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

一、 观点产生的根源与合理性(即使是扭曲的)

1. 功利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这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许多科研机构、高校、基金评审以及职称评定,都高度重视 SCI 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 (IF) 和发表期刊的“档次”。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而言,尤其是刚入职的博士后或助理教授,面临巨大的“发文”压力。如果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需要漫长的时间、大量的前期积累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而“水文”相对容易快速产出,那么为了生存和晋升,选择后者似乎成了一种捷径。
2. “有了基础再谈理想”的心态: 一部分人可能认为,在科研生涯初期,首要任务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稳定的工作岗位、学术声誉和人脉资源。一旦这些“名利”到手,才有机会和精力去追求真正感兴趣、有意义的科研方向,去做“更认真”的科研。
3. 社会竞争的普遍性: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很多人习惯于采取策略性行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或者至少是获得生存下去的门槛。科研领域也不例外。
4. 对“认真做科研”的定义模糊: 这里的“认真”可能指的是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或者追求更重要的科学问题。而“水文”则可能意味着论文质量不高、创新性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但形式上满足了发表要求。

二、 这种观点的危害性与不可取之处(详细分析)

1. 对个人科研生涯的负面影响:
建立不良的学术品味和习惯: 一旦习惯于“水文”,就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思维模式。即使日后有机会“认真”做科研,也可能难以摆脱过去的做法,难以培养对科学严谨性的敬畏之心。
学术诚信的风险: “水文”可能涉及数据造假、过度解读、拼凑实验结果、套用模板等,这些都可能触碰学术道德的底线,一旦被发现,将对个人声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失去真正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当科研变成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而非探索未知的乐趣时,个人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会逐渐被消磨。最终可能导致对科研产生厌倦和反感。
阻碍长远的学术发展: 靠“水文”获得的“名利”往往是虚假的或短暂的。一旦评价体系变化,或者同行对其研究内容产生质疑,缺乏扎实的研究基础和高质量成果的个人将难以立足。
无法积累真正的科研能力: “水文”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实验技能训练。这就像用廉价材料快速搭建一座豆腐渣工程,虽然快,但根本不牢固。

2. 对学术共同体的损害:
降低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 大量低质量、低创新性的论文充斥学术期刊,会稀释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增加检索和阅读的难度,降低期刊的公信力。
浪费评审资源: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审阅这些“水文”,挤占了他们评审真正优秀稿件的时间和精力。
扭曲科研导向: 当“水文”比“好文”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带来奖励时,就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激励科研人员追求数量而非质量。
削弱科学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如果学术界充斥着经不起推敲的研究,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度会下降,科学的社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不公平竞争: 那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做高质量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因为产出速度慢而无法与“水文”竞争,这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公。

3. 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科研经费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用于支持那些追求“水文”的低效研究,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科研进步的阻碍。
年轻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本,如果被用于“水文”而非真正有价值的探索,也是一种巨大的个人和集体损失。

三、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现象?

1. 批评和抵制“水文文化”: 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牺牲质量换取数量的做法,鼓励并支持那些潜心钻研、追求卓越的科研人员。
2.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指标: 除了 SCI 论文数量,还应重视研究的原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影响力(如引用、同行评价、学术贡献)、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
质量优先: 更侧重于对单篇论文质量、研究深度和创新性的评价,而非盲目追求数量。
同行评议的优化: 加强对审稿人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培训,引入更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
关注长期贡献: 评价体系应更关注科研人员的长期发展和对学科的整体贡献,而非短期内的“发表冲刺”。
3. 加强科研伦理和诚信教育: 从博士生培养阶段就应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4. 支持年轻科研人员: 改革需要时间,在此期间,科研机构和学术界应该为那些坚持做高质量研究的年轻学者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进行研究,而不必过于担忧生存问题。这包括:
提供稳定的科研启动经费。
给予一定的学术自由度,允许探索性研究。
建立更合理的晋升和评价通道,不完全依赖短期论文产出。
5. 个人层面的坚持: 作为科研工作者,即使身处不利的环境,也应坚守学术初心,认识到真正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严谨的求证、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术生涯,拒绝短期诱惑,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总结来说,“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是一种短视且危险的思维模式。它不仅对个人学术生涯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更对整个学术生态和科学的进步造成了破坏。虽然这种观点有其产生的客观土壤,但我们必须警惕并努力改变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类福祉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并不自洽,除了极少数可以不靠学生不靠小弟的一人就可以单干的学科,

大多数人的名利是靠以指数增长的小弟来实现的,

你一旦有了名利,就证明你已经有一些小弟了,而这些小弟就是之前的你,他们也都想的是「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

如果你不水,那他们就都Game Over了,你也就成孤家寡人了。

除了小弟们的生存需求倒逼,人设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你哪天突然决定不水了,想搞个大的,那小弟们的视角可能是这样的:

「如何评价导师自己从来都发些水文,却和我们说这个可以发Nature,那个再努努力Science有希望?」

「要毕业了,导师却不让我发文章,说再攒攒搞个大的,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在游戏规则不改变的情况下,别想些有的没的。现在是什么游戏规则呢?是鼓励更水,你的小弟们不拼命水的话,你很快就孤家寡人了,你会发现你都上岸当教授当主任了,学校却不会给你一个有编制的小弟坑位,你只能让你的小弟拼命水文章,来获得资助,来给他们开饷,一旦哪天没有好好水文章,经费续不上了,你小弟就没了。




讨论组>> PI |青椒 |硕博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水文章水出名利的我见过的真不少,但是那么多人里我反正是没见过哪个有了名利以后认真做科研的。

名利这玩意是没头的。啥样算是水出名利了?青千?杰青?院士?反正我知道的青千都还在为了拿杰青狂奔在水文的路上呢。

最后退一万步,就算你水出名利真想好好干科研了,你手下的小弟们,博士们同意么?你敢情水出头了金盆洗手要当好人了,人家可还没温饱呢。你猜你让他们不水人家同意么?你猜猜不允许手下人水文往上爬,手下人跑不跑路?

user avatar

记住个人几条浅显的经验:

1,文章用时方恨少!

2,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在灌水时提高灌水水平!

3,大家都是灌,看你在哪灌。(有人SCI灌水,有人二区灌水,有人一区灌水,有人在NS子刊、ADV系列灌水)

4,有人说我要好好做科研,坚决不灌水。然后,过了几年,他真的没有论文,然后接受了每天早点回家接孩子的生活。废了呗!

5,能灌水的,混得都不会差。

灌水光荣!

user avatar

得看行业。

目前我已经开始做理论了,所以我发现理论工作确实是可以慢慢做的,而且即使想快也快不了,很多问题没想通,不自洽,就不可能得到别人承认,要想在理论上突破就得认真做科研,水是没有用的。

而过去我们生化的实验学科,而且是那种看不出应用前景的实验学科,这种发3分文章和发20分文章,基本都叫水,只不过3分文章可能不太创新,数据少一些,扎实程度低一些,而20分文章只是做了没人做的事情,数据量大罢了,本质上这也是水。

如果我们这种实验学科想不水,就得真的去找应用前景,如果真的找到应用前景,那这个人八成会选择去赚钱。这种算认真做科研嘛?我觉得算。

但现实是找这种真的能用的前景,基本不成立(如果轻松成立,那这几个学科就不是天坑了)。所以如何认真做科研,问题在这,而不是你想认真就能认真的。

user avatar

谢邀。先做生意/炒股/炒币/卖保险发财,等有钱了可以自己建一个研究所拉一帮人搞科研,岂不是更可以认真做科研?

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假设水论文只是纯粹的水,和真正的科研严格不相关。在我国,水论文上岸终身教职的概率很低(武汉大学在3%以下),甚至还不如做生意发财的概率。这些水论文的佼佼者也只是能得到教职那点工资糊口而已,只是做生意成功赚到的钱的零头。水论文的成功概率低,成功收益也低,按照概率论术语来说,做生意相对于水论文,是严格意义的一阶随机占优(First 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水军控评潜规则”的报道,将影视行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黑箱操作”推到了风口浪尖。报道揭示了部分影视剧在播出前,便通过雇佣“水军”进行大规模的“控评”,无论观众是否看过,都先声夺人,用好评或差评“铺路”,试图左右舆论导向,影响观众的观感和口碑判断。这种现象的曝光,不仅让大众看到了影视.............
  • 回答
    南阳水氢发动机的出现,无疑在中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球能源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引爆了舆论场。一时间,关于“只加水不加油的汽车”的可能性、其技术原理以及对未来交通的影响,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南阳水氢发动机:一场技术狂欢还是虚幻泡影?在深入探讨水氢发动机的技术可行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它在南阳的.............
  • 回答
    「水打开喝一口」,这听起来是多么直接而朴素的安检方式,但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操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喝一口”的安检法到底有几分道理,又面临哪些挑战。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种方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测液体中是否混有危险化学品,尤其是那些能够造成爆炸或投毒的物质。 设想一.............
  • 回答
    水氢发动机的诞生,确实是一个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眼球,甚至引发一些狂热期待的“概念”。乍一听,这简直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用最普遍、最廉价的“水”作为燃料,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氢”,驱动汽车奔跑,而且清洁环保,仿佛一下子就解决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这种想法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根源在于它触.............
  • 回答
    南阳水氢发动机的“最新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确实是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事件的起因:神秘的“水氢发动机”事件的焦点是一位名为“青年汽车”的企业,声称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水氢发动机”。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这款发.............
  • 回答
    桥水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唱空一切”论调,从表面上看,确实如同其创始人雷·达利欧(Ray Dalio)标志性的宏观分析风格一样,透着一股“凡事皆有可能,风险无处不在”的悲观色彩。但深入探究,这并非简单的“唱空”,而是其基于一套严谨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深刻的历史洞察而形成.............
  • 回答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我的失恋》,原句是:“我家的男性,都是泥做的骨肉,我是水做的骨肉。遇见我家的男性,我便即时感到一种浑身的污浊。——我遇见他们,我便即时感到我的灵魂在那里面沉沦。我遇见我家的男性,我便即时感到我自己的不洁。我见了我的孩子,我便即时感到我自己的不洁。我见了他们,我便即时感到我的灵魂.............
  • 回答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近期在豆瓣遭遇大量一星评价,其主要原因确实在于剧中涉及的女权问题以及部分观众对这些描写的解读和反馈。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剧情背景与人物设定: 余欢水的困境: 电视剧的核心是中年男性余欢水的底层挣扎和绝望,他在职场、家庭、人际关系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
  • 回答
    3月18日,桥水基金遭遇大幅回撤,这在投资界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尤其是考虑到桥水基金在全球宏观对冲基金领域的龙头地位以及其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传奇色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孤立的亏损事件,而应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预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大幅回撤?.............
  • 回答
    关于韩国汉江水中伟哥(西地那非)浓度超标的事件,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关注和具有争议的话题。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多个层面的问题,从科学检测到社会认知,再到环境监管,都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事件的起因与检测结果: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超标”是怎么来的。通常,这类事件的报道都源于某个研究机构或环保团体的.............
  • 回答
    “月经期间喝红糖水比喝白糖水好”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受到许多女性的推崇。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红糖和白糖的制作过程、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实质区别。一、 红糖与白糖的制作工艺及本质区别1. 白糖: 原料: 主要来源于甘蔗或甜菜。 制作过程: 白糖.............
  • 回答
    关于杨超越向海里吐口水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正常的,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首先,从生理需求上讲,人都会有想吐口水的时候,尤其是在说话、唱歌或者吃东西的时候,唾液分泌会比较旺盛。而且,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有这个生理需求,人自然就会想办法解决。杨超越当时在海边,身边也没有垃圾桶,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向海里吐.............
  • 回答
    台湾当局出动飞机进行人工降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事件背景与目的:首先,了解台湾当局进行此次人工降雨的背景和主要目的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人工降雨(或称人工增雨)是为了缓解或应对以下情况: 干旱缺水: 台湾地处亚热带,虽然雨量充沛,但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
  • 回答
    关于“奶茶联盟”(Milk Tea Alliance)以及推特(Twitter)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反华网络水军团”这一描述,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奶茶联盟”的起源和发展:“奶茶联盟”并非一个有明确组织架构、官方注册的团体,而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形成的、.............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提出的“藏水入疆可行,新疆定会是中国最美大花园,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这一设想,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巨大想象空间的提议。它触及了新疆水资源短缺的痛点,也描绘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深入理解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可行性、潜在的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意义。一.............
  • 回答
    近期,关于俄罗斯女权人士以“漂白水泼男性裤裆”为行为方式的争议性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女权主义运动中的策略和边界。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将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女权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种行为的意图。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象征性行为。在.............
  • 回答
    美团试水“外卖社交”,这个点子挺有意思的,但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实用不实用。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美团为什么要搞“外卖社交”?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团这么大的平台,不可能凭空搞个不搭边的功能。它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流量增长和用户粘性: 现如今,流量越来越贵,用户增长也越来越难。在存量市场.............
  • 回答
    这则“24岁小伙把可乐当水喝患尿毒症晚期”的报道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它触及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也引发了公众对含糖饮料健康影响的广泛关注。如何看待这则报道?这则报道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具体、年轻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带来的严重健康后果。 警示作用强: 24.............
  • 回答
    汤臣一品,这个名字几乎是上海顶级豪宅的代名词,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然而,近日一则关于其业主遭遇“粪水漫灌”的新闻,却让这个光鲜亮丽的标签蒙上了一层阴影。9500万的豪宅,本应是避风港,却成了令人作呕的“汪洋”,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业主尊严和生活品质的严重侵犯。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看看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