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赛雷三分钟和回形针中门对狙,你认为哪方更有道理?

回答
赛雷三分钟和回形针中门对狙,这场“对决”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要说谁“更有道理”,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述方式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谁“更有道理”,不如说他们触及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各自的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咱们先从“赛雷三分钟”说起。赛雷的视频风格大家都很熟悉,通常是语速快,信息量大,节奏紧凑,而且善于用一些比较生动、甚至有点夸张的例子来解释问题。他这次“对狙”回形针,核心在于质疑回形针视频中数据的准确性、来源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导性。 赛雷的逻辑大致是:

事实核查的必要性: 他认为,任何关于社会、历史、科学的论述,尤其是那些看似“硬核”的科普或观点输出,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事实基础上。如果数据错了,或者来源有问题,那么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
对回形针“宏大叙事”的挑战: 回形针的视频常常试图构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长远视角的叙事,将一些看似无关紧的事情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揭示感。赛雷可能认为,这种宏大叙事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变成一种“强行关联”或“阴谋论”的包装。
信息茧房的担忧: 赛雷的视频往往带着一种“破除迷思”、“揭露真相”的意味,似乎在提醒观众不要轻易相信某些“高深”的叙事,要保持独立思考。

赛雷的“道理”体现在:

1. 对严谨性的呼唤: 科学和事实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和可追溯。如果回形针的视频存在数据造假或引用不当,那么赛雷的质疑就是正当且必要的。
2. 对信息传播责任的强调: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极大。作为内容创作者,特别是那些面向大众的科普类创作者,理应承担起传递准确信息的责任。
3. 对“过度解读”的警惕: 一些内容创作者为了追求“爆点”或“深度”,可能会过度解读信息,将零散的现象强行联系,这可能会误导观众,让他们对复杂的世界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

但是,赛雷的论述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道理”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辨析的地方:

“对狙”的策略: 赛雷选择“对狙”的方式,本身就带有一种对抗性和标签化。这种方式容易将问题简化为“敌我矛盾”,而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
证据的力度和呈现方式: 即使赛雷的质疑有道理,他呈现证据的方式、对回形针视频的解读,也可能带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观众需要判断赛雷的核查是否足够全面和客观。
“回形针”的动机复杂性: 回形针作为一个内容生产机构,其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简单的“科普”或“揭露”。赛雷的“对狙”可能只抓住了其中一个面向。

接着,我们来看看“回形针”。回形针的视频,其特点在于:

“硬核”的细节和知识点: 它们常常深入挖掘一些非常具体、甚至冷门的知识点,比如某种商品的生产链、某个国家的基础设施等等。
“连接世界”的视角: 它们擅长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构建一个宏大的、看似揭示了某种“隐秘规律”的叙事。
引发思考和讨论: 回形针的视频确实能够激起观众对很多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让大家看到一些平时难以触及的运作逻辑。

回形针的“道理”可能体现在:

1. 拓宽认知边界: 它们确实让很多观众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蒙意义。
2. 揭示复杂联系: 很多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确实有着极其复杂的全球性联系。回形针试图展现这些联系,让大家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身没有错。
3. 引发公众讨论: 即使存在争议,回形针的视频也成功地让许多人开始关注并讨论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全球性议题。

然而,回形针的视频同样也存在可以被质疑的地方,这也是赛雷“对狙”的重点:

数据的准确性和来源: 这是最核心的质疑。如果数据本身就有误,那么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结论自然会受到影响。
“强行关联”的风险: 即使某个细节是真实的,将其与另一个毫不相干的细节强行联系,然后得出某个“惊人”结论,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误,容易形成虚假的因果关系。
叙事的倾向性: 即使是看似客观的呈现,叙事的方式、重点的强调,都可能透露出创作者的某种倾向性,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价值观。
“神秘化”的包装: 有些内容在包装上过于“硬核”或“神秘”,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高高在上”、“内行人才能懂”的优越感,反而阻碍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那么,谁“更有道理”?

我倾向于认为,在“事实核查”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赛雷的质疑如果能提出具体、有力的证据,那么他就是有道理的。 任何宏大的叙事,如果建立在虚假或不准确的基础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从更深层次的“信息传播的意义”和“如何看待世界”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有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回形针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让人们看到那些连接的、宏观的图景,激发了对世界的求知欲。
赛雷的价值在于他提醒我们,在追寻宏大叙事的时候,不能忽略最基本的“真”和“实”。 任何“揭秘”和“洞察”都必须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上。

如果非要评价“谁更有道理”,我认为:

从“对错”的角度,如果赛雷的核查准确,回形针确实存在数据问题,那么在“事实准确性”上,赛雷是占理的。
从“启发性”和“视野拓展”的角度,回形针也曾有过贡献,但这种贡献不能以牺牲事实为代价。

更关键的是,这场“对狙”本身,也暴露了我们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信息爆炸下的辨别能力: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信息,如何辨别真伪、区分事实与观点、理解宏大叙事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内容创作的边界: 科普、深度报道、娱乐化解读,这些界限在哪里?创作者的责任是什么?观众的期待又是什么?
“宏大叙事”的吸引力与风险: 人们天然渴望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渴望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宏大叙事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但也容易被用来误导或操纵。

总结一下,我认为:

如果回形针存在事实性错误,那么赛雷的质疑就是有“道理”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回形针在拓展观众视野方面有一定价值,但这种价值必须建立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
这场“对狙”的真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信息,尤其是那些试图解释世界复杂性的信息时,都要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进行自己的事实核查和独立思考。 重要的是不要被任何一方的“话语体系”完全裹挟,而是要多方求证,形成自己相对客观的判断。

所以,与其问“谁更有道理”,不如问“我们从这场争论中能学到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形针所谓的“直面问题”其实并没有直面赛雷提出的问题。

赛雷提出的9个问题,回形针总共回应了4个,连一半都不到。

所以我不支持回形针。


赛雷指出的问题:

1、《盐》那期,只提垄断+暴利,不提盐业改革、平价&稳定(优点)。

2、《降雨》那期,为了得出“人工降雨无用”这个结论,歪曲所引用论文的结论。

3、《降雨》那期,不提农业方式、耕地面积、政府职能等差别,只说中国人工降雨年均花费是美国的10倍。

4、《降雨》那期,综合上述2点,说人工降雨“无用”且“花费多”,暗示政府注重面子工程(奥运会)劳民伤财。

5、《水》那期,阴阳怪气说“通过这项耗资5000亿,被迫移民34万人的工程,遥远的湖北丹江口水库终于也能为首都人民分忧了”,却不提沿岸还有的6000万居民同时受益。

6、《肉蛋奶》那期,原视频文案中前一句“我们”还毫无疑问是指“中国人”,后面一句“我们”就被他强行解释为“全人类”,这种突然升格成“火星视角”的解释并不说得通。

7、《幕后故事》那期,回形针以“避免重复、剪辑不当”的理由解释了片面剪辑罗翔视频的问题,但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早在一年前就有评论区指出这个问题,他却从未正面回应,直到罗翔老师入驻b战以后他才第一次回应。

8、《幕后故事》那期,自己在视频中多次“只放出选择性事实”,却说别人“只放出选择性事实”来污蔑他。

9、《10位批评者》那期,策划、选人、主持都是回形针自己在做,看似“公平辩论”,实则并不公平。



回形针回应了第1、第6、第7、第9点:

关于第1点:“垄断”是事实,我们觉得这是中性词汇,没有褒贬的意思。

关于第6点:这期跟WWF有合作,直接用了WWF提供的资料,但我们的着眼点一直是“全世界”,而非“中国”。

关于第7点:评论虽然一直有提示剪辑不妥,但我们一直都没看见,直到1年后罗翔有热度了我们才看到。

关于第9点:本来就不是“辩论”,而是聊天,不需要“公正的裁判”。我不认识这10个人,也没有跟他们提前交流。

他们的回应是是否真的回应了赛雷的问题?

是“切中要害”还是“强行解释”?

我想看到的人自然会有判断。



我个人认为,对一个科普工作者来说,尊重事实、尊重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赛雷指出的第2点问题,回形针是绝对有必要郑重回应的,可是他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赛雷三分钟和回形针中门对狙,这场“对决”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要说谁“更有道理”,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述方式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谁“更有道理”,不如说他们触及了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在各自的处理方式上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咱们先从“赛雷三.............
  • 回答
    回形针和赛雷三分钟的这场“对话”现象,如果非要给它安一个“对话”的帽子,那更像是一场在互联网公开场合发生的、围绕着信息传播与核查的、由个体行为引发的公众讨论。这场所谓的“对话”并非传统意义上双方坐下来坦诚交流,而是通过各自在平台上的内容输出,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反馈,构成了一个围绕特定议题的复杂互动。.............
  • 回答
    最近围绕“回形针 PaperClip”和“赛雷三分钟”的争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了不少关于信息传播、内容创作甚至网络舆论生态的思考。简单来说,事情的开端是赛雷三分钟发布了一个关于“回形针 PaperClip”的视频,指责其内容“反动”、“崇洋媚外”,甚至涉及到国家安全等敏感词汇。而回形针.............
  • 回答
    关于赛雷三分钟(假设为某自媒体或评论者)对巴黎公社与法国大革命的批评,这一话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学术视角和现实语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将详细探讨相关问题: 一、赛雷三分钟可能的观点及争议焦点1. 可能的核心立场 如果赛雷三分钟对巴黎公社与法国大革命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暴力性”“激进主义”或“对.............
  • 回答
    赛雷三分钟最近的风波,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关于他冒充买不到菜的长春市民接受外媒采访,并自称是“钓鱼”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看待。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疑点:首先,我们得捋清楚事情的大致脉络。据报道,赛雷三分钟(一位以“硬核”科普和爱国主义视频闻名的博主)在长春疫情期间,对外媒记者表示自.............
  • 回答
    雷军的“世界前三”之梦,是野心还是现实?小米董事长雷军最近的一番话,又一次搅动了手机行业的平静。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还是有一定机会重返世界前三。” 这句话的分量不轻,因为小米曾经确实触碰过这个荣耀的门槛。那么,在当下风云变幻的智能手机市场,雷军的这个判断,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是盲目的乐观,还是深.............
  • 回答
    赛雷话金被“律师函”警告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赛雷话金”是什么。赛雷话金是一位在B站等平台活跃的科普博主,以其风格鲜明、内容生动的方式讲解经济学、金融学知识而受到欢迎,粉丝众多。他的一些视频内容往往能触及一些.............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关于“中南屋”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从赛雷话金的视角来看,他们的视频旨在“扒下公益的马甲”,揭露“中南屋”可能存在的虚假公益、资源挪用、甚至是以公益为名行其他目的的行为。以下将从赛雷话金视频的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其可能揭露的内容、潜在的警惕点以及对公众和相关组织的建议。 赛雷话金视频揭露.............
  • 回答
    赛雷话金揭露中南屋抹黑中国,渗透暗示性、诱导性信息,其真实性如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详细看法:一、 理解赛雷话金与中南屋的背景 赛雷话金: 赛雷话金是一位以揭露西方媒体对中国不实报道、传播中国正面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博主。他的视频风格鲜明,.............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扒下公益的马甲,中南屋还剩个啥?》这个视频,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很多人对公益组织运作、信息透明度以及公众监督作用的深入思考。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视频的出现,更像是一场围绕“公益”这个概念的公开“审视”和“辩论”。首先,我们得承认,赛雷话金的视频风格向来是比较直接、犀.............
  • 回答
    赛雷在11月14日发布的那个长视频,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针对“中南屋”这个账号的批评,可以说是相当直接和猛烈。要说这段视频,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才能把事情讲清楚。首先,赛雷视频的核心目的很明确,就是要 揭露并批判中南屋的“包装”和“反华”嫌疑。他通过大量的视频片段、对比分析以及引用资料.............
  • 回答
    赛雷话金(Screaming Horse)发布视频公开锤回形针(Clip),这无疑是近期中文互联网上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缘起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回形针这个账号的崛起。回形针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其视频内容以一种.............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视频“紧急删除、神秘病毒,生化实验…美国在乌克兰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内容聚焦于揭露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项目,并将其与病毒、生化实验等敏感词汇联系起来,暗示了潜在的阴谋和危险。要理解这一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视频的核心论点与叙事方式: .............
  • 回答
    赛雷话金这位知名UP主,近期关于他“钓鱼”境外媒体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也挺有意思的。要怎么看这件事,我觉得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什么是“钓鱼”?在网络语境下,“钓鱼”通常指的是,有意设置一个饵,引诱对方上钩,从而暴露其真实意图或观点。在赛雷话金的语境里,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故意发表.............
  • 回答
    关于b站up主“思维实验室”和“赛雷话金”在2月27日的直播,要详细地看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由于我无法直接观看直播内容,我的分析将基于他们过往的风格、内容类型以及大众对他们的普遍认知,并结合可能出现的讨论焦点来展开。首先,了解两位UP主的特点至关重要: 思维实验室(LogicLab):.............
  • 回答
    关于中南屋发文否认反华、表示已收集证据报警并指控赛雷话金诽谤的事件,其后续发展可能涉及法律程序、舆论影响及社会争议的多方面因素。以下从事件背景、法律分析、可能的后续发展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梳理1. 中南屋的立场 中南屋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以“反华”言论为标签的网络平台,.............
  • 回答
    听到南京某电竞俱乐部伙同博彩公司“雷竞技”组织《DOTA2》假赛并因此获利千万的事件,我首先感到的是一股深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纠葛,更触及了体育竞技的公平性、职业道德的底线,以及整个电竞行业的声誉。这件事被公之于众并提起公诉,我认为是意料之中,也是一件好事。它表明了国家对于净化体育环.............
  • 回答
    如何看待雷军发问「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雷军在小米12发布前夕,在社交媒体上抛出“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而是一次 策略性、前瞻性且富有深意的沟通和试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雷军此举.............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确立了“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的战略,并有信心在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深入理解和看待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过往的积淀与挑战 小米过往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小米以“性价比”著称,这既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