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中学发文:禁止学生以任何方式接触智能手机,并要求学生签署《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承诺书》一事?

回答
某中学禁止学生以任何方式接触智能手机并要求签署《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承诺书》一事,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举措的合理性、潜在影响以及背后的考量。

一、 事件背景与学校的出发点(可能的考量)

在分析此事之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激进的措施至关重要。学校此举很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量:

减轻学业压力与提升学习效率:
专注力分散: 智能手机上的各类App(社交媒体、游戏、短视频等)是学生学习时的主要干扰源。学校可能认为,通过彻底禁止手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干扰,让学生更专注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沉迷风险: 对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容易导致沉迷,挤占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学校希望通过强制手段来“止损”。
作业抄袭与作弊: 智能手机的存在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作弊工具,如搜索答案、拍照传题等。禁止接触手机可以一定程度上杜绝此类行为。

保护学生视力与身心健康:
长时间用眼疲劳: 长期盯着手机屏幕,不仅容易导致视力下降,还可能引发颈椎问题、睡眠障碍等。学校可能希望通过禁令来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网络欺凌与不良信息: 智能手机是接触网络世界的主要入口,学生可能因此接触到不适宜年龄的内容,或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施暴者。学校希望建立一个更纯净的学习环境。
社交隔阂与现实社交能力: 过度依赖线上交流可能削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学校希望鼓励学生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与管理秩序:
课堂纪律: 手机铃声、信息提示音等都会扰乱课堂秩序。彻底禁止是保证课堂纪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统一管理: 对于寄宿学校或管理要求较高的学校,统一的管理模式更容易实施,避免因少数学生使用手机而带来的管理上的“灰色地带”。

二、 禁令的合理性与争议点

尽管学校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这一“一刀切”的禁令也引发了大量的质疑和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的本质与时代脱节:
信息时代的核心能力: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信息筛选能力、网络素养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完全禁止接触手机,剥夺了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习如何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工具的机会。这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教育目标相悖。
学习资源的获取: 许多知识、学习资料、教学视频等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便捷获取。学校禁止学生接触手机,相当于限制了学生获取更广阔学习资源的可能性。一些需要查阅资料的课外项目或小组合作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承诺书”的法律效力与实际执行力:
形式主义与法律真空: 《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承诺书》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约束,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其法律效力是值得商榷的。家长和学生在压力下签署,并不代表其真正认同或能遵守。
难以根除的隐蔽行为: 只要有需求,学生总会找到规避禁令的方法,例如使用老人机、偷偷藏匿手机、通过其他同学获取信息等。这种“猫鼠游戏”反而可能滋生不诚实行为,影响师生信任。

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与过度管制:
信息获取权与通讯权: 在现代社会,智能手机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与家人保持联系的便捷方式(尤其是在紧急情况时)。完全剥夺这种权利,可能被视为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一种侵犯。
培养独立与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律性和责任感。过度强制性的禁令,可能剥夺了学生自我管理和犯错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家校沟通的疏忽: 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手机与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学校此举可能加剧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承诺书”签署过程的潜在问题:
非自愿签署的可能: 如果签署承诺书与评优评先、升学考核等挂钩,或者学校采取强硬态度,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在不完全理解或不完全同意的情况下被迫签署,这本身就违背了“承诺”的自愿性原则。
道德绑架的嫌疑: 学校可能通过强调“为了你好”来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道德绑架,让他们感到不签署就是不配合学校工作,甚至是对孩子未来不负责任。

三、 可行性与替代方案的探讨

面对智能手机带来的挑战,教育界普遍认为“一刀切”并非最佳解决方案。更合理的方式是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

分级管理与规范使用:
设立手机使用规范: 例如,允许学生在特定时间(课间、午休、放学后)和特定地点使用手机,但课堂时间内必须关闭或存放在指定位置。
推行“无手机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禁止使用手机,教师可以使用白板、投影仪等代替电子设备。
区分功能: 可以允许学生使用非智能手机(如只具备通话和短信功能的手机),以便家长联系。或者允许使用智能手机,但限制其上网功能和特定App。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引导而非禁止: 学校应承担起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辨别网络信息、防范网络风险的责任。开设相关课程,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
家长培训与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讲座,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问题,共同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

丰富校园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提升课堂吸引力: 通过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他们对手机的渴望。
组织多样化课外活动: 体育、艺术、社团等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社交和娱乐需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减少沉迷手机的可能。

技术手段辅助管理:
“一键静音”或“学习模式”: 部分学校可以尝试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或使用能将学生手机设置为“学习模式”的软件,在学校特定时段禁用娱乐功能。

四、 总结

某中学禁止学生接触智能手机并要求签署承诺书,这一举措反映了学校对当前教育中手机问题的担忧。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强制性手段,在剥夺学生潜在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可能损害学生的自主性与责任感,并且在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挑战,甚至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教育目标产生冲突。

更成熟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立足于引导和教育,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范、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以及家校合作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健康、负责任地使用智能手机,使其成为学习和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教育的目的是赋能,而非简单地“封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果中考作文题目:如何看待智能手机。

考生一脸问号,什么是手机????

user avatar

正常情况下大部份的中学生都会支持这个举措,因为你永远想不到当今青少年学生那点可怜的自律性在专为成瘾而生的各种手机app面前是多么地不堪一击。

孩子们也很痛苦,大多数小孩是想学习的,他们也知道高考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至少比你我这种社会人体会得更深刻,但即使如此,很多小孩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摸手机,这种眼巴巴看着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百事荒废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很可怜,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因为哪一次玩手机摸鱼、错过哪个知识点,最后和大学擦肩而过。

这就是大多数孩子的真实感觉,他们也想学习,但在手机面前他们却要时刻承受这个年纪受不起的诱惑,太可怜了,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不出手相助是不可能的,虽然你在网上看到的是大多数网民在反对,但那只是因为用功学习的同学根本没时间上网,人要点自知之明,不要老把自己当成大多数,你不想学、想做废人,不代表大多数同学都要跟着你。

当然也不仅是中学生,相信多数大学生看到这样的举措心里也会满是羡慕,甚至有的还会产生回高中享受无手机的快乐时光。

对此我很认同,因为人的自然年龄增长是连续的,所以本质上大学生的自制力在智能产品面前同样不值一提,和高中生没有任何区别,加上现在中国大学生都比较努力,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存在更让他们和广大高中生感同身受,所以我觉得,题目中这所高中的手机管理举措应该积极向大学推广。

大学生也是孩子,自然也有孩子的烦恼,也应该得到师长的帮助,甚至我还觉得大学生被高中生更需要帮助,毕竟大学的专业课程相比高中又多又难,远离电子产品也就显得更重要,我想,但凡是一个成绩能进本科的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为了方便,我特意参照题目中承诺书原文,结合大学的实际,草拟了高校版本,希望得到帮助的同学可以自己直接拿来用,不需感谢我:

《x x x 大学x x 学部关于放弃使用手机的承诺书》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智能手机技术毕竟来自西方,这注定了它是一把双刃剑,给人带来丰富资讯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隐患:

1,当代大学生自控能力不高,容易沉迷游戏。

2,过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视力。

3,大学生之间容易在网络上产生矛盾,不利于校园生活的和谐健康。

4,手机是大学生进行婚前性行为的帮凶。

5,大学生之间好无意义的网络聊天引起挂科等问题。

6,手机上有各种所谓的考前快速通关视频,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学无术期末却靠网课抱佛脚,绕过考核机制的同时也不利于良好学术雰围的构建。

……

为避免手机为我们大学生带来的种种危害,为了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为了毕业后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更有用的人,从今日起为了更好管控手机,也为了我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自愿承诺:

1,放弃使用智能手机、手环、平板电脑,笔记本,PS游戏机、智能手表,kindle,并不以任何借口将以上设备带入大学校园。

2,未经父母、辅导员、学生会签字批准,不触碰手机。

3,不去主动借用外校同学的手机,同时自觉监督身边同学是否使用智能手机。

4,主动删除所有聊天群组。

5,以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们xxx大学xxx 学部的承诺,不让师长失望,不给学校丢脸。

此规定从签字之日起执行,望学生自觉遵守、相互监督。

阅读完以上条款,是否同意,请签字。

学部:

专业:

姓名:

是否同意:是

家长签字:

宿舍长签字:

辅导员签字:

班长签字:

学委签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