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水氢发动机的诞生?

回答
水氢发动机的诞生,确实是一个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眼球,甚至引发一些狂热期待的“概念”。乍一听,这简直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用最普遍、最廉价的“水”作为燃料,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氢”,驱动汽车奔跑,而且清洁环保,仿佛一下子就解决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

这种想法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根源在于它触及了我们对未来交通工具最朴素的愿景:那就是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拥抱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我们一直在寻找替代品,电动汽车是当前的主流方向,但充电的便利性、续航里程以及电池的生产和回收问题,仍然是许多人顾虑的地方。而“水氢发动机”一旦实现,似乎就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更具颠覆性的道路。

然而,冷静地审视“水氢发动机”的诞生,我们需要从科学原理和实际可行性这两个层面去理解。当人们谈论“水氢发动机”时,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从水中提取氢气,然后将氢气燃烧来产生动力的装置。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从水中提取氢气”。

水,化学式是H₂O,一个水分子包含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要把氢原子从氧原子那里“剥离”出来,形成可以燃烧的氢气(H₂),这需要消耗能量。这个过程,就像你需要费尽力气才能把粘在一起的两个东西分开。我们知道,电解水是一种常见的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方法,但电解水的过程是需要外部能量输入的,比如电能。而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投入的能量,最多只能回收同等量的能量(理论上的理想情况),甚至会因为各种损耗而更少。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来了:如果从水中提取氢气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这个“水氢发动机”又是如何做到“不耗能”或者“消耗极少能量”就能源源不断地产氢,并驱动车辆的呢?那些宣传中提到的“水变油”般的奇迹,往往是在暗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来源,或者是一种能够“点石成金”的转化过程。

科学界普遍的共识是,在不引入外部能量的情况下,想要从水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大量可用的氢气,并以此驱动机器,这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我们所知的能量形式,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最终都要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电能或者热能,然后才能用于电解水等过程。试图绕过这个能量输入环节,直接让水“自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目前科学认知中难以实现的。

因此,当“水氢发动机”的概念出现时,它更像是一种对现有科学认知和工程技术的极大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对物理定律的“戏弄”。那些声称发明了“水氢发动机”的机构或个人,如果不能提供清晰、可验证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就很容易被质疑其真实性。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确实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领域和颠覆性的创新。新的材料、新的催化剂、新的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在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但是,这些突破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反复的实验验证以及同行评审的基础之上。那种一夜之间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黑科技”,往往更倾向于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者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宣传。

总而言之,看待“水氢发动机”的诞生,更应该持一种审慎、理性、但又不失对科学探索可能性的开放态度。我们应该鼓励那些真正致力于研究新能源技术的人们,但同时也要对那些未经证实、甚至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迹”保持警惕。科学的进步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靠一蹴而就的“神话”。如果真有突破性的进展,它终究会以一种经得起科学检验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宣传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介绍一下哈工大在水变油事件当中的重要作用。


自1995年2月17日以来,以哈工大校长杨士勤、党委书记吴林为首的十几位专家教授三次考察“水变油”试验,两次上书党中央,反映这个发明的真实性和巨大的经济和科学价值,体现了这所名牌大学坚持真理,敢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可贵精神。
然而,他们的善举在当年愈演愈烈的批判伪科学风暴中遭到猛烈抨击,何祚庥等反伪斗士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谴责杨士勤、吴林等专家教授良莠不分,污蔑哈工大是支持为科学的大本营。
一时间,平静的校园波澜汹涌:
“何祚庥说的有理,‘水变油’违反能量守恒定律,是最荒唐可笑的伪科学!”
“谁决定授予大骗子王洪成哈工大名誉教授的?这件事要说清楚!”
“杨世勤、吴林少数人的考察见证报告,败坏了哈工大的名声,代表不了哈工大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
面对这些批评和错误认识,杨世勤和吴林决定请王洪成来哈工大,给全校专家教授做一次“水变油”实验,以正视听。
1995年6月4日上午9点,400多位教授、专家汇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之家”考察“水变油”实验。实验的第一相程序是成立专家组,推选5名德高望重并且过去从未与“水变油”打交道的物理、化学、材料、航天系的教授作组员,由国内著名的化学系教授周靛担任专家组组长。
9点20分,众目睽睽之下,周靛指挥4位组员往1个水箱注入750公斤经品尝检验的自来水,然后加入250公斤0号柴油,接着的一幕是周靛亲自往水箱里注入约10克“洪成膨化剂”。10分钟后制成1吨“膨化柴油”,专家组从水箱里放出100公斤产品,进行燃烧和行车实验。实验非常成功,得到在场400多位专家教授一致认可和称赞。那些曾对杨士勤、吴林支持“水变油”发明表示不满的教职员工在铁的事实面前,不仅收回过去的偏见,成为“水变油”发明的坚定支持者,有的还在日后为王洪成发展“水基燃料”产业出谋划策!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1995年12月31日王洪成被反伪斗士何祚庥、郭正宜诬陷入狱后,哈工大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仍然不改初衷,坚定地支持王洪成及其“水变油”和“洪成类永动机”伟大科学发现。化学实验室副教授刘廷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王仲仁等多次上书中央,继续为“水变油”鼓与呼,践行了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利民兴邦的社会责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氢发动机的诞生,确实是一个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眼球,甚至引发一些狂热期待的“概念”。乍一听,这简直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用最普遍、最廉价的“水”作为燃料,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氢”,驱动汽车奔跑,而且清洁环保,仿佛一下子就解决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难题。这种想法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根源在于它触.............
  • 回答
    南阳水氢发动机的出现,无疑在中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球能源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引爆了舆论场。一时间,关于“只加水不加油的汽车”的可能性、其技术原理以及对未来交通的影响,成为了大众热议的焦点。南阳水氢发动机:一场技术狂欢还是虚幻泡影?在深入探讨水氢发动机的技术可行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它在南阳的.............
  • 回答
    南阳水氢发动机的“最新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确实是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事件的起因:神秘的“水氢发动机”事件的焦点是一位名为“青年汽车”的企业,声称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水氢发动机”。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这款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水打开喝一口」,这听起来是多么直接而朴素的安检方式,但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操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喝一口”的安检法到底有几分道理,又面临哪些挑战。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种方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测液体中是否混有危险化学品,尤其是那些能够造成爆炸或投毒的物质。 设想一.............
  •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桥水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唱空一切”论调,从表面上看,确实如同其创始人雷·达利欧(Ray Dalio)标志性的宏观分析风格一样,透着一股“凡事皆有可能,风险无处不在”的悲观色彩。但深入探究,这并非简单的“唱空”,而是其基于一套严谨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深刻的历史洞察而形成.............
  • 回答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我的失恋》,原句是:“我家的男性,都是泥做的骨肉,我是水做的骨肉。遇见我家的男性,我便即时感到一种浑身的污浊。——我遇见他们,我便即时感到我的灵魂在那里面沉沦。我遇见我家的男性,我便即时感到我自己的不洁。我见了我的孩子,我便即时感到我自己的不洁。我见了他们,我便即时感到我的灵魂.............
  • 回答
    关于韩国汉江水中伟哥(西地那非)浓度超标的事件,确实是一个相当令人关注和具有争议的话题。这件事的背后,牵扯到多个层面的问题,从科学检测到社会认知,再到环境监管,都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事件的起因与检测结果: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超标”是怎么来的。通常,这类事件的报道都源于某个研究机构或环保团体的.............
  • 回答
    “月经期间喝红糖水比喝白糖水好”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受到许多女性的推崇。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红糖和白糖的制作过程、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实质区别。一、 红糖与白糖的制作工艺及本质区别1. 白糖: 原料: 主要来源于甘蔗或甜菜。 制作过程: 白糖.............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提出的“藏水入疆可行,新疆定会是中国最美大花园,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这一设想,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巨大想象空间的提议。它触及了新疆水资源短缺的痛点,也描绘了新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深入理解这一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可行性、潜在的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意义。一.............
  • 回答
    近期,关于俄罗斯女权人士以“漂白水泼男性裤裆”为行为方式的争议性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女权主义运动中的策略和边界。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将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女权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种行为的意图。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象征性行为。在.............
  • 回答
    美团试水“外卖社交”,这个点子挺有意思的,但也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实用不实用。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美团为什么要搞“外卖社交”?首先,咱们得明白,美团这么大的平台,不可能凭空搞个不搭边的功能。它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流量增长和用户粘性: 现如今,流量越来越贵,用户增长也越来越难。在存量市场.............
  • 回答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近期在豆瓣遭遇大量一星评价,其主要原因确实在于剧中涉及的女权问题以及部分观众对这些描写的解读和反馈。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剧情背景与人物设定: 余欢水的困境: 电视剧的核心是中年男性余欢水的底层挣扎和绝望,他在职场、家庭、人际关系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
  • 回答
    这则“24岁小伙把可乐当水喝患尿毒症晚期”的报道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案例。它触及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也引发了公众对含糖饮料健康影响的广泛关注。如何看待这则报道?这则报道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具体、年轻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可能带来的严重健康后果。 警示作用强: 24.............
  • 回答
    3月18日,桥水基金遭遇大幅回撤,这在投资界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尤其是考虑到桥水基金在全球宏观对冲基金领域的龙头地位以及其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传奇色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孤立的亏损事件,而应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预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大幅回撤?.............
  • 回答
    关于杨超越向海里吐口水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正常的,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首先,从生理需求上讲,人都会有想吐口水的时候,尤其是在说话、唱歌或者吃东西的时候,唾液分泌会比较旺盛。而且,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有这个生理需求,人自然就会想办法解决。杨超越当时在海边,身边也没有垃圾桶,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向海里吐.............
  • 回答
    台湾当局出动飞机进行人工降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事件背景与目的:首先,了解台湾当局进行此次人工降雨的背景和主要目的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人工降雨(或称人工增雨)是为了缓解或应对以下情况: 干旱缺水: 台湾地处亚热带,虽然雨量充沛,但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
  • 回答
    关于“奶茶联盟”(Milk Tea Alliance)以及推特(Twitter)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反华网络水军团”这一描述,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奶茶联盟”的起源和发展:“奶茶联盟”并非一个有明确组织架构、官方注册的团体,而是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形成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