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

1. 表明国际科学界的关注与认可:
科学期刊的监督作用: 《自然》作为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其报道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关注并报道中国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的进展,说明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中国科研的质量和诚信,同时也肯定了中国在采取行动上的努力。
信号作用: 这篇文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术造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不被容忍的行为,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正在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
对全球科研诚信的启示: 论文造假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挑战。《自然》的报道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自身科研诚信问题的反思和对类似打击措施的借鉴。

2. 折射出中国学术生态的复杂性:
“造假工厂”的存在: 文章点名“论文造假工厂”,说明在过去或现在,确实存在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批量生产和出售学术论文,以满足部分科研人员的晋升、评奖或项目申请需求。这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侵蚀。
深层原因的探究: 中国科研体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或考核压力,间接或直接地催生了论文造假行为。例如,过去“唯论文论”的导向,过度的学术指标要求,以及对科研成果的短期化追求,都可能为造假提供了土壤。
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政府近年来确实在加大力度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这包括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改革评价体系等。这篇文章的出现,说明这些努力正在取得进展,但也暗示了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推进。

3. 展现中国政府的决心与行动:
主动应对: 中国政府并非被动接受批评,而是主动出击,认识到学术不端对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声誉的损害,并为此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
多部门联动: 打击论文造假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报道可能聚焦于这些部门在联合打击、信息共享、惩戒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行动。
改革评价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改革导向,比如破除“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原创性、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和学术道德的培养。

二、 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除了《自然》的报道本身,围绕“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1. 具体打击措施的细节和成效:
法律法规的完善: 中国是否有出台或更新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惩罚力度如何?是否明确了各方责任?
技术手段的应用: 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查重、溯源技术)来识别和打击论文造假?例如,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或平台来识别代写论文的痕迹?
机构的责任追究: 除了个人造假者,负责论文发表的期刊编辑部、论文代写机构,以及合作的论文中介机构,是否也受到追责?
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是否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商或研究机构有合作?例如,是否有信息共享机制?
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 国家层面是否有公布具体的查处论文造假数量、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数量?是否有典型的案例分析,以警示后人?

2. 深层次的学术生态改革:
评价体系的改革: 除了破除“唯论文”,中国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职称晋升等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改革?例如,是否更注重同行评价、研究过程的质量、实际贡献和社会影响?
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否得到有效监管,避免被用于论文造假等不当用途?
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 如何从源头上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例如,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如何融入学术诚信课程?
科研环境的优化: 是否在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中,减少不必要的指标压力,让科研人员能更专注于研究本身?

3. 潜在的挑战和阻力:
“猫鼠游戏”的持续性: 论文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打击措施也需要不断升级,这可能是一场持续的“猫鼠游戏”。
界定标准的模糊性: 对于何种行为算作论文造假,是否存在模糊地带?如何平衡严格监管和鼓励创新?
地方执行的差异性: 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国际声誉的恢复: 即使中国正在努力打击造假,过去积累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时间来修复和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

4. 对中国科研发展的长远影响:
提升科研质量和公信力: 有效打击论文造假,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研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公信力。
促进原创性研究: 当不当得利渠道被堵塞,科研人员可能会更倾向于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
吸引和留住人才: 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是吸引和留住顶尖科研人才的关键因素。
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最终,科研诚信的保障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总结来说, 《自然》杂志的这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既是对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努力的认可,也提示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关注这篇文章,不仅要看“中国在做什么”,更要深入了解“具体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长远来看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没办法呀,升迁评级都靠论文。


Elizabeth Bik,职业学术打假人。

大姐是荷兰人,乌得勒支大学出身,后来去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员。在14年,大姐翻阅论文时觉得有张蛋白质印迹图不对劲,从此走向打假道路。

到19年,大姐全职打假。她的推号,基本成了科研圈的吃瓜地:


国内学术圈对大姐比较熟悉的案例,大概是大姐在19年对我国两位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同济大学校长裴钢——的论文质疑。

圈外人略有耳闻的,是大姐在去年,对我国医学界约400篇论文的质疑。大姐认为这400多篇论文都来自同一家“论文工厂”。

涉及事件的多家三甲医院,包括分量不轻的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美国教会医院、山东招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号“全球最大医院”),均未给出正式回应。

如果大姐的指控全部成立,那么在大姐超过4000篇论文打假里,来自中国的将超过20%。


学术上的真伪我没有能力判断,不过论文造假的动机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论文是KPI啊。

这都不用举例子,随便到知乎上一搜,就能搜出这种急迫来。论文和文凭、职称、评级等现实利益紧密挂钩,对升迁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得不搞一个。

去年八月,江苏泰州警方捣毁一个“论文工厂”:

12个小伙子,年龄最大的也就30岁,基本都是湛江的;

他们主要打着“代写代发核心期刊”的名义骗医护人员;

他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学术能力。所以要么是拿别人5000块,然后给低级期刊1000块,把论文发出去;要么是干脆自己伪造一本假的“国家级期刊”,把论文印上去,把假期刊寄给买家。

出乎警方意料的是:很多医院根本不去确认期刊的真伪,只要有那么本书,上面印了你的文章写了你的名字,就算过了。

很多买家靠假期刊获得了真升迁。少部分不满意的,也不好意思举报。

于是这12位初高中学历的小胖友,在一年多时间里搞了600多万,“骗”了超过1000名医护人员。

警方当时最头疼的是:造假人都抓人,交易记录都有了,被骗人还坚决表示“没这事”。

给取证定罪带来诸多麻烦。


国家对学术造假的态度越来越严厉,非常正常。

别的玩意造假,能查。像之前严抓环保时,有地方给光秃秃的采矿区刷绿漆,这个改一改卫星的图像算法就能分辨;实在不济,结合地方举报直接派人下去。

学术造假则不同,很难找到匹配的能力来确认。如果某个细分领域都在造假,那几乎就垄断了国内对该领域学术不端的揭发能力。

知识是一种资源,而在学术圈,这种资源是天然被细分垄断的。

发现不了,等到事情大条了会非常被动:你们这个领域论文一堆堆的,号称取得了多少多少成果,我还以为你们突破了美帝封锁的瓶颈;

结果到要拿去科技应用,拿去转民转军时,拿不出来。

这就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误判。


这种现状有多难受,交给专业人士吐槽吧。

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制定任何考核指标前,都必须掌握对指标本身的验证能力,否则考核结果一定会出现严重偏离。

大秦敢定军功爵制度,是因为明确要求砍下的首级必须带喉结,必须黑发,否则伍人连坐。这样就算士兵想杀良冒功,也得去杀敌国的男性青壮年,起码符合杀伤有生力量的基本要求。

到大明末年,基层崩坏,士兵砍个女人的脑袋也能领赏(电影大明劫里士兵强奸平民妇女后再杀害,其实是符合历史原型的),于是大明的兵就“遇贼如鼠,遇民如虎”。

朝堂上看着的那些剿匪数字,其实多是普通百姓。剿得越多,“驱民从贼”越严重。

眼下的学术圈,浪荡点的搞造假;老实人也会“一稿多发”,把一份研究成功拆几份,或者用一种成熟方案做重复研究。这就是缺乏对核心指标的验证能力,老实人不得不变浪荡。

去年被Bik大姐突脸后,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实际效果还待观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再探冷核聚变悬案”这篇《自然》的特稿,就像是在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因为它出自《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而且选择了一个“再探”的姿态。这意味着,科学界并没有完全对这个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领域关上大门,而是在新的视角.............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最近《Nature》上一篇关于摄像头被视为“天生神经网络”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发现,它为我们理解视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在计算效率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摄像头的成像过程,从一种纯粹的光学和电子信号转换过程,重新解读为一个天然存在的、高.............
  • 回答
    《Nature》封面文章报道了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一件令人振奋的恐龙化石——“长臂混元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这篇文章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对我们理解鸟类演化,特别是其翅膀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长臂混元龙——一位令人惊叹.............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无疑是学术界的盛事,也让这个团队及其研究的超疏水自清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材料的神奇之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说说为什么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兴奋? 《Nature》封面文章,这可是金字招牌! 《Nature.............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曹原一周内两发Nature,魔角石墨烯七篇重磅论文,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青年科学家曹原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在短短一周内,再次发表了两篇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将他在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此,曹原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七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重磅.............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将新冠病毒进行改造,并把详细的实验方法发表在《Nature Protocols》这样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进展,更可能触及到生物安全、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首先,理解“改造新冠病毒”的本质非常重.............
  •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
  • 回答
    这篇Nature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警示,同时也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华北地区。简单来说,它找到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偷袭”臭氧层的元凶——氟利昂,主要“藏身”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臭氧层,就像地球的一张保护伞,挡住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
  • 回答
    拥抱重复与“无效”:一场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Nature 期刊的一篇社论,大胆地倡导鼓励科学研究中的重复性,甚至拥抱那些“无效”的研究结果,这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唤,也是对当前科学界一些陈旧观念的有力挑战。乍听之下,这似乎有些违背我们惯常对科研的认知——谁不渴望发现颠覆性的突破,谁又愿意耗费精力.............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那项让猪脑“起死回生”的研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死亡”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点,一个不可逆转的界限。生命从一个活跃的状态,彻底滑向静止,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然而,这项研究,通过一种名为“BrainEx”的先进灌注系统,在猪死.............
  • 回答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了利用 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可能导致大范围 RNA 脱靶突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发现。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应用这项技术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性。首先,咱们得明白 CRISPR 是个啥。它就像一把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