学生曾经是中美游泳奥运冠军的学生,他保送上了哥大,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孩子已经工作,父母可以全心培养他。他说:

”游泳是件很苦很孤独的事,从八九岁开始,不是早上五点就是下午三点,每天训练两三个小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钱来看你游啊游。大学的名额也不像其他好看的体育比赛名额多。“

我还有一个游泳学生,每天早上游完湿漉漉的头发来上课。高一的时候她很开心,高二的时候课程变难,她开始上课睡觉,有时候考完试在教室就崩溃大哭,经常要突然跑去心理咨询师的办公室连课也上不了。

她说老师我好累,我们家有三个孩子,爸妈全职工作不管我。我希望能多赚点钱。

今年高三,她有时候很骄傲的跟我说:老师我又找了一份工作,我现在一小时能赚20块钱了!

她的所谓工作就是救生员,奶茶店收银员,儿童游泳夏令营老师,给邻居遛狗……

我劝过她很多次,我说你现在要全力学习游泳,大学以后再赚钱。

她说不行,我爸妈不管我。

最近上课她的头发不再是湿漉漉的了,同学问她怎么了,她说她放弃游泳了,因为连作业都写不完。

她说完,全班都安静了。

我几乎可以想象出未来她没有游泳特长,成绩勉强及格,大学申请材料里只有放弃游泳,救生员和社区打杂这些经历的时候什么大学会要她,毕业以后她能做的工作有哪些。若干年以后可能只有高中同学记得,她曾经每天第一个到学校游泳,那么有毅力那么拼过。

培养一个体育特长的藤校生,,精英家庭的财力时间名校背景可以轻易碾压普通家庭的体育天才。你享受了藤校的果实,还要轻飘飘的说一句校队就可以上哈佛。

”要人人善良不现实。“

user avatar

下层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不公平。

但是有人公开当婊子还立牌坊,还骂了下层。

那就有匹夫之怒了。

user avatar

新中国成立伊始,不少亲属亲友给周恩来来信,希望能在新政府谋求一官半职。对这种风气,周恩来非常反感。

为了堵住后门,周恩来为亲属制定了后来流传甚广的十条家规,即:

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

2.来者一律住招待所;

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

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5.不许请客送礼;

6.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7.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8.生活要艰苦朴素;

9.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1955年,部队实行薪金制,彭德怀的大侄子彭启超当时正在一所军事学院学习。彭德怀担心侄子在经济宽松后就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于是想了个办法替他攒钱。当时,彭启超的妹妹还在上学,他要求侄子负担起妹妹的生活费和学费,叮嘱他每月从薪金中留出二十元寄给她。而另一边,彭德怀却嘱咐侄女:“你的生活费还是由我给,你哥哥给你的钱,不要用,按月给他存入银行,以后他用时,你再还给他。”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的评衔工作由彭德怀总负责。给彭启超评军衔的时候,彭德怀要求压低一级,只授予侄子中尉军衔。满腹委屈的彭启超趁着寒假回家当面埋怨伯伯:“您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是您的亲侄子!”彭德怀严肃地说道:“正因为你是我的亲侄子,我才必须这样做。因为了解你的人,知道你是凭本事当上上尉的;可不了解你的人,一定以为你是靠彭德怀的关系戴上这个牌牌的。全军近百万干部要授军衔,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这里没有政策问题,只有全局问题。”

彭启超离家返校的时候,彭德怀还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封信给侄子,信中写道:“启超,你既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任何时候都要清正、廉洁、诚实。老实人有时会吃亏,但从长远看,老实人不吃亏。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你还会为肩上多一颗豆豆、少一颗豆豆烦恼吗?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从我这,得改改这个规矩,那就是近水楼台‘不’得月。你也许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你会明白伯伯的一番苦心,严是爱,松是害……”启超深受感动,终于心服口服。

彭德怀公私分明,要求家人不许特殊化,他的侄子侄女们在生活中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敢以权谋私。彭德怀的侄女彭爱兰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临盆在即,丈夫却出差未归。她本想借用伯伯单位的小车去医院,可一想到伯伯不允许家里人坐公车就没敢拨电话。最后,彭爱兰忍着疼痛喊来一辆三轮车,一个人穿越大街小巷去医院生产。还有一次,彭德怀回乡调查研究期间,正碰上侄子彭康志的婚事,迎亲的时候,有人提出要用小轿车去接新娘,但是彭德怀拒绝了。他劝彭康志的母亲:“不要搞这种排场,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我怎么动用它干私活呢?不能去占公家点滴便宜。再有,这么搞,很不必要,会脱离群众。”康志的母亲听了他的话,婚事一切从简。

user avatar

这事儿引发了饶老师的回应,针对美国大学的录取、教师工作、父母帮孩子、平均主义(孩子的出身),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饶议科学」公众号看看

遗憾的是,有一些事实无法被抹去,也不应该被隐藏。不论饶老师个人怎么说,也应该允许有其它的声音发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观点不同,不能得了便宜还要卖乖,让大家必须众口一词地称赞

以下是作者的一次更新,可以较好地回答评论中提出的一部分问题,尤其围绕

  • 饶毅女儿的母亲与饶老师的关系
  • 学术单位应该如何写才合乎学术规范
  • 是否需要论文发表才有助于美国大学申请和录取

以下是原回答,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与评论


转发一个今天看到的文章:小镇做题家刷奥数,大城学术家发自然

不另作评论了,全文大家可以自己看

饶毅老师的女儿 Elizabeth Jie Rao,从芝加哥的林肯公园高中(Lincoln Park High School)申请上耶鲁。

饶毅女儿的母亲 Jane Ying Wu,是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讲席教授。

因为不清楚吴女士与饶先生的婚姻状态,再者出于女男平等的思想,不称某某女士为某某先生的夫人,而严谨地称之为饶毅老师女儿的母亲。

从吴老师的西北大学官方网站的发表的论文列表可见:伊丽莎白与母亲合著有5篇文章,分别是:

  • 2011.6 - Protein Cell,11作
  • 2011.6 - Nat. Struct. Mol. Biol.,7作
  • 2010.3 - Protein Cell,3作
  • 2010.2 - PNAS,3作
  • 2010.1 - J. Neurosci.,4作

详细信息如下(来自西北大学医学院官网):

  • Expression of human FUS protein in Drosophila leads to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on.
    Chen Y, Yang M, Deng J, Chen X, Ye Y, Zhu L, Liu J, Ye H, Shen Y, Li Y, Rao EJ, Fushimi K, Zhou X, Bigio EH, Mesulam M, Xu Q, Wu JY
    Protein Cell. 2011 Jun; 2(6): 477-486.
    doi.org/10.1007/s13238-
  • An ALS-associated mutation affecting TDP-43 enhances protein aggregation,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
    Guo W, Chen Y, Zhou X, Kar A, Ray P, Chen X, Rao EJ, Yang M, Ye H, Zhu L, Liu J, Xu M, Yang Y, Wang C, Zhang D, Bigio EH, Mesulam M, Shen Y, Xu Q, Fushimi K, Wu JY
    Nat Struct Mol Biol. 2011 Jun; 18(7): 822-830.
    doi.org/10.1038/nsmb.20
  • The splicing factor Prp31 is essential for photoreceptor development in Drosophila.
    Ray P, Luo X, Rao EJ, Basha A, Woodruff EA, Wu JY
    Protein Cell. 2010 Mar; 1(3): 267-274.
    doi.org/10.1007/s13238-
  • A Drosophila model for TDP-43 proteinopathy.
    Li Y, Ray P, Rao EJ, Shi C, Guo W, Chen X, Woodruff EA, Fushimi K, Wu J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Feb; 107(7): 3169-3174.
    doi.org/10.1073/pnas.09
  • Cytoplasmic mislocalization of TDP-43 is toxic to neurons and enhanced by 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armada SJ, Skibinski G, Korb E, Rao EJ, Wu JY, Finkbeiner S
    J Neurosci. 2010 Jan; 30(2): 639-649.
    doi.org/10.1523/JNEUROS

请注意,上述的时间是论文正式见刊的时间,不是在线发表的时间,更不是投稿还未开始审稿的时间,更更不是开始做实验的时间。

在另一份材料中,可以知道,饶老师的女儿,伊丽莎白,在2009年的年初依然是高中生。

这是2009年的英特尔科学奖(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Intel STS)的半决赛入围名单的截图。名单的PDF是公开的:

sspcdn.blob.core.windows.net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篇论文中伊丽莎白的工作单位:

  • 2011.6 - Protein Cell,西北大学 + 耶鲁大学
  • 2011.6 - Nat. Struct. Mol. Biol.,耶鲁大学
  • 2010.3 - Protein Cell,西北大学 +(现地址)耶鲁大学
  • 2010.2 - PNAS,林肯公园高中 +(现地址)耶鲁大学
  • 2010.1 - J. Neurosci.,西北大学

那么,我们确信:

  1. 2009年7月,伊丽莎白依然是高中生;
  2. 2010年1月,伊丽莎白已经是耶鲁大学的本科生;
  3. 她参加英特尔科学大赛的内容是 Top-43 proteinopathy 的动物模型建立,也就是她的5篇学术论文的议题。

注意:

  1. 仅有,发表时间并非最早的 PNAS,标注伊丽莎白的工作单位是林肯公园高中。
  2. Nature 子刊仅标注了耶鲁大学的 Trumbull College,并且伊丽莎白是那篇论文中唯一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员。

那么,较真地,我有疑问:

  1. 如果是作为本科生参与实验,伊丽莎白,如何能身在耶鲁,参与西北大学(芝加哥北)的实验?
  2. 如果是作为高中生参与实验,为何不在论文上标注伊丽莎白实际的工作单位 —— 林肯公园高中或者西北大学医学院?这有违学术规范。

更有意思的是,在作者排位最高的 PNAS 论文上,伊丽莎白和母亲吴教授是该项工作仅有的两位研究设计者(designed research)。

看了这些材料,我想诸位都不会误解了,这些顶刊学术论文这才是她申请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的原因吧?!而不是因为高中排球队,或者什么地区性的小比赛。

我将我的错愕和失望发到个人朋友圈后,有朋友评论(大概复述):饶老师本来也没有暗示他的女儿不存在其它方面的才能,只靠着体育校队便入得了藤校;只不过就体育这一项而言,以饶老师女儿的身份,有一个校队经验就足够。

当然当然。饶老师很严谨,没有欺骗,只是说一些事实,留一些事实罢了。况且,我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是我误读,而不是饶老师误导,也是有的。

因为饶老师肯定不希望人们误解他,所以,我将他女儿凭借什么条件能申请上耶鲁的事实多核查并补充一些,供大家澄清,一定是符合饶老师的意愿的。

这种采摘事实的做法,避重就轻地把没有逻辑关联的两件事放在一起讲,不就是春秋笔法么?!

那么,饶老师用自己女儿举例,为朱老师和朱老师女儿辩护,道理又何在呢?岂非糊弄人?

这时我才认为我读懂了饶老师说的“我们的孩子” 中“我们的” 的含义。—— 与嵩县所解读的美国宪法的 "We, the people, ……" 相似,是特指的,不是普适的。

user avatar

饶毅是个聪明人,偷换概念用得很溜嘛。

饶教授说什么高中校队身份就能推荐保送哈佛,可把我整笑了。你是欺负国人不动美国教育,还是说哈佛在美国水到了这个程度?

他说的现象(高中校队实力保送哈佛)有没有?还真有,例如西安那个连名字也不能提的中成药上市公司千金,不就是凭借虚无缥缈的帆船队特长进的哈佛吗?

但人家校队保送,根本就不是因为学生的体育特长,而是因为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好不好?说难听点,有这类背景的家庭,哪怕子女是体育盲,照样能挖掘出其他特长而保送哈佛。

请饶教授加大力度继续洗,如果不是主动跳出来的话,那说明朱教授面子大,随便就请个同事出来背书,“我来说句公道话”,洗到地老天荒。

一些另外的吐槽之处:

1,现有朱易归化,才去说服他老爹回来。一个P孩子能决定她父母终生职业决策?你饶教授能不能长点心眼?反过来,如果朱易真能起到这个作用,那不坐实了她居功至伟,必须混个参赛名额吗?

2,重点在哪里?是在选拔机制是不是公开透明,冰鞋做到了吗?我都懒得质疑。

3,饶教授说什么朱易在青年组显示的潜力打动了冰协。大哥,出来背水时候先了解一下情况用点心好不好?那是16岁的朱易参加了新人组获得冠军,不是青年组。16岁哎,潜力还有多大?不要太欺负专业教练的能力行不行?

一口一个劝人善良,要有恻隐之心,自己屁股歪出天际。还真以为凭着自己的专业就能跨界指点江山成为导师啊?

至于饶教授的黑料,这里就不说了。免得别人以为我是因为黑他而驳斥朱易。

最后,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第一场朱易垫底成绩几乎肯定要作废的情况下,第二场立马出来个191,高分,来得真是及时雨啊,心态立马就稳了。

然后,朱易的母亲放出所谓的录像,饶教授急不可耐出来说公道话,我反而觉得里面确实是有猫腻了。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饶老师真是个聪明人,知道哪些人能得罪,哪些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user avatar

这道阅读理解题,题眼是“朱易的父亲与我和我的朋友一样是美国教授”,如果有个科学家父亲,确实校队水平就可以了。如果是贫民窟出身,就得认真刷联赛成绩了。

user avatar

没错啊,美国大学秉承的是欧洲大学的“优良传统”,

而欧洲大学从中世纪诞生之初,不论是最早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还是此后的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就是给“上流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精英们”镀金的所在,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此后慢慢慢招收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平民子弟,那还是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的沿革,才陆续开放的。

甚至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最鼎盛时期的“日不落帝国”,其本土大不列颠岛上的大部分英国民众,知识水准同样未必就高于同期的大清王朝的普通民众。

英国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和近代化,殖民全球的另一面,是对本国国民噬骨敲髓的极度压榨: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强夺了千百万小农的土地,然后通过禁止流浪者法案,将他们驱离、监禁、毒打、残杀,不得不成为各种污染严重、全无防护措施的“血汗工厂”的劳工。每天工作夜以继日十余个小时,早早就过劳死去。

平民家庭的英国女性,也要进工厂劳动十小时以上,拿着微薄的薪资来养家糊口,一旦有什么变故,往往只能出卖自身,沦为临时或永久的娼妓。据20世纪初期的统计,整个伦敦的女性,有1/6都从事国或者正在从事这种古老的行业。

平民家庭的孩子们,从小是吃着廉价的鸦片来止啼、治病,长到六七岁就到各个小作坊成为童工,长得再大一点,同样投身血汗工厂的无休止的劳动中。

然而,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统治精英们,又过着怎样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在许多世界名著和文艺作品中都有过详细的描绘,所谓的“优雅精致”、所谓的“低调奢华”,所谓的“艺术品位”,所谓的“贵族格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其实正是建立在千百万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累累尸骨之上。

这就是“日不落帝国” 纵横睥睨、称霸七海的光辉下,所谓“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另一面:资本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当下的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和平民阶层的相比于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看似富足舒适的生活,其实历史根本就没有那么久远,也就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资资源极大充足、 靠着金融和经济手段去盘剥亚非拉国家的结果。

这些欧美发达国家,或许确实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有钱人的天堂,或许是那些一心幻想“跨越阶级”的精资、小资分子的精神圣地,一心努力只为移民定居的乐土,在岁月静好太平时节,也颇能欺哄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然而,这样的“高福利生活”,本质只是欧美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养猪”策略之一,一如他们同样也通过好莱坞商业大片、电子游戏、动漫产品、职业体育比赛、情色出版物、情色交易合法化 、允可吸食毒品等等,全方位不间断地灌输洗脑下,让普通民众安享这种自以为是“地上天国”,“天选之民”,实则阶层早已固化的生活,完全失去了个人自我奋斗的动力。

而且,宗教全方位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导致了超过半数的欧美普通民众,其实都秉承着“神创论”、反科学的认知,反对进化论,相信地平说,其无知无识程度,和他们那一小撮占在人类科技前沿的知识精英们,形成了极讽刺的对照。

所以,在欧美世界,直至今日,著名科学家的子女,名校教授的子女,只要随意立个名目,比如参加了中学校运动队,比如在父辈的论文后跟着署名,因而获得欧美名校入选资格, 这样默认的潜规则,实在是再司空见惯不过的事了。

甚至于政客的儿女继续当政客,财阀的儿女继续当财阀,学者的儿女继续做学者,工匠的儿女继续做工匠,贵胄望族和名人世家几百年传承不绝,这就是从欧美到日韩,一直保留了大量的封建等级制度糟粕,居然还厚颜标榜所谓“人权”“自由”“平等”社会的日常。

这样的事实,也是从古代起就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很多中国人所不可思议的。

所以为什么说,科举制度才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社会真正意义重大的“第五大发明”,整个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保证下层阶级精英的上升渠道畅通,足以证明:中华文明的先进与伟大,远胜于发端于茹毛饮血之强盗的欧美文明了。

在泱泱中华,不知多少个普通农家子弟,不就是靠着勤学苦读,让知识彻底改变了自己与整个家族的命运么?

像名传千古的《劝学篇》,时至今日,仍是字字句句都散发着耀眼光芒,实为千古至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岧峣耸,街衢竞物华;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user avatar

其实,饶毅说的真没有太大错误。方肘子和你们高赞真理解歪了。

美国名校录取的目的是录取未来最有成功可能的优秀人才,名校追求的是未来影响力。在这里面家庭资源实际是考虑在里面的(所以米国学校录取肯定不是以公平为高优先级,同等情况下,富人孩子肯定更有优势,所以,穷人还是感谢一下高考和中国脂肚吧)。

另外,distinguishing factor也特别重要。

美国名高中学校实际上预筛了一批。太差太穷的进不去。而华裔的学习成绩,GPA, SAT都不是问题。因为那玩意儿对华裔来说太容易。我特马在周围朋友里就没听说几个华裔孩子不是GPA 4.0, SAT几乎满分的。太容易

一批华裔的申请资料摆在面前,招生的也是蒙圈儿。

麻滴,都是满分?一群nerd.

哎呦喂,这儿有个华裔做慈善的,就她了。。。

第2年,卧槽,全做慈善了?嗯这儿有一个辩论赛拿地区大奖的。。。

第3年,草,辩论慈善全有了?哎呦喂,这儿有个地区弹球联赛冠军的。。。

。。。。。。

这里面,任何高中(当然,华裔也不会去差高中),进热门儿团体项目的校队,对华裔孩子来说,还真是最难的。冷门儿项目,有兴趣小组没校队。

华裔孩子得与一群不知道学习只知道打球把妹撩哥的黑白李逵争(别小瞧他们,许多这些高中校队吊打中国省队,橄榄球棒球冰球能吊打国家队。当然这个比例不大,只是提醒你们米国高中校队不是中国高中校队那样过家家。他们对体育的重视有百年传承)。进去了还得与这帮孙子打成一片。所以争进去了,水平能力心态绝不会差。体育成绩,能不能进奥运并不太重要,说明孩子有竞争精神,和(与白人的)团队精神并被主流认可(其实米国孙子就这么回事儿,华裔最多给白儿子伴读)。

另一个对华裔孩子难的,是私人顶级高中中好的推荐信,基本被土著豪族瓜分,华裔很难拿到。除非她优秀得令人发指。

如果真懂米国华裔学生的现状和米国名校的招生操作。就应该明白:

对(高分)华裔孩子来说(记住这个限定词),高中热门团体项目校队的分量远远大于饶毅闺女挂名的那几个paper。招生的教授又不是傻逼,还不明白那挂名是怎么回事?

孩子娘给她孩子挂名Paper只是老娘儿们儿国内思路的多重准备,实际上估计起不了多大作用。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告诉招生的,这女孩儿家里有人可以帮她刷paper。学术圈有资源。可这在华裔里大把,爹不是教授也是大厂高工。

这位母亲在饶毅女儿入大学后还在整,估计是为将来硕博做准备,那跟女儿的专业8杆子打不着,实在是痴得可以。

米国对体育的重视也确实远大于中国。


所以,其实饶毅真没说错。只不过有一些隐含前提。另外,饶毅的表达能力确实不如老大爷我。方肘子连国外工作都没找到过,他确实不知道在国外哪个更有份量。


井里的人可能不知道, 在名校录取这方面,实际是华裔和华裔在争。Affirmative action的思路实际贯穿了所有学校。


再多说两句,米国因为分数,学习成绩无法(在华裔中)拉开差距进而无法靠此甄别谁更优秀。所以要靠其它指标。

而高分华裔之间竞争,最难达到的确实是加入热门项目校队。

而教授背景,在米国多如牛毛,因为各个学校自己评教授,学校又多。出了专业真没什么人认识饶毅是谁。饶毅夫妇在本科生招生阶段还真难有啥特权。

所以高分华裔入选热门校队可比有个教授爹妈稀缺多了。

饶毅与其说错了,不如说他凡尔赛吹他女儿牛。

别以中国的思路想米国,教授,paper在本科录取阶段真没多大用。国内当个宝,国外不能说完全是fart, 也跟fart差不多。对华裔来说,体育确实更有用。

华人华裔的臭毛病就是重文轻武。不要说米国高中校队,中国高中校队里也看不到几个清北生。而这,恰恰被米国名校当作是华裔华人的distinguishing factor。


再补几句,中国大陆学生申请名校与米国华裔不是同组竞争。研究生与本科生更是天壤之别。

之前中国人少的时候,“中国大陆”本身就是distinguishing factor. 现在也是翻着花儿的要表现自己与其它中国孩子不同。什么去高校实验室实习,马术联合国志愿者之类都是中介机构帮想的主意。。。每年得不断翻新才行。。。

其实现在美本最可靠的判断渠道是:你从国内哪所高中或国际学校毕业。。。


本来是就事论事。现在明白原来是大众质疑朱易去冬奥是为了上名校加分。饶毅为她辩护又被大众群殴。

朱易的花滑属冷门项目,不是什么进校队就管用的(米国高中也一般没这种校队)。必须有更好成绩。

但只要朱易能进全美花滑决赛就足够了, 不需要非冬奥。

全网对朱易的网暴我看也是过分了。后面要没推手就见了鬼了,准确击中网民g点。核心是把资格赛录像放出来才能扑灭被煽动起来的民意。

其实国内选拔一直是实力潜力等的综合考虑。那俩老将进来也没拿牌的戏,不如培养年轻运动员。尽管对运动员未必公平,但也是中国传统。

其实朱易本人真挺可怜的。自己心理素质和技能不过硬,让她爹,饶毅,国家撬米国移民二代人才的战略全折里面了。。。

米帝才是大赢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神经所学生面前提出的“真理与老师、真理与利益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无疑是一记直击人心、直击学术灵魂的重拳。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在向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抛出一种价值导向的拷问,迫使他们审视自己进入科研领域的初心,以及未来将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环境中立足。问题的分量:直面学术的本质与.............
  • 回答
    饶毅教授再次提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并拿其“宿敌”王晓东教授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作为对比,声称后者“就不这样”。这番言论在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公众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产生了疑问。要理解饶毅的观点,首先需要明.............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耿美玉诉饶毅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驳回耿美玉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这起案件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案件的起因、争议焦点、法院判决的理由,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案件的背景与起因:学术争议的公开化这场名誉侵权诉讼,其根源在于两位知名科学家——耿美.............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最近饶毅教授再次发文,标题是“站队轻如风,学术稳如山”,这篇文章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饶毅教授通常的行文风格和关注点。文章的背景与饶毅的“人设”首先,需要了解饶毅教授的公众形象和过往经历。饶毅教授在科学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敢于直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