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再度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发文,透露先有朱易归化,再有朱松纯回国?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

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

一、事件的背景与饶毅的核心论点

事件起点: 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滑运动员朱易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参赛,但表现不尽如人意,遭遇了大量网络批评和质疑。这些批评不仅指向其竞技水平,更延伸至其“美国人身份”等背景。
饶毅的第一次发声(或相关言论): 在朱易受到广泛关注和批评之际,饶毅教授曾发表过类似言论,对“引进人才”的实际操作和动机提出质疑,并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或不公平现象。
此次发文的核心论点: 饶毅此次发文的关键在于,他首次明确并强调了“朱易归化”在前,而“朱松纯回国”在后。这意味着,在他看来,朱松纯教授是基于“女儿归化”的考量而选择回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纯粹基于学术贡献的决策。他以此引申出对人才引进政策中是否存在“曲线救国”或“利益捆绑”的担忧。

二、饶毅论点的分解与解读

1. “归化在前,回国在后”的逻辑链条:
朱易的归化: 饶毅认为,朱易从美国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花滑运动员,是早于朱松纯教授回国的一个事实。
朱松纯的回国: 他将朱松纯教授回国任职(例如,此前担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等职务)与朱易的归化紧密联系起来。
因果关系推测: 饶毅的言下之意是,朱松纯教授回国的动因之一,甚至可能是主要动因,是为了让女儿朱易能够代表中国参赛,而他在中国拥有更便利的资源和环境来支持女儿的运动生涯。

2. 对人才引进政策的批判:
“面子工程”与“业绩冲动”: 饶毅一贯反对一些地方或机构为了“引进”而引进,尤其是一些不透明、不审慎的引进过程。他认为,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面子工程”或急于做出“成绩”的冲动。
“关系户”与“利益输送”的质疑: 将朱松纯教授的回国与朱易的归化联系起来,无疑是对人才引进过程中是否存在“关系”、“裙带关系”或“利益输送”的直接质疑。他担忧的是,一些引进并非完全基于学术才能或国家需求,而是可能与个人利益或家庭需求挂钩。
“绿色通道”与“不公平”: 饶毅可能认为,这种“家庭式”的引进,为朱松纯教授本人和他的家庭带来了便利,而这种便利是否是通过“绿色通道”或其他不公平的方式获得的,值得审视。

3. 对“学术家族化”的担忧:
核心概念: “学术家族化”是指学术资源、机会和权力在家族成员之间流动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学术评价的扭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创新活力的抑制。
具体表现: 饶毅的言论暗示,朱松纯教授回国并获得重要学术职位,可能与他作为朱易家长的身份有关,而朱易的“归化”又服务于其运动生涯。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的利益似乎与国家的人才引进和体育发展目标纠缠在一起。
负面影响: 饶毅担忧这种现象会破坏学术生态的公平性,阻碍真正有才华、但缺乏背景的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同时也会影响国家人才引进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三、可能的解读与引申

1. 朱松纯的动机的复杂性:
学术贡献: 朱松纯教授是中国顶尖的人工智能和数学家,他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回国发展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他的回国很可能本身就包含了强烈的学术追求和报效祖国的愿望。
家庭责任: 作为家长,关注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是人之常情。朱松纯教授也可能有支持女儿实现体育梦想的愿望。
关键问题: 饶毅质疑的并非朱松纯的学术能力,也不是他支持女儿的权利,而是回国的决策过程是否受到了女儿归化这一特殊情况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导致了人才引进的不当操作。

2. “归化”与“人才引进”的界限:
体育领域与人才引进的交叉: 运动员的归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民族认同、运动员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将朱易的归化与朱松纯的学术人才引进进行关联,揭示了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和影响。
人才引进的初衷: 国家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如果引进的决策过程被其他因素(如家庭安排)过度影响,就可能偏离初衷。

3. 饶毅的个人风格与社会影响力:
“直言不讳”: 饶毅以其在科学界和教育界的直言不讳而闻名。他敢于挑战既定的规则和权威,引发公众对重要议题的关注。
“靶向性”批评: 他的批评往往非常具体,指向具体的人或事件,从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
公众的共鸣: 尽管他的言论有时会引起争议,但其对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呼吁,常常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尤其是在对人才引进和学术生态的讨论中。

四、可能的争议与反思

证据的充足性: 饶毅的论点主要是基于其对事件顺序的观察和推断。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具体的因果关系可能难以完全证实。质疑者可能会要求更确凿的证据来支持他的“因果推断”。
“动机论”的界限: 指责他人的动机是敏感的,尤其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朱松纯教授回国动机的揣测,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其个人声誉的攻击。
家庭与事业的边界: 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如何界定这种支持是否构成“不当”行为,是一个需要谨慎讨论的问题。
体育归化的意义: 朱易作为一名具有双重国籍背景的运动员,其代表中国参赛是基于中国体育总局和相关体育协会的决定。其归化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是一个独立的讨论范畴。
人才引进的现实困境: 尽管存在“学术家族化”的问题,但中国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仍然面临挑战。如何在保障公平性的同时,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是政策制定者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总结来说,饶毅教授关于朱易事件的新发文,并非仅仅是对一个花滑运动员的评价,而是借此机会,深入批判了他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才引进政策中存在的“人情”、“利益”和“不透明”现象的担忧。他将“朱易归化”与“朱松纯回国”的顺序联系起来,旨在揭示人才引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家庭式操作”和“学术家族化”的弊端,呼吁回归更纯粹的学术评价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

他的观点引发了关于人才引进的效率、公平性以及家庭因素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尽管他的论断可能需要更严谨的证据支持,但其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敏感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人连写两篇文章制止对国足的网暴呢,是因为国足没在球场上哭出来吗


一个月过去了,残奥会都开始了,这时候冰协把视频放出来了。

朱易是无辜的。冰协真不是人。饶毅我不评价。

user avatar

这里面的事湾区的很多人都知道,但一方面懒得说,二来大家不想在这里提交个人信息实名制所以不发言

陈教头当年去考察,朱是不入法眼的,因为成绩实在是。。。。确实在12到16的少年组拿过冠军,但在成年组出不来成绩,而且她当时已经16,是少年组的上限了,有吊打小朋友的优势。 教头看上的几位都是颇有实力的,比如周,但有实力的都想冲美国队,不想去中国。是朱主动接近陈,不是被邀。

除了有实力想冲一把美国队以外,教头看上的几位华二代种子对PRC也不感冒,如果不说厌恶的话,态度是回国做做项目和宣发可以,戴五星旗上场还是算了吧。其实华二代里政治立场大多和他们父辈不同,是白左民主党阵营的。所以朱的回归更有一层政治意义。

在北美推冰娃的开销是很大的,百万级别算常见,千万级别的都有,朱家一定细细想过投资的回报率。如果女儿进不了美帝成年组,那么从小的投资就算打水漂了,而回中国还能有机会。如果能像谷一样出名,接几个代言那这一辈子就值了,即使最差,也能混个待遇。

朱大本人回国也是出于最大化的想法。首先女儿都回去了,等于半个家在中国。再来,朱是华人圈AI第一大神这点确实不假,可还有其他族裔的超神呢。况且就只算华人内部,AI界卷的也很厉害,后浪多的一批,自己能不能在几年后还是第一就难说了。等到光环退去,能谈下的资源肯定没有现在多。 朱大在北美能做的已经到顶了,再想上只能回国博一把。

至于说用自己的归化为条件顶掉虹儿,我倒觉得不可能。只从父亲的心理看,以老朱的智商,他能想不到这么做等于是把自己女儿架在火上烤吗?他对女儿的水准应该是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不可能故意把自己女儿推到一个她自己做不到的位置上,这等于是毁了女儿! 滑得再好,能拚得过今年的罗斯三娃吗?只会相形见拙被口诛。即使滑好了,也会被顶位论跟一辈子。

而国家为什么要力挺朱。在一群白左民主党大旗的华裔二代里,有个愿意投红方的那是多不容易多不宝贵,而且人家是真的把国籍给换回来的,示范效应刚刚的。看着这朱妹子也是比较任性,抗不住太多压力的那种,万一人家真被骂急了跑回美帝去了,那多难看多难下台?

user avatar

别在掺和了,越描越黑。

都说女子花滑中国菜的一批,既然上谁都行,为什么不上自家孩子,让自家孩子多一个体验,多一份经历。

哦。

忘了

在某些人眼里,朱易才是自家孩子。

可是这件事矛盾就矛盾在,和我一样的吃瓜群众,觉得陈虹伊是自家孩子。

我也懂,既然归化了,不能不用,对不对,费劲归化了,不用,那不是让领导自己打自己脸吗?

我也懂。现在闹到这一步,很多媒体相关从业者,认为一定不能让人网暴朱易,因为她代表着“外来高端人才”群体。

说到底,不还是外宾无小事那一套吗?不就是外来和尚好念经。

大旗论一点,不就是现在世界人才往中国回流,千金买马骨,营造良好的针对外来人才的环境吗?

但。

我要说。

中国人才流失,最初是美欧扫大街比在中国做教授赚得多。

后来是同样做教授,同样的工作,美欧赚刀乐赚欧元,中国赚人民币,还是美欧赚的多。

现在人才回流,是因为中国经济好了,同是码农,中国大厂收入和硅谷大的公司没有质的察觉了,同样做科研,中国收入不比欧美低了。

再加上,欧美很排外的,不说华裔了,其他人种,天花板很明显,相比较之下,中国是相对不排外的,甚至于还回高看一眼,是有很大可能突破天花板的。

这不就是本质吗?这就是发展的硬道理不是吗?

哭爷爷叫奶奶是叫不回来人才的,同样的道理,也不需要我们相关媒体从业人员,为所谓人才引进操心,人家离开是因为实打实的好处,回来也是因为实打实的好处。

只要有实打实的好处,就算骂两句,也不算什么。怎么在国外不挨骂吗?

最后,既然选择用归化了,既然用了朱易。

是不是该补偿一下陈虹伊了,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

广大网友,认为陈虹伊是“我们”。

而有些人眼里,朱易是“我们”。

随着经济放缓,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user avatar


一、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北京冬奥会运动员选拔办法规定选拔的规则明确强调“公开”,冰协你做到了吗???

二、其他项目是否公开?

CCTV官网视频就在这里,都是2021-12的视频

三、以前的公开了?

2022北京冬奥会选拔赛——只公开了第一场比赛

1. 选拔规则

男女单的参赛人选,则采用了3站共5场选拔赛的方式来确定。“原本准备用全国花滑锦标赛和奥运选拔赛二合一的方式进行选拔,由于疫情的原因,公开的全国锦标赛取消了,所以代之以选拔赛的方式。[1]

2. 影像资料

只有2021.12.18的第一场公布的影像资料,后续新闻是朱易已经获得参赛资格。


2018平昌冬奥会选拔赛——大部分比赛为国际国内的公开赛,未公开的国内选拔赛的4分不影响参赛资格

2017-11-17

平昌冬奥会中国只有一个女单名额,原本是李子君、李香凝、赵子荃3人之间的竞争,受腹股沟旧伤困扰的李子君日前退出了中国杯和法国站两个大奖赛,目前仅积8分,入选平昌无望。赵子荃目前积18分,无论是技术和状态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积30分的李香凝将参加11月24日至26日的美国站比赛,有望获得平昌冬奥会入场券。[2]

2017-12-26

中国花样滑冰队2018年1月还将进行平昌冬奥会前最后一次队内测试赛,各项目冠军将获得4分,但这对冬奥会参赛资格已不会有实质的影响。[3]

以2018年平昌奥运会女单选手李香凝为例,除国内选拔赛外所有比赛均有视频或者小分表格

1. 选拔规则

女单项目积分办法国际滑联大奖赛、国际成年B类比赛、全国大奖赛、全锦赛和国内测试赛成绩参与积分,国际滑联成年组大奖赛总决赛、青少年组大奖赛及总决赛不计入积分。成年组大奖赛只有中国杯计入成绩B级赛任选一站最好成绩计入。

2. 比赛记录

  • 国际滑联大奖赛:第一名积15分,第二名积14分,第三名积13分,依次递减,第12名积4分

国际成年B类比赛:第一名积12分,第二名积11名,依次递减,第12名积1分

2017-2018赛季国际滑联花样滑冰系列挑战赛第22届尼斯杯国际赛,10月14日在法国尼斯开赛。[4]尼斯杯是本赛季中国花样滑冰队参加的第二个国际B级比赛。[5]花滑尼斯杯女单李香凝自由滑第一 总成绩获亚军。[6]
  • 全国大奖赛:第一名积8分,第二名积7分,依次递减,第8名积1分
2017-9-9 在黑龙江哈尔滨天润滑冰馆进行的全国花样滑冰大奖赛暨首站冬奥积分选拔赛,拉开了平昌冬奥会选拔的大幕。[7]小将赵子荃在女单比赛中实现大逆转,以161.15分战胜李子君和李香凝夺冠[8]
  • 全锦赛:第一名积8分,第二名积7分,依次递减,第8名积1分
2017-12-24 目前积分最高的女单选手李香凝在比赛中以193.97分再次战胜队友赵子荃,获得冠军,几乎锁定了中国队唯一一个女单冬奥会参赛资格。[9]
  • 国内测试赛:第一、二、三、四名分别积4/3/2/1分
第一次测验2017年8月2日-3日,第二次测验将在2017年12月25日-2018年1月14日之间举行,具体日期待定[10] 测试赛前,前奥运冠军申雪和赵宏博共同发微博,邀请广大冰迷参加8月2日和3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队内测试赛。测试赛当天,近百位名冰迷前往观看了中国花样滑冰国家队新赛季新节目的首次完整演绎[11]

即使李香凝在国内测试赛拿到0分,仍然会是李香凝代表中国队参加平昌冬奥会

冰协,请放出选拔赛视频!!!


另外我原回答为什么没了!!!

参考

  1. ^中国冰雪国家队优中选优出征冬奥 http://www.nxjjjc.gov.cn/xbnxjw/yw/202201/t20220129_504834.html
  2. ^备战平昌系列报道之二:花滑信心满 转出中国风 https://www.sport.gov.cn/dyzx/n14849/c834454/content.html
  3. ^花滑全锦赛落幕 中国冬奥参赛名单呼之欲出 https://sports.qq.com/a/20171226/020305.htm
  4. ^花滑尼斯杯闫涵夺冠王诗玥/柳鑫宇获银 https://www.beijing2022.cn/a/20171018/021406.htm
  5. ^花滑尼斯杯闫涵夺冠 王诗玥/柳鑫宇获银牌 https://www.sport.gov.cn/dyzx/n5173/c829628/content.html
  6. ^花滑尼斯杯女单 李香凝自由滑第一 总成绩获亚军 https://ski.huanqiu.com/article/9CaKrnK5C9f
  7. ^全国花滑大奖赛在黑龙江举行 冬奥选拔大幕拉开 https://www.sport.gov.cn/dyzx/n14849/c826885/content.html
  8. ^伤愈闫涵花滑大奖赛夺金 https://www.beijing2022.cn/a/20170912/041567.htm
  9. ^花滑全锦赛落幕 中国冬奥参赛名单呼之欲出 https://sports.qq.com/a/20171226/020305.htm
  10. ^全国花滑大奖赛在黑龙江举行 冬奥选拔大幕拉开 https://www.sport.gov.cn/dyzx/n14849/c826885/content.html
  11. ^花样滑冰队的奥运备战关键词 https://www.beijing2022.cn/a/20170816/024771.htm
user avatar

饶毅说先有朱易归化,那咱们就单纯地谈谈归化一个潜力新秀的事情。

朱易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邀请“归化”的运动员。决定邀请她的时候,是按她当时在青年组显示的潜力。那时,我国体育总局不知道她父亲的重要性,不过是国外一位教授而已。

朱易(Beverly Zhu)2018年归化,此前的公开比赛成绩只有:2015-2016赛季,和2016-2017赛季,这两季分区赛排名靠后,无缘美国全国锦标赛。2017-2018赛季,成为花样滑冰美国全国锦标赛的Novice组冠军。

美国全国锦标赛是啥?美国最重要的花样滑冰比赛,每年一次,一月下旬举办。

Novice组又是个啥?美国锦标赛的等级,Novice< Junior<Senior。朱易那个冠军是Novice,同年Junior组的冠军刘美贤比她小三岁。

Novice,本意是初学者,就是给十一二岁的孩子参加的比赛,再大一点的孩子(当年7月1日能满13岁的)就去Junior组了,Novice组实质就是Junior组的选拔赛。比如说陈巍10岁得了Novice冠军,11岁的时候因为年龄不够升组Junior不得不又留在Novice组卫冕,12岁就赶紧升组Junior去了(他前半年出生,7月1日满13岁)。又比如说后半年出生的陈楷雯刘美贤,也是13岁就升组Junior去了。

但是形式上,Novice组的参赛规则确实允许13-15岁的人参加Novice组的比赛,因为确实有上手比较迟的潜力新秀。这是一个合法漏洞,越到后期漏洞就越大,一大波不要脸的大龄选手不升组Junior,只管在Novice组刷分,使得Novice组完全失去了选拔新秀的意义:

2012Novice组冠军,Karen Chen(陈楷雯),出生于1999.8.16,她是最后一个代表美国参加花滑女单国际赛的Novice组冠军;

2013Novice组冠军,Tyler Pierce,出生于1998.10.12,17年退役,从未参加成年组国际赛;

2014Novice组冠军,Vivian Le,出生于2000.7.30,从未参加成年组国际赛;

2015Novice组冠军,Emily Chan,出生于1997.8.11,成年组转了双人,最好成绩四大洲银牌;

2016Novice组冠军,Haley Beavers,出生于1999.12.26,从未参加成年组国际赛;本届第四名林姗,出生于2003.3.12,一年后升Junior组第三。

2017Novice组冠军,Angelina Huang,出生于2003年,她刷了四届Novice组比赛,随后在Junior组最好成绩是美国第7,没有成年组比赛记录;本届第四名刘美贤,出生于2005.8.8;

2018Novice组冠军,Beverly Zhu,出生于2002.9.19,她的表现我们都看到了;同年刘美贤获得Junior组冠军;

2019Novice组冠军,Calista Choi,出生于2004.8.30,从未参加成年组国际赛。同年刘美贤获得Senior组冠军。

甚至2022年的美国成年组女单冠军Mariah Bell,是2011年的Novice组第三名。

Novice组冠军选材率“高达”12.5%,简直是令人闻者伤心见者落泪,至此美国滑冰协会终于醒悟,除了潜力巨大的真新手,正常人就不会过了13岁还来混Novice组,所以从2020年开始Novice级正式成为Junior级的选拔赛,不再设全国总决赛,而是分区赛的前两名直接参加Junior组比赛。


理清了Novice组冠军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归化Beverly Zhu的问题就很明显了:

(回答被建议修改,以下有删节)

1,负责归化Beverly Zhu小姐的是谁?他到底知不知道美国Novice组冠军是个什么玩意?是业务水平不行还是作弊从这一刻开始?

2,Beverly Zhu在16岁高龄参加Novice组的比赛,不说后来的吹成绩,单凭参加比赛这个行为,就是极度的投机取巧。这有半点的进取精神、体育精神吗?

3,Beverly Zhu小姐的训练和比赛费用,父母不可能不承担吧?他们对于16岁参加Novice组比赛是什么态度,放任、怂恿还是主导?

4,2018年2月,朱易真实成绩仅仅是获得了美国青少年组的参赛资格。2018年3月,陈虹伊已经在参加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了。在这个时间点,是谁觉得朱易比陈虹伊更有潜力?又是谁批准的?买个不到一百万的进口设备还要提交和国产机器的对比报告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饶教授话里隐含的一点我非常赞成,就是海归不应该和土鳖在同一赛道上用同一标准衡量

比如只要在美拿到track的985就应该直接教授引进,要是tenure回来就应该帽子起步,正教授要尽快解决院士问题,不能寒了人家的拳拳爱国心和对学科的热爱。如果引进之后不能“配套”会令政策制定者骑虎难下,让后面的归化工作难以展开

我完全赞成海归比土帽水平高,因为土帽全部都是运作的,没有真才实学。海归无论是海外真学术大佬的战略转移,还是ta们本身的战略眼光,甚至是一体两面的操作手段,都比国内这帮土老帽高明太多了。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树立美国正确的信念,这对于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只有好处(这句真的不是反话),中国人自己建立评价体系你敢信吗?纯态还是混合态更和谐?

朱教授统一人工智能,统一清北教职,甚至统一特长本科教学(通班)的努力让人感动

土鳖要想证明自己,必须得到美国学术体系的检验,这是ta们唯一的出路

快闰吧

user avatar

如果饶毅老师不愿意触及问题的核心——选拔赛透明度,就请不要再顾左右而言他了。

user avatar

这件事布局很久了,针对的其实就是国家的人才引进,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规划的运动员这么多,而且花滑说实话也不算关注度很高的项目,为什么就单单选中了朱易?就是因为她的父亲,这才是“科学家爸爸”的真正含义

提示一下,经典参考教材:去年的49中舆论事件,这件事大家一定要回头看

从年前大概一周多吧,b站几个突然冒出的视频就开始了,几个小号的视频瞬间百万播放量近万条回复,而且言论一致,这次对手就是抓住一个敏感的对象的敏感身份煽动年轻人,用的就是49中的套路,但针对性和煽动性更强

引导舆论、导致网暴、留一部分人装模作样继续质疑(比如什么早这样不就好啦、一个人视频不行我要三个)带节奏殿后、平台压后续的热度、大部分人从容撤退,套路完全一样

对手用的言论其实跟在其他地方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借这件事攻击国家,这些话,如果放在其他的环境下,绝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

但是,为什么这次非常多的人非但没有任何警惕、反而直接被带进去了呢?因为这次对手这次明显长了心眼,布局很精心,抓住了一个敏感对象的敏感身份,比49中的针对性更强,对年轻人的煽动作用也更大,实际作用也确实如此

他们没付出什么成本,收获的是很多人对自己国家的攻击、对自家运动员的网暴,更严重的事,这种舆论事件是有可能会影响到有归国效力之心的人士的

如果放在其他事上,带节奏的人的身份其实很好看出来,但这件事,只能说很多人真的是不长记性,同一个知识点,换一个问法就不会做了



user avatar

朱松纯在美国带的组里有50多个phd,想想美国养phd的成本,什么概念。国内给的资源是不如美国给他的资源的。但这样人家还是回国了。


我pyq有几个天天阴阳怪气中国疫苗、中国防疫政策、华为手机、乌合麒麟的人,最近突然成了女子花滑的懂王,开始狂喷朱易挺陈虹伊了。看到他们我就明白了,这事就是反华势力带节奏。(评论区颇有意思,果然闻着味儿就来了)

女单水平差,这俩均值差不多方差朱易大一些,选陈虹伊是稳定的啥都拿不到,朱易方差大还能拼一把,而且选拔赛也是朱易领先,无论看什么那上朱易都是最佳选择。朱易团体赛炸了就炸了呗。打麻将拆牌弃和点对面地狱单骑,打德州弃掉27然后翻牌两个2,也不代表说你就打错了啊……

被带这个节奏的人,也不去问问乒乓球为啥选陈梦孙颖莎,刘诗雯王曼昱多吃亏啊?是不是?

user avatar

我觉得饶也是个特有意思的人。

一方面又喜欢忽悠文盲壮大声势,现在又跑来跟文盲讲道理。

user avatar

“不是朱松纯帮了朱易回国参赛,而是朱易回国,才有后面的朱松纯回国。

质疑的人,从时间到因果关系,都搞反了。”

我大受震撼...这是假装不小心说出情报的友军么...

还有说选拔严格的那段...是反讽么...

user avatar

很简单,他们这帮海归教授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自然以小团体的利益为先,至于公众的实际诉求,那算个啥?

user avatar

根据问题描述,捋一捋事件发生先后顺序


1 朱易归化

2 清华北大对体育总局 "能不能让朱易劝一下她父亲回国呀"

3 朱松纯回国。原因当然是一片爱国赤子之心。没有其他,请不要联想。

4 朱易以优异成绩PK掉对手,代表中国征战奥运会。

user avatar

不归化我闺女,我是不会回国的!

user avatar

一时搞不清饶毅的立场啊。


照这么说怕不是真的有大瓜。


朱易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邀请“归化”的运动员。决定邀请她的时候,是按她当时在青年组显示的潜力。

归化朱的时候以16岁高龄吊打十一二岁的入门级获得全美冠军,然后没了,是的,你没看错,一个从没有参加过青年组重要比赛的运动员展现了她在青年组的潜力。。。

这句话给到林倒没问题,人家好歹全美青年组季军。

user avatar

竞技体育,菜是原罪,对朱易不满的民众,情绪根源还是这个,刘翔在04年如此辉煌背景下,仍免不了08年被网嘲的命运。

理性上讲,首先,朱易归化算早,正经的中国籍,父母也都是纯华人,没理由对小姑娘的友善度比对真外国选手还低。

其次,冬奥会虽然在我国举办了,但我国在冰雪项目上是真不行,女子花滑那里毛哥才是霸主,其他全部靠边站,本届自由滑团体比赛,朱易失误下的第五名,都已经是中国女子花滑在自由滑团体项目中的最好成绩。常说花滑青黄不接,靠着小火苗苦苦支撑,但是吧,现实很残酷就真是“小火苗”,都不能看到希望烧大的那种。几位小姑娘水平差距并不是很大,谁上谁不上,选拔赛发挥就很重要,选谁都差不多,吃饱了撑得搞黑幕。惋惜心痛正常,踩一捧一就扯淡了,有那功夫给小火苗短视频多点几个赞不好吗?

朱易最开始归国,全美冠军的名头,期望还是很大的,但抗压能力差也是真的,奈何也没有其他办法呀,崩掉这种事儿,也是随机的,又不是场场都崩,选拔赛人家发挥好愣是没崩,咋办。爱酱打乒乓也哭,论能力更是被大魔王们吊着打,可照样是日本当时的唯一可能。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竞技体育天才碰到更大的天才,努力管屁用。想想男篮,姚主席一己之力让大家以为中国篮球可以的,易建联板凳队员拖后腿,结果等姚主席一退役,大众:阿联打得真好。

最后补一段:祝朱易放平心态,好好发挥,在家门口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希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民众都能去体验冰雪运动,参与冰雪运动,支持冰雪运动,涌现更多苏翊鸣,谷爱凌这样的天才。为国争光算一方面,另外从奥运精神上讲,在这些伟大的运动员身上我们应该学到:我们人类竟然还能做到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教授再次提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并拿其“宿敌”王晓东教授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作为对比,声称后者“就不这样”。这番言论在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公众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产生了疑问。要理解饶毅的观点,首先需要明.............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最近饶毅教授再次发文,标题是“站队轻如风,学术稳如山”,这篇文章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饶毅教授通常的行文风格和关注点。文章的背景与饶毅的“人设”首先,需要了解饶毅教授的公众形象和过往经历。饶毅教授在科学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敢于直言.............
  • 回答
    围绕饶毅对蒲慕明的批评,这无疑是中国科学界近期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并尝试还原事件的脉络和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事件的背景与焦点:首先,饶毅对蒲慕明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观察到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核心的指控主要集中在“言行不一”和“前后矛盾”上。具体来.............
  • 回答
    王毅外长关于中美关系和民主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非常直接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核心论点:民主的多样性和排他性王毅外长用“民主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一个味道”这句话,最核心的意图在于强调民主的普适性是有限度的,各国在实践民主时应该有自己.............
  • 回答
    王毅外长在与日本外相的会谈中,抛出了“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多重维度,值得我们仔细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日这样有着复杂历史纠葛的国家,每一次高层对话都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