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发的新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

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和张力。

“以德报怨”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出自《论语》。它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即用恩德去回报仇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难以实现的道德要求,甚至有人会质疑其可行性和是否会助长弱者的退让和迁就。饶毅先生将这个成语用在方舟子身上,而且是作为一种“劝诫”,这立刻就勾勒出一种不寻常的语境。

“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饶毅先生对当前某些现象的不满。这里的“歪曲毒瘤”显然是指一种不良的、具有破坏性的现象。结合方舟子过往的活动,很容易联想到他以打假和批判闻名,尤其是在科学和学术领域。饶毅先生在这里似乎是在暗示,方舟子的某些言行,或者说他参与的某些讨论,可能正在无意中助长了某种“歪曲”或“毒瘤”,并且这种助长是有“堕入”的意味,表明这是一种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负面趋势。

“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这是文章中最具话题性,也最令人费解的一点。这里的“回点子”可以理解为提供建议、出主意,甚至是帮助。而“助其孩子升学”,则直接指向了个人家庭事务。将一个在公众领域极具争议的人物,和一个与科学研究本身看似无关的个人家庭事务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叙事张力。这似乎是饶毅先生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某种意图。

从这篇文章的基调来看,饶毅先生似乎是在用一种“苦口婆心”或者说“规劝”的姿态来对待方舟子。他并没有选择直接的指责或对抗,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平和”但同时又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饶毅先生为何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以这样的方式来发声?这背后可能的原因需要结合两人过往的关系以及当前科学界的一些背景来理解。

首先,饶毅和方舟子都曾是科学界备受关注的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和关注点有所不同。方舟子以其锐利的打假风格,在揭露学术不端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因此树立了不少敌人,树立了不少批评者。而饶毅则更多地以科学家本人的身份,对科学研究的现状、科学精神的弘扬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发表意见,其言论通常更具深度和思想性。两人在一些公共事件上可能存在交集或不同的立场。

其次,这篇文章的核心可能并非仅仅是针对方舟子的个人行为,而是借此来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在公共讨论中保持理性?如何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和网络暴力?如何让科学讨论回归到科学本身,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扰?“歪曲毒瘤”可能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泛指在公共领域,特别是与科学相关讨论中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

至于“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这一点,这更像是一种“激将法”或者一种非常规的“点醒”。饶毅先生可能是在暗示,方舟子可以将他一部分精力、智慧和影响力,从他一贯的“战斗”模式中转移出来,用在更有建设性、更积极的方面,例如关注个人家庭的幸福,或者将他的能力用在能够产生积极社会效应的事情上。这是一种将抽象的批评落到具体生活层面的尝试,也可能是一种反讽,即“即使是方舟子,也有需要‘点子’的时候”,暗示他在某些方面也并非无懈可击。

从另一个角度看,饶毅先生在此时提及“孩子升学”,也可能是在试图拉近与方舟子的距离,或者说是在用一种“人情味”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希望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毕竟,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在这种层面上寻求共鸣,或许是饶毅先生希望能够触动方舟子内心深处的一个点。

然而,这篇文章的表述方式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读。将个人的升学问题与公共领域的是非曲直放在一起,可能会被解读为“以私事挟公义”,或者显得不够严肃。但饶毅先生的风格本身就常常打破常规,他的言论往往带有其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饶毅先生这篇文章,我理解为他是在借用一个极具个人化的、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例子,来表达他对当前公共讨论,特别是与科学相关的讨论领域中存在的某些“歪曲”和“毒瘤”现象的担忧,并希望方舟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将精力引导到更有建设性的方向。这其中既有对科学精神的呼唤,也有对公共舆论生态的审视,同时还包含了一种非常个人化和策略性的劝诫。这篇文章的价值,可能更多地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针对方舟子个人。它提醒我们,在任何的公共讨论中,都应该保持理性和建设性,避免让讨论走向极端或被不健康的因素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包装自己孩子送藤校无可厚非,换成我有这个条件和机会也这么干,这个确实不算人品问题。

因为这就是美国的高考规则,就像国内的省际高考移民,只要你能合法合规的办了,就是你本事。

这些规则,早早就挂在那里,人尽皆知。非要说有问题的也是规则制定的问题,不能说是规则赢家的问题。

但是赢在规则的人应该心里有数,不要真以为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

心里一套嘴上一套才是人品问题。

user avatar

当初饶教授骂武汉病毒所的王延轶的时候,直接写信给王延轶的老公写信,一口一个“您夫人”,现在人们质疑到他老婆身上,却又说什么“学术独立”“女性独立”“不能因为要批判男性而牵涉女性,也不能对女性而追究男性”。

当年骂王延轶的时候,历数三大罪状:“专业不符”“水平差”“年资低”。饶教授家千金水平差不差我们倒也不敢说,但是一个即将去耶鲁读文学的高中生去美国顶尖的实验室里发顶刊,“专业不符”和“年资低”算是肯定的了。或许人家女儿就是女版谢尔顿吧,高中水平搞些业余爱好也能比名校博士生强。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我看了看,觉得饶毅教授也不容易,我是愿意替他说两句。

显然海归派目前树立了两个敌人,怕被抢资源的本土派,以及仇视他们回去的移民派,不同的模型立场看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同。

民族主义视角很容易会和国内学阀站在一起批斗海归派和移民派,国际主义视角又难免和移民派站在一起批判本土派和海归派。

里外不是人就是他们的现状,怎么统战他们还需要时间。

我的观点我的这个回答里写了,你说他们是精英主义没错,但在统战角度下要分清楚主次矛盾。

什么是主要矛盾?是官僚,是学阀,是吃租寻租的反动力量。就算精英也是要劳动的,在吃租地主面前,剥削的资本家也是先进,这就是新民主主义。

对于大众来说精英和权力差别是什么,饶毅的意思很清楚,所谓教育是利用自身的劳动贡献。比如他有钱就是想要给孩子报补习班,他为国家做了科技贡献理性获得相应特权报酬。他认为这是按劳分配和赏罚分明,自由主义的效率最大化。

他反对的是那种没有能力没有本事没有贡献,只是因为有权力就寻租获取不应该属于的报酬和特权。

对我们来说不管是精英,还是地主,只要是超额报酬都不行,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必须平均化。

可问题是是否要因为机会均等而强制打压有额外资源的人,如果打压会不会逼他们离开。

我也没有明确答案,我还是那个看法,要分清主次矛盾。知道我们的敌人是谁,谁是可以团结的对象,情绪用事四面树敌随便站队只是会被利用的猴子。

user avatar

饶毅搞成这个样子,有其必然性。

方舟子在2008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施一公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涉嫌造假,你看看施一公是怎么处理的?

中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多少年如一日扮演学二代加分赛事,整个学术界受益人群海了去了,你看有几个人搞得像饶毅这样一身腥呢?

饶毅为典型的一批人在21世纪头那给许多人以幻觉的十年选择回国,就注定了今天的境地。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至今有的小资产阶级还总做“达则兼济天下”的什么都想要的梦,以为凭体面的身份,可以通过发声和表态改造社会,实现个人发展和精神追求上的双重成就。对不起,千百年来都没有过那种现实。

我看饶毅还是别管别人女儿升学了,认真考虑一下学颜老师去一个是非少的地方搞科研才是正经。中国科学界,来过了体验了扑腾了,够了。

饶毅惹上这个事儿的背后的发展脉络就非常值得玩味,这个事儿一开始本质上是当今社会海归群体与本土成长群体之间愈演愈烈的观念和利益矛盾;饶毅跳进去给海归人士缓颊,结果因为讲了美国好话,碰了反美和制度自信两条舆论高压线;方舟子则是和饶毅有多年积怨,顺便狠揣一脚;最后发酵在网络上又卡到阶级矛盾的敏感神经。这是连锁反应,环环相扣。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今社会矛盾之深之广泛已然是一个火药桶,表面上天天如你所愿,其实很多人心里憋怨。但凡脑子别发热,现在撤还来得及。

user avatar

饶毅一下子得罪了众多的农村群众,农村在他眼里就是没有知识没有财富没有文化,受苦受难的地方,说出这种极具歧视色彩的话,就是自绝于人民。

--------------------------

搬运方舟子的回复,可见饶某言行不一,前后说话不一致,双标不是一次两次了



user avatar

两个小丑互打而已。

饶原来还算半个正面人物,起码为打假做出了贡献。后来秀孩子学历(其实是靠小时候的所谓科研成果升学),发表一些极端言论(诸如“美国体育生随便就可以上名校”),盲目人身攻击(诸如这篇文章批评方舟子“是社会的毒瘤“,对方舟子的质疑撒泼耍赖,说方舟子质疑前妻学术人品是“对女性不尊重”??),人设越来越走低。

方舟子好多年前还能勉强算个正面人物,打假还有转基因的事,也算有点贡献。但是后来经常发表反对国家政策的反动言论,而且非常低智(譬如说中国政府不应该管控疫情、民众不应该带口罩)。现在已经沦为纯纯的卖国+低级+乱咬人。

饶方二人,一个是海归优越派,一个是境外叛国派,前者是在中美两边倒,最终归化,后者是纯纯的叛国。打架的根本理由,就是两个人的优越感互相被对方破坏,都在比谁更懂美国,谁更懂学术。他们有很多相同点:

(1)瞧不起国内的所谓“学阀”,对美国制度推崇至深,是崇洋媚外的两个小丑。

(2)发的文章经常充满恶臭。饶教授的大家都读到了,基本就是小学生骂街,完全没有教授风采,还有脸说自己“以德报怨”。方舟子的文章经常用极端的个例添油加醋抨击中国的政策,恶臭无比。

(3)原来还算是学者,讨论问题还算具体,对科学有贡献。后面就转做了小丑,面具一旦带上就摘不下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