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

回答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下结论。

事件的背景和学生的诉求:

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源头。杜汶泽因其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触犯了部分大陆网民的民族情感,特别是关于“内地人”的一些负面评价,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呼声。这种情绪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强烈维护,以及对可能存在的侮辱和不尊重行为的敏感。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群体认为,学生会作为学生组织的代表,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与杜汶泽的言论划清界限,甚至组织或参与抵制活动,以表达对他的不满,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国家尊严。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和情绪化的反应,体现了部分学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

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决策及考量:

然而,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回应是“拒绝抵制”。这并非意味着学生会支持杜汶泽的言论,而是其在处理此类复杂事件时,可能采取了更为审慎和理性的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可能的考量:

1. 学生会的定位和职责: 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的组织,其核心职责是维护广大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否要参与抵制某位艺人,并不直接属于其核心职责范畴。学生会更侧重于服务学生在学习、生活、学术、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2. 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会代表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群体内部对于杜汶泽的看法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大陆学生中,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其言论感到不满;但同时,中山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学,也可能包含来自香港、台湾地区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他们对杜汶泽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支持他。如果学生会贸然发起抵制,可能会忽视或伤害一部分学生的感受,从而失去其广泛的代表性。

3. 自由表达和理性讨论的边界: 尽管杜汶泽的言论引发了争议,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在法律框架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学生会是否应该成为“喉舌”或“裁判”,来决定抵制谁、支持谁?这会触及到一个关于言论自由、文化交流以及个体判断的复杂议题。学生会可能倾向于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鼓励学生理性看待问题,而非简单地参与情绪化的抵制浪潮。

4. 避免政治化和扩大化: 抵制艺人往往容易被政治化,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舆论风波。学生会作为校内组织,可能希望避免将自己卷入过于复杂的政治漩涡,以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会自身的声誉。他们的职责是服务学生,而不是成为政治运动的参与者。

5. 处理方式的多样性: 拒绝“抵制”并不等于“无作为”。学生会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特定言论的不认同,例如通过发布声明,强调理性沟通,呼吁尊重不同文化和观点,或者在内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等。但这些方式可能不那么直接和具有煽动性,也就更容易被误解为“不作为”。

舆论的反响和深层思考: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的做法,在网络上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支持者 认为学生会保持了理性,没有被情绪裹挟,尊重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并认识到学生会的代表性问题。他们认为,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的抵制,而是理性地分析和辨别。
批评者 则认为学生会“软弱”、“媚外”,辜负了学生们的期望,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甚至是对国家尊严的漠视。他们强调,在涉及民族大义的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

这场讨论,实际上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爱国”、“民族主义”、“言论自由”、“社会组织责任”等一系列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爱国”的边界与方式: 当我们谈论爱国时,是狭隘地捍卫“面子”和“情绪”,还是更深刻地关注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抵制一个人是否是爱国的唯一或最佳方式?
信息时代的群体情绪: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放大效应,使得群体情绪极易被点燃和引导。学生组织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组织的独立性与影响力: 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如何在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在复杂社会议题上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并有效传递给社会,值得深思。

总而言之,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社会组织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超越表面的情绪和口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考量和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它促使我们思考,在面对争议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是情绪的宣泄,还是理性的审视与建设性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他们有权抵制。别人也有权批评他们犯傻。

补充于2014年5月5日上午10点左右:

看到评论才明白自己可能看错了,虽然依稀记得答题时看到的是说“抵制”。不过,如果是说“拒绝抵制”的话,那么就把回答改成“他们有权拒绝抵制。别人也有权批评他们犯傻。”

向各位被误导的知友致歉!

user avatar

本人中大学生

如果这个问题的断句是: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那么是谣,可参见其他知友的答案

本答案中的断句为: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

现在情况:

1.微博上基本一边倒,发声的都强烈拒绝抵制杜汶泽;大约有25%的同学通过转发相关微博表明拒绝抵制的态度,约2%左右的同学会收集证据表示杜汶泽的无辜性。

2.线下来讲,反应其实并不是太激烈,毕竟绝大多数人原来也不知道杜汶泽是谁,只是通过这件事才知道有这号人。

反对抵制理由:

1.最重要的一点,按照原定的计划,在公映时古天乐、杨千烨会来,因此报名很激烈。活动之前就通过微信积攒的方式产生名额,再抽奖才能拿到票。取消公映就意味着:我好不容易集了60个赞,人品爆发抽中了门票,结果这事黄了?说句实话,其实大多数人对这件事没什么太大的倾向,也没兴趣考证杜汶泽究竟说了什么话,看公映是为了看男神女神。绝大多数人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在于不要取消;

2.铁杆支持杜汶泽的,主要由以下三类:

1)学校被黑了奋起反击的同学。主要是由于这条微博:

此微博在校友圈内被迅速传播,由于乱扣帽子槽点太大,引起很多中大学生不满。试想一个不关心政治的普通大学生,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实验,回到宿舍刷一下微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成了南方系,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

一下子把整个中大几万学生都得罪。由于这条微博,现在的情况成了可以不表态,但如果明确表示不拒绝的话,在校内就是政治不正确。所谓一粉顶十黑,一个脑残的五毛这回确实顶了千万公知。

如此微博上的风向更倾向于“抵制喷子,爱护校园”,和杜汶泽关系反而不大

2)珠三角粤语圈同学。杜汶泽主要活动在香港娱乐界,非广东的同学不了解。但珠三角本地的同学对香港电影接受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杜汶泽知名度尚可,是有一部分为杜汶泽的粉丝。

3)中大一贯主张陈寅恪之“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体现,确实也有一些同学出于此而反对。中大的几个有影响力的校媒(@中大din,逸仙时报,中大青年)也偏向自由主义,有一定影响吧。

不是太大的事。绝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听说杜汶泽,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