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最新发文《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

回答
饶毅教授这篇题为《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文章,可以说是近期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事件。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文章的直接背景与核心议题:

首先,文章的直接导火索是复旦大学近期处理“论文博士”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复旦大学一位学者被爆出其博士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学校的初步回应被一些人认为是在“打太极”、“回避问题”,甚至是在为涉事者寻找“遁词”。饶毅教授恰恰是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的学者代表,他一直以来都以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著称。

因此,文章的核心议题就是: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后,高校应该如何处理?是选择息事宁人,还是应该拿出更公开、更公正、更有担当的处理办法? 饶毅教授的这篇文章,正是对复旦处理方式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更“妥当”的解决办法。

饶毅教授的论证逻辑与观点:

1. 对“遁词”的批判: 饶毅教授的文章开篇就直指问题的核心——复旦的官方回应存在“遁词”。他认为,无论是“对不起,我们不能透露具体情况”这样的理由,还是强调“程序正义”却不公布实际程序或结果,都属于试图回避责任、淡化问题的表现。他强调,在学术不端面前,透明度和公开性是至关重要的,回避只会让信任崩塌。

2. 学术诚信是底线: 饶毅教授反复强调学术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他认为,如果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严肃处理,不仅会损害涉事学者的声誉,更会玷污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声誉,对其他辛勤治学的学子造成不公。这种“姑息”的态度,长远来看是对学术的“伤害”。

3. “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探讨: 这是文章的建设性部分。饶毅教授并不是纯粹的批评者,他也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他提出了一些更妥当的解决办法,虽然文章没有一一列举非常具体的“模板”,但其精神内核是:
公开透明: 调查过程和结果应该尽可能公开,让公众了解真相。
明确责任: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查明责任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这可能包括撤销学位、取消导师资格、警告处分等。
程序公正: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存在程序瑕疵,更应该公开承认并改进,而不是以此为借口不作为。
反思与改进: 高校应该借此机会反思自身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

4. 对复旦大学的期望与呼吁: 饶毅教授虽然严厉批评,但其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复旦大学变得更好。他希望复旦能展现出应有的勇气和担当,承认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他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大学,应该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成长。

文章的深层影响与讨论点:

1. 对学术界的敲响警钟: 饶毅教授的文章不仅仅是对复旦事件的评论,更是对整个中国学术界现状的一次“诊断”。学术不端、官僚主义、回避问题等现象,在学术界并非个案。这篇文章再次提醒了所有学术机构和从业者,学术诚信的底线不容触碰。

2. 公众对学术公正的期待: 这类事件的发生,也反映了公众对于学术界公正性和透明度的强烈期待。当学术权威被质疑时,公众希望得到一个令他们信服的解释和处理。饶毅教授的发言,满足了这种“说真话”、“追究责任”的公众心理。

3. 关于“程序正义”的辩论: 在某些情况下,高校的回应会强调“正在走程序”或“不便透露程序细节”。饶毅教授对此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程序不应成为“遁词”。如何在程序保障和信息公开之间取得平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程序本身也需要透明,否则容易被误解为逃避责任的工具。

4. “勇者”的担当: 饶毅教授的言论方式,也代表了一部分学者对于学术环境的责任感。他们愿意冒着可能被孤立、被攻击的风险,去发出不同的声音,推动改革。这种“勇者”的精神,对于改善学术生态至关重要。

如何看待这篇文章?

我认为,看待饶毅教授的这篇文章,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它是一种有力的监督和批评: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像饶毅这样的学者发声,能够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迫使相关机构正视问题。
它代表了一种对学术理想的坚守: 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学术纯洁性和公正性的极度珍视,这是他对学术事业负责任的表现。
它引发了关于“如何更好”的建设性讨论: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饶毅教授提出的“更妥当的解决办法”,是值得所有高校思考的方向。
但也需要审慎看待: 尽管饶毅教授的批评有其道理,但作为局外人,我们很难完全了解事件的全部细节。同时,个别学者的观点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重要的是,如何在接受这种监督和批评的同时,也保证相关的调查和处理能够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地进行。

总而言之,饶毅教授的这篇发文,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对学术界潜在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有力呼吁。它不仅仅是在“指责”复旦大学,更是在为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贡献他的思考和力量。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声音,也应该在其中找到共鸣,共同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术环境更加健康、公正和透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文宏的事,可以说把很多现实矛盾暴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饶毅的发文,既可以说是正本清源,也可以说是把水搅浑,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了。

这件事最吊诡的现状在于,处理或不处理张文宏,都不是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处理的话,相当于放任追查历史这种圈内互害,更有因言获罪的嫌疑。不处理的话,似乎又与学术规范有所不符。结果在饶毅的《原则》之下,就自然导出了“撤销学位,保留职务”这样一个颇为神奇且不现实的结论。

在这样一个极其两难的抉择中,我个人还是偏向于不处理,即对现状满意的。基于的呢,是一个大的认知:政治环境的清澈要大于科研环境的健康。如果因为处理某个科学家学术上的瑕疵,客观上却导致了一个专家不敢说真话,说实话,凭本心说话的环境,那于国于民绝对都是坏事。

虽然我估计张文宏从此之后多半会噤声了,但是对于不处理他的结论,我可以给一个60%的支持票。

user avatar

可以理解,但他的建议没有可行性。

一个规则可以执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能选择性执法。换句话说,应该让规则本身产生威慑,而不能把「是否执行这个规则」作为威慑的来源。

打个比方,我国道路交通法早就规定了电动车超过20km/h就视为机动车,但没几个人把这条法律当回事。后果便是,被抓是非常偶尔、不管才是常态,没有人会对这条法律产生敬畏。谁因为无证骑个超规电动车被抓只会觉得自己倒霉,而不是认识到自己违法。

二三十年以前的论文,完全合乎学术规范的确实凤毛麟角。如果只抓张一个,我不觉得谁会觉得这是严肃了学风,只会觉得他是个倒霉蛋,以后我得小心别被枪打出头鸟。

而如果以前的论文全抓呢?

那学术圈就不剩几个活人了……没任何学校会同意这么干。

user avatar

很难想象一个从事科研工作还受过多年教育的人,会天真到如此地步。他居然指望说复旦大学宣布取消学位,但是华山医院宣布保留所有职位和抗疫的成绩。现在的人都已经天真到这个地步了吗?真的是天真。

为什么有人会翻起别人20年前的论文,这很明显就是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的观念之争的延续,别人就是把这个作为打击你的工具,这几乎已经不是阴谋,这就是一种阳谋。这个阳谋的核心就是借学术之争打击你,借历史瑕疵打击现在的你。所以这根本就不存在很多天真的人口中的所谓一码归一码不可混为一谈,挑起这个事的人从开始就为了把这两个事混为一谈。

按文章里说的复旦大学宣布取消学位,但是华山医院宣布保留所有职务,那么华山医院任命一个专家型的领导,他连基本的学位都没有拿到,那不是更说不通吗?挑起这个事情的人,知道你们这些天真的人是非常坚持原则的,因此他坚信一旦学位被取消,后续的所有东西也会一抹到底,因为这个环节中的其他人跟你一样坚持原则(凭什么你复旦大学坚持原则取消了学位,而让我华山医院承担着学位被取消,但职务要保留了这个风口浪尖?好人都让你做了,挨骂的事儿都让我来干?)你不能容忍论文造假,眼里容不得沙子,那人家也不能容忍一个学位都没有拿到的人,成为我们这个医院的专家领导呢,那么多被他管着的人,都是拿着博士学位的人怎么服气怎么服众呢?

所以再说一遍,根本就不存在文章里说的那种天真的景象。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你如果支持张教授,那就是从根上的支持,就是学校现在做的。另外一条就是一抹到底,没有什么既要承认抄袭学术不端同时保留现在的一切这种莫名其妙的逻辑。到那个时候会有更多人跳出来说,既然已经承认了学术不端,凭什么保留现在的一切?那个时候你更无言以对。

眼前这幅景象看起来非常眼熟,一方面他像是半年多以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帮人抬着政治正确的条条框框,去指挥着抗议,干扰着专家的正确决策。同时看起来更加熟悉的是几百年前那个守卫北京的于谦,再往前一点,岳飞。我承认这个帽子有点大,我只不过打个比方,但逻辑就是一样的,当大兵压境的时候,有一个将领率众拼死抵抗,刚刚有了起色对方说这个将领二十年钱有点瑕疵。然后你就把这个将领打掉,然后呢?这种行为有个学名叫做自毁长城。

所以不要把这个事件简单的看成一个学术上的讨论,这就是一个政治斗争。别人把匕首已经藏在书本里面了,别以为人家就是为了跟你讨论书本上哪个字有没有写错的问题,人家真正要的是趁你端着书看的时候,把刀掏出来。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立场坚定的支持母校复旦,也支持张教授。毕竟历史的问题只能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评价,当年没有查重制度,当年也没有什么3%的这种要求。既然学校都已经认同,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要拿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孙中山没有提出三个代表不是他不合格,陈胜,吴广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也不属于他们的狭隘。唯物主义史观好嘛?历史的问题,放在历史环境中评价,而不是拿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上的人和事,真不知道一些号称做科研的人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基础观念都不懂。

这根本就不是咬文嚼字书生气的时候。很多人说如果容忍了这种行为,那真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那我想说,如果因为这种行为而寒了人的心,那更是中国的悲哀,不光是学术界。

user avatar

我能理解饶毅先生的喟叹。但是很显然,饶毅先生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

第一,就事论事,如果我们翻开2010年之前的中国的学术期刊,我们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规范。是的,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不规范。

那么什么是规范?

规范首先是一整套规制制度。这一整套规制制度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步一步逐渐完善出来的。

如果按照今天的学术规范来,整个19世纪的所有自称“学术”的东西,都必然不符合2021年通行的“学术规范”。

怎么办?按今天的标准,我们可以把1890年前之前的博士,至少撤销90%。

所以,饶毅先生的第一个错误是静止的、片面的看待问题了。这是一种刻舟求剑的态度。

“法不溯及既往”是法律也好,纪律也好,总之是一切惩罚性措施要做判断时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果2000年的学术规范要求和今天的一模一样。那么自然可以按照这个一模一样的要求来进行处理。如果不一样,那么只能遵循2000年通行的规则,而不是今天的。

第一点确实会令绝大部分读者以为我已经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了定性。但可惜的是,我并没有。无论明示还是暗示。我都没有对其定性。并且,也没有任何倾向性的看法。因为,第一点的逻辑适用于所有的可能情况。

换句话讲,第一点,完全是一个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而不涉及对具体的行为的定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读懂这第一点。所以,我再次强调一下。

第二,饶毅先生第二个问题在于一项拟议中的处罚措施,即使在“法不溯及既往”标准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法不责众”原则。

是的,没错。“法不责众”确实是一种法律原则。当然了,这一原则主要讲的是立法原则,但是从“责”字可以看出,在执法和司法时,要把握住一个平衡性的问题。

当一项制度会导致群体无恶意、无串通的违反,那么这项制度或者法律,一定存在缺陷。当法律存在缺陷,或者因为立法不完善而存在漏洞而众人又相继违反时,那么立法者就必须考虑修改法律(制度)或者完善法律(制度),以避免众人的无意识的违反。

同时,当上述事实成为既定事实的时候,在执法和司法(处理)时,又要避免“抓倒霉蛋”。

最近的丰城教师被行政拘留这件事儿,抛开本身的行政执法是否合理之外,还存在另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这个人以这个言论应该被行政拘留十五天,那么其他一切类似言论的行为人如果没有因此受到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那么这个处罚在法律条文本身之外,依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不公平之处。

同理,饶毅先生所评论的这件事儿,同样有这方面的情况。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之外,如果处理了当事人,而不去处理其他所有有着类似问题的人,那么很显然,对当事人来说是显失公平的。

而如果全部处理的话,又存在一个法不责众还是法应责众的问题。很显然,饶毅先生过于简单的评估了这个第二点。

第三,饶毅先生过于天真的估计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提出既撤销学位、又保留工作、又保留职责的建议。

实际上,这个建议毫无可行性。

具体的说,当事人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的入职、职称晋升和所有的项目申请,所有的步骤都建立在他获得博士学位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没有博士学位,那么他就不能有现在的这份工作。没有博士学位,他就无法进行职称定,没有博士学位与因为博士学位作为前置条件的职称,他就拿不到他从业以来的所有的科研项目。

现在,博士学位已撤销。那么对于之后的所有的工作、职称和项目怎么处理?

保留?他没有了博士学位啊。

那么有人学历造假,有人冒名顶替高考,冒名顶替考研,考公,被发现之后,把TA学历撤销就好了,TA继续干现在的工作,享受现在的待遇。凭什么当事人可以,这些人不可以呢?

不保留。嗯,很好。一撸到底。以后安安静静做个科研个体户和网红。也不错。但是,这样一来,不正好就中了举报集团的下怀了嘛。

很多事情对只要开了一个头,对这个人来说,处罚只能越来越厉害,因为“开头”就有罪。无论是晁错还是年羹尧,只要皇帝松口说他错了,那么错就必然变成嘴,罚俸就得变成革职,革职就得变成杀头。因为“开头”你已经就有罪了。

饶毅先生没有充分的对这件事的“整人”的性质做出全面的判断。

过于天真的“对事不对人”,甚至是,过于天真的(片面的)只看到整个事情的一个侧面了。

关于第三点,我也多说两句。

我第一句开宗明义,就已经写了,“我能理解饶毅先生的喟叹”。同时,我也能理解相当多的网友的留言。

但是,我之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挑战在社会中的“绝对主义”,说的具体点,在这件事上,包括饶毅先生在内的很多知识分子都认为——学术规范神圣不可侵犯,学术规范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都具有第一优先原则。任何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都必须惩治。

我只能说,上述观点只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适用。而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适用”。

不能理解上句话的人,都是潜在的或者是现行的教条主义者。

不能理解上上句话的人,都潜在的或者是现在的不能真正的实事求是。

为什么?很简单。所有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科学研究”中。

“一码归一码”原则,在这件事情上,就容易陷入片面的看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泥沼之中。

我举两个例子,在特殊的十年里,半数以上的批斗都是有事实根据的。所谓“整人”,在今天的中国,在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或者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人眼里,“整人”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其实大错特错。那个年代,不仅现行动辄得咎,还会深挖黑历史,要通过一两件确凿无疑的事情彻底把人批倒批臭。

如果我们本着“表面的实事求是”,我们秉持着“一码归一码”,依然会复现当年的历史。

第二个例子就是明朝中后期东林党和宦官集团,皇帝与清流之间的长久的权争。

这些权争的特点依然是大家都在寻找“确凿的犯了错误的事实”,然后对对其吹毛求疵,无限上纲上线,要求一码归一码,要求严查严办。

这样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看起来言官也好,革命群众也罢,都是在为“风气清朗”而执着坚持,都是为了“正义”而斗争。都是为了原则而坚持。

但是呢?“一码归一码”是真的“实事求是”吗?

他求的那个“是”,到底是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是”呢?

功利主义是不是对抗上述两个例子的一种方法呢?

我是认为,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极端。“一码归一码”,“科学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占据第一位原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当然是打着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牌子和稀泥。

其实除去以上三点,多多少少,饶毅先生通过评论,还是体现出了那么一点点“西方中心主义”。

我们知道,现在的科学学术规范,几乎全部来自于西方的科学界。如果第一点所说,这套标准本身是不断完善的。同时,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相对最好的对科学研究的一种规范。但是,这是“相对的最好”,而不是“绝对的最好”。

规范本身不是科学,规范本身是科学的助产士。

如果我们将规范本身当做科学本身,这是另一种教条主义。

当然,我不是科学民族主义者。不是说我们要全盘否定“西方标准”,以“东方标准”取而代之。

但是,我们不谈自然科学,如果我们谈社会科学或者人文学科的话,确实在学术界,主流的规范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那么在自然科学领域,在学术规范上就完全没有“西方中心主义”呢?

我不清楚,但是我也不敢打包票,说完全没有。

如果在“规范”的问题上,可以引起一场高质量的科学哲学的大讨论。我觉得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最后另外还有一点是,很多网友认为,如果开了这个口子,那么以后照样有人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合理的因素”而学术不端。

我觉得这种想法有合理的成分,但是略微一厢情愿了。

至少从2010年之后,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日趋规范。博士群体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以及学术道德与规范,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再有学术不端,一个是再也没有“法不溯及既往”的保护,另一个是从整体上看,这些行为已经越来越是个别。

从惩处当事人可以推出今后的学术不端要严惩,好像也不对。因为这个结果的原因不对。

从不惩处当事人可以推出今后的学术不端都不会严惩。这就更不对了。

我们发现,两个命题中的前后件,都构不成因果联系。

所以,很多网友的过度推论,意义不大。特此指出。


很显然,评论区的各位,有一部分无意于我第一点之后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无法理解,或者认为不重要)。

同时,这部分朋友,也没有真正理解我说的第一点。赖我,表达的还是不够简单。

我再清楚的(可能是并不简单化的)解释一下第一点:

我说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实际上在本回答中,包括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程序正义方面的。即不管事实本身如何,在处罚行为拟议过程中,应该根据行为发生当时的制度来规制。当时的制度没有,大可以批评当时制度不完善,但是同样不应该进行处罚。

第二层是观念层面的。即一谈到这件事,在语言的叙述过程中,所采用的“抄袭”一词的概念,依然是今天的,而不是当时的。

有人提出,“别说没用的,这种抄袭,就是放在100年前,也是抄袭”。看起来这种说法也没毛病。但是很可能,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你说的抄袭,和他们所处时代所理解的抄袭是一个意思。

比如回到历史的现场,而不是历史叙述中,2000年的博士生,对于文献综述的理解认识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灰色地带的认识到底是什么样子?

还有人提出,即使在2000年,这样也应该被视为抄袭。这可能是对的。或者说,这确实是一种事实。但是,这种事实,并不能在我刚才说的第一层,也就是程序正义这方面有任何作用。

我在第一点中所体现的第二层,实际上就是本回答最后部分的诘问。


另外,好像这个回答,第一,我没有在事实问题上做定性诠释吧?第二,我并没有对当事人做出任何评价吧?整个回答的核心是“饶毅先生把这件事看得过于简单了”,对吧?

留言区的各位,你们是不是也同饶毅先生一样呢?


万万没想到,真的是有非常多的人,几乎是完全不理解什么叫“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我是真的没想到。

真的,没想到。


其实不想再说了。但是我还是觉得理工科的知识分子确实想的还是太简单了。索性贴一个匿名答主的回答。以飨网友。这篇回答写的算是比较晦涩的。但是核心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有的时候,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动因,永远都是一个钱字。不是三万五万,也不是三五百万。如果动的是几万亿的钱。涉及一个广泛的,甚至之间没有联系的利益集团。就很耐人寻味了。

user avatar

饶毅的建议没问题,但是没用。如果要收回张文宏的学位可以。先把图片误用那帮人处理了。否则,规则都是针对老实人制定的,国内还玩不玩了?

张的论文确实有问题,但是平心而论,恶劣程度远低于图片误用。图片误用处理不了,处理了张,对于医学生物界好像也没啥好处,反正到最后就是屁股最大。

user avatar

之前“图片误用”事件后,我是非常支持饶毅教授的。但这次“写作不规范”事件发生后,我对之前的观点有了变化。

简单说一下结论:希望教育部出台一次大赦,多少年前的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按某标准处理-比如重复率可以超过10%。但在此之后仍然发生,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处理。对于某个年之后的学术不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核心是:法不责众+承认现实。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user avatar

别讲了,别讲了.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这篇题为《复旦的学位:遁词之外,有没有更妥当的解决办法》的文章,可以说是近期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事件。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文章的直接背景与核心议题:首先,文章的直接导火索是复旦大学近期处理“论文博士”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复旦大学一位.............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的最新回复,题为“树欲静而风不止”,针对的是他与裴钢团队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的持续争论,特别是涉及裴钢学生凌堃的反驳。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即饶毅作为一名在科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以及与“学阀”现象的斗争。以下是对饶毅最新回复的详细解读,包括其核心.............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饶毅,国内生物学界的响当当人物,脾气也出了名的直。这次他又跟裴钢杠上了,而且这回是给裴钢的学生凌堃发了公开信。这事儿一出来,那叫一个轰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咱就说饶毅这回的回应,用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话说得,那意思是说,我本来想消停了,但这风是没完没了地吹,我没办法,只.............
  • 回答
    饶毅教授关于“图片误用在中国是否会被除名”的最新文章,可以说是他对学术界和科研伦理问题一贯的关注和深刻剖析的延续。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实际,但也极易被忽视的学术诚信环节:图片的正确使用与引用。文章核心论点与关注点:饶毅教授在这篇文章里,重点聚焦于学术研究中“图片误用”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其在中国科研环.............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最近杨毅老师在节目里抛出了一个观点,说杜兰特是过去三十年(大概从90年代初算起)最强的得分手。这个说法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毕竟“最强”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而且篮球界关于历史最佳得分手的讨论,从乔丹、科比到詹姆斯,一直都没停歇过。那么,杨毅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再谈朱易事件:归化顺序与学术“家族化”的讨论饶毅教授再次就花滑运动员朱易及其父亲朱松纯教授撰文,将焦点引向了“归化”与“学术家族化”这两个敏感话题。这次的言论,在继承了他以往对科学界和人才引进政策一贯的批判性思维之外,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饶毅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
  • 回答
    饶毅和施一公,作为中国当代科学界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术声望都令人瞩目。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他们的人生道路时,会发现两者在选择、经历、以及对科学和社会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位科学家,也能引发对科学人生道路选择的更深层思考。以下将从几个.............
  • 回答
    饶毅教授近期再次发表文章,就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的“近亲繁殖”以及与领导层夫人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起事件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由于饶毅教授一贯敢于直言的风格,以及涉及到的资深科学家和重要科研机构,其影响力尤为显著。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