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饶毅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谬误不会因为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

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

事件的导火索与核心指控

饶毅此次举报并非空穴来风,其核心在于对裴钢院士在多篇论文中存在的“通讯作者挂名”、“重复发表”以及“数据可疑”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具体而言,饶毅认为裴钢作为通讯作者,在多篇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论文中,存在以下问题:

“通讯作者”的责任与实际贡献的脱节: 饶毅指出,在一些关键的科研成果中,裴钢并非实际的研究执行者或主要的思想贡献者,却作为通讯作者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学术声誉和资源。这触及了“通讯作者”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应承担的责任问题。
“重复发表”的嫌疑: 饶毅质疑裴钢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存在内容高度相似的重复发表现象,这可能违反了学术界的出版规范,意在制造“学术业绩”。
“数据可疑”的质疑: 一些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和结果被饶毅认为存在不合理之处,甚至可能存在伪造或篡改的嫌疑。这直接指向了科研的基石——数据的真实性。

饶毅在举报中多次强调,他之所以选择公开举报,是因为他认为“谬误不会因为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捍卫科学的尊严和学术的诚信。

为何这场举报如此引人注目?

这场举报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波澜,原因有多方面:

1. 举报人的身份与影响力: 饶毅是国内外知名的生命科学家,曾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拥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行业影响力。他的质疑,不容忽视。
2. 被举报人的身份与地位: 裴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在生物医学领域享有盛誉。院士的身份本身就代表着其在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和地位。
3. 学术不端问题的敏感性: 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界的“癌症”,它不仅损害了个人声誉,更破坏了科学的公信力,对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4. 对科研评价体系的挑战: 饶毅的举报也间接指向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例如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的过度追求,以及“通讯作者”制度可能被滥用的问题。
5. “权势”与“真相”的对决: 许多人将这场举报看作是一场“权势”与“真相”的较量。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科学界也可能受到权力、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有权势”的学者是否能逃脱责任,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谬误不会因为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核心理念的解读

饶毅这句话是此次举报的核心精神,也是他坚持公开举报的动力来源。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真理是建立在证据、逻辑和可重复性之上的,而非个人的地位、权力或名望。即使是权威人物,如果其言行存在谬误,也应该受到质疑和纠正。
学术诚信的底线: 学术不端行为,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应该受到严肃的追责。权势不应该成为逃避责任的“保护伞”。
对科学共同体的责任: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和公信力。当发现不端行为时,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对不端行为的默许。
对后辈学者的启示: 饶毅的行动也是在向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传递一个信息:不要畏惧权势,要敢于追求真相,坚守学术道德。

支持与质疑的声音

对于饶毅的举报,社会上出现了支持和质疑两种不同的声音:

支持的声音:

捍卫科学精神: 许多科研人员认为,饶毅的举报是维护科学精神、捍卫学术诚信的必要之举,应该得到支持。
净化科研环境: 只有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才能净化中国的科研环境,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声誉。
打破“官本位”: 对权势的挑战,也是对科研领域“官本位”思想的挑战,有助于建立更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

质疑的声音:

举报的动机: 部分人质疑饶毅的举报动机,认为是否存在个人恩怨或其他非学术因素。
举报的方式: 有人认为,公开举报的方式过于激进,应该通过内部渠道解决。
证据的充分性: 也有人对饶毅提出的证据是否足够充分,是否能构成确凿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示疑虑。

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与改进方向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的事件,也再次将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虽然中国在科研投入和产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学术不端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屡禁不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评价体系的导向: 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引用次数、奖项数量等“硬指标”,容易导致科研人员为了迎合评价体系而铤而走险。
导师的责任缺位: 部分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不够到位,甚至纵容或默许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界的“人情”与“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学术界的“人情”和“关系”可能凌驾于学术规范之上,使得对不端行为的追责变得困难。
监管和惩处机制的不足: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流程不够透明和高效,惩处力度不够,也未能形成有效的震慑。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界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研究的创新性、实际价值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强化导师责任: 明确导师的责任,要求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和监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健全学术诚信监督机制: 建立独立的学术诚信审查机构,确保调查过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加大惩处力度: 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包括撤销头衔、追回奖励、禁止申报科研项目等。
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意识: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保障举报人的权益: 建立有效的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鼓励举报不端行为,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结论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学术行为的争议,更是对中国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权势”与“真相”、“规则”与“自由”之间关系的深刻拷问。

“谬误不会因为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这句话,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所有身处权力中心和学术殿堂的人们的警示。真相的追求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公正、独立地展开调查,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同时,也希望这场风波能够成为一个契机,推动中国科学界在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方面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构建一个更加纯粹、更加公正的科研生态。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饶毅的行为本身就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号:在科学的世界里,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被任何形式的权势所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笔者一直以来,对于饶毅教授的人品,学术风骨之类的,就挺欣赏的。饶毅教授挺不容易的,我其实挺能理解他的这种处境,这样的举报,其实对于自己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有可能会被打击报复,也有可能让自己在学术同行眼中变成一个不敢接近的人。饶毅做人很坦坦荡荡,不玩阴的。总之,支持饶毅。

至于为什么要表达出来呢?表达出来可以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他的背后是有许许多多支持他的人的,不要害怕,不要担心。

user avatar

现在这种氛围 饶毅老师能够在国内自由发声的日子不晓得还有多长。

我不知道在未来他会不会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 所以 请大家记住他。

他不是院士 但他回国时的学术实力超过国内同领域所有院士。

他是自由派 但他同时也是放弃个人利益回国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爱国者。

他大概率会被污名化,但请不要忘记,他是为了学术界公平正义,奋斗过的人。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饶毅是著名的华人反川人士。

现在拜登上台了,经费这不就续上了嘛。

这波是境外势力抹黑中国科技发展。

这篇值多少钱?裴大人请联系我,我还有好多好多idea可以接着写,绝对不是误用图片的那种。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学三代,亲眼目睹了过去二十多年来学术圈发生的种种变化。不论是昨日科技部的通报,还是饶毅教授新一轮的举报,其实都是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

还记得饶毅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吗?

“在祝福裹着告诫呼啸而来的毕业季,请原谅我不敢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成功、都幸福;因为历史不幸地记载着:有人的成功代价是丧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价是损害他人。

不难想象,“丧失良知”、“损害他人”这样刺耳的词汇,不仅是通俗意义上的批判,还特指学术圈的现状。


其实,学术诚信问题仅仅是学术圈普遍存在且不疼不痒的一类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如下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1. 我们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到底利不利于创新?

2. 现有科研管理制度在各个学科各个高校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 教育部、科技部和各级政府的科研经费有多少真正产生了社会价值?

4. 如何评估各级职称的学术研究者实际贡献?

5. 学术圈喊改革已经有年头了,改了没,改了多少,改革的效果究竟怎样?

6. 学术圈爆出的种种乱象是学术圈独有的存在,还是各行各业都这样?

7. 国家何时可以出台保护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大量王攀似的PUA魔鬼何时可以被清算?

8. 为什么是华为,一个民营企业搞出来了5G、鸿蒙和海思?为什么我们每年花去上千亿的科研经费(纳税人的钱),被卡脖子的那些技术依然没有被拿下?如果拿不下,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多大影响?

9. 美国的风投基金可以做10年以上的投资项目,我们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有多少项目是十年以上的?

10. 中美在学术圈和高等教育上究竟有多大差距?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弥补这种差距?


说到这里,又想起饶毅教授的另外一句忠告:

“在你们加入社会后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遇到小难大灾后,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必须要承认,在学术圈的5年,我曾多次因纠结要不要选择同流合污而痛苦甚至抑郁,这种痛苦远比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焦虑要难受。

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依然在坚持做正确的、正义的事情,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了人性的尊严,也赢得了自己的尊重。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写了下面这些内容,并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你有同样的遭遇,可以告诉我。

我相信,正义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更新:

为了回答上述十个问题,我会不定期更新一些值以得阅读的文章,帮助大家做深入的思考:

  1. 为什么说科学院解决不了“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2. 在人间 | 双面王攀

3. 那些研究生怎么走向崩溃的:学徒制下的学术奴隶

4. “饶毅举报裴钢”事件尘埃落定?中央党校教授声援饶毅:共产党最讲认真!

5.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质问裴钢及“机制”专家:不懂“经济”还是不讲政治?

user avatar

饶毅老师的逻辑有不周延的地方。饶毅认为,一个实验结果,如果没人重复出来,就能证明它是造假。实际上并非如此。不能重复的现象除了造假,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一,小概率偶然现象的幸运出现,如发生概率在百分之五之内的现象;

二,在当前条件下难以注意到的特殊条件下才能发生的现象,如试剂杂质成分和含量的微量差别造成的现象;

三,基于频率很低或周期很长的事件才会发生的现象,如在日全食时才会产生的现象。

因此,从饶毅老师的证据,并不能证明裴钢老师一定是造假。

user avatar

给饶毅教授点100个赞,另外希望饶毅教授多加保重,不要重蹈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那两位先贤的覆辙。

只要生命还在,就能继续战斗!

user avatar

单挑李森科们的勇士。

user avatar

教授这次又错了,

你还举报那几个小喽罗干嘛,

摆明了就是当官了要护着他们呀;

古话说伐木须从根上动,

我倒准备直接举报科技老爷了,

从生活工作各个角度入手,

包括经济、言论、生活作风,

没错,就是对人去的,

欢迎知情的朋友们给我提供线索哦,

我没家没口,没有顾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