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宣称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中英分别发表违反学术道德吗?

回答
关于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关于“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的说法,以及这种做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术界的规范、出版伦理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解析“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这一论点。

从字面意思来看,李教授的说法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确实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将同一研究成果以不同语言进行两次发表。法律法规通常关注的是知识产权保护、抄袭、剽窃等核心问题,而不是学术界的发表策略。如果说“法律法规”指的是国家层面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条文,那么这种“不禁止”是成立的。

然而,学术界的规范和道德标准,往往比法律条文更为复杂和细致。学术道德的约束,很多时候来自于行业内的共识、学术期刊的编辑政策、学术会议的规则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普遍认知。这些规范虽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对学术研究者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因此,关键在于将“法律法规”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区分开来。法律不禁止,不代表学术界就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或符合道德的。

那么,中英分别发表同一成果是否违反学术道德?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学术道德的核心在于“原创性”和“贡献度”的诚信体现。当一位研究者将同一项研究成果,以几乎相同的内容,分开用中英文发表时,可能会触犯以下几个学术道德层面的问题:

1. 重复发表(Selfplagiarism / Duplicate Publication): 这是最直接的担忧。学术界普遍认为,将已经发表过的内容(即使是自己的)再次发表,而没有明确声明,是一种不诚实的 Double Dipping(二次获利)行为。这会稀释已发表的知识,误导读者和同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期刊版面或出版资源的浪费。
为什么是问题? 期刊出版的目的之一是传播新的、尚未被公开的知识。如果你将一篇已经发表过的英文文章,稍作修改(比如翻译成中文)后再投递给中文期刊,或者反之,实质上并没有提供新的信息。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认为这是两项独立的、新的研究成果,从而高估了你的研究产出和贡献。
“修改”的界限在哪里? 即使做了些微小的修改,比如增加一点背景介绍,调整了部分措辞,如果核心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都基本一致,仍可能被视为重复发表。

2. 学术声誉和信任的损害: 如果这种行为被发现,会严重损害研究者的学术声誉。学术界的信任基础非常重要,一旦研究者被认为不诚实,其未来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都可能受到质疑。
同行评审机制的考量:同行评审的目的是评估研究的质量、新颖性和贡献。如果内容重复,评审专家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或者更糟糕的是,认为作者试图欺骗评审。

3. 对学术出版生态的影响:
期刊资源的占用: 许多期刊是收费的,无论是作者付费(APC)还是订阅收费。重复发表等于占用本应分配给真正原创研究的出版资源。
文献计量和影响因子: 重复发表也会影响文献计量学指标,比如引用次数。如果同一内容被引用两次,可能会虚增研究的影响力。

特殊情况和 Nuances: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情况:

完全是为不同语言的受众服务:如果研究的原始语言(比如中文)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研究者为了让更多国际同行了解其成果,将其翻译并发表在国际知名的英文期刊上,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但此时,在新的英文论文中,必须明确声明“本研究部分内容曾以中文发表于XXX期刊,但本文进行了补充、修正和拓展,旨在更广泛地传播研究成果。” 这种声明是至关重要的。反之亦然。
作为综述性文章或教学材料的二次呈现:如果第一次发表的是一篇带有实验数据的原始研究,第二次则以综述性的方式(当然需要增加新的分析和视角)回顾该研究,或者将其作为某个学科领域进展的一部分进行介绍,并且有明确的说明,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仍然需要非常谨慎的处理,通常最好还是以“基于XXX研究的拓展”来呈现。
在早期阶段作为预印本(Preprint)发表:如果某个成果先以中文在预印本平台(如arXiv、bioRxiv等)发布,随后经过同行评审发表在正式期刊上(无论中英文),这通常是被允许的,因为预印本不被视为正式发表。
会议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区分:许多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其发表的性质与期刊发表有所不同。有时,先发表一篇会议论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写成更详细的期刊论文,是常见的做法。但同样,在期刊论文中需要说明此关系。

李子丰教授的观点解读(推测)

如果李子丰教授的论点是“只要不违反法律,就不违反学术道德”,那么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学术道德的范畴远比法律更广。法律是底线,而学术道德是行为的更高准则。

另一种可能是,李教授的论点带有某种“为自己辩护”的色彩,或者他认为在特定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尤其是在中国学术界,为了在国内外都建立学术影响力,可能会面临发表压力。但即使如此,也必须遵循已有的学术规范,即公开声明和避免实质性的重复。

总结:

1. 法律法规层面:李教授“法律法规不禁止”的说法,在字面上可能成立,因为法律很少直接干预学术发表的语言和重复性(除非涉及抄袭)。
2. 学术道德层面:在中英分别发表同一成果,且未做任何明确声明,或其内容实质上构成重复的情况下,通常被视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主要体现在重复发表(Selfplagiarism)。
3. 核心问题:学术界强调的是 “新颖性” 和 “贡献度” 的诚信。通过重复发表,研究者可能虚增自己的学术产出,误导他人。
4. 合规的“双语发表”:如果出于传播目的,将同一研究成果用不同语言发表,最关键的是必须在后续的发表中,清晰、明确地告知读者其原始发表的信息,并说明本次发表的补充、修正或拓展之处。 这种透明度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关键。

因此,虽然法律可能不禁止,但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和长远来看,未经声明的、实质性的重复发表,是存在道德风险的,应该避免。作为研究者,应该时刻牢记学术诚信高于一切,遵守既定的学术规范,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学术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中英文可以,那么日德法西葡俄都可以吧。

ps:我刚才查了一下,母语超过5千万的语言有23种。

以后如果有谁的论文数量不够,其实和科研能力无关,只能怪自己不努力。

user avatar

李教授居然好意思拿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CY/T 174—2019》来给自己背书?这显然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该标准中明确指出重复发表是学术不端行为,而重复发表的表现形式包括:

a) 不加引注或说明,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内容。
b) 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摘取多篇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部分内容, 拼接成一篇新论文后再次发表。
c) 被允许的二次发表不说明首次发表出处。
d) 不加引注或说明地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一次调查、一个实验的数据等。
e) 将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的论文,每次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后,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f) 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结果等,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很显然,仅仅把论文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在内容没有实质性不同的情况下,这种行为100%符合上述的a, d, e点,毫无疑问属于学术不端。

user avatar

03年起就有规定不能在杂志社不知情的情况下搞双语投稿重复发表,说不违法好像不对。

但是再重的学术不端本来就是非常轻微的违法,一般就违反个什么教育部条例之类的,而且是没有直接后果那种,法律都不制裁。因为学术问题大多都是内部自治的,学术不端也是靠圈子自我净化的。

非要用法律调节学术问题,那这标准也太低了。就好比行人闯红灯也是违法的,但是一般不管,偶然管一下也就罚点款,但是闯红灯真的合适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关于“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的说法,以及这种做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术界的规范、出版伦理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理解。首先,我们来解析“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这一.............
  • 回答
    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及其团队研究项目宣称“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事件,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研究内容、科学界主流观点、以及这次事件所反映出的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的特点。一、 李子丰教授的研究内容和核心论点:李子丰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
  •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在国家三大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方面出现“挂零”现象,这一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山大学在科研实力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挑战,也折射出中国高校科研体系、政策环境及国际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以.............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教师王晓玮网课直播中涉及的不当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件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影响: 性质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直播时,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行为,首先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上是极其严重的违背。教师是教育工.............
  • 回答
    中山大学在6年内引进8000多名青年人才的举措,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且影响深远的人才战略。要深入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战略意义、具体操作、潜在影响、挑战与机遇等。一、 中山大学引进8000多青年人才的战略意义1. 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驱动力: 新鲜血液与活力: .............
  • 回答
    要看待中山大学宣传的“专职科研人员欣欣向荣、其乐融融”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普通专职科研人员的真实感受。一、 宣传背后的积极信号与合理性:中山大学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大学,其宣传往往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的肯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专职科研.............
  • 回答
    作为一名对中山大学及高等教育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来谈谈我对“中山大学中法核发布”公众号关于新生学业规划推文《我的大学》的看法。首先,从定位和意图上看,这篇推文的出发点是积极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面向新生的学业规划指导,本身就是高校新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学生们往往面临着从高.............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要求所有社团注销公众号的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让人意外的,也有点难以理解。毕竟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发达,公众号作为社团对外宣传、组织活动、凝聚成员的重要平台,突然被要求注销,确实会带来挺大的影响。首先,从社团自身运作的角度来看,公众号确实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许多社团通过公众号发布招新.............
  • 回答
    最近中山大学一名叫赵某晨的学生,因为捏造事实诽谤了他曾经追求过的女生,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学籍。这事儿一出来,舆论场上算是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从这事儿的处理结果来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活该”。一个成年人,还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象牙塔里,竟然能做出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用下三滥的手段去报复一个拒绝他的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山大学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外卖贼事件”,以及学校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方式和最终结果。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事情的起因:小偷盯上了学生的外卖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中山大学某个校区,一段时间里,陆续有学生反映自己的外卖在送到楼下后不翼而飞。刚开始可能觉得是自己记错了,或者.............
  •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的招生大类和专业分流情况,从我个人角度看,确实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列表,背后涉及到学校的整体战略、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山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它在招生上采取“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多元分流”的模式,这已经是很成熟的体系.............
  • 回答
    中山大学单方面毁约,叫停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中山CMU联合学院”),导致在读博士生濒临失学,这一事件无疑是近期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背景与概览: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2019年中山大学的毕业典礼,当“仅限本科生参加”的消息传开时,确实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安排调整,而是折射出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教育、毕业仪式意义以及学生群体感受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去理解学校做出这个决定的可能背景。毕业典礼,尤其是对于高等学.............
  •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第二学期马原考试:一次深入的“思想实验”2021年第二学期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考试,无疑给许多同学留下了一道深刻的“思想作业”。对于这门承载着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总会触及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考试形式:从“纸面”到“思.............
  • 回答
    最近中山大学考试周有人复习到晕厥的事儿,说实话,听了让人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出很多东西。首先,这事儿肯定是有同学身体吃不消了。考试周嘛,大家都知道,学业压力爆表。平时上课、做作业、泡图书馆,这些已经是日常了,到了考试周更是要拿出看家本领,把之前学的知识点再消化一遍,还得操心各.............
  • 回答
    97载春秋,一抹红的深意:中山大学校徽变迁背后的思考中山大学,这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百年学府,在迎来97周年校庆之际,却因校徽的“颜色革命”——从绿色悄然变为红色——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更换似乎并未经过广泛的校友意见征集。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选择此时?为何是红色?为何绕过了.............
  • 回答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下结论。事件的背景和学生的诉求: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源头。杜汶泽因其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触犯了部分大陆网民的民族情感,特别是关于“内地人”的一些负面评价,.............
  • 回答
    中山大学对性骚扰教授张鹏的处理通报,无疑是一件牵动了公众神经的事件。从这份通报来看,学校的处理态度和具体措施,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首先,我们得看到通报本身的及时性与公开性。在接到举报后,中山大学迅速启动了调查程序,并且最终公布了处理结果。在处理此类敏感事件时,公开透明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
  • 回答
    深度解析中山大学2021年本科大类招生: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了本科大类招生改革,这无疑是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场改革的背后,是中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要理解这场改革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取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交换项目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尽量还原可能促成这一决定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高校之间的交换项目是双方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开阔国际视野、体验不同文化和学术环境的机会,也能促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