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再次致信中科院并回应张曙光,称其论文与裴钢结果矛盾,第三方重复实验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事件的来龙去脉:饶毅的举报与中科院的介入

1. 饶毅的举报: 饶毅,作为中国著名的生命科学家,以其在科研领域敢于直言和维护科研诚信的立场而闻名。他曾多次公开质疑科研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此次事件中,他主要针对张曙光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教授等职务)在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上的几篇论文提出了质疑。

2. 质疑的核心内容: 饶毅认为,张曙光发表的论文中,其研究结果与另一位科学家裴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早期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矛盾。裴钢教授的研究涉及神经递质受体,其结论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饶毅的核心论点是,如果张曙光的研究是真实且正确的,那么它应该能够解释为何与裴钢等人的结果不符,或者提供有力证据来推翻之前的结论。然而,饶毅认为张曙光的回应和论文中缺乏这样的解释或证据。

3. 中科院的介入: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科研机构,中科院一旦接到实名举报,通常会启动相应的调查程序。虽然具体的调查过程和细节往往不对外公开,但中科院对此类涉及科研诚信的事件负有责任进行核查。

二、 饶毅对张曙光回应的评价与反驳

饶毅再次致信中科院,很大程度上是对中科院对张曙光的回应或处理方式可能存在的某种解读或不满。他在此次信函中,可能对张曙光提出的辩解进行了逐条分析和反驳。

1. 反驳“实验室不存在”的说法: 饶毅强调,科学研究的基石在于可重复性。他可能在信中指出,张曙光声称其研究是基于其团队的实验室完成,并且其“团队”的某些成员也参与了实验。然而,如果张曙光的实验室条件、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关键信息没有得到清晰、公开的展示,甚至其团队成员的实验贡献也存在模糊不清之处,那么这个“实验室”的可信度就会受到质疑。

2. 反驳“其他研究者未能重复”的说法: 一些科学家在面临质疑时,可能会辩称“其他研究者未能重复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条件或方法不对”。饶毅在此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普遍规律,而非特定实验室的“独门秘籍”。如果一项研究结果确实重要且具有普遍意义,那么在合理的条件下,其他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者应该能够重复出类似的结果。反之,如果连作者自己提出的方法也难以被他人重复,或者作者无法证明其方法是不可复制的,那么其结果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3. 强调结果的矛盾性是关键: 饶毅的核心论点始终围绕着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当一项新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结论存在显著矛盾时,新研究就负有更大的举证责任。这种举证责任不仅仅是提供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能够解释这种矛盾的科学机制或证据。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声称“我们做了,我们有数据”,而不能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科学界很难接受这一新的“事实”。

三、 第三方重复实验: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标准

这是饶毅此次致信中强调的重中之重。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触及了科学方法的本质。

1. 什么是“第三方重复实验”?
“第三方”: 指的是与原始研究的作者无关的、独立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这意味着他们不涉及任何可能影响其客观性的利益冲突。
“重复实验”: 指的是按照原始研究发表的论文中所描述的方法、材料和步骤,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和记录结果。
“唯一标准”: 饶毅在这里使用“唯一”一词,强调的是在科学研究的有效性验证过程中,第三方重复实验所具有的最高权威性和决定性作用。

2. 为什么它是“唯一标准”?
科学的本质是可验证性: 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可验证性。任何科学发现都必须接受独立验证。只有当其他独立的研究者能够通过相同的或类似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复出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时,这项发现才会被科学界广泛认可。
排除人为因素和巧合: 原始研究者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可能存在许多难以察觉的潜在因素影响结果,例如未被充分认识的样本污染、特定的实验设备特性、作者的潜在主观偏好、甚至是数据处理中的“选择性”等。第三方重复实验可以最大程度地排除这些人为或偶然因素的影响。
建立科学共识的基础: 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建立在共识之上。第三方重复实验是形成科学共识的基石。当多个独立的研究团队都能够重复某项发现时,这项发现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防止科研造假和错误泛滥: 如果仅仅依靠原始研究者自己的陈述和数据,那么学术不端行为将无从查证。第三方重复实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纠错机制,能够有效地揭露虚假的研究结果,保护科学的纯洁性。

3. 在张曙光事件中的应用: 饶毅的意思是,张曙光声称其研究是真实的,其团队也做了实验。但是,如果张曙光的论文中提出的关键性结论,与裴钢等人的结论存在根本性矛盾,那么最直接、最权威的检验方式,就是邀请或鼓励其他不相关的研究团队,严格按照张曙光的论文描述进行实验,看是否能够重现其声称的“重要发现”。如果其他团队能够重复,那么张曙光的论文才有可能被认可,并需要进一步解释为何与裴钢等人的结果不同。反之,如果大量独立的第三方重复实验都无法重现张曙光的关键结果,那么就极有可能证明张曙光的研究存在问题,甚至是不端行为。

四、 事件的意义与影响

饶毅的再次发声,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事件的追问,更是对整个中国科研环境的一次深刻反思。

1. 维护科研诚信的必要性: 这类事件提醒我们,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中,不能仅仅看发表的期刊级别、论文数量,更要关注其科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可重复性。维护科研诚信是科学生命力的根本保障。
2. 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拷问: 一些评论认为,中国目前在学术评价上存在一些过于强调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的倾向,这可能无形中催生了急功近利的科研现象。饶毅的举动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实质、鼓励科学精神的评价体系。
3. 科学方法的普及与教育: 饶毅强调“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也是在向全社会普及科学方法论。让更多人理解科学的本质在于验证,而不仅仅是“发现”或“创新”。
4. 监督与问责机制的完善: 对于中科院这类科研管理机构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和回应实名举报,如何建立更完善的调查和问责机制,也是此次事件带来的重要议题。一个透明、公正的调查过程,对于维护科研界的公信力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 饶毅再次致信中科院,是对张曙光论文与其之前研究(如裴钢等人的成果)之间矛盾的持续质疑。他通过强调“第三方重复实验”是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标准,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验证性和客观性。他意在推动相关部门对举报进行深入调查,并以此事为契机,呼吁整个中国科研界更加重视科学诚信和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共同维护科学的净土。这既是对个体研究者负责,更是对整个科学事业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未来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篇下来两个core。

你算个蛋,我比你牛逼。

你有本事拿出数据,否则别BB。

虾仁猪心。

饶毅牛逼!

PS:我有个同学也叫饶毅,外号“小批”,真事。

user avatar

一众吃瓜群众是不是顿感吃瓜吃到了铁板一块?

哈哈哈

确实,专业的瓜不好啃。

要从最基本的背景知识说起,那可能需要一篇论文的长度,故现在简单截说


1.GPCRs是个啥?

GPCR中文名位G蛋白偶联受体,G指的是鸟嘌呤核苷酸,RNA的组成单位之一。一般不称G而是G蛋白,因为这类蛋白有个特殊的鸟嘌呤核苷酸结合位点。

GPCRs是GPCR的复数形式,因为仅人体中就至少有超过850多个,自然界中也是广泛存在。GPCRs很重要,因为有30%以上的药物都以其为作用靶点[1],治疗人类疾病,这也从侧面说明GPCRs在人体细胞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GPCRs的另外一个名字是 7-TM receptors[2]。TM是跨膜结构的缩写,不是什么骂人的话。7-TM receptors翻译过来就是,7次跨膜受体。要注意,不是因为它本来就叫 7次跨膜受体 而是因为诸多科学研究人员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的GPCRs都是7次跨膜结构,故而得名。

这也是为什么饶毅教授说7次跨膜结构是学界共识的原因之一。

为了打字方便以下简称GPCRs为小7。

2.那么饶毅教授的打假问题就变成:小7是可以,裴的小5是伪造的,没有小5。

那为啥小7可以,裴的小5不行?

裴的小5其实是突变体,本来是小7的,但是裴发现突变体是小5,而且即使少了两个TM,功能和小7也差别不大。

但是,饶毅教授实验室自己的结果显示,小5就是个残次品,功能和小7差远了。裴做出那样的结果,数据没做假是不可能的。

目前,并没有人重复裴的实验。1999年发表以来,该文章被引用数仅80+,实在与那么火的GPCRs领域不符,也从侧面说明裴的文章业界没多少人信。

这边MIT的张教授说他实验室刚给小5正名了,饶毅教授看了张的论文,立马找到破绽,你这不是证明小5就是个残废吗?

(饶毅教授的回信里有对论文中涉及实验的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3.有人问了,不就7-TM和5-TM,少了两个TM而已,非得争个你死我活,至于吗?你们搞科研的也太无聊了吧!

其实,小7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比如2012年诺贝尔奖就授予了研究小7的两位科学家。如果找到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小7还有小5,那这发现就意义大了。因为裴的文章首次从实验上证实5-TM的GPCR有功能,并预测自然界存在(在其1999年文章摘要中)。


但是,如果自然界没有小5,那证明小5存在的裴,实验数据显然不是自然产生的,图片也不是误用,而是根本就是人为编的数据。

问题是不是就突然严重起来了?

既然是那么严重的问题,那当然还是要验证一下。

科学的问题交给科学去处理,实验的问题交由实验来解决。

至于是:

少了两个TM,就是TMD可以

还是:

少了两个TM,就是TMD的不可以!

等实验结果出来再议。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少了两个TM,还真就TMD的不可以!

(骂人不好,这里就稍微体会一下中英文的精妙之处)

注:TM:transmembrane TMD: transmembrane domain


更新

1999年PNAS论文一作给饶毅回复了
并列举了一些参考文献,具体的实验结果我相信饶毅实验室已经重复过了,至于到底是数据不可靠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期待进一步进展。

不过,最佳解决方案还是那句话:

科学的问题交给科学去处理,实验的问题交由实验来解决。

参考

  1. ^Pharmacogenomics of GPCR Drug Target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7313843?via%3Dihub
  2. ^The Molecule Pages databas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307
user avatar

最近不仅娱乐圈瓜很多,学术圈瓜也多了起来。

裴钢的实验结论迟迟无法被重复,这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饶毅的回信实在太杀人诛心了,嘲讽技能条点满了,给大家列出几条来看看。

我现在非常不清楚:是您想通过出示这些结果来黑裴钢、还是裴钢想通过拉您进来而黑您。但,无论如何,还是谢谢您。以裴钢的智力程度,我可以想象会出这样的状况。而我完全不了解您,就不加评论了。

英文“not honorable”是非常重的对于人格的严厉批评,我目瞪口呆地看到MIT教授行列有您这样的人。

我阅读文献的量,随便不严谨地估计一下,可能超过您的十倍,如果不是百倍。我阅读文献的历史有四十年,我父亲是教授,最早他带我到图书馆看科学期刊。后来我自己养成阅读文献习惯肯定超过35年。但是,您并非GPCR的大专家,我没阅读您的文献不算什么罪恶。

您的文章,发表在iScience,您说是《细胞》的子刊。开个玩笑,我在《自然》(1990)和《细胞》(1999)正刊发论文的时候,我也没有要您读?(希望MIT的教授有点幽默,玩笑毕)。

我知道《细胞》有一个最差的杂志,Cell Reports,接受《细胞》所有正规刊物拒绝的稿件。我在您的邮件之前,确实不知道《细胞》旗下还有iScience。我的孤陋寡闻,我对您抱歉,不知道还有比Cell Reports更低的《细胞》子刊(哦,也许是更高的子刊)。

但是,大家公认,因为现在学术刊物很多,其中还确实有垃圾刊物(这里没有说iScience是)。大家共识是不要求必须读所有刊物的所有文献。而且实际上,如果刊物太新或太不知名,没有引用其文章也情有可原。

我们现在来仔细阅读您作为通讯作者的大作,您不肯标记哪些结果、哪些图重复了凌堃-裴钢,我只好翻来覆去读。

问问你们MIT其他教授,什么是重复,达到什么程度才是严格?不同的基因片段、编码蛋白质有不同,是严格重复吗?我实验室做过完全一样的重复,但限于利益冲突而不能高呼,只能在您逼迫下说说,这就叫严谨。不妨问问你们MIT认识我的诺奖得主或著名教授,我是否严谨。

我们还需要中国科学院道德建设委员会找到合适的第三方,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可惜您不是,您的言行让您丧失了作为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也许是暂时丧失,但您已经不能作为被科学院邀请的第三方,只能作为裴钢一方。如果裴钢认为您是我这方派去黑他的,我坚决否认,我迄今也没有见过您,联系也是第一次,何况还是您来喷我。那您只能作为无公信力的第三方。

希望您经此事件,不要对人直接颐指气使,或至少堂堂正正。例如,前些天贵校陈刚教授受不公平对待,我立即写了一封信,那种口气,不如您现在对我的口气。但愿您不是那种在外国人面前唯唯诺诺、在中国人面前颐指气使的人。MIT的教授告诉我,他们在为督促MIT校长支持陈刚而集体签名。我们《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最近刊登了这封信,您是否签名?如果还没有签,可以赶紧找人签。

顺便提到:您的大作,可能研究质量和水平有限,需要加强。派学生来我实验室做GPCR的功能方面,可能有助于您实验室进步,在功能检测方面进步。
user avatar

如果饶毅说的是真的:“希望您经此事件,不要对人直接颐指气使,或至少堂堂正正。例如,前些天贵校陈刚教授受不公平对待,我立即写了一封信,那种口气,不如您现在对我的口气。但愿您不是那种在外国人面前唯唯诺诺、在中国人面前颐指气使的人。MIT的教授告诉我,他们在为督促MIT校长支持陈刚而集体签名。我们《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最近刊登了这封信,您是否签名?如果还没有签,可以赶紧找人签。”

那么这位张曙光教授真是风骨独特。

也罢,活该!!!

user avatar

杀人诛心,如果说饶毅教授前面还留着面子,这一次就是公开宣战。

实验是检验张曙光pk裴钢对错的唯一标准,不要小瞧这句话,这句话对标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彼时正处于呼唤科学的时代,此情此景下是否又是一个新的期盼。

从呼唤科学到尊重科学到尊重真科学!!

之前的论断中饶毅教授的重点在于举报,近两日来社会舆论和科学界给予饶毅教授很大的压力,迫使饶毅教授做出反击。

此事进展到这样一步,势必会成为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此刻学术界又有谁声援一下饶毅教授!!

无论成败,饶毅教授都不是赢家!甚至无论成败,饶毅教授遭受的损失都不会小。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一个试图变法的人要承担的绝对不小。

已经有多个回答回复了关于饶毅教授最新给出的证据,张曙光的反击站不住脚!!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综合分析理由有两个:

  1. 没有严谨用同样的蛋白质分子
  2. 张博士得出的结论是:“GPCR不需要七重跨膜,五重跨膜时已经具备的部分信号转导的功能”而裴钢院士得出的结论是如下:not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five-TM CCR5 and CXCR4 functioned as normal (正文用的是not significantly altered)chemokine receptors in mediating chemokine-stimulated chemotaxis, Ca2+ influx, and activation of pertussis toxin-sensitive G proteins.

五重跨膜的CCR功能和七重跨膜的一样,没有显著性差异!!

部分和全部功能并不等同!!

更为详细的我们看饶毅教授说的关键点:

在裴钢院士的结论中:10nM的配体作用于五重跨膜CCR5、或五重跨膜CXCR4时,引起的钙内流与全长CCR5、或全长CXCR4一样强。

在张博士的论文中认为:全长(也就是七重跨膜的)CCR5对浓度为25nM和100nM的配体都有反应(可以看到钙内流)。而非七重跨膜的短突变SZ190b,对25nM的配体没有反应,不能介导钙内流。但是SZ190b可以介导对100nM配体的微弱反应,比全长CCR5介导的反应低很多。另外,如果短的SZ190b与全长的CCR5共同表达在细胞里,SZ190b起抑制全长CCR5的作用。CXCR4的非七重跨膜短突变种SZ158a,既不能介导对25nM配体的反应,也不能介导对100nM配体的反应

此文带给我个人的冲击是极大的,很多事情是不为人知的,也是让人疑惑不解的。

而此刻,饶毅教授没有煽动情绪,而是将所有人的目光着眼于事件本身。

实验是检验张曙光pk裴钢对错的唯一标准!!!如若错了,饶毅不会让大家失望

写至此,我差点抑制不住流泪,我就算豁出去不在科研领域走了,就算把我劝退学了我也要支持!!

user avatar

饶老师牛逼,神级操作,逆转翻盘。

饶老师思辨反击很犀利,一条一条怼回去,张我个人估计是裴钢利益团队推出来打饶毅脸的,而饶却从张的大作中抓出了张论文结果和裴钢论文结果的矛盾点,抓住对手的错误借力打力,这样谁还敢说饶毅的举报没有证据?目前两篇论文结果不一致,谁对谁错?

附上上一条我的回答,对两篇论文的引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zhihu.com/question/4406

user avatar

最新进展:裴钢论文作者凌堃、王平、赵简给饶毅教授回复了!

从发件箱判断,这篇回复的撰写者应该就是裴钢教授论文一作、现任梅奥医学中心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的凌堃本人。

凌堃是谁?

在上一篇给道德建设委员会和张曙光的回复中,饶毅这样写道:被举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文姓名为凌堃,所以这篇论文简称应该为“凌堃-裴钢”。


此次,凌堃等人在回复中建议饶毅提供重复「凌堃-裴钢」论文的实验记录,以及其他未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研究组的联系方式。

1. 您多次提到您的团队无法重复出类似的结果,能否请您安排做这项实验的学生和/或技术员提供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记录及相关结果,我们可以帮助具体分析一下,一起来寻找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
2. 您还提到您了解到还有几个研究组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请您提供他们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我们也会和她们进行直接的讨论。

此外,还有两个请求:希望饶毅配合调查组工作提供材料,并主动建议声量较大的自媒体账号发布此回复。(「同时我们也会在知乎上传此信原文,供关心此事的大众参考」,所以凌堃本人在知乎应该算是独家回应了?)

1.中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还在不断完善,相信您也有此愿望。科技部专家组、中科院专家组、以及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的工作组都曾经不止一次的联系过您,还恳请您对专家组和工作组的工作予以积极配合,提供佐证您对该项研究质疑的支持材料。
2. 由于我们一直专注科研工作,对自媒体运营毫无经验,没有精力和时间经营并拥有像您的“知识分子”“饶议科学”这样有影响力的发声平台。因此希望能够借助您的这些自媒体平台,将此信原文公之于众。同时我们也会在知乎上传此信原文,供关心此事的大众参考。

注意到, @知识分子 也已经刊发了这篇回复,其中,邮件截图中,还留有知乎水印。由此可以判断,知识分子的信源,与知乎文章发布者 @kingboxer 为同一人。

凌堃等人的回复中未直接提及目前事件中的另一个焦点,MIT 张曙光。

user avatar

一开始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对李红良进行学术打假时,我是不高兴的。我认为,这是学术圈内的事情,在学术圈内举报就行了,会有专业的人士去处理的,没必要占用公共资源。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饶老师要占用公共资源了。我当初还是过于理想主义了。如果国内学术举报真的有用,饶老师也不会愿意这样去占用公共资源的吧。

user avatar

不同的人做了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就像打两次篮球赛得分不一样,跑两次一百米时间不一样,这非常正常,绝非异常。

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庄周却说一死生齐彭殇,白马和黑马既可以说是同一种事物,也可以说是不同种类的事物,实际上没有谁对谁错,都是对的,只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一样,粒度不同,按数学术语就是定义了不同的等价关系,就有不同的等价类划分。

张曙光老师要是说实验结果是一样的,那就说一下具体什么地方一样,其他地方可能不同,才算严谨。饶毅老师要是说实验结果是不一样的,那就给出“不一样”的合理判别标准,例如两个温度计测到的体温分别是36.9度和36.8度,就不能说温度计有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饶你不得,

毅然对撼。

曙色暗淡,

光明在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最近饶毅教授再次发文,标题是“站队轻如风,学术稳如山”,这篇文章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核心观点以及饶毅教授通常的行文风格和关注点。文章的背景与饶毅的“人设”首先,需要了解饶毅教授的公众形象和过往经历。饶毅教授在科学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敢于直言.............
  • 回答
    饶毅教授再次提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并拿其“宿敌”王晓东教授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作为对比,声称后者“就不这样”。这番言论在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公众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产生了疑问。要理解饶毅的观点,首先需要明.............
  • 回答
    围绕饶毅对蒲慕明的批评,这无疑是中国科学界近期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并尝试还原事件的脉络和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事件的背景与焦点:首先,饶毅对蒲慕明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观察到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核心的指控主要集中在“言行不一”和“前后矛盾”上。具体来.............
  • 回答
    王毅外长关于中美关系和民主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非常直接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核心论点:民主的多样性和排他性王毅外长用“民主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一个味道”这句话,最核心的意图在于强调民主的普适性是有限度的,各国在实践民主时应该有自己.............
  • 回答
    王毅外长在与日本外相的会谈中,抛出了“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多重维度,值得我们仔细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日这样有着复杂历史纠葛的国家,每一次高层对话都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