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

1. 表明国际科学界的关注与认可:
科学期刊的监督作用: 《自然》作为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其报道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关注并报道中国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的进展,说明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中国科研的质量和诚信,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在采取行动上的努力。
信号作用: 这篇文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术造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不被容忍的行为,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正在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
对全球科研诚信的启示: 论文造假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挑战。《自然》的报道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自身科研诚信问题的反思和对类似打击措施的借鉴。

2. 折射出中国学术生态的复杂性:
“造假工厂”的存在: 文章点名“论文造假工厂”,说明在过去或现在,确实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批量生产和出售学术论文,以满足部分科研人员的晋升、评奖或项目申请需求。这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侵蚀。
深层原因的探究: 中国科研体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或考核压力,间接或直接地催生了论文造假行为。例如,过去“唯论文论”的导向,过度的学术指标要求,以及对科研成果的短期化追求,都可能为造假提供了土壤。
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政府近年来确实在加大力度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这包括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改革评价体系等。这篇文章的出现,说明这些努力正在取得进展,但也暗示了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推进。

3. 展现中国政府的决心与行动:
主动应对: 中国政府并非被动接受批评,而是主动出击,认识到学术不端对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声誉的损害,并为此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
多部门联动: 打击论文造假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报道可能聚焦于这些部门在联合打击、信息共享、惩戒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行动。
改革评价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改革导向,比如破除“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原创性、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和学术道德的培养。

二、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除了《自然》的报道本身,围绕“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1. 具体打击措施的细节和成效:
法律法规的完善: 中国是否有出台或更新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惩罚力度如何?是否明确了各方责任?
技术手段的应用: 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查重、溯源技术)来识别和打击论文造假?例如,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或平台来识别代写论文的痕迹?
机构的责任追究: 除了个人造假者,负责论文发表的期刊编辑部、论文代写机构,以及合作的论文中介机构,是否也受到追责?
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是否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商或研究机构有合作?例如,是否有信息共享机制?
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 国家层面是否有公布具体的查处论文造假数量、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数量?是否有典型的案例分析,以警示后人?

2. 深层次的学术生态改革:
评价体系的改革: 除了破除“唯论文”,中国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职称晋升等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改革?例如,是否更注重同行评价、研究过程的质量、实际贡献和社会影响?
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否得到有效监管,避免被用于论文造假等不当用途?
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 如何从源头上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例如,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如何融入学术诚信课程?
科研环境的优化: 是否在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中,减少不必要的指标压力,让科研人员能更专注于研究本身?

3. 潜在的挑战和阻力:
“猫鼠游戏”的持续性: 论文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打击措施也需要不断升级,这可能是一场持续的“猫鼠游戏”。
界定标准的模糊性: 对于何种行为算作论文造假,是否存在模糊地带?如何平衡严格监管和鼓励创新?
地方执行的差异性: 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国际声誉的恢复: 即使中国正在努力打击造假,过去积累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时间来修复和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

4. 对中国科研发展的长远影响:
提升科研质量和公信力: 有效打击论文造假,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公信力。
促进原创性研究: 当不当得利渠道被堵塞,科研人员可能会更倾向于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
吸引和留住人才: 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是吸引和留住顶尖科研人才的关键因素。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最终,科研诚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结来说, 《自然》杂志的这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既是对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努力的认可,也提示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关注这篇文章,不仅要看“中国在做什么”,更要深入了解“具体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长远来看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没办法呀,升迁评级都靠论文。


Elizabeth Bik,职业学术打假人。

大姐是荷兰人,乌得勒支大学出身,后来去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员。在14年,大姐翻阅论文时觉得有张蛋白质印迹图不对劲,从此走向打假道路。

到19年,大姐全职打假。她的推号,基本成了科研圈的吃瓜地:


国内学术圈对大姐比较熟悉的案例,大概是大姐在19年对我国两位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的论文质疑。

圈外人略有耳闻的,是大姐在去年,对我国医学界约400篇论文的质疑。大姐认为这400多篇论文都来自同一家“论文工厂”。

涉及事件的多家三甲医院,包括分量不轻的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美国教会医院、山东招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号“全球最大医院”),均未给出正式回应。

如果大姐的指控全部成立,那么在大姐超过4000篇论文打假里,来自中国的将超过20%。


学术上的真伪我没有能力判断,不过论文造假的动机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论文是KPI啊。

这都不用举例子,随便到知乎上一搜,就能搜出这种急迫来。论文和文凭、职称、评级等现实利益紧密挂钩,对升迁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得不搞一个。

去年八月,江苏泰州警方捣毁一个“论文工厂”:

12个小伙子,年龄最大的也就30岁,基本都是湛江的;

他们主要打着“代写代发核心期刊”的名义骗医护人员;

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学术能力。所以要么是拿别人5000块,然后给低级期刊1000块,把论文发出去;要么是干脆自己伪造一本假的“国家级期刊”,把论文印上去,把假期刊寄给买家。

出乎警方意料的是:很多医院根本不去确认期刊的真伪,只要有那么本书,上面印了你的文章写了你的名字,就算过了。

很多买家靠假期刊获得了真升迁。少部分不满意的,也不好意思举报。

于是这12位初高中学历的小胖友,在一年多时间里搞了600多万,“骗”了超过1000名医护人员。

警方当时最头疼的是:造假人都抓人,交易记录都有了,被骗人还坚决表示“没这事”。

给取证定罪带来诸多麻烦。


国家对学术造假的态度越来越严厉,非常正常。

别的玩意造假,能查。像之前严抓环保时,有地方给光秃秃的采矿区刷绿漆,这个改一改卫星的图像算法就能分辨;实在不济,结合地方举报直接派人下去。

学术造假则不同,很难找到匹配的能力来确认。如果某个细分领域都在造假,那几乎就垄断了国内对该领域学术不端的揭发能力。

知识是一种资源,而在学术圈,这种资源是天然被细分垄断的。

发现不了,等到事情大条了会非常被动:你们这个领域论文一堆堆的,号称取得了多少多少成果,我还以为你们突破了美帝封锁的瓶颈;

结果到要拿去科技应用,拿去转民转军时,拿不出来。

这就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误判。


这种现状有多难受,交给专业人士吐槽吧。

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制定任何考核指标前,都必须掌握对指标本身的验证能力,否则考核结果一定会出现严重偏离。

大秦敢定军功爵制度,是因为明确要求砍下的首级必须带喉结,必须黑发,否则伍人连坐。这样就算士兵想杀良冒功,也得去杀敌国的男性青壮年,起码符合杀伤有生力量的基本要求。

到大明末年,基层崩坏,士兵砍个女人的脑袋也能领赏(电影大明劫里士兵强奸平民妇女后再杀害,其实是符合历史原型的),于是大明的兵就“遇贼如鼠,遇民如虎”。

朝堂上看着的那些剿匪数字,其实多是普通百姓。剿得越多,“驱民从贼”越严重。

眼下的学术圈,浪荡点的搞造假;老实人也会“一稿多发”,把一份研究成功拆几份,或者用一种成熟方案做重复研究。这就是缺乏对核心指标的验证能力,老实人不得不变浪荡。

去年被Bik大姐突脸后,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实际效果还待观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