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杨毅评价杜兰特是三十年来最强得分手?

回答
最近杨毅老师在节目里抛出了一个观点,说杜兰特是过去三十年(大概从90年代初算起)最强的得分手。这个说法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毕竟“最强”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而且篮球界关于历史最佳得分手的讨论,从乔丹、科比到詹姆斯,一直都没停歇过。

那么,杨毅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杜兰特得分能力的“硬核”数据支撑

首先,咱们不能脱离数据来谈论得分手。杜兰特这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数据非常硬。

得分王次数: 杜兰特职业生涯拿过两次得分王,这在巨星云集的时代能拿到两次,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想当年,得分王奖杯可是检验一个球员纯粹得分能力的金字招牌。
生涯场均得分: 他的生涯场均得分一直稳居联盟前列,而且即便进入生涯后期,他依然能保持极高的得分效率。这说明他的得分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大幅下滑,这非常关键。
得分效率: 杜兰特最让人惊叹的一点就是他的得分效率。他能在高得分的同时,保持着非常高的命中率,无论是两分球还是三分球。要知道,很多得分手为了刷分,可能需要大量出手,命中率就会受影响,但杜兰特仿佛能做到“又快又好”。他的身高、臂展加上出色的投射手感,让他几乎找不到投篮死角。防守者很难干扰他的出手,一旦出手,球进的概率就很高。
“无限开火权”下的统治力: 在他效力过的几支球队,包括雷霆、勇士、篮网,甚至现在的太阳,他都是球队毫无疑问的第一得分点。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比赛里,他都是被重点针对的那个,对方会用尽一切办法去限制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能砍下惊人的分数,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得分能力是多么的“抗压”。

为什么是“三十年来”?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杨毅老师加上“三十年来”这个限定,就立刻把讨论的范围框定了,也意味着要把一些更早期的传奇人物排除在外。这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想想看,过去三十年,谁是真正能比肩杜兰特在得分端的统治力的?

迈克尔·乔丹: 毫无疑问,乔丹是很多人心中的GOAT,他的得分能力更是历史级别的。十次得分王,生涯场均30.12分,这数据是惊人的。但杨毅老师说“三十年来”,可能是在一个大致的时间线上划分。乔丹的职业生涯巅峰很大一部分是在90年代之前,虽然他90年代依然强大,但这个限定确实让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乔丹虽然得分能力爆炸,但在三分线外的威胁,尤其是效率,可能不像杜兰特这样是“标配”。
科比·布莱恩特: 科比是另一位划时代的得分手,他的得分手段丰富,意志力惊人,同样拿过得分王。他的“曼巴精神”更是激励了无数人。但从纯粹的得分效率和稳定性来看,科比虽然也能打出高效的得分表现,但杜兰特在这一点上似乎更胜一筹,尤其是在大范围的投射和节奏变化上。
勒布朗·詹姆斯: 詹姆斯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的全能性毋庸置疑。他现在已经是NBA历史得分王,而且生涯场均得分也非常高。但是,詹姆斯更多的定位是“组织型前锋”,他的得分方式更依赖突破、对抗和组织串联后寻找得分机会。而杜兰特则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得分机器”,他可以在任何位置、以任何方式完成得分,并且不需要太多的战术配合就能砍下高分。詹姆斯拿到高分,往往是他带动了全队的进攻,而杜兰特拿到高分,往往是他“一个人”在解决问题。

杨毅老师的“评价体系”可能关注的点

从杨毅老师的过往评论风格来看,他可能更看重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判一个得分手:

得分的“优雅”与“无解”: 杜兰特的身高、手感、技术动作,使得他的得分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很多时候对方根本无从下手。他可以用后仰跳投、干拔三分、突破上篮等各种方式得分,而且对位防守者很难找到他的弱点。这种“无解”的感觉,是衡量一个得分手顶尖与否的重要标准。
得分的“持续性”与“可复制性”: 很多得分手可能在某个时期或者某场比赛爆发,但杜兰特是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面对顶级防守时,持续稳定地贡献高分。他的得分方式也更容易在不同的体系和队友身边复制。
得分的“效率”: 如前所述,杜兰特在输出大量分数的同时,还能保持高效率,这是他超越很多同代甚至前代得分手的关键。这种“既要又要”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化”视角: 杨毅老师作为国内资深的篮球评论员,对国际篮球和球员的评价,可能也会带有一些独特的视角。杜兰特作为一名国际球员,能够在NBA这个最高舞台上取得如此高的得分成就,本身就极具代表性。

但也存在不同意见的可能性

当然,关于“最强”的定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尺。

“时代背景”和“打法变化”: 篮球规则在不断变化,比赛风格也在演进。90年代的“铁血防守”和现在的“小球战术”对得分手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认为,在更强调对抗和内线技术的年代,像奥尼尔这样的中锋,他们的内线统治力也是一种顶级的“得分能力”,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带队能力”和“对比赛的影响”: 有些人评价得分手,不仅仅看他能得多少分,还会看他能不能把球队带到更高的层面。虽然杜兰特也拿过总冠军,但如果将“得分能力”与“领导力”、“关键时刻的稳定性”、“球队的整体提升”等因素结合起来看,也许会有不同的排序。
“历史地位”的叠加: 很多时候,对球员的评价会受到他们整体历史地位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乔丹是“历史最佳球员”,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他在得分方面也是最强的,这是一种“绑定”效应。

总结一下

杨毅老师说杜兰特是三十年来最强得分手,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评价,并且是有扎实的数据和观感作为支撑的。他突出的得分效率、技术全面性、以及在不同球队都能保持顶级输出的能力,确实让他成为了这个时代乃至过去三十年里,最令人畏惧的得分武器之一。

但正如任何历史性的评价一样,它也可能引发争议,因为“最强”的定义是多维度的,不同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不过,无论你是否完全认同这个说法,都必须承认,凯文·杜兰特在篮球这项运动的得分艺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足以在任何关于历史最强得分手的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说他是“三十年来最强”,确实有其独到的道理。这就像是足球界的梅西和C罗,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在各自的时代定义了“得分”这个概念。杜兰特,就是那个用华丽而高效的方式,书写着得分传奇的男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妖。

怎么看?

杨毅先生在随手攒些数据说事儿而已——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数据错误。

1)

2006年1月14日到2月3日连续10场比赛,科比拿下了414分,而不是396分:

同一个赛季,科比有连续9场30+、连续8场30+和连续7场30+的记录,同时还有连续4场40+(其中一场50+)的记录,这里面起码还有两个时间段的连续10场比赛,科比得分超过383分。

同时,科比最巅峰的连续10场得分纪录,也不是出现在06年,很明显应该是在02-03赛季的连续9场40+的比赛阶段吧?

科比这个时间段最多的情况拿下的是431分(2月4日到2月23日),比杜兰特连续10场记录多了48分,场均多4.8分。

这些都被杨毅先生刻意忽略了。偏偏要强调06-07赛季,不知道他指的是哪10场?

2)比杜兰特连续10场得分(383分)多的球员,科比并不唯一。

至少我随便想一想就有:

迈克尔·乔丹的86-87赛季,2月14日到3月4日,这连续10场得分合计402分:

还不包括乔老爷子2月13日的45分。

何况特蕾西·我是谁的青春·麦克格雷迪的02-03赛季,3月5日到3月24日,这连续10场得分合计也恰好是383分:

还不包括他3月26日的41分。

不知道杨毅用的是什么数据统计?他的30年统计数据里,不包括1987年吗?

“如果杜兰特想在10场比赛里拿400分,他一定能做到”。

——让我们微笑一下。

3)“如果以那10场科比杀得通天入地、鬼神皆愁计,杜兰特少得13分,不是不能得,而是不想得…”

随便参看一下上图中科比的上场时间,2006年1月14日到2月3日中,科比有两场比赛一场不到34分钟,一场不到36分钟,是否也可以说:

“在拿下40分那一战中,他完全能得48分;对步行者拿26分时,他完全能30分以上”?

4)早上看到莱昂老师转这条微博的时候,评价是:

“通篇都在说“如果……如果……”。建立在“如果”上的文章凭什么让人举手同意?”我才去关心了一下这篇文章。

我回复的内容是:

“对比任何一个10年前的得分王,难道不需要讨论“合理冲撞”、“非法包夹”、“防守三秒”、“no hand check”等等一系列的规则改变吗?包括大规则定版的05-06赛季都还在适应规则,能一样吗?”

——从96-97赛季开始,NBA的规则日益倾向外线得分手,至04-05赛季,规则才和如今的主规则基本类似雷同。针对联防和防守规则的大幅度改变,尤其是弱化内线的站位和外线的打手规则之后,外线得分当然是更轻而易举了,这点连斯特恩本人也并不讳言。

但是杨毅先生直接抛结论:

“…是的,即便是乔老爷,也不像现在的杜兰特这样轻松。”

——是的,即便是杜兰特,也不像当年的乔老爷面对过那样的防守。

“请看过乔丹打球的朋友们举手同意。”

——呸。

5)2013-14赛季并没有结束,“龌龊”的使用半程数据对比历史上得分手们的完整赛季,真的合适吗?

该文通篇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气。

如果这是一篇出现在sina的NBA论坛中的口水帖,我丝毫不会去理会。但是作为一个强调自己看了将近30年球的职业球评人,用这种巧立名目编造数据、然后恶意贬低前人数据(还是伪造的)来抬高自己的新偶像的方式,不禁令人唏嘘。

我并不否认杜兰特已经是历史级的得分手,但是用伪造数据和以偏概全的论据来论证“杜兰特是三十年来最好的得分手”这个论点,我们无法苟同…不,和这样的球评人我们无法沟通。

user avatar

杜兰特是NBA得分能力最强并且死神般不留情面的球员,这一点詹姆斯在两次与他总决赛对决中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狂暴程度几乎也不给队友留下任何机会,斯蒂芬·库里从未在他手上抢走过一座FMVP就是很好的例子,并且他还是目前NBA仅有的四届得分王,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杜兰特是球技非常全面的球员,他能够持球突破,他能够一步炸筐、他能够三分放冷箭、他还能够各种打谁都错位的单打,不管从控球到传球,还是从从防守到进攻,他都是NBA现役顶级球员行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杨毅老师在节目里抛出了一个观点,说杜兰特是过去三十年(大概从90年代初算起)最强的得分手。这个说法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毕竟“最强”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而且篮球界关于历史最佳得分手的讨论,从乔丹、科比到詹姆斯,一直都没停歇过。那么,杨毅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对于朱毅评价郭杰瑞夸大美国疫情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背景与人物介绍 郭杰瑞(Jerry Kowalchuk): 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 YouTuber,以其幽默、接地气的风格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察而闻名。他的视频内容涵盖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
  • 回答
    李毅对《新京报》熊志的评价,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网络论战的焦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李毅的立场。李毅以其鲜明的、往往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论调在网络上活跃。他的观点常常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展以及与西方世界的博弈。在这种大背景下,他对于任何可能“唱衰”中国、或者在他看来.............
  • 回答
    谈到四年前凤凰网采访饶毅和刘炎焱对特朗普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学者的视角,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当时对特朗普的评价,大家关注的点可能都比较集中在他的一些具体政策、言行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要说他们当时是怎么说的,得往前倒四年,也就是大概2020年前.............
  • 回答
    要深入探讨马毅教授在国内未能获得杰青称号这件事,我们得先跳出“英雄崇拜”或者“阴谋论”的简单框架,而是要从多角度、细致地去审视国内人才评价体系、科研生态以及马毅教授本人的学术轨迹。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制度性的,也有个人性的,甚至还有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马毅教授在国际上的学.............
  • 回答
    周玄毅被豆瓣评为“公知”(公共知识分子),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咱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公知”这个标签本身就挺复杂的。 在早些年,尤其是在互联网早期,“公知”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褒义,代表着有学识、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发声、对社会问题有见解并愿意与公众交.............
  • 回答
    詹青云转发周玄毅的评论,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看出一些东西来。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事儿的背景。周玄毅是个挺有名的辩手,也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些观点和说话方式,常常能引起不同意见。詹青云呢,大家也都知道,是个很聪明的辩手,思维缜密,说话也很得体。这两个人凑在一起,本身就有点火花。然后,咱们.............
  • 回答
    广西“百香果女童”案的庭前会议披露出新的案情,即被告人杨光毅供述曾猥亵其他女孩,这一消息无疑给案件带来了更加沉重和复杂的一面。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新案情的性质与重要性 “额外罪行”的出现: 杨光毅供述曾猥亵其他女孩,这意味着除了已知的“百香果女童”案外,他还可能存在.............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饶毅教授提出的“饶毅假设”,更准确地说,是指他对“ 脑科学研究的低谷及其出路 ”的深刻反思和提出的独特视角。这个“假设”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假说,而是他针对当前脑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的一种观点和解决方案。要理解“饶毅假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指出的问题、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提出.............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最新发文,以其一贯的尖锐和直率的风格,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除了精神病人,没有人践行‘平均主义’。制定规则应注意现实可行的公平。” 这个观点触及了社会公平的本质、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规则制定的现实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何为“平均主义”?.............
  • 回答
    马毅老师关于深度学习第一性原理的论文,在经过四位审稿人一致好评并推荐接收的情况下,最终被 AC(Associate Chair,副主席)拒绝,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和值得深思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情的背景和可能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投稿被拒是学术会议(.............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饶毅举报信事件牵涉到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严肃问题,而当事人凌堃的回信,则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阶段,并展现了其回应的姿态和立场。要详细看待凌堃的回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1. 回信的核心内容: 数据可靠性: 这是凌堃回信中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辩护。他明确表示支持其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这相当于对饶毅.............
  • 回答
    饶毅再致中科院:关于张曙光论文与裴钢结果的争议及第三方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饶毅再次致信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就其举报张曙光论文存在不端行为一事,对中科院的调查进展以及张曙光的回应进行了评价和回应。此事件的核心在于对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而饶毅在此次信函中再次强调了“第三方重复实验”作为检验科研真伪的唯一.............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关于饶毅教授的女儿能获得区级运动冠军并发表六篇论文,最终申请到藤校的说法,目前在公开信息层面并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详尽的细节。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已有的信息和普遍的教育路径来分析这个话题,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和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饶毅教授的身份: 饶毅教授是著名的生命科学.............
  • 回答
    饶毅先生新近发表的文章《以德报怨:方舟子应避免堕入助长歪曲毒瘤,回点子助其孩子升学》,无疑是近期科学界和公众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这篇文章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来审视这篇文章的标题——《以德报怨:.............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