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不说,这终结在00年代的春秋着实是有些可笑。
抛开这些细碎的,没有代表性的,大量身边统计学味道臭味的例子。这戛然而止的举例后空谈理想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让人感觉心虚。
需知,莫说文中时间点截止的00年代,即便是10年代,高校就业的情况都和20年代的当下天差地别。
按着本文的逻辑,如果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我现在就可以大书特书美国对工业的补贴和扶持历史并就此论证联邦政府依旧掌控着世界最发达的生产力。
我想,如果我按照本文的手法,以15年股灾为节点戛然而止,炮制一篇证明A股市场依旧红火的文章,不知是会如何?
饶毅说的“年轻人”和我们口里的“年轻人"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如”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出“杰出青年基金”,专门选拔和支持4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文中所谓年轻人回国里的榜样施一公当年也是四十岁回国的。
知乎有谁认为四十岁还是年轻人?
在这场由复旦杀人事件引发的讨论里,年轻人多是指的35岁以下的青椒。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是能否拿到海外优青这个帽子“上岸”的问题。海外优青截止年龄38岁。和饶毅说的他们当年那些加引号”年轻人“并不在一个赛道。
关键区别在于,饶毅说的年轻人是所谓“大千人”“中科院百人A"之流也是肉食动物;只是说当年得到重用的那些领导和院士已经严重老化,显得他们这帮中年人也是所谓“年轻人”(其实并不是)。
而我们的讨论里的年轻人其实是博士毕业没多久,能否找个地方安安稳稳打工之类的问题,是被捕食者,是如何卖身投靠饶毅这种大牛而不要被压榨太惨的问题。
明明不是一回事,我真不知道饶毅是真傻还是装傻。
顾左右而言他。
饶毅这篇文章,一开头说“中国最近三十年长期努力提高对年轻人的支持”,然而文中只从1994年的情况写到2000年代中期的情况,后面就没了。这至多是讲了三十年中的前十五年,后面十五年呢?
既然饶毅装傻不讲,那我来讲:后面十五年里,中国学术界的既得利益者们极尽压榨年轻人之能事。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中,有很大一批,就是前十五年里得到了支持的当年的年轻人们。
知乎小管家发消息让我修改本回答的最后一自然段。我觉得,要改得合乎知乎标准,就会失去原意,于是我直接把本回答的最后一自然段删去了。
饶毅老师的表述、辩论能力实在堪忧。
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北大、清华这样的预聘制 可
中山、武大那样的预聘制 不可
现在网上主要是对于中山、武大那种招近千人然后极低(3%)录取率的“压榨式”预聘制不满。饶毅老师希望维护自己推行的北大那样的“正规式”预聘制——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在目前的规则下,北大能做得比较规范比较好,不能代表其他学校都能做好。
然后饶毅老师的辩论方式是:中山、武大那样不好的的不叫“预聘制”,所以预聘制没问题。
这样,就导致问题从“预聘制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变成了“中山、武大到底是不是预聘制”。但是,它们自己就是号称的预聘制啊,而且很多方面的确和预聘制很像。包括我也认为它们的确是属于预聘制,只是做得不好的“压榨式”预聘制罢了。
在我看来,与其去纠结它们到底是不是预聘制,不如借助这个机会去规范预聘制。目前国内的预聘制的确有很多弊端在,比如过于压榨新人、给予新人的帮助不够等等。在现行的规则下,预聘制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也同意,在经过规范化后,正规的预聘制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最后,希望饶毅老师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辩论方向上出了问题,不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以前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个热评。
我想问,饶老师如何看待“博士后退站退工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