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及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与质疑的阴影

故事的开端,是韩春雨及其团队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一种名为“NgAgoDNA嵌合向导RNA(gRNA)”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突破。当时,基因编辑领域已经有了CRISPRCas9技术,但NgAgo被宣传为一种更简单、更高效、甚至具有潜在优势的新技术,尤其是在中国国内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很多媒体将其誉为“中国智造”的重大科研成果,给国内科研界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然而,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可重复性。国外一些实验室在尝试重复韩春雨团队的实验时,却遇到了困难,未能复现其论文中的关键结果。这种“无法重复”的现象,在科学界是极其敏感的信号,意味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能存在问题。

饶毅、邵峰的“公开致信”:学术界对真相的呼唤

就在这种“无法重复”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之际,两位在中国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生命科学领域的饶毅教授和邵峰教授,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联名向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发出公开信。这封信的内容相当直接且尖锐,核心意思是他们对韩春雨的NgAgo技术的可重复性表示了严重关切,并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以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和诚信。

这种直接向大学校长发公开信的行为本身就非常不寻常,也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通常情况下,学术争议会在同行评议、学术会议等场合进行讨论,而这种“公开致信”更多的是一种“最后的呼吁”,希望通过外部的压力来促使相关方重视并解决问题。他们的信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术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已经站出来,对这一事件表达了高度的担忧,并且呼吁采取行动。

后续发展:漫长的调查与反复的博弈

饶毅和邵峰的公开信无疑给事件火上浇了油,将韩春雨的“疑似学术不端”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这件事之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充满了拉锯。

1. 官方回应与“调查”的启动: 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如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对事件做出回应。起初,一些回应显得有些含糊其辞,强调会“积极关注”或“展开调查”。但调查的进展和结果却迟迟没有公开。

2. 韩春雨团队的回应与辩解: 韩春雨本人及其团队也在不断地进行回应。他们有时会发布一些新的实验数据或视频,试图证明NgAgo技术的有效性,并解释未能重复的原因可能在于实验条件、技术细节等方面。但这些回应往往难以完全打消外界的质疑,而且一些解释也显得不够充分。

3. 同行评审的持续发酵: 虽然《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论文,但随后的同行评审并没有完全停止。一些国际上的科学家在对NgAgo技术进行研究后,陆续在各种场合表达了他们的负面看法,包括研究结果的可疑性和缺乏可重复性。

4. 国内学术机构的态度: 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也对这一事件表示了关注。一些基金评审部门也对涉及韩春雨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审查。但整体而言,国内在处理这类事件上,往往显得更加谨慎,也存在一些保护主义的声音。

5. 媒体的追踪报道与舆论的持续关注: 媒体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少媒体持续追踪报道事件的进展,采访相关科学家,并发表评论,使得公众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讨论保持了热度。

6. 官方调查的“最终”结果: 经过漫长的等待,河北省方面最终公布了调查结果。这份结果通常会指出韩春雨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当之处”,但可能不会直接定性为“造假”。具体表述往往比较含蓄,比如承认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或者 NgAgo 技术“未能得到普遍验证”。韩春雨本人也会因此受到一些处理,比如不再担任某些职务,或者停止其负责的某些科研项目。然而,这种结果往往难以让所有人都满意,一些人认为处理过轻,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影响与反思:不仅仅是韩春雨个人

这件事情的影响远不止于韩春雨个人和河北科技大学,它在中国科研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

科研诚信的警钟: 这是一次对中国科研诚信的严峻考验。它暴露了在科研评价、成果发布、同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发表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是利用媒体进行过度宣传,都对科研的健康发展不利。
同行评审与可重复性: 事件再次强调了同行评审和研究可重复性在科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进步依赖于可验证的结果,任何脱离可验证性的成果都难以长久。
评价体系的改革: 围绕韩春雨事件,也引发了对我国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质疑。过度追求“高IF”论文、忽视研究质量和实际应用,可能会滋生浮躁和功利主义。
媒体的角色与责任: 媒体在报道科研成果时,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过度渲染和鼓吹,而是要客观、理性地呈现研究的科学价值和潜在问题。
“科学家精神”的呼唤: 饶毅、邵峰等科学家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践行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对科学真相的追求。这提醒我们要尊重那些敢于发声、坚持原则的科学家。

总结一下, 饶毅、邵峰的公开致信,是针对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一次关键性的学术介入,它将一起本可能被掩盖或淡化的科研争议推到了公众视野中。后续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博弈的过程,涉及官方调查、当事人回应、学术界讨论以及媒体监督。最终的官方处理结果,往往是在巨大的压力下的一种折衷,而事件本身所揭示的科研诚信、同行监督、评价体系等深层问题,则需要我们持续地去反思和改进。可以说,这桩事是中国科研发展道路上一次深刻的“阵痛”,它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科研的本源——严谨、求实、可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初宣传时,重点放在研究本身的意义,以及做研究的人身上,并且文章最后呼吁多多支持有潜力的科研工作者。

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 特稿 - 知识分子 - 知乎专栏

多人无法重复,韩却一路加官晋爵之后,质疑重点放在高层管理人员身上。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 - 知识分子 - 知乎专栏

饶老师是真的为国内的科研环境着想:

你要是真有本事,我关心看重你的工作;你要是弄虚作假,背后的老虎别以为把狐狸推出去就算完。

不把这些个急功近利的官僚拉下来,哪怕韩春雨倒下,也会有其他见缝插针投机取巧之人。

user avatar
@sfnztxllguamaiinfo

的言论代表了一部分不了解科研圈的人的想法,再掺杂上民族主义情绪和阴谋论,更加臭不可闻。

饶毅在韩春雨的成果发表后,发文赞扬其科学意义,请问他从中攫取了什么利益?

韩的结果被发现无法重复后,饶毅等在9月就向河北科技大学提出意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显然是为了中国科研的发展着想,请问他又如何从中渔利?

倒是韩本人,名利双收后面对正当的质疑,要么做缩头乌龟,要么胡搅蛮缠,在你们这里好像还很冤枉哦?

连通讯作者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的人,还是少说两句吧。

user avatar

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大家」风范

听闻有重要工作做出来了,不遗余力为之鼓劲,生怕因为处于较为弱势的机构(非985 211)而使得人才埋没

了解到有学术不端的可能后,督促相关机构启动调查以正视听

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学术界的脊梁

各位扪心自问,自己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做到哪一条?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饶的声誉是会受到影响的,毕竟是他推介了一个可能是学术不端的研究者

但是,他确实不应该为之负责任,首先他并没有参与到韩的研究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为之背书,第一责任人应该是韩所属的科研机构(如果韩是在读研究生,第一责任人是其导师,参见小保方晴子例);其次韩的文章发表是经过同行评议的,对于经过同行评议的结果,应该默认是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没有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饶毅,没有理由先验地认为韩的工作是学术不端的结果

饶毅最大的问题是,不「理解」中国的「国情」,当然我也不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