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

回答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下结论。

事件的背景和学生的诉求:

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源头。杜汶泽因其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触犯了部分大陆网民的民族情感,特别是关于“内地人”的一些负面评价,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呼声。这种情绪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强烈维护,以及对可能存在的侮辱和不尊重行为的敏感。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群体认为,学生会作为学生组织的代表,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与杜汶泽的言论划清界限,甚至组织或参与抵制活动,以表达对他的不满,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国家尊严。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和情绪化的反应,体现了部分学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

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决策及考量:

然而,中山大学学生会的回应是“拒绝抵制”。这并非意味着学生会支持杜汶泽的言论,而是其在处理此类复杂事件时,可能采取了更为审慎和理性的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可能的考量:

1. 学生会的定位和职责: 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的组织,其核心职责是维护广大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否要参与抵制某位艺人,并不直接属于其核心职责范畴。学生会更侧重于服务学生在学习、生活、学术、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2. 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会代表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群体内部对于杜汶泽的看法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大陆学生中,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其言论感到不满;但同时,中山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学,也可能包含来自香港、台湾地区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他们对杜汶泽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支持他。如果学生会贸然发起抵制,可能会忽视或伤害一部分学生的感受,从而失去其广泛的代表性。

3. 自由表达和理性讨论的边界: 尽管杜汶泽的言论引发了争议,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在法律框架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学生会是否应该成为“喉舌”或“裁判”,来决定抵制谁、支持谁?这会触及到一个关于言论自由、文化交流以及个体判断的复杂议题。学生会可能倾向于保持一种相对中立的立场,鼓励学生理性看待问题,而非简单地参与情绪化的抵制浪潮。

4. 避免政治化和扩大化: 抵制艺人往往容易被政治化,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舆论风波。学生会作为校内组织,可能希望避免将自己卷入过于复杂的政治漩涡,以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会自身的声誉。他们的职责是服务学生,而不是成为政治运动的参与者。

5. 处理方式的多样性: 拒绝“抵制”并不等于“无作为”。学生会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特定言论的不认同,例如通过发布声明,强调理性沟通,呼吁尊重不同文化和观点,或者在内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等。但这些方式可能不那么直接和具有煽动性,也就更容易被误解为“不作为”。

舆论的反响和深层思考: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的做法,在网络上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支持者 认为学生会保持了理性,没有被情绪裹挟,尊重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并认识到学生会的代表性问题。他们认为,真正的爱国不是盲目的抵制,而是理性地分析和辨别。
批评者 则认为学生会“软弱”、“媚外”,辜负了学生们的期望,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甚至是对国家尊严的漠视。他们强调,在涉及民族大义的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

这场讨论,实际上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爱国”、“民族主义”、“言论自由”、“社会组织责任”等一系列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爱国”的边界与方式: 当我们谈论爱国时,是狭隘地捍卫“面子”和“情绪”,还是更深刻地关注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抵制一个人是否是爱国的唯一或最佳方式?
信息时代的群体情绪: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放大效应,使得群体情绪极易被点燃和引导。学生组织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组织的独立性与影响力: 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如何在维护学生权益的同时,在复杂社会议题上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并有效传递给社会,值得深思。

总而言之,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复杂性,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社会组织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超越表面的情绪和口号,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考量和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它促使我们思考,在面对争议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是情绪的宣泄,还是理性的审视与建设性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他们有权抵制。别人也有权批评他们犯傻。

补充于2014年5月5日上午10点左右:

看到评论才明白自己可能看错了,虽然依稀记得答题时看到的是说“抵制”。不过,如果是说“拒绝抵制”的话,那么就把回答改成“他们有权拒绝抵制。别人也有权批评他们犯傻。”

向各位被误导的知友致歉!

user avatar

本人中大学生

如果这个问题的断句是: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那么是谣,可参见其他知友的答案

本答案中的断句为:如何看待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

现在情况:

1.微博上基本一边倒,发声的都强烈拒绝抵制杜汶泽;大约有25%的同学通过转发相关微博表明拒绝抵制的态度,约2%左右的同学会收集证据表示杜汶泽的无辜性。

2.线下来讲,反应其实并不是太激烈,毕竟绝大多数人原来也不知道杜汶泽是谁,只是通过这件事才知道有这号人。

反对抵制理由:

1.最重要的一点,按照原定的计划,在公映时古天乐、杨千烨会来,因此报名很激烈。活动之前就通过微信积攒的方式产生名额,再抽奖才能拿到票。取消公映就意味着:我好不容易集了60个赞,人品爆发抽中了门票,结果这事黄了?说句实话,其实大多数人对这件事没什么太大的倾向,也没兴趣考证杜汶泽究竟说了什么话,看公映是为了看男神女神。绝大多数人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在于不要取消;

2.铁杆支持杜汶泽的,主要由以下三类:

1)学校被黑了奋起反击的同学。主要是由于这条微博:

此微博在校友圈内被迅速传播,由于乱扣帽子槽点太大,引起很多中大学生不满。试想一个不关心政治的普通大学生,在实验室做了一天实验,回到宿舍刷一下微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成了南方系,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

一下子把整个中大几万学生都得罪。由于这条微博,现在的情况成了可以不表态,但如果明确表示不拒绝的话,在校内就是政治不正确。所谓一粉顶十黑,一个脑残的五毛这回确实顶了千万公知。

如此微博上的风向更倾向于“抵制喷子,爱护校园”,和杜汶泽关系反而不大

2)珠三角粤语圈同学。杜汶泽主要活动在香港娱乐界,非广东的同学不了解。但珠三角本地的同学对香港电影接受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杜汶泽知名度尚可,是有一部分为杜汶泽的粉丝。

3)中大一贯主张陈寅恪之“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体现,确实也有一些同学出于此而反对。中大的几个有影响力的校媒(@中大din,逸仙时报,中大青年)也偏向自由主义,有一定影响吧。

不是太大的事。绝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听说杜汶泽,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山大学学生会拒绝抵制杜汶泽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或下结论。事件的背景和学生的诉求: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源头。杜汶泽因其在某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触犯了部分大陆网民的民族情感,特别是关于“内地人”的一些负面评价,.............
  • 回答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以下简称“社人院”)教授张鹏近期被多名女学生联名举报,指控其存在长期的性骚扰行为。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师德师风、性骚扰防治以及受害者权益保障等问题的深刻讨论。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指控的严重性。性骚扰,无论是在何种场合,何种关系中发生,都.............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以及导致学生们搬迁至东校区的传闻,这确实是近期校园内引起不少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并尽量还原大家可能关心的细节。首先,从“合并”这个动作本身来看,这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并非罕见。很多学校为了整合资源、发挥学科协同效应,都会进行院系层面的调整.............
  • 回答
    中北大学学生坠亡事件,无疑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当这样年轻的生命在花季凋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和惋惜,更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关于事件本身: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首先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不安。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社会未来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其中的.............
  • 回答
    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陨落,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教育体制、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育人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刻问题。一、事件本身与可能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弊行为本身是违反学术诚信的,是需要受到相应.............
  • 回答
    中山大学2021年第二学期马原考试:一次深入的“思想实验”2021年第二学期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考试,无疑给许多同学留下了一道深刻的“思想作业”。对于这门承载着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考试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总会触及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考试形式:从“纸面”到“思.............
  • 回答
    中山大学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学期时长延长到21周,并且要求专业课必须进行考试,这一举措确实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少讨论。首先,延长学期时长至21周,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调整。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学期长度通常在1820周左右,增加的这几周,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对于已经习惯了现有节奏的师生们来说,意味着教.............
  • 回答
    谈到中山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的教务安排,这可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每一位师生的学习和工作节奏。总的来说,那年的安排可以视为一个在稳定中寻求优化,同时也要应对新形势、新需求的体现。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是中山大学一贯的严谨和务实。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的选修课,都构成了扎实的.............
  • 回答
    中南大学2021年中秋节期间,为学生提供的五元月饼补贴,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事件的起因和具体情况:据了解,那年的中秋节,学校为了给同学们送上节日祝福,提供了一项福利:学生可以凭校园卡领取一张月饼消费券,面额为五元。这张券可以用于购买学校食堂或指定地点销售的月饼。然而,问题就.............
  • 回答
    最近中山大学一名叫赵某晨的学生,因为捏造事实诽谤了他曾经追求过的女生,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学籍。这事儿一出来,舆论场上算是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从这事儿的处理结果来看,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活该”。一个成年人,还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象牙塔里,竟然能做出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用下三滥的手段去报复一个拒绝他的人.............
  • 回答
    中南大学吴嘉老师怒怼教务办“学生成绩必须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定,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大家对教学评价、学生培养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入思考。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觉得关键在于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首先,“正态分布”本身就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它描述的是一种数据在特定条件下.............
  • 回答
    9月19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在校学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无疑给整个学校、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首先,我们必须表达最深切的哀悼,向逝去的生命致以沉痛的缅怀。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损失。对于这起事件,我们不能.............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衡水中学学生之口,是一句充满草根逆袭、励志奋斗精神的呐喊,但同时也能引发多层面的解读和讨论。一、 积极层面的解读: 强大的目标驱动和行动力: 这句话最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内心强烈的向上动力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起点,但并不甘于现状,而是将“大城市”的“白菜”设定为目标,.............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中科大那5名学生在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并且妥善处理了,还因此获得了12万元的奖励,这事儿说出去,估计不少同行看了都觉得又“解气”又“羡慕”。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首先,从奖励机制的角度来说,这12万是真金白银的肯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 回答
    广州某中学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宗教、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禁止学生过圣诞节”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几种情况: 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学校可能发布了通知,明确禁止学生在校.............
  • 回答
    金岸中学学生因压力过大鬼畜校长,被发现后要求删除鬼畜视频并被约谈,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学生恶作剧被惩罚的事件,更折射出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事件本身:学生创作鬼畜视频,学校出面处理 学生方面: 可以推测,这位学生(或学生群体)通过创作鬼畜视频来表达他们对校长的不.............
  • 回答
    某中学禁止学生以任何方式接触智能手机并要求签署《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承诺书》一事,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举措的合理性、潜在影响以及背后的考量。一、 事件背景与学校的出发点(可能的考量)在分析此事之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激进的措施至关重要。学校此举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量.............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一次普通的中学化学课上。据学生反映,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名为《光点》的歌曲,这首歌是知名艺人肖战演唱的。老师播放这首歌的目的,据老师本人事后解释,是想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或者是在课间休息时作为背景音乐。然而,当歌曲播放时,有几名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不喜欢这首歌,并有人说出了.............
  • 回答
    中学门口,老师提着水桶给女生卸妆,这事儿一听就挺让人犯嘀咕的。这背后牵扯到挺多东西,咱们得一件件掰扯清楚。首先,这老师的行为,是不是管得太宽了?中学阶段,正是孩子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美有初步的追求的时候。虽然说,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鼓励过度妆扮,但“卸妆”这个行为,本身就有点越界了.............
  • 回答
    近期,永宁中学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恐吓学生,原因竟是学生使用了“肖战糊了”的网络昵称。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师德师风和教育的本质。事件回溯:课堂上的“雷霆之怒”据了解,事情发生在永宁中学的一堂课堂上。一名学生因为在网上活动时使用了“肖战糊了”作为自己的网名,不幸被这位老师发现。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