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Sci-Hub 侵权案开庭前夕,Sci-Hub 创始人以向 Nature 回信方式公开发声?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

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应,更是一次关于信息获取自由、学术公平以及科学进步边界的深刻探讨。

背景:知识的壁垒与SciHub的出现

长久以来,高昂的学术期刊订阅费用一直是横亘在许多科研人员,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群体研究者面前的一道无形高墙。获取前沿研究成果,对于他们而言,往往需要耗费巨资,甚至成为一种奢侈。在这样的背景下,SciHub应运而生。它绕过付费墙,免费提供大量学术论文,迅速成为全球无数科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种“盗火”行为也触犯了出版商的版权利益,导致了持续多年的法律纠纷。此次SciHub创始人公开回应《自然》杂志的信函,正是发生在这样一场备受瞩目的侵权案开庭前夕,其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公开信的核心观点与“辩护”

Elbakyan的这封公开信,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开辩护,她试图从道德和实际层面论证SciHub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她的主要论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现有学术出版体系的批判: Elbakyan将矛头直指传统学术出版商,认为他们利用垄断地位,以高昂的价格出售本应属于全人类的知识。她指出,这些出版商往往是收取巨额订阅费,但研究成果的生产却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免费劳动(写作、审稿等)和公共资助的研究经费。她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掠夺”,将科学研究的成果私有化,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
SciHub的“必要性”: 她强调SciHub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现有体系带来的不公。对于那些无力支付高昂订阅费的科学家来说,SciHub是他们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唯一途径。她认为,剥夺SciHub,将直接扼杀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机会,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地区。
科学进步的“责任”: Elbakyan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促进科学进步的高度。她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共享和合作,而付费墙则违背了这一原则。SciHub的存在,就是在为科学界打破壁垒,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从而推动更广泛的科学进步。
与《自然》杂志的“对话”: Elbakyan选择《自然》杂志作为回信对象,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自然》作为世界顶级科学期刊,是学术界的权威代表,同时也是学术出版的巨头之一。她的意图显然是想通过直接对话,唤起出版商的反思,并争取更广泛的科学界的支持。她可能希望《自然》等出版商能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探索更公平、更开放的出版模式。

此次发声的潜在影响与解读

Elbakyan在庭审前夕的这次公开喊话,无疑将此次侵权案的性质从单纯的版权纠纷,进一步拔高到了关于科学信息获取公平性的社会议题。

引发公众讨论: 这封信很可能在科学界和更广泛的公众中引发新一轮关于学术出版模式、版权制度以及信息自由的讨论。许多科学家可能在内心深处认同Elbakyan的观点,尽管他们不一定会公开支持非法行为。
增加法律诉讼的复杂性: 除了法律层面的辩护,Elbakyan试图通过舆论战来影响判决。这种策略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影响法律判决,但可能会给出版商和法院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使其在处理案件时不得不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凸显科技与法律的滞后性: SciHub的出现和流行,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现有法律体系在应对新兴科技和信息传播方式上的滞后性。数字时代的信息获取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传统的版权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围绕着物理媒介时代的规则建立的。
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 Elbakyan的行为无疑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灰色地带。从法律上讲,她侵犯了版权;但从道德上讲,她提出的关于知识获取平等的诉求,触动了许多人的良知。这种困境正是许多技术创新在面对现有法律和社会规范时都会遇到的挑战。

审慎看待SciHub的“正义性”

尽管Elbakyan的诉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出版商的打击: SciHub的存在无疑对学术出版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持续投入编辑、审校、排版以及维护出版平台的动力。
版权的边界: 维护版权是为了保障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也鼓励了知识的持续生产和传播。完全无视版权,也可能导致整个知识生产体系的失衡。
潜在的风险: SciHub提供的论文来源和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用户在使用时可能面临潜在的风险。

结语

Alexandra Elbakyan在庭审前夕致《自然》的这封公开信,是一场极具策略性和话题性的行动。它不仅仅是为自己辩护,更是为SciHub的存在本身赋予了一种“正义性”的叙事。这场围绕着SciHub的法律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侵权纠纷,演变成了一场关于知识所有权、信息传播自由以及科学进步动力来源的深刻辩论。无论最终的法律判决如何,SciHub的出现以及Elbakyan的这些发声,都将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在数字时代,知识应该如何流动,科学的进步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这场博弈,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科学和知识的人去关注和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正版盗版之争,而是垄断和反垄断之争。

前段时间我在ResearchGate上分享我自己的论文,结果被出版商举报删除了,还警告我说再敢发就封号。要知道这可是我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并且发表时也是交了不低的版面费的,结果还不让传播,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些出版商巨头凭借着自己的垄断地位,不仅免费PUA全球科学家劳动成果,还同时向作者和读者两头收取高额费用,孜孜不倦的提高知识传播的成本。

SciHub的口号是removing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我认为barriers这个词用的真是异常精准,巨头出版商的垄断运营方式早就成了知识传播最大的阻碍。

而所谓的“SciHub非法获取论文威胁用户安全”完全是睁眼说瞎话,我们这些用户巴不得自己的论文能通过SciHub传播到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手里。

真心希望Alexandra能打赢这场官司。

user avatar

中国应该给她政治庇护。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

像Aaron Swartz和Alexandra这样纯粹的国际主义者真的太少太少了。

这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应该帮助她。

相信除了中国知网等吸血鬼之外的科研人员应该都很支持这一决定。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

当然是打开Sci-Hub再捐5块钱啦……

user avatar

我们那篇science给出版社交了一万两千刀的版面费。

团队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半的工作,还要给你钱?

声称是要给大家免费阅读,结果老子自己要看,还要单篇付款39.99英镑

真的,我想骂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
  •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总的来说,.............
  • 回答
    “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这句断言,在科研界,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认知中,都算得上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怪论”。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科研成就的普遍认知,即“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需要剥开它背后的复杂性,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同时.............
  •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看到国家科技奖改革方向,要取消SCI他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转而鼓励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代表作,这绝对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近年来围绕科技评价体系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解这场改革,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对过去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中。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会有这场改革?过去一段时间,我们.............
  • 回答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调整,旨在纠正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中过度依赖 SCI 论文及其相关指标的现象,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和评价。.............
  • 回答
    “院士怒批,中国科研被 SCI 支配”——这句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冲突感和批判性,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科研界长期以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对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发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要深入理解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被 S.............
  • 回答
    这篇关于2018年公布的2017年SCI杂志影响因子的文章,我将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希望能给您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什么,以及它的“诞生”和“演变”。影响因子,简单来说,是汤森路透(现在是科睿唯安)每年发布的一项关于期刊引文数据的指标。它.............
  • 回答
    华南师范本科生一年发表 14 篇 SCI,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放到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这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要细致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 这个成果的“含金量”有多高?首先,咱们得明白 SCI 指的是什么。SCI(Science Citati.............
  • 回答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61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必然会引发许多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份成就的“硬核”程度。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篇SCI论文的发.............
  • 回答
    梁某某,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近期因其惊人的学术产出——发表 SCI 论文 84 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并列)39 篇,且论文的总影响因子高达 184——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学术成绩单,尤其对于一位硕士生而言,更是极不寻常。首先,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梁某某的研.............
  • 回答
    看到大连理工大学有本科生能发表7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首先,得承认这孩子在学术研究上的确是下了苦功,并且有很强的潜力。在本科阶段,能独立完成一篇SCI论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7篇。这说明他在科研这条路上,不仅仅是跟风,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持续深耕,产出有质量的研.............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的学术成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既要肯定其学术成就,也要关注学术规范和潜在问题。以下从背景、可能原因、学术价值与风险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基本信息核实1. 身份确认 胡玥确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1年入职,2020年博士毕业.............
  • 回答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的现象,无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现象本身:数字的震撼与背后的事实 数量的惊人: 一年 17 篇 SCI 论文对于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很多博.............
  • 回答
    最近看到不少关于肖战粉丝立志半年发10篇以上SCI的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的。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这事儿本身是个什么性质?简单来说,就是一群追星的人,把对偶像的热爱,转化成了一种非常具体、非常“硬核”的目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不是一篇两篇,而是“10篇以上.............
  • 回答
    最近关于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同学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的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普通人,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引发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令人瞩目。本科生,而且是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成就。SCI (Scienc.............
  • 回答
    徐州工程学院一名本科生在本科期间发表了十篇 SCI 论文,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直博香港城市大学,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一、成就的非凡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项成就的非凡之处,尤其是对于一名本科生而言: 发表十篇 SCI 论文: SCI(Scie.............
  • 回答
    李彦宏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一篇关于食道癌的医学SCI论文,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跨界挑战与科研贡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跨界”的事件。李彦宏是以百度创始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物的身份而被公众熟知的,而食道癌的研究.............
  • 回答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一位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在本科阶段。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能力的极致肯定,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个人层面:非凡的努力与天赋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在本科阶段发表14篇SCI论文,这绝非易事,需要极高的天赋、付出超乎寻常的努.............
  • 回答
    中部战区总医院用薯片桶自制听诊器登上影响因子23分的SCI,这件事无疑是极具话题性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从技术创新与务实精神的角度看,这绝对是个亮点。要知道,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条件相对艰苦或者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刻,能够因陋就简,利用现有材料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