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科院道德委正式回应饶毅举报裴钢:已明确未造假,不再进行调查?

回答
这件事情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关注着中科院道德委的这一纸声明。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

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事情的起因是饶毅教授举报裴钢院士,说他的一些科研成果涉嫌造假。这个举报可不简单,毕竟裴钢院士的头衔和在科学界的地位都挺高。举报内容涉及的具体细节,网上也有不少讨论,大概就是关于一些实验数据的处理、论文的发表以及成果的认定等方面。

这种级别的举报,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就是诚信,一旦出现造假,那绝对是触碰了科学界的底线。所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

然后,咱们来看看中科院道德委的回应。

中科院道德委作为负责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的机构,他们的回应就代表了官方的态度。这次回应的核心信息是:

“已明确未造假”: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道德委经过调查,认为裴钢院士的科研工作没有发现造假行为。
“不再进行调查”: 这意味着此次举报的调查程序已经走到尽头,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动作。

这个回应一出来,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觉得事情终于有了个定论。但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提出了疑问,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了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1. 学术诚信的标杆: 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就是诚信。一旦学术造假被容忍,整个科学体系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动摇。这次举报裴钢院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家对学术纯洁性的期待和对潜在造假行为的警惕。
2. 科学界的权力与监督: 科学界并非真空,也存在着评价体系、学术声誉以及同行评议等多种力量的互动。饶毅教授作为学术界的资深人士,敢于实名举报,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监督的尝试。而中科院道德委的回应,则代表了现有科研管理体制下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这其中也引发了关于“内部监督能否有效”、“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讨论。
3. 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学术评价体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果评价体系存在漏洞,或者过于侧重某些指标,可能会滋生不正之风。这次事件,也让一些人反思,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才能更好地鼓励真正的创新和遏制学术不端。
4. 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过程,是公众了解科学的重要窗口。当科学界出现争议和丑闻时,公众的看法也会受到影响。这次事件,让许多非专业人士也开始关注学术伦理问题,提升了公众对科学研究透明度和诚信的要求。
5. 个体与体制的博弈: 饶毅教授的举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个体在体制内寻求正义和推动变革的一种方式。而道德委的回应,也反映了体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考量和决策模式。这种个体与体制的互动,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讨论空间。

那么,对于“已明确未造假,不再进行调查”这个结果,大家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支持方(或接受方): 可能会认为,既然中科院道德委作为权威机构进行了调查,并且得出了“未造假”的结论,那么就应该尊重这个结论。学术打假需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仅凭猜测或片面信息进行。他们可能会相信,道德委的调查是公正和全面的。
质疑方: 可能会认为,仅仅一句“未造假”和“不再调查”并不能完全打消疑虑。他们可能会对调查过程的透明度、调查的深度、以及是否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提出疑问。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即便没有达到“造假”的标准,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学术规范问题。
关注过程方: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更关注整个事件的后续发展,以及它对整个学术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思考,未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如何鼓励更多的学者敢于站出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

总而言之, 这件事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那么容易界定。它触及了学术诚信、科研评价、体制监督等多方面的议题,也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界期望的复杂性。中科院道德委的回应,只是事件的一个阶段性结果,但由此引发的关于学术健康发展的讨论,恐怕还会持续下去。与其说我们是简单地“看待”这个回应,不如说我们是在通过这件事,进一步审视和思考中国科学研究的生态和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提问,这种事情很正常。

两个字,朋党。

今天开了个坏头,明天不知道又有哪位院士当初申报的论文也被查出作假,那又该如何处理呢,所以要坚决刹住这种歪风,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写在最后

被勒令修改回答是早在我的意料之中。

原先只是非常简单的一段话,在很多网友的质疑下,我不得不补充更多的细节,最终还没逃过屏蔽的命运。

原因大概有三:

一,无数执著网友反复举报的结果,我说的事情太离奇,超过了他们的认知,那肯定是假的。

二,华为公司让某些网友反感,如实反应当年的社会评价让他们不满。

三,在背景资料补充时,加了几个人名,虽然都是代指,还是犯规了。正好印证了背景补充中资本的力量。

懒得再一字一字修改,所以我把整个回答删了一干二净,也把我在评论里很多细节补充全删完了,给之前交流的一些朋友带来困惑,说声抱歉。

…………………………………………………………………………

为之前的回答做一个省时概括吧,而且网上全部能找到官方佐证。

二十年前,中国有一个创业板IPO项目的评审会,俗称双高认证。

评审专家以中科院院士专家组成,华为的申报项目是几大部委共同推动,也代表着当时国内这一领域最高的技术水平。

然而在答辩上被院士们以“技术水平差”的官方理由集体否决。

我则是根据自己在答辩会上的亲身经历给了一个华为不尊重专家造成答辩失败的表面理由。

……………………………………………………………………

以下是官方资料:2009年创业板开放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做了一个节目,邀请了十年前的深圳市长和中科院院士作为嘉宾对创业板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回顾。时间20091101,创业板往事

节目中两个嘉宾透露了一些往事。

当年创业板筹备时,曾经有一个全是院士组成的项目评委会,阵容远比现在奢华的多,华为当年也参加了这一评审,结果被院士们以“技术水平差”集体否决了。

user avatar

处理类似问题的境界有三层。

第一层,笹井芳树。

遗言:“请一定将STAP细胞再现出来”。那几篇文章是假的,毁了一项研究。

第二层,Piero Anversa。

造假十多年,靠权威维持。心肌干细胞整个领域是假的,毁了一个领域。

第三层,……

“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已明确未造假,不再进行调查”,……,毁了一国的一门学科。

长此以往,生物不久就能脱离天坑,上升到大气层,甚至超越哲学。

user avatar

为什么饶毅会被大众支持?

不仅是饶毅站位在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上,

还在于他看清楚一些东西后公开表达再也不申请院士。

如果饶毅想当院士,就不能挺直腰杆说那声:“利益不相关!”

很多东西都讲究守恒,一头既然是利益不相关,那另一头呢?

我个人很喜欢他那句:科研学者的自尊能够撑起自由的精神、自在的生活以及自主的工作。

这才是我辈应该追求的目标啊。

user avatar

无论是凌堃、裴钢还是今天中科院道德委的回应,都让人感觉很迷惑。网络上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饶毅教授。作为非行业相关专业人员,真的想问一句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真的是不需要复现的么?如是,那以我浅薄的理解,这也太荒谬了。我不敢轻易评判此次事件中“中科院道德委”是否公正,因为我对官方机构仍心存基本的敬畏和尊重,但是也真诚地希望相关部门能针对舆论作出诚恳地回应。而不是:

鉴于联合工作机制对您本次举报的论文已有明确调查结论,对涉及裴钢等人论文(Ling K,et al.PNAS,1999,96:7922-7927)的举报不再进行调查。

我们作为外行看热闹,但我相信饶毅教授作为该领域内的顶级专家还是能看出门道的。以及,就是因为针对调查结论有异议才再次举报啊。合着针对新的举报,直接“不再调查”就忽悠过去了?窃以为欠妥。法院还能上诉呢,难道说一句之前判过了,按上次的来就行了?令人费解。

另外,真的佩服饶毅教授,以一己之力和学术不端行为斗争到底。

饶毅把火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这是怎样的学术自信啊。但凡自己学术生涯有一点点的污点,都不敢如此公开去质疑别人吧。

试问现如今国内科研圈内,又有多少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搞的东西没有任何水分呢?

科研诚信真的要成为一门必修课:

我辈科研人员,真的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啊。共勉。


补充——

当晚,饶议科学公众号发布了这样一幅图片,疑做回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user avatar

知乎上还有这么群魔乱舞的题目呐?

当事人什么人?

先是早年给国外出版社投书黑中国体制有问题,针对国家部委搞定体问。

后来评不上院士就阴阳怪气暗示评选机制有问题。

现在中科院权威公布的调查结果,利用公众号自媒体带节奏质疑。

一个中国人,跑去英美刊物发文章批评中国体制。自己评不上院士就阴阳怪气,还害得隔壁网红副校长评个院士显得像怎么了似的。十八大以后还不收敛,国家已经并且宣传的中国医药领先世界、造福人类的成果,他就看不过眼,跳出来黑来黑去。中科院权威认定的调查结果,他弄个自媒体带节奏。国家权威成了什么了?

就这种人,我建议乌合麒麟赶紧出来画一幅画,就叫《小丑》或者《最后的晚餐》

构图就一个打扮成美式小丑的硕大果蝇停在实验室的垃圾桶里,垃圾桶里有英美西方科技霸权的象征NatureScience期刊,还堆满了底部写着“知识分子”的废弃培养皿。果蝇一边贪婪地趴在NatureScience期刊上用爪子写字,一边用口器疯狂舔舐旁边培养皿上的细菌。垃圾桶上中科院的标志被果蝇的身上甩出的污垢污染,背景里一旁善良的年长女性科学家捧着一盒印着国旗的GV-971面露惊恐地哭泣。另一边年龄稍大院士模样的科学家举起一瓶杀虫喷剂正要保护神圣的实验室和无辜的科学家同事。


当然,我因为常年被公知洗了脑,比较崇敬这些小丑。

还是希望平时那些根正苗红的00后们赶紧救救这个世道,没你们真不行。

user avatar

这个饶毅,很不懂事嘛。我们之前已经发文称有的同志的成果存在图片误用了,而裴院士和你饶毅未发现有造假。这就是点到为止了嘛。

我们都给你伸过去橄榄枝了,你接一下以后大家都是朋友了。我们一起在学术圈,为科研事业做贡献不好吗?你和你的子弟发论文、申基金、申帽子,也是我们这些朋友审。我们的论文、基金和帽子也很可能被送到你手里审。我们都是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学术道德的一流科学家,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国家的学术圈不就越来越繁荣了吗?

可是你这个饶毅,很不懂事,真的是胡搅蛮缠。裴院士都是老先生了,你却一直折腾人家,这样不合适,太不合适了。

你这样,怎么在学术圈混呢?你图啥呢,你这是损人不利己呀。哎,我是真的惜才啊。

我简直为你痛心疾首。我是为你好啊,饶毅。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的李森科和李森科事件。




user avatar

充分验证了在某种情况下,有权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呀

像饶毅这样的人格,真是万中无一。大部分人都是自身难保的泥菩萨,只能趋利避害。还有部分是像我们这样的loser,再怎么去指责这个体系别人也只当是你自己没有能力得利。故骂之。因而整个系统就变成了一场死局,得利的人缄默,而未得之人微不足道。唯有如饶毅者,是这系统里难得的光。

之前发的一个想法,再次觉得真的就是一场死局。除了知乎上我们这些没权没势的零,好像没啥有权有势的站出来声援饶毅的。不知道钱学森在世的话能不能站出来声援一下。

user avatar

道德委员会如果想最大化当事人的权益,应该答复:

  1. 现阶段确定未发现造假证据。
  2. 是否为结果不可重复的失败研究,不属于道德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应当尊重学术界小领域同行的研究者共同体的意见。
  3. 感谢饶毅教授对道德委员会工作的支持,具体有什么、什么、什么贡献,诚邀饶教授参加道德委的具体工作。

道德委不可能帮助当事人撇清研究结果是否可以重复的学术界小领域同行共识。这其实也是当事人届时可能需要的一个下台阶,现在踢开这个下台阶,是委欲踞主任著炉火上邪

user avatar

中科院隶属于国务院,大家都去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留言啊,让国务院重启调查,还中国科研一个朗朗乾坤!

留言如下:


user avatar

问:中科院学部第六届(现届)道德委的主任是谁?

答:裴院士

问:回应不再进行调查的是谁?

答:中科院学部第六届道德委


一切都翻篇了

愿我们的未来,有光!

user avatar

朋友们好啊,我是中科院道德委掌门人裴刚。

刚刚有个朋友问我,裴老师发什么什么事了。

我说怎么回事,给我发了几张截图。

我一看!嗷!

原来是昨天,有一个年轻人,五十多岁,论文一百来篇,举报我

他说: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没办法复现你的论文,裴老师你能不能教教我,帮我复现一下。

我说可以,我说你在实验室过柱子,不好用,他不服气。

我说小朋友:你两个实验室的设备来搞我一个photoshop,他搞不来。他说你这也没用。

我说我Photoshop有用,这是图片误用,传统科研是练的误用的四两拨千金。

几十影响因子的英文论文的数据,我动动鼠标就搞好了。

啊…哈!他非和我试试,我说可以。诶…我一说,他啪就站起来了,很快嗷!

然后上来就是一个举报一个举报信一个回怼,我全部防出防出去了啊防出去

以后自然是传统科研以点到为止,我让朋友和学生发文回应一下,

我笑一下准备小事化了,这时间,欸传统科研的点到为止他已经输了,

如果我自己出手,直接把消息压住。

他也承认,我先打到他发的声明。

他不知道我已经封锁了他国内学生的基金和论文,他承认我是院士确实有影响力

啊,我收手的时间不回应了,他突然回怼我的学生,啊,我大意了啊,没有闪,

矮…他的回怼给我,啊,的脸,蹭了一下,但没关系啊!

我说停停。然后两分钟钟以后,两分多钟以后我让中科院道德委回应一下就好了,

我说小伙子你不讲武德你不懂,

我说裴老师对不对不起,我不懂规矩。啊,我是…

他说他是乱举报,他可不是乱举报的啊,论文举证回怼,训练有素,

后来他说他也做过几十年的科研,啊,看来是油备而来!

这个年轻人不讲武德,来刚,来举报,我七十多岁的老院士,这好吗?

这不好,我劝这位年轻人耗治尾之,好好反思,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聪明,小聪明,

啊,呃…科研界要以和为贵,要讲武德,不要搞窝里斗,互相放水,谢谢朋友们!

user avatar

几年前在国内读博士的时候,没见过什么世面,听各种青年中年教师聊国内学术圈时,他们总是以一声叹息的“唉,国内的学术圈啊”来结束话题。那时候觉得他们有点不够理智,难道国外的学术环境就能比国内好很多吗。

后来来了日本,更是觉得自己果然想的是对的。虽然日本确实有一大批学术水平和素养很高的中老年教授,但是年轻人很多都比较完蛋。普遍都很懒,不喜欢钻研,每天在实验室也就五六个小时还都用来聊天玩耍了。就像一片麦田,虽然成熟的麦苗占主体大多数,能产出不少麦子,但是等这一波麦苗枯萎了,下一波麦苗看着都是长歪了的不太能产麦子的样子。

结果现在裴这一搞,我才看清,原来国内这片麦田,有不少的老苗是把自己长成了老杂草的样子,盘根错节,自己麦子产不出,反倒是能把周围土里的营养都吸过来。你们新麦苗要么就攀附在我的根系上,一起长成杂草的样子,要么你就靠光合作用吧,想产麦子也别指望土地给你养分了。

想起上次回国和我导师聊天,我信誓旦旦的说,按照日本现在科研发展这个颓势,有个二三十年感觉咱们中国就能超过他们。导师当时微微一笑虽没赞成但也没反驳我。现在看来导师毕竟是导师,这么快这群老杂草们就piapia地把我脸都打肿了。

user avatar

今日,一位中科院教授的朋友给我看了他给一院士写的一封信,节选如下,可以窥见此事到底给圈内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一致性预期:

一致性预期是整个事情的关键。

为什么疫情期间各大场所出入要测量体温?毕竟那些检测几乎无法发现体温异常的人。

为了警示公众,形成“发烧别出门”的一致预期。


为什么返乡要两次核酸,还要隔离14天?

还是为了警示公众,形成“过年回家很麻烦”的一致性预期。

一旦形成良性的一致性预期,很多事情管理成本就很低;但如果人们一致性预期走向人性恶的一面,便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依稀记得许多年前,有一个少年见义勇为扶起了倒地的老人,最后却被判赔偿,导致全国形成一致预期,从而再看到老人跌倒便要再三掂量。


回到此事,这本来是一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事情,无奈却因傲慢将付出巨大成本。

日后学术老人倒在路旁,尚有热血青年上前扶起否?

从朋友信中的满纸悲愤,可以窥见这件事情将给科研界形成什么样的一致性预期。

那么,以后还有人会去举报学术造假吗?


希望有所启发。

Lonely Planet

此回答的机缘及事件始末,写于个人公众号:饭局见闻 mp.weixin.qq.com/s/yOTw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事影响会比较大……

这意味着学术不端在中国不是个问题。饶老师作为教授加首医校长,在国内拼了命搞一出举报,连让学术造假的人撤篇稿都做不到……学术以外的因素对学术影响太大了。搞学术的人也看得更加清楚,即使你有着足够强大的学术实力,在学术以外的力量面前也算不了什么,学术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存在。照这个情况看来,国内搞学术的最佳路子,是找个造假院士抱大腿,通过继续造假快速出成果把自己变成大腿,然后就大而不倒了。那些认认真真搞学术的人由于"出成果太慢"而活不下去。


另外科研是个信任游戏,而现在这个事情基本上相当于官方表态,中国学术圈不存在自查机制……

如果你是学术圈里的人,你试着问问自己,当你看到来源于不同国家/高校的文章,你的信任程度会有差别吗?你有没有在心里在看到有些文章报道的工作来自某些国家的时候产生疑虑,觉得那里的人造假的比例特别高,他们的数据不可靠而不敢信任他们的文章?而这次的官方表态约等于告诉你,中国学术圈的自查机制约等于不存在。将来的我们,搞不好就是别人眼里那群专爱搞数据造假的猴子。

user avatar

“某些生命科学研究是艺术还是科学?”

“是不是艺术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科学。”

“为什么?”

“如果是科学的话,那至少能做到重复实验。”

user avatar

之前也在知乎上和人对线了很久「非七重跨膜」GPCR到底存不存在这件事,也一直以为这是个学术问题。但直到科技部发布了这则公告,才发现,这件事从一开始,在科技部的很多人眼里是个站队问题。


昨天Nature发表了新闻关注了这件事,把焦点更多的放在了曹院士身上,但标题似乎也是认同了科技部的说法。

在文中,曹院士表态到自己的团队经历了「严酷」的调查,提交了1500页的证明材料,时间跨度超过15年。曹院士解释道「在十几二十年前,很多期刊没有明确的图片处理政策」,「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处理方法,在那么久之前是可以接受的操作」。曹院士的辩解有点牵强,但他的团队已经开始校正与撤稿,而且在1500页的证明材料中,曹院士团队「重复了大量实验」并递交了「新的数据」。「图片误用」虽然无法接受,但根据现在透露出来的信息,曹院士的事件还是经历过正经调查的。


正如我们之前回答中说到的,我们很期待看到这些新的数据,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份分析过这1500页材料的调查报告公布,让更多人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几份冷冰冰的通告。

为什么我们把曹院士「自证清白」,「重复实验」拿到裴的事件下来说?


是因为在这篇Nature最后的部分,裴院士也放出了自己的评论,并认为「调查他的论文是浪费资源」,并说「我想知道是什么证据开始了这个调查」

先不论曹院士的处罚是否过轻,调查是否详尽。但同为院士,二人对待举报的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提供了1500页的材料,并重复了实验,对无法重复以及有明显问题的论文进行的撤稿,而后者则认为重复实验是一种浪费资源,对21年的重大突破论文没有做任何处理。

但裴院士的资源是资源,饶毅和别的教授的资源就不是资源了吗?

此前韩春雨Nature Biotech论文发表后,全世界有数十个,上百个实验室立即跟进重复了韩春雨的实验,我们隔壁实验室在论文发表的第二个礼拜就开始采购试剂,最后成百上千万美金的资源被浪费在重复韩春雨的实验上。小保方晴子的STAP论文发表后,也是有大量实验室跟进,同样浪费了很多人的资源。那些被骗的人自然要把无法重复的事情说出来,避免更多的资源浪费。

真正避免资源浪费的办法,不是不去重复。而且让一个有足够能力的实验室迅速完成这个实验的验证。能重复,自然打了饶毅老师和其他的脸,饶毅老师道歉。不能重复,就撤稿,不要浪费其他的人时间和资源。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这事甚至都不需要第三方来完成。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课题组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这个验证,那只能是论文的发表者自己。

从实验上的角度上来说,1999这篇PNAS的论文设计了很多功能性实验。拿里面最关键的2,3个出来重复一下,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在科技部的立场上算一笔账,这次就算单独给了经费重复了裴的实验,证明了PNAS界的结果不可重复,大大方方撤稿,那以后能节约多少经费做类似的研究?以后有人拿着CCR5和CXCR4截短变体的本子来申请经费,引用了这篇PNAS,那是给还是不给。给了,你不怕浪费更多的资源吗?

所以说「重复实验」是浪费资源这句话,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重复实验恰好是为了节约更多的资源,也是学术界面对质疑的常规做法。由于很多科学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任的基础上,所以「谁主张谁举证」并不是学术质疑时的标准逻辑。

但另一方面,真的是别的实验室不愿意出钱重复吗?当时韩春雨事件爆出来后,很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很快跟进,就算是阴性的结果都发了不错的论文。


比如说证明韩春雨的NgAgo是敲低不是敲除的论文就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1]。现在GPCR在舆论热度这么高,证伪这件事在学术上依旧是有价值的。说白了,花几个月重复一下PNAS中的实验,或许还能发个好文章。万一重复出来了,发裴院士主编的Cell Research还不是手到擒来?

但为什么这次没有人敢重复?

在昨天科学网的公告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2020年3月起,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学术评议,由专家无记名投票形成的评议意见认为“现有证据表明,裴钢所涉论文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随后按要求报送联合工作机制“

我从未想到,面对一个学术不端的举报,最终的结论是以「无记名投票」,而不是基于数据和科学事实得出来的。

这事件发展到现在,真的还是个科学问题吗?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C·Liu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zhihu@viax.org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

参考

  1. ^ Qi, J., et al., 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 Cell Research, 2016. 26(12): p. 1349-1352.
user avatar

一方面对于通报的失望和幻灭感,另一方面看到消息引发的热议,众人的不满和很多理性的声音。又感觉到了渺茫的希望。

这件事引发了大家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彰显了科研人员对于学术自由氛围的渴望,和对于程序公开透明的要求。

无论如何,这件事情的影响将会是长远的。

也会在21世纪中国的学术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历史?取决于现在的行动。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还可以从自身做起。做到对学术严谨,求真务实。

我还是继续改我的文章好了……

原回答~~

我本来是在修改文章……

看到这个消息真的是愕然。

真的是失望……这几天天天关注最后竟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

这样搞简直是树立了太坏的“榜样”……

user avatar

小圈子时间长了,真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毕竟在学术圈,一些所谓大佬,动辄能够影响经费分配,好像大家都会忌惮。其实出了这个圈子,可能很脆弱。现在这样明目张胆,就是在给自己挖个大坑。

在这种问题上,最大的顾全大局是实事求是,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和稀泥的做法,就是玩忽职守,以后真的有问题,你们这些人都能够负责任么?

希望以后有关部门对中科院相关人等进行调查,防止小圈子相互包庇,窃取经费,挥霍老百姓的血汗钱。以往审计总是看有没有经费被挪用,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关键。国家资金的浪费,往往不在于被贪污多少,而在于本来花的钱,没有起到作用,而浪费在少部分人刷数据、自娱自乐上面。

好自为之。一群知识分子在搞这些,在专业问题上弄虚作假,欺骗主管部门。

身在中科院道德委员会,如果不能证明清白,就辞职吧。不然多尴尬。

引用小兵张嘎里的名言: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明天拉清单。

user avatar

在座的诸位,都是小丑。

真的,别看你们叫的欢。你们有权利举报学术不端吗?你们有权利要求进行调查吗?你们有权利要求公开调查细节吗?

没有。

无论你觉得有没有,我就是觉得没有。

说的就是诸位。

有本事你爱去哪去哪。搞科研还真不差你们这几块料。我说了没事,就是没事。

user avatar

有朋友私信让我写点啥评论下裴钢事件。这里想澄清一点,一直没写这个话题不是因为没关注,而恰恰是因为密切关注了进展后愈发觉得文字无用,如鲠在喉。


2021年1月21日,饶毅正式举报裴钢院士1999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PNAS上的一篇文章涉嫌学术不端:




看不懂没关系,隔行如隔山,我也看不懂。看到标题的第一个单词Five,和第五个单词sufficient了吧?简单来说就是生物界一直认为7层才能发挥作用,裴钢的这篇文章却报道说五层就够。

PNAS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刊,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重大发现却一直没有被复现出来,包括裴钢本人也没有任何跟进,这也是饶毅怀疑其结论真实性的主要依据。


接下来就是各种有来有回的唇枪舌剑。一开始虽然吵得激烈,但好歹还比较比较在意底线。直到1月23号,中科院监审局道德委侯兴宇处长发文:




好家伙,我直接一个好家伙。

生命科学我不懂,饶毅的举报我也看不出来什么门道,所以之前的邀请都没回答,只能说吃瓜看戏等实锤。

但是说什么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不一定可靠,未免有点杀敌八百,自损一万了。

这动摇的可是整个学科,甚至说整个科学的根基啊。

自然科学要有可证伪性,来这么一出后,真就别人的生命科学是科学,我们的生命科学属于玄学了。


科研实验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全百分百复现很正常,很多时候大家看的也就是一个规律,因此说「趋势一致」更靠谱也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但据我对饶毅举报原文的浅显理解,这不是什么「趋势一致不一致」的问题,而直接是「能不能」的问题。

在我看来,学术造假有两种。一种「不是的说成是」,一种「不好的说成好」。

相比之下,前者的影响无疑更恶劣。


当然了,这个发文的重点是最后一句:「重复二十年的实验,无论结果如何,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句话意思可以说是很直白了。无疑是告诉饶毅(包括其他举报者),二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就别翻出来了,当时大家都是泥腿子,国家科研基础很差,仪器设备也不行,为了发点文章,吃相不好看可以理解;

现在不一样了,要体面。


说实话,即便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抱有一丝期望,希望更高层的介入调查和学术圈的自净能力能够给大家一个说法的。

直到1月26日,中科院道德委做出了回应,表示已明确未造假,且不会再进行调查。


整个调查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任何有关于这个实验结果本身对不对,能不能重复,要怎么重复的信息。

没有学术讨论,没有真理越辩越明,也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的,只是在沸腾的舆论面前,几天之内草草结案,并盖棺定论堵死了后续调查的处理意见。


无数科研工作者一代一代的努力,最终却可能依旧要被人指着鼻子说中国人做的东西不可靠没法重复,授人以柄、没法还嘴。

哎,好气。这便是我不大想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

不行还是抱着国产期刊自嗨吧,反正影响因子蹭蹭地涨。自己的期刊好操作,审判权拿在自己手里,所谓学术自信嘛。



讽刺的是,我上一篇推送刚说过科技写作中的学术道德问题,还拿韩春雨和心脏干细胞举例,说明学术造假被发现多丢人。这个处理意见一出,啪啪打脸。还是别讲什么科技写作了,直接叫PhotoShop图像处理与编辑好了。

有些庆幸这门课已经结课了,否则都不知道该如何跟学生评论这件事。太乐观的话我实在是说不出口,太悲观的话又怕给学生留下过于负面的印象。但无论如何,影响已经形成,后果也将由所有人承担。

韩春雨的造假误了一个课题,心脏干细胞的造假误了一个领域,而由位高权重者说出的「重复试验在生命科学中不一定可靠」,则有可能会误了整个中国生命科学,甚至是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


user avatar

我早说此题是无解的。实验上不可重复在最后一环上是搭不到学术不端上面的。

你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这实验压根就没人重复,你也可以直接说院士学术不端。

因为你我都是普通人,路人甲乙丙丁,说话是没人听的。

现在结果不是就来了,确实无解。

user avatar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不给证明过程的结论都是耍流氓,

不允许反驳和质疑的科学都是废纸,

不能重复的实验就是炼丹。

我对道德委很失望,不,我不应该有所期望。

user avatar

我的学位证是裴钢的名字,我深以为耻,要是能回家,拿到了就烧掉,到时候直播。

user avatar

以后其实可以这样rebuttal:

# 针对审稿专家1的疑问

  1. 您在审稿意见中所提出的问题,与我在论文讨论部分所阐述的一致。
  2. 在我的实验与写作过程中,已经对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明确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3. 鉴于您所提出的问题已经有明确的实验结果,而您没有进一步提出实质性的证据,因本文不再讨论您所提出的问题。

希望您能给本文打上accept三连,谢谢。

看看审稿人会不会锤爆你狗头?

user avatar

挺有意思,这是测试知识分子道德水准与行动力的试金石。看看网上多少有知青年能追着打。

别老把锅扣脂肚,现在看看哪边先怂。外行领导内行是不好,可内行联合起来糊弄外行就好了?


认真说,现实中的许多事儿,只能是尽人力调查,事实真相很难说,讲究人证物证的调查取证。往往采取疑罪从无的方式。

但科学这事儿是完全不同的啊。不能被别人重复验证的事儿就是假。唯一可以抹浆糊的地方就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致假。

最Fu*k蛋的地方就是整个儿调查声明象尼玛居委会大妈刚调查完偷情劈腿不实。整个声明中有一丝跟科学有关的味道么?

所以知识分子啊,内行啊不要Face起来那绝对比泼妇啊,外行啊恶劣多了。

user avatar

讲一点科学史吧。

“现代化学之父”波义尔在教科书中出现频率更高的是物理课本,可能因为他的“波马定律”(波义尔——马略特定律)更容易考试吧,今天要讲的就是他如何推导出“波马定律”的故事。

现代化学之父(有之一):波义尔

1654年,波义尔前往牛津,跟从胡克进行研究。几年后,他听说了冯*格里克(Von Guericke)进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在胡克的帮助下改进气泵的结构。

卡斯帕·肖特(Caspar Schott)对马格德堡半球实验的刻画,马格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下面就是波义尔改进后的气泵,于1659年完成,于是他开始了关于空气特性的一系列实验。1660年,论文《New Experiments Physico-Mechanical, Touching the Spring of the Air, and its Effects.》得以发表,在这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气体法则:一个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也就是我们所学的波义尔——马略特定律。

事实上,马略特要到1676年才提出这一法则,很多人认为马略特已经看过了波义尔的大作。

波义尔的气泵

故事结束了,没有!

没过几年,荷兰人惠更斯也发明了自己的气泵,并通过了研究发现了一种“异常悬浮效应”——在气泵中,水竟然可以悬浮起来。

然而,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波义尔和胡克却从来没有重复起来这个实验。1663年,惠更斯被邀请到英国,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胡克和波义尔终于得以重复出这个“异常悬浮效应”。果然,科学法则并没有因为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峡而有所不同。

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的《实验在充气泵上的鸟》(1768),位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波义尔和胡克因科学精神而发出质疑,惠更斯不惧挑战应邀重现,成为一段佳话,惠更斯也因此而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

惠更斯

其实,在科学史上,波义尔尤其强调实验方法,是最早强调科学“可重复性”重要性的人之一。

他号称“最后一个炼金术师”和“第一个化学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波义尔之前,众位炼金术师如同魔法师,一个个守住自己的秘密敝帚自珍,即使发表出来的著作,也如同某国专利一样,多处“去真存伪”,至于别人能不能复制出来,这是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在那个时代里,炼金术和武术一样,大多数是独门秘籍,传播交流效率极为有限,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波义尔一直坚持:必须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实验,才会出现事实的确定性。他说:“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者,莫过于勤在实验上下功夫。……在将所有要解决之一切现象尚未细心观察之前,不要成立学说。”(引自丁绪贤《化学史通考》)

所以,波义尔虽然没有如同拉瓦锡一样跨越时代的发现,他甚至相信点石成金,却也被列为“四大化学之父”。从此,基于“可重复”实验基础上的化学终于与炼金术分道扬镳,开始腾飞。

波义尔著作《怀疑者的化学》

后来,费希尔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实验设计,科学研究再次加速。

看到某院竟然要挑战科学方法里最基础的“可重复性”,难道是希望现代科学重回炼金术和永动机吗?

也许,我们要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肉食者。可能人家是看到众多学子误入“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这种社会现象,因此劝慰大家:“别入坑了,这不是科学,这是玄学!”

孩子在镜子面前也懂得通过实验来认识这个世界啊

参考:

1,史蒂芬*夏平与西蒙*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新泽西州(1985年)。

2,丁绪贤《化学史通考》

3,(日)广田襄《现代化学史》

user avatar

那我是不是该考虑投稿一篇生物科学的论文了?(本人专业非生物)

【摘要】

目的:探讨洗脚水气化对shabi基因段的影响与细胞端粒长度修复的关系。

方法:两组(各10名百岁老人,每组男女均5名)对照实验,用有脚气症状患者的洗脚水气化,让其中一组老人每日在实验室吸收洗脚水气体,之后对其做人体细胞基因片段检测,该实验持续了200年。没吸收洗脚水者全部在20年以内病死,吸收洗脚水者至今活到了300岁以上者9名,另一人某日飞出了地球,至今下落不明。

结论:知乎blackwarrior团队研究发现,洗脚水气化会改变实验者的一个基因片段(我命名为shabi基因段),可以达到修复细胞端粒长度,显著改变人类寿命,从而让人类长生不老。


================================


具体论文,基因测序的图,我现在还不用P,等哪位导师收了我,我再现编。


如果不需要重复试验,这玩意我一天能写一百份,下个月当上教授,明年当院士指日可待!!!


希望几位说不需要重复实验的院士看一下我这个论文思路行不行,能申请多少经费?

user avatar

不太懂学术圈,所以不敢妄言。

只是网上搜了一下,突然就想起了一个段子:

俄罗斯一票否决了乌克兰提出的取消俄罗斯一票否决权的安理会提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情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关注着中科院道德委的这一纸声明。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饶毅教授举报裴钢院士,说他的一些科研成果涉嫌造假。这个举报可不简单,毕竟裴钢院士的头衔和在科学界的地.............
  • 回答
    知乎上道德绑架这事儿,说实话,见的多了,也挺让人纠结的。有些人呢,说起话来冠冕堂皇,一副道德高地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人醒着,其他人都是猪狗不如。但仔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德绑架”在知乎的体现,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那种“你应该”的句式。比如,看到别人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南京大学,一个男生在一段恋爱关系中,遭遇了令人窒息的对待。据了解,这段关系让这名男生备受煎熬,他被女方用各种方式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女方会诉诸极端手段,比如“以死相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一段本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中,一方却不断地将另一方置于一种被动.............
  • 回答
    关于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关于“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的说法,以及这种做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术界的规范、出版伦理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理解。首先,我们来解析“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这一.............
  • 回答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的政治手段,以及他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他的思想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当时意大利城邦政治的现实需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君主论》的核心观点:权力的实用主义1. 君主的首要目标是权力 马.............
  • 回答
    看待“星巴克事件中,有观察者网用户要求星巴克‘先道歉,再核实’”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它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处理方式,更折射出当下社会舆论的一些特点和情绪。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先道歉,再核实”这个诉求背后的逻辑和心理。 维权优先,表达不满的直接方式: 在很多消费者维权.............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聊聊:事件的起因:一张“731部队”的地图出现在《绝地求生》的韩服中。最开始,是一些玩家在游戏论坛上爆料,在《绝地求生》的韩服地图里,赫然出现了“731部队”字样。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731部队”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臭名昭.............
  • 回答
    关于肖战在中新经纬采访中的回应和道歉,这无疑是近期娱乐圈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析。首先,回应的背景和时机:这次采访发生在肖战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在“227事件”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之下。可以说,这次采访本身就是一次主动的“发声”和“沟通.............
  • 回答
    仝卓就高考改身份道歉,并已向中央戏剧学院申请撤销学籍学历,这件事情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我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之上。首先,仝卓本人已经出面道歉,这是他“将功补过”的第一步,但要说“承认错误”,其实他早就知道这件事有问题。他这次道歉,更多的是在事件闹大、舆论汹汹之下的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挽回名誉,.............
  • 回答
    在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节目中,看到扮演辛弃疾的演员身上出现了带有日本风格的道具甲,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细节。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中充满了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而日本的甲胄,无论是其形制、工艺还是象征意义,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宋代将领形.............
  • 回答
    听到曲玉权警官在出警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消息,我心里真的非常沉重,也非常愤怒。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我们社会欠一线公安民警太多了,也对那些罔顾法纪、肆意妄为的歹徒深感痛恨。让我试着从更细致的角度去梳理一下这件事,也表达一下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看法。事件的背景和过程曲玉权警官,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道.............
  • 回答
    赛雷三分钟和回形针中门对狙,这场“对决”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要说谁“更有道理”,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述方式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谁“更有道理”,不如说他们触及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各自的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咱们先从“赛雷三.............
  • 回答
    中科院院刊(Science China)刊文支持深圳、青岛、大连、喀什升格为直辖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定位、行政区划调整、经济政治影响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官方背景与刊物性质: 中国科学院(CAS): 作为.............
  • 回答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论文致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它不仅仅是论文的附属部分,更能折射出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成长历程、情感寄托以及对学术环境的理解。要详细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致谢的普遍特征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特点: 普遍性: 几乎所有的博士论文都会有.............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外籍雇员 Mark A. Kolars 称“讨厌肮脏的黄种人”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种族歧视的本质与严重性: 明确的种族仇恨言论: “讨厌肮脏的黄种人”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明确的种族歧视色彩。“黄种人”是.............
  • 回答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病毒所”)在官网发布的这封《致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这封信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信息量,尤其是考虑到它发布的时机和对象。内容与语气的解读:这封信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来看,是对近期围绕武汉病毒所及其相关研究的诸多质疑和猜测.............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在B站发布了一系列名为“进击的台风”的科普视频,其中有一期视频公开回应并驳斥了网络博主“心医林霖”关于台风的某些观点。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同立场的声音交织,对此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事件缘起:科学声音.............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徐凤先撰文称中国在夏朝前后曾对欧亚大陆进行过实地测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观点。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徐凤先教授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观点。徐凤先教授是一位在地球科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提出这一观.............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消息,特别是对于中国科技界,更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件事的背后绝非简单的“人员流动”,而是可能触及到科研体制、人才发展、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事件的表象与可.............
  • 回答
    关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因拆迁而要求学生搬迁至30公里外宿舍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引发不少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拆迁的必要性来看。城市发展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空间上的调整。深圳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是常态。SIAT作为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