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发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很可能指的是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即新神经元生成的过程。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的特定脑区(如海马体和嗅球)存在终生神经发生。这个研究的结论是,在他们研究的特定模型和特定条件下,未能观察到这一现象。

研究对象: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如果是基于动物模型(例如小鼠或大鼠)的研究,其结论能否直接推广到人类大脑,需要非常谨慎。不同物种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神经发生的模式也可能不同。
研究方法: 他们使用了什么技术来检测新神经元?是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标记、电生理学还是其他方法?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分辨率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如果用于标记新生成神经元的标记物不够特异,或者检测灵敏度不足,就可能错过少量新神经元的生成。
研究的脑区: 神经发生并非在所有脑区都发生。如果是研究了非神经发生区域,或者即使是在理论上存在神经发生的区域,但由于其他因素(如实验条件、实验设计),未能捕捉到,也可能导致“观察不到”的结论。
“观察不到”的定义: 这是另一个关键。是完全零新神经元生成,还是数量极少到无法检测?统计学上的显著性阈值也是需要考量的。

2. 与现有科学共识的冲突:

这个研究的结论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它与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共识存在显著冲突。

经典的神经发生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海马体,特别是齿状回(dentate gyrus)和海马体内的CA3区域,以及嗅球。大量证据表明,这些区域在幼年和成年期都会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些新神经元被认为在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进步与重复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例如更先进的标记技术(如使用BrdU、Ki67等增殖标记物,以及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如NeuN、DCX等)、单细胞测序技术等,神经发生的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验证和拓展。许多研究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成人神经发生的存在。
人类研究的证据: 虽然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存在伦理和技术上的限制,但一些研究通过分析尸检组织,或使用特定技术标记神经前体细胞,也发现了支持人类成人神经发生的证据,尤其是在海马体。

3. 如何看待这样的“负面”研究结果?

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既有理论的质疑和修正。一个看似“否定”现有发现的研究,可能带来以下几种可能性和意义:

修正现有理论:
数量上的修正: 成人神经发生的数量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少得多,以至于在某些研究中“观察不到”。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存在,而是其活动水平可能非常低。
脑区特异性的修正: 可能某些曾经被认为存在终生神经发生的脑区,实际上的神经发生非常有限,或者仅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条件下才发生。
条件依赖性的修正: 成人神经发生可能高度依赖于特定的生理条件(如学习、环境刺激、情绪状态、疾病等)。该研究可能是在一个相对“静止”或“非刺激”的环境下进行的,从而未能激活神经发生。
技术或方法论的局限性暴露:
标记物的局限: 可能用于检测新神经元的标记物并不够敏感或特异,或者在研究的特定模型中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
时间窗口的局限: 神经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可能需要特定的时间窗口来检测。研究的时间设置可能未能捕捉到这个过程。
研究模型的局限: 如果研究对象是特定品系、年龄段或生理状态的动物,其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引发新的研究方向: 即使这个研究的结论被后续研究修正,它也可能激发科学家去重新审视和探索:
成人神经发生的精细调控机制: 是什么因素精确控制着少数新神经元的生成和整合?
新神经元的具体功能: 这些数量极少的新神经元是否承担着更为关键、但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功能?
其他形式的神经可塑性: 除了生成新神经元,成人大脑是否还存在其他更普遍、更重要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如突触可塑性、髓鞘可塑性、胶质细胞的参与等)?

4. 审慎解读的几个关键点:

论文的完整性: 一定要阅读原始论文,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新闻报道。理解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对照组设置、统计方法以及作者自己对结果的解释和局限性说明至关重要。
“观察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这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区分。研究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无法检测到非常稀少或短暂存在的现象。
重复性验证: 一个独立的研究结果需要其他独立研究的重复和验证。如果该研究能够被其他实验室在不同模型和条件下重复,那么其结论的可靠性将大大增强。
长期影响: 即使这个研究的结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也可能只是修正了我们对某个具体过程的认知,而不是否定了整个神经科学领域。成人大脑的整体可塑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实现可塑性的具体方式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加复杂和精妙。
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如果成人神经发生真的非常有限,那么依赖于此的某些神经再生疗法可能会受到挑战。但同时,这也会促使科学家探索其他更有效的神经修复和保护策略。

总结:

发表于 Nature 的关于“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科学发现。它挑战了现有共识,但同时也为科学界提供了反思、修正和探索新方向的机会。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开放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它,深入了解研究的细节,并等待后续的重复性研究和更广泛的讨论,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成人大脑的神经可塑性。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这样的争议性研究正是推动科学前进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成年人的神经元(经评论提醒,脑细胞这词儿确实非常不严谨,改了)确实是死一个少一个的。但是它不像上皮细胞那么容易死的。


另外,赞成楼上回答。记忆并不是存储于某个神经元内,而是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其他皮层神经元与海马神经元建立连接;接着,根据神经元响应的时程关系,海马帮助皮层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最后,皮层神经元与海马之间的连接被清除。这就是为什么病人H.M在切除海马之后,无法建立新的记忆,但以前的记忆完好无损的原因之一【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我并不清楚】。关于学习与记忆的内容可以参见我的专栏。

那会不会变笨?看你怎么衡量聪明与笨了。心理学上对智力进行了区分: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与逻辑、计算、思维敏捷度等有关,也就是说看你神经元进行的运算速度有多快了。毫无疑问,这个速度是随着年龄而逐步减退的,与海马细胞多少无关,因为这主要取决于信号传导速度。比如,随着衰老,神经胶质细胞无法很好地包裹传导信号的轴突,使轴突出现漏电问题,自然运算速度就慢了。类似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胞内代谢物清理速度变慢而发生聚集,从而阻碍离子通道或突触囊泡释放递质等过程。所以神经元运算速度会随年龄减慢。实际上,流体智力在十八岁左右到达顶峰,往后就走下坡路了。

而晶体智力一般指的是长时记忆,也就是社会或文化经验,包括知识的储存。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切断脑子里的神经元联系,是不会丢失的。不仅不会丢失,还会随着年龄增长建立越来越多的联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记忆。虽然说记忆存储在那里没有变,但是否能成功快速提取?这就看神经元联系的强弱了(主要取决于这段记忆是否经常被复习、是与其他事物广泛关联还是机械记忆)。

流体智力要比晶体智力高级吗?年轻人之间相比,是的,可能流体智力高的人比读很多书的人还要表现好;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晶体智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它是长期投资。由于经验多,晶体智力高能够用经验去快速解决相似情境的问题,同样问题情境,用流体智力free style即兴演算,速度基本上(不排除神级高智商的可能)是比不过晶体智力直接对经验记忆的提取的。

结论:随年龄增长,人们变得没那么聪明,但是越来越睿智。海马生不生成新的细胞与笨不笨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将新冠病毒进行改造,并把详细的实验方法发表在《Nature Protocols》这样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进展,更可能触及到生物安全、伦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首先,理解“改造新冠病毒”的本质非常重.............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无疑是学术界的盛事,也让这个团队及其研究的超疏水自清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材料的神奇之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说说为什么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兴奋? 《Nature》封面文章,这可是金字招牌! 《Nature.............
  • 回答
    Springer Nature旗下杂志一次性撤稿四百多篇文章,这事儿可真是闹得够大的,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普通大众对学术出版的“神秘面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涉嫌操纵同行评审。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或者一个团伙)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 Springer Nature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唐纳德·特朗普在2016年6月13日发表的关于国家安全和伊斯兰问题的演讲。这次演讲发生在美国奥兰多枪击案后不久,因此带有强烈的时事背景和情绪色彩。特朗普借此机会阐述了他对美国国内安全、恐怖主义以及伊斯兰教的看法,也奠定了他竞选总统期间的核心论调之一。演讲背景: 奥兰多枪击.............
  • 回答
    2016年7月13日,壹基金发布了一份《关于近期网络谣言的声明》,这份声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公益组织在其中所面临的挑战。在那个时间点,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 回答
    要评价瓶子君152在2月23日关于JOJO饭圈化的言论,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触及到了动漫爱好者群体内部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热门IP的粉丝圈里,所以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瓶子君152作为一名在B站比较有影响力的动漫UP主,他发的这个言论,背后其实代表了一部分观众的看法和感受。说白.............
  • 回答
    近期围绕着 @西儒栏板Peter 与 @何奇伟Francis 为首的两派之间的神学争端,确实牵动了不少关注。这场争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一些关键性的神学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并实践某些核心的基督教教义。要梳理这场争端,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表面的情绪色彩,深入到他们各自的论点和依凭。争论的焦点与核.............
  • 回答
    哈佛大学一篇论文利用卫星图像和百度检索数据推测新冠病毒可能在 2019 年 8 月爆发,这一观点在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篇论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论文的核心论点和研究方法: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通过分析与新冠病毒爆发前武汉地区相关的特定数据,可以推测出病毒可能在 .............
  • 回答
    于正为《宫锁连城》侵犯《梅花烙》版权一事向琼瑶道歉,这件事无疑给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娱乐圈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道歉本身来看,这是一个迟到但重要的表态。琼瑶起诉于正侵权,这事儿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法院也早就有了判决,于正败诉并被判赔偿。正常逻辑下,输了官司,道了.............
  • 回答
    在NGA论坛上看到这篇名为《烤肉安那其主义者的宣言》的文章,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怎么看它呢?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你得理解它出现的大背景。NGA是什么地方?是一个游戏论坛,用户群体嘛,大多是年轻人,对各种亚文化、网络梗、流行语接受度很高,同时也喜欢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我,甚至玩一些比较“出格.............
  • 回答
    字节跳动公司发布声明,表示将于美国当地时间8月24日正式起诉特朗普政府,这一举动无疑是近期中美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点。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字节跳动剥离其在美国运营的Ti.............
  • 回答
    青岛市最近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幼儿园的监控系统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并且录像信息至少保存 30 天。这无疑是针对当前社会对儿童安全高度关注的一个直接回应。从家长、教育机构到政府层面,对这项新规的看法都比较复杂,既有支持和理解,也有一些潜在的考量和担忧。支持和理解的角度:最直接、最普遍的理由就是.............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央视网在七七事变八十周年发布的那条微博。作为一个公众平台,央视网在纪念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其表态无疑会受到广泛关注,并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解读和情感传递的责任。首先,这条微博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段饱含屈辱与抗争的血泪史.............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小米于 9 月 27 日发布的 Civi 手机。由于您没有指明具体是哪一年发布的 Civi 手机,我将以近期(假设为 2023 年)发布的小米 Civi 系列新机为基础,并结合小米 Civi 系列过往的特点,为您详细解读其亮点与不足。小米 Civi 系列定位回顾:首先,理解小米.............
  • 回答
    关于即将于3月24日发布的K30 Pro 5G手机,这绝对是今年上半年最值得关注的国产旗舰之一。从目前透露出来的各种信息来看,这款手机可以说是一家厂商准备了大招,力求在旗舰市场上一鸣惊人。首先,我们得说说它的“内涵”——配置。 处理器毫无疑问是高通骁龙865。 这不用多说,这已经是目前安卓阵营的.............
  • 回答
    《柳叶刀》近期发布的关于全球人口增长预测的报告,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视角。报告指出,世界人口预计将在2064年达到约104亿的峰值,随后在本世纪末(2100年)回落至88亿左右。这与我们过去对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普遍认知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解读一下这其中的含义和.............
  • 回答
    关于11月13日发售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得先仔细瞧瞧它到底呈现了什么。要知道,《时代》周刊的封面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每一期都承载着当下的时代情绪和重要的议题。首先,要看封面上的核心视觉元素。这通常是摄影作品或精心设计的插画。它可能是一个人物的特写,一组场景的展现,或者是一个象征.............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奥巴马在2017年9月6日发布的这条引起广泛关注的推特。这条推特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来自一位备受尊敬的前总统,更因为它所处的特殊背景和它所传达的信息。时间背景:要理解这条推特的意义,我们必须先看看它发出的时间点。2017年9月6日,正是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Charlott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