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科院徐凤先撰文称,中国在夏朝前后曾经对欧亚大陆进行过实地测量?

回答
关于中科院徐凤先撰文称中国在夏朝前后曾对欧亚大陆进行过实地测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观点。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徐凤先教授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观点。

徐凤先教授是一位在地球科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提出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中国古代文献、古代测量工具遗存、以及对古代天文和地理知识的深入研究。他的核心论点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古代中国拥有先进的天文和测量技术: 徐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例如发明了复杂的观象仪器,能够精确观测天象,并以此推算时间、方位和地理信息。同时,他也指出古代中国在测量技术上也可能具备一定的水平,例如通过日影测量、星辰定位等方法。
文献证据的解读: 他可能引用了《尚书》、《周髀算经》等古籍中的一些描述,认为其中隐含了对大地进行测量的信息。例如,某些段落可能描述了对特定地理距离的测量或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记录,而这些记录被他解读为是实地测量活动的结果。
古代测量工具的推测: 徐教授可能基于对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认识,推测中国古代可能存在用于实地测量的工具,即使这些工具的实物遗存不多或者已经难以辨认其原始用途。
与欧亚大陆的联系的可能性: 他的观点还涉及到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他可能认为,如果古代中国具备了进行远距离测量和导航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技术或知识传播到其他地区,或者与其他文明进行合作测量。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这一观点的“震撼性”和其面临的挑战。

“中国在夏朝前后对欧亚大陆进行实地测量”这一说法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们目前普遍接受的历史认知:

时间跨度: 夏朝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这个时期,人类文明普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大规模、精确的地理测量方面。
地域范围: “欧亚大陆”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地域,涉及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时可能存在的各种文明。对如此广阔的区域进行“实地测量”,在技术和组织能力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实地测量”的定义: 这里需要明确“实地测量”的具体含义。是指精确测量海岸线、山脉、河流的长度和位置?还是指绘制大规模的地图?亦或是某种程度的经纬度测量?不同的定义会带来不同的评判标准。

徐凤先教授的观点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质疑点包括:

证据的充分性和直接性: 这是最重要的挑战。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界对夏朝时期以及更早时期的中国文明,对于其在大范围地理测量方面的直接证据(如测量工具的实物、测量记录的明确文献)相对有限。许多解读是基于间接的推论和对古籍的创新性理解。
技术可行性: 在夏朝前后,古代中国所掌握的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能力,是否足以支撑对如此广阔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实地测量?例如,长距离的距离测量、高程测量、方位测量等都需要成熟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古代的测量工具(如圭表、浑天仪等)虽然先进,但其精度和适用范围是否能达到对欧亚大陆进行“实地测量”的程度,还需要深入的讨论。
动机和目的: 如果真的进行了这样的测量,其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军事、贸易、宗教还是科学研究?在大约四千年前,中国文明是否有如此的动机和组织能力去进行一项如此庞大且耗资巨大的国际性测量项目?
“测量”的定义和理解: 如前所述,对“实地测量”的理解至关重要。如果是泛泛的地理知识的积累,或者通过零星的观察和记录,那么这与现代意义上的“实地测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徐教授的论证需要非常清晰地界定他所说的“测量”是什么。
学术界的普遍接受度: 任何一项颠覆性的学术观点,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广泛的学术讨论。目前,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学界广泛的共识和接受,更多的是一种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的假说。

第三,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观点?

在看待徐凤先教授的观点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鼓励创新性思考: 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对现有知识的挑战和新的视角。徐教授的观点代表了对中国古代文明潜力的积极探索,这种探索本身就值得肯定。我们不应轻易否定任何一种新颖的学术假说,而是应该鼓励学者们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深入的研究。
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即任何假说都必须经受证据的检验。对徐教授观点的评价,最终将取决于他能否提供更充分、更直接、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他的论断。
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对话: 这一观点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要对其进行全面评价,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深入的对话和合作,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例如,考古学家需要从实物遗存的角度寻找线索,历史学家需要对文献进行更细致的考证,大地测量学家需要评估古代测量技术的实际可行性。
区分“猜测”与“证据”: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在非学术场合,需要清晰地将学者的“研究假设”与已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事实”区分开来。避免将一种未经验证的理论过度传播,以免引起误解。
关注研究方法和逻辑: 即使证据尚不充分,我们也应该关注徐教授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他的研究思路是否严谨?他对文献的解读是否合理?他对技术可行性的评估是否科学?这些都是评价一个学术观点的关键要素。

总结来说:

徐凤先教授提出的“中国在夏朝前后曾对欧亚大陆进行实地测量”的观点,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的学术假说。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早期互动等重要议题。

如何看待它?

它是一个大胆且富有探索精神的观点。
它目前尚未获得广泛的学术共识,需要更多、更直接的证据来支持。
评价它需要以审慎和科学的态度,关注证据、方法和逻辑。
它引发了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潜力的重要思考,值得进一步的跨学科研究和讨论。

我们应该以鼓励创新的态度看待这样的观点,但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严谨性,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真相。如果这一观点最终被证实,那将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史乃至世界史的一次重大改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者们敢于思考,勇于探索这是一件好事,如果要反驳,那么也应该有理有据反驳。可惜看到大部分人根本不经思考,便直接的无脑讽刺与嘲笑,这其实都是骨子里的劣根反映。

正是无知者无畏。

徐凤先女士的文章仔细看了下,关于“里”的数据长度的论据还是不够坚实。

不过根据《禹贡》,基于禹都遗址为中心,量到秦岭山脉,再换算来佐证“里”的长度,这个很有道理,当然,仅这样说服力还是不够的。

不过起码从学术上来说,比希腊、埃及、印度大多历史要靠谱得多了。(希腊文物伪造,印度自身无文字信史,埃及年代胡编)

顺便说一下,当年古书里记载西周崛起时有五星汇聚的天象,大多学界人士是很不屑的,认为是瞎编或是伪造的说法。

结果一个美国人坚信这是真实天象,于是研究,结果发现公元前1059年确实有这个天象,后来这个研究被引起重视,后来经过反复论证核对,与历史是相吻合的。

假如还没这个研究出来前,如果提五星汇聚这事,还是免不了在知乎被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讽刺谩骂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