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3 月 18 日桥水基金遭大幅回撤?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3月18日,桥水基金遭遇大幅回撤,这在投资界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尤其是考虑到桥水基金在全球宏观对冲基金领域的龙头地位以及其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传奇色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孤立的亏损事件,而应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预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大幅回撤?

要理解这次回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桥水基金的投资哲学和操作模式。桥水基金以其“全天候”策略闻名,该策略旨在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黄金、大宗商品等,来应对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理论上,这种多元化能够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然而,在某些极端市场环境下,即使是精心设计的多元化策略也可能面临挑战。

具体到3月18日那一天,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出现了剧烈波动。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导致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封锁措施,经济活动戛然而止。这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性抛售。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如一部分债券,可能并未如预期般起到避险作用,甚至在某些时段也出现了价格下跌。 这就直接打击了“全天候”策略中依赖债券作为风险分散的关键部分。当股票、债券等多个主要资产类别同时下跌时,对冲基金的多元化效应就会大打折扣,风险集中暴露。

此外,桥水基金的某些特定交易或策略可能也受到了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流动性枯竭的影响。 在极端市场情况下,即使是最基础的金融工具也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导致交易难以按预期执行,或者不得不以更差的价格成交,从而放大损失。有分析指出,在市场流动性极度紧张时,即使是宏观对冲基金也可能面临其所押注的宏观趋势未能如期兑现,反而被市场短期内的极端行为所反噬的情况。

这次回撤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这次回撤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不仅仅局限于桥水基金本身,更可能对整个投资界产生涟漪效应。

1. 对桥水基金自身声誉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桥水基金的业绩表现一直备受关注。如此大幅度的回撤无疑会对市场对其“全天候”策略的信心造成一定打击。投资者可能会重新审视其策略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的韧性。虽然桥水基金有悠久的历史和成功的业绩记录,但一次显著的亏损可能会引发部分资金的赎回压力,尤其是在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中。

2. 对宏观对冲基金行业的示范效应:
桥水基金的业绩通常被视为宏观对冲基金行业的一个风向标。其遭遇的困境可能会让其他类似的基金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因为它们可能也面临着相似的市场环境和策略风险。这可能导致整个宏观对冲基金行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以及客户对这些基金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的潜在冲击:
虽然桥水基金的下跌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但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重仓的头寸出现问题,或者由于回撤而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调整,都可能对相关资产的价格产生进一步的压力,甚至加剧市场波动性。如果这种情况蔓延到其他大型机构,就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性构成威胁。尤其是在危机时期,任何大型基金的剧烈波动都可能引发羊群效应。

4. 促使投资者反思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这次事件再次提醒了投资者,即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风险分散策略,在极端市场条件下也可能失效。当所有资产类别都同步下跌时,传统的分散化工具会变得无效。这可能会促使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构建真正能够应对“极端事件”的投资组合,例如增加对另类投资、结构性产品,或者更主动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配置。

5. 对宏观经济判断的启示:
桥水基金以其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著称,其策略的成功与否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准确判断。这次大幅回撤也可能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包括桥水基金在内)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者市场反应的非理性程度超出了预期。这会促使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地评估和预测宏观经济风险。

6. 对基金管理层和投资策略的调整:
作为一家成熟的投资机构,桥水基金必然会对其投资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这可能包括重新审视资产类别的配置比例,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或者探索新的对冲工具和交易策略。这不仅会影响桥水基金未来的业绩表现,也可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和实践。

总而言之,3月18日桥水基金的大幅回撤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上的亏损,而是金融市场在极端事件下复杂运作机制的一个缩影。它暴露了即使是最顶尖的投资机构和策略也可能面临的脆弱性,并可能引发对风险管理、投资策略有效性以及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广泛讨论和反思。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需要从中吸取教训,以更审慎和全面的视角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修改题目为“业绩大幅回撤”,而不是爆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过经典港剧《大时代》的朋友,可能记得刘青云饰演的方展博在股市的第一次成名之作,是“火烧连环船”,大破陈万贤。(不禁再次感慨神剧)

桥水一直使用的Risk Parity策略,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和连环船一样,整体抗风险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反复叠加杠杆,一旦敌方火力够猛,一艘船起火,那么整个舰队都将付之一炬。

从目前看到的信息来看,负责点火的,貌似是沙特。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沙俄闹沙特,重挫原油。由于原油价格下跌,沙特需要资金维持国家财政,再加上美国疫情暴发,股市看起来没那么好,就想起来从美国赎回资金,而由于达里奥的天才销售能力,沙特有很多资金在桥水里面,也有很多钱在类似桥水的Risk Parity里面。

但是仅有沙特这个黄盖,是不会那么夸张的,因为缺一个东西,东风。但是疫情在美国启动的时点,几乎和沙特点火时点吻合。

东风一到,火光冲天。

由于沙特的大额资产赎回,桥水和其他Risk Parity策略需要对其连环船资产进行平仓,需要市场的流动性。但是,由于疫情刚好暴发,加上原油大跌,大宗商品和股票的流动性非常差;又由于疫情,提供流动性的银行和其他对冲基金策略,由于交易员上班出现了问题,提供的流动性就更少。于是Risk Parity策略,相当于要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巨差的条件下,强行平掉巨大规模的头寸,而且越平仓,其资产价值就越差,流动性也越差;反过来赎回却越多,就需要越平仓。这样就很容易陷入正反馈过程。

所以先起火的股票和大宗商品,迅速把火势蔓延到其他所有资产上,连本来避险的黄金,也大幅下挫。因为所有Risk Parity持有的资产,其实有共同的风险。所有资产流动性都出现了问题。

同时,多数非Risk Parity策略的头寸,由于过去几年的大牛市,可以理解成做空波动性、做空融资利率、做多流动性的,其实是更大的连环船。Risk Parity起火,其他的策略也开始崩盘。

所以联储周末之后,直接祭出天量大水,奈何如今火势太烈,联储之水能否灭火,还尚未可知。

最后附上近期看到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I wanted to share for any input. I've been watching what is going on in markets and my conclusion was that Risk Parity has blown up and Citadel and Millennium are in deep trouble. I just received a call from an old GS friend who now runs a large part of a Japanese bank balance sheet in the US and he was highly agitated...

His observation is that Bridgewater has faced massive redemptions from Saudi and others and that is what is caused some of the more dramatic moves last week (gold, bonds, equities and FX). He thinks AQR and 2 Sigma are in the same boat. There is massive forced liquidation of risk parity. All of them run leverage in the strategy, sometimes significant. Sovereign wealth, he thinks, is running for the hills as are others.

As you all know, I think Bridgewater goes under for reason not involving this but the exposure of massive fraud but this will force it.

My friend explained that due to the Volker rules, now that vol has risen, we has to cut risk limits by 80% in many areas – to put it in perspective his Dollar Mex position limit has gone from 200m to 12m. Thus, just when he was supposed to prove liquidity, he has to reduce it. His hands are tied. Even worse, he has to hedge counterparty risk with corp borrowers and that is adding to the tail spin of selling. There is no liquidity from the banks.

The same VAR issue, he claims, is hitting Citadel and Millennium but with a twist. He, along with all the banks, is jacking up lending rates to counterparties from Libor +35 to Libor +90 and he has a $1.5trn balance sheet. The funding stress is forcing banks to reduce lending risk. The issue is that the funding stress is coming from Citadel and Millennium it seems. They rely on repo but via the banks bu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s broken (regulation). It appears that Bernanke probably called Powell and asked him to flood with liquidity at repo but instead of $500bn being drawn, only $78 was drawn. The banks don’t need the cash and don’t want to lend to counterparties. And there in lies the problem – a full credit crunch.

With rates going up, all the relative value trades have blown up. Nothing works any more as they were making 12bps in illiquid stuff on massive leverage (off the runs, etc). As funding goes up they instantly go wildly unprofitable and are stuck either begging for repo funding or having to unwind and realize massive losses. There is no funding. This is big trouble.

These guys are short vol (VAR), short liquidity and short rates. The perfect fucking storm.

Then on top of that, my friend who was almost yelling to me about it, says he cannot take any risk and therefore cannot provide liquidity. His hands are tied.

COVID makes it even worse and liquidity is going to massively dry up next week and for the next few weeks. You see under Series 24 of FINRA, a trader cannot make markets from home. It is illegal. So everyone is getting sent home but the traders. The problem is the traders are now falling ill – JPM and CS are the two I’ve heard thus far. They will have to go home and each day more do, or decide they want to, the lower liquidity gets. No one can make markets.

Also, in the corp credit markets things are equally fucked up. Credit, due to the liquidity issues, has stopped trading. That is causing IG etc to blow out. When banks lend to corps, a separate desk (CVA or CPM desk) shorts the stock or buys the CDS etc as a hedge (regulations again) and if the loan is still on the books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own the bonds but can lend to counterparties, bizarrely) they continues to do that as stocks fall or CDS widens. Essentially, they are short gamma, creating a lob sided market. Everyone is a seller and no one is a buyer. The banks have made money on the hedges while the debt markets get worse.

This is causing the equity value of many firms such as Haliburton, to fall below the debt levels. Whether these borrowers have cash on balance sheet or not is irrelevant because of the falling equity value in this market and from the CVA hedging. That is causing spreads to blow out and it will cause downgrades, thus creating a doom loop.

So, we have a total shit storm if vol stays here for any period of time. I do not see vol falling yet and that is going to cause a really big issue with Citadel, Millennium, all the risk parity unwinds, all the risker credit that is being shorted for hedging and the repo that no one wants in the banks but their counterparties desperately needs. Every day this situation continues, the more dangerous it is going to get....

We have a big fucking margin call under way.

In my friends opinion, the only way to stop this is to remove the Volker rule under the emergency powers act ( to allow banks to provide liquidity), the Fed to cut to zero and for them to buy corporate bonds. All the banks have been talking to FINRA and they have said go to the government. Problem is Jamie Dimon is in bed. They need him to run the US Treasury as he is the only person who understands all of this and can navigate it through the politics.

This is likely the fix that needs to happen. What happens to Citadel, Millennium, Bridgewater, AQR, 2 Sigma and the corp bond market until they pull that trigger, I have no idea.
user avatar

这个回答,复盘了风险平价基金出事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桥水全天候策略的核心。

但真正导致出问题的反而是固收市场。似乎是银行不敢做市(或是交易员被疫情困在家里不能做市),固收市场流动性干了。那些喜欢从固收市场(主要是回购产品)借短买长的对冲基金就出事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债券市场各种信用利差飙升,像桥水这种多头买债/买股的,因为市场的下跌,波动率飙升,必须根据VAR规则减仓,就卖股/债/黄金等各种资产,然后还遭到了投资人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撤资,所以业绩出现了大回撤(不是爆仓强平)

一言以蔽之:运去英雄不自由

另外某个数字货币的营销号抄我答案特么的一句话都不说是吧?

user avatar

不谈爆仓,借机会主要说明一下桥水的risk parity的玩法和机制,再讨论后续影响问题:

(大背景我就不复读了,请看视频)

1risk parity——风险平价到底是什么?

虽然过去3年美股和美债(这里使用投资级企业债作为代表)都在涨。(设2017年3月17日初始价格为1 )

但是他们的相关性却长期是负的。

一般来说,股票价格和债券的收益(daily return)在多数时间是反的,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3年的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收益的相关性(correlation,用半年数据做回归,daily数据)。

历史上,就有资产配置60-40的策略,60%持仓买股票,40%投债券。

  • 股票涨、债券跌;
  • 债券跌、股票涨;

分散风险,平滑收益曲线。

只要美国经济不出问题,会录得不错的风险收益回报。

Risk Parity是对60-40的一种改进,根据持仓的总波动动态调整股票和债券的仓位(或者其他资产),使得大类资产的总仓位,有更好的风险收益表现。

举个非常粗糙,但是原理类似的例子,我们观察到长期的股、债滚动波动率(standard deviation of stock and bond)如下图:

股票的波动性显然和债券是变化的,股票更高,那么在配置资产的时候就更多配置债券,少配置股票。比如我们观察投资级债券和股票的平均波动率历史平均值为1:2(当然,实际模型更复杂),那么我们就70%配置债券,30%配置股票,这样:

  • 股票和债券两个仓位每天各自的波动性就会差不多;
  • 由于股票和债券的收益负相关,股和债的仓位总收益就会更为平滑;

(实操中会使用更复杂的统计学工具)

我们就按照这种策略进行改进,展示一下如果你投资这种策略到2020年1月2日(动态调仓就不展示了,需要每天调整,咱们就来看一下股票和债券结合之后的曲线形态),可以看到多配债券,少配股票(灰色线),确实更为平滑。

从2017年3月17日到2020年1月2日,统计如下:

  • 股票仓位年化回报:12.24%,日收益年化标准差13.19%;
  • 债券仓位年化回报:7.11%,日收益年化标准差8.48%;
  • 70债、30股策略年化回报:8.48%,日收益年化标准差4.75%

大家可以看到,这么粗糙的一个策略,在没有显著提升波动性的情况下,收益就跑赢了债券。

但是,收益不高啊~~加杠杆。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个地方低成本借债(隔夜回购,短债),那么好的,把刚才的70-30仓位变成:

  • 105%债券,45%股票,多出来这个50%是年化1%成本借来的(做个比方而已);
  • 年化回报就变成了8.48%*1.5-1%*0.5=12.22%;
  • 日收益年化标准差就变成了4.75%*1.5=6.12%;

如果你对于回报率有要求,咱们就加杠杆,收益率12.22%和纯股票差不多,然而波动性更小。

诱人不诱人?

显然对桥水和AQR来说,他们的动态控制风险能力比随手这么一说要牛的多,做出来的基金波动也会更小,当然他们也就更喜欢使用杠杆,咱们这个策略只有0.5倍杠杆,高手都是十倍也不眨眼的用。

2所以,上面这个问题,哪里不对?

1)资产端,不能产生剧烈波动

  • 疫情爆发,基本面悲观,有主动或者其他投资人开始卖出股票,或者赎回基金,价格下跌波动率上升;
  • 石油战,石油价格下跌,占比高收益债券市场10%的页岩油板块直接崩了,债市价格下跌波动率上升。

作为risk parity策略,这两类主要资产波动性都提升,两类资产就都要抛售,控制VAR也好,控制daily lost也罢(或者更为复杂的风控要求);

2)产品端,不能巨幅回撤

机构投资人的止损逻辑是这样:

  • 你给我介绍了你产品如何优秀,历史表现如何好,背后的大策略是啥;
  • 我买入观察,如果真的表现好我还会考虑追加;
  • 持有你产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指标和你产品说的不一样(比如最大回撤、比如波动性),那么我就要考虑赎回,stop loss。
  • stop loss的根本含义是,突破了一定指标以后,我大概率认为你的产品策略失效(或者我自己策略失效),我不应该继续坚持一个错误的策略。(这一条送给所有想要投资的朋友

这次沙特的赎回,也有这个原因,这个策略有失效的征兆。

3)流动性端,这次的连锁反应风险

这种策略大家也看到了,就是根本不去挑选个股,绝大多数时候只考虑量化上的一些指标。波动性这么大,大家都要无脑控制仓位——减仓;

如果有极端性的集中抛售:

  • 大家都必须卖,没有对手盘敢来接,因为华尔街知道市场上这类策略非常多,知道抛压很大,不敢接盘;
  • 这次又搭上了有的投行交易员生病,在家是不能使用公司账户交易的,这些日常负责提供流动性吃做市收益的人不能接盘
  • 但是仓位还要减,价格继续暴跌,波动性持续高位;

桥水、千禧、AQR等一大批资金都有这个麻烦,他们其实也知道有这个风险。

但是他们之前在赌,赌市场不会发生黑天鹅,赌不会波动性骤然升高。

这就是在其他答案里说的,他们做空VAR。

你说他们不知道么?2018年底的AQR已经给市场造成过这么一次冲击。

为了最后一个铜板,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这和基金的盈利模式有关,他们做空的是黑天鹅,黑天鹅的出现概率很低,所以在长时间里面他们都可以享受管理费和carry,变成自己口袋里的钱和房子、豪华的生活。

黑天鹅真的来了,没关系,被裁员就被裁了。

4)负债端,得有人愿意低成本借给你钱

上面咱们那个策略里,0.5倍的杠杆只有1%年化成本,如果是2%呢?如果是4%呢?

如果你手里面有10亿美元的资产,借你钱的人当然知道你有能力还钱,特别是隔夜或者非常短期的借款;(当然采用的手法还是采用衍生品方式,实现这种风险不匹配资产见的担保,比如CDS之类)

眼看着你的资产持续缩水,大家要么提高借款利率,要么就不做这个业务了;

原来你的资产年化4%,成本2%,虽然是长资产短赌债,只要波动性不大,总能续上;

现在你的资产先是缩水,再是预期回报暴跌,当资产端年化收益小于负债成本,这个生意就没法做了。

目前美国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已经说明白了,不多说,就是谁也不敢借钱给别人,连隔夜这么风险小的都不敢了。(比如商业银行)

这个问题就来了:

  • 如果流动性足够,会有增量自己和其他策略的人借钱进场接盘,拖住市场,给这个循环刹车;
  • 借钱都是短期负债,股市和债市投资都是长期资产,没有办法短期循环借钱,你也得卖资产;
  • 如果没有钱借给这种策略的基金,那么他们只能净减仓;
  • 减仓没有人承接,资产价格,产品的净值就眼看着下跌;
  • 净值下跌,更多人赎回——因为你的策略失效了;
  • 继续被迫减仓。

连环雷

3怎么办?

出现这个问题的,不止桥水,还有刚才提到的AQR、千禧一大批,毕竟risk parity过去几年表现确实很好,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如果下面几个问题不解决,连锁反应还会继续。

1)都在呼唤Jamie Dimon

这哥们08年带领JP Morgan成为唯一没有被波及的大银行,和完全摸不清楚基金内部操作的外行相比,他是目前最可能给美国金融体系刹住车的人。

对,核心是桥水AQR千禧后面的雷,还在路上,需要专家拆雷。

每一次金融行业连锁反应拆雷,都需要专业人士,不能太粗暴。

2)钱不够,目前普遍认为还至少需要1trillion美元。

美联储的子弹不知道还都不够用。

3)美国和沙特王爷们怎么谈

于世界石油市场,沙特和俄罗斯现在铁了心要先把美国页岩油产能扫出市场,既然是盟友就看看美国怎么保护自己的经济增长点了;

与金融,就看美国是不是拉的下脸,给自己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擦屁股了。

4)疫情、疫情、还是疫情

虽然我一直diss美股估值问题,但是没有疫情股市也可以采用阴跌,或者不涨。那是特朗普和美国自己的事情。

这次暴跌和危机的原点是疫情,一切对于经济基本面的担心都是疫情,如果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疫情,恐慌情绪就是下不来,连锁反应还会继续。

这个活久见的时刻,大家吃瓜,别相信什么投资策略,也别做投资策略。

祝这个世界好。


欢迎关注我,B站、微博,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user avatar

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黑风双煞”,搞得好像疫情和石油是两件事一样

中国出现疫情之后采用休克方式遏制病毒,导致停产。同时东南亚制造业国家也出现疫情,本年度可预见的生产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原油需求下降

沙特等石油出口国希望以减少产量的方式维持油价,是因为需求降低了,归根结底是因为疫情。跟俄罗斯谈石油减产也是因为疫情

俄罗斯说我跟你都减产,美国不减,合着咱们两家给他送钱?我不同意

沙特心想如果你们都不减那我减个球,反正石油需求下跌我的生产成本最低,为了保障本国经济我干脆扩大生产,只要在6美元一桶以上我都赚钱,看谁耗得住

所以石油才一路跌,这本来就是疫情引起的,根本不算两件事啊

user avatar

3月25日

彭博: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据悉将风险平价投资组合削减50%。

3月20日更新:

对冲基金的情况并不乐观。据微信群的截图显示,有知名基金亏损太厉害,开始裁员了。

mp.weixin.qq.com/s/PR2O

3月18日更新:

我在tw上也求证了,新闻的确只存在于中文社交媒体,是一个谣言。



再转一个能看懂的(据评论说原始作者是宋鸿兵老师),因为本人不关注交易,也未经深究验证来源与信息可信性,仅供大家参考,以了解美元指数大涨(美元流动性突然短缺)的金融因素。

转:


让人更为吃惊的是,上周仍然处于平静状态的回购市场,周一突然“疫情”发作,回购利率跳升到了2%!要知道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了0附近,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也降到了0.1%,回购利率应该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否则,银行坐拥的1.3万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应该立刻从美联储账户中涌向回购市场进行套利,从而将回购利率压下来。与去年9年美国爆发钱荒时发生的现象一模一样。银行“断然拒绝”了这个“无风险”套利的机会。

所谓无风险,是指回购市场以国债为抵押进行隔夜融资,抵押品非常可靠,时间只有一晚,比银行之间无抵押的纯信用借贷更靠谱。

银行放弃赚钱的好机会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先说为什么不敢。上周以桥水基金的达里奥为代表的风险平价型对冲基金(Risk Parity funds)大暴雷,很多对冲基金用十倍以上的杠杆管理着数万亿美元的资产,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三四个标准方差以上的黑天鹅们正在逼近,特别是石油和病毒这对“黑风双煞”的杀伤力如此惊人,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风险平价策略的“祖师爷”达里奥在今年一月时还曾信心满满,他在达沃斯论坛中放出狂言“Cash is trash!”(现金就是垃圾!),号召投资人在2020年的市场上“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冲向全球市场,拥抱多样化的资产,千万不能持有现金。

“祖师爷”的总动员,激发出全球风险平价型对冲基金经理们的狂热,他们积极招募客户,放胆配置资产。

美国国债就是他们的最爱,大举吃进之后,反手就在回购市场上质押融资,然后再买国债,再进行回购融资,以循环抵押的方式做大资产规模。

事实上,当中国、日本、沙特等美国国债大买主逐渐丧失了对美债的胃口之后,高倍杠杆的对冲基金一跃成为美国国债最重要的新买家,在前两年美联储加息缩表卖出国债时,正是对冲基金们承担起“为国接盘”的重任,成功地压制了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势头。

当达里奥们在上周被“黑风双煞”彻底打垮之后,高杠杆成了“索命鬼”,迫使他们启动了疯狂的国债抛售模式,在3月11日终于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丧失了流动性,一级交易商们的自有资金已难以应付对冲基金的大溃败,被迫向美联储求救,这才有了3月12日美联储紧急开始的1.5万亿回购注入资金的救命行动。

从3月16日本周一开始,对冲基金的雪崩态势终于开始冲击美国金融体系的心脏—回购市场。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哪家银行敢于借钱给这些“残兵败将”?

对冲基金手中的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背后平均有三个主人,这种“一女三嫁”的回购抵押品,谁敢接手?银行不是傻子,为了区区2%的套利,却冒着赔掉本金的风险,这买卖没人愿意干!


还有另一种情况,银行的1.3万亿超额准备金根本就无法动用。为什么?对冲基金也好,影子银行也罢,所有资金的源头都在银行,银行“清白”的资产负债表与影子银行的“黑暗交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大批对冲基金破产,银行岂能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怎么办?还得美联储出手拯救。3月16日周一,美联储急急忙忙地宣布下午1:30分,再一次向市场注入5000亿美元的回购资金,目的是为了“确保准备金供应充足,以支持短期资金市场(国债回购)的正常运行”。

说白了,对冲基金玩砸了要跳楼甩卖国债,最终还是要美联储印钞票接盘。

上周美联储刚搞了1.5万亿的回购,这周又追加5000亿,再加7000亿的QE,达里奥们究竟玩砸了多大规模的资产?又会有多少交易对手将被这帮人拖下水?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可都是达里奥们的金主。

美联储一连串的高强度救援,反而印证了市场的猜疑,加剧了市场恐慌。

user avatar

最新:桥水创始人达利欧表示,今天有传言桥水“崩了”、“遇上麻烦了”,这完全是错误的,桥水一切安好,财务状况稳定。他还称,或许已找到谣言的传播人。

————————————————————————————————————— ​​​​

今天市场流出一则传言,桥水爆仓了!对,就是美国头号对冲基金巨亏爆仓。

传言说的有鼻子有眼,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不过目前一切都只是传言,用安信证券陈果的话来说,这个传言连英文版都还找不到。

安信策略陈果:

一句话总结:关于桥水爆了的传闻是中文的,在中国的白天,美国人刚入睡欧洲人还没起来,在微信流行,这个传言,都找不到,英文版。

暂且不论爆仓传言是真是假,我们只知道桥水的pure alpha基金今年确实亏了20%。

前段时间,不少人盛传,桥水投资公司创办人达利欧早在去年就预计今年3月市场会大跌,并早早布局做空欧美股市,在市场哀鸿遍野之际,悄悄赚得盆满钵满。

甚至还有网站煞有介事地拿出一张表,说桥水做空了欧洲诸多著名公司,下注超百亿美元!

事实真的如此?

我们来看看桥水旗下基金的表现就知道了。

从年初开始,各只基金的具体数据如下:


今年以来,桥水旗下的宏观基金纯阿尔法二号基金(Pure Alpha Fund II)下跌了20%,其中,前两个月跌了8%,3月跌了大约13%;今年以来的表现仅略好于标普500指数23%的跌幅

桥水基金在日报中提到,上述数据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近期市场波动幅度过大。

造成当前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桥水并没有更改其此前的策略。

桥水管理超过16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一半左右在其纯阿尔法策略基金之中。

01

达利欧:我是万万没想到啊!


市场的变化似乎超出了桥水创办人达利欧的想象。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达沃斯论坛上,达利欧还大喊,“现金是垃圾!”,他当时认为投资者应该多元化投资股票、黄金等资产。

但是,本周末,在给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份声明中,达利欧坦言:

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危机中并没有找到方向,我们选择了静观其变,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把握在交易中找到优势。
因此,我们维持了持仓,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本该削减所有风险头寸的。
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我们应该像2008年那样赚钱,而非赔钱。

纯阿尔法采用传统的对冲基金策略,通过预测宏观经济趋势,积极下注各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商品和货币。

该策略在2008年为投资者带来了回报,当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37%的一年中,这一策略获得了9.4%的回报。但是,这一策略在2018年的表现也逊色于市场。

一位知情人士说,桥水的纯阿尔法之所以会大跌20%,主要是因为该策略主要押注在股市上涨和美国国债价格下跌,当然,该基金还持有一些股票指数的看跌期权,这为桥水的宏观基金挽回了一些损失。

02

全天候赚钱的风险平价基金靠谱吗?


有人说,别光看达利欧的纯阿尔法策略,更要看他在金融危机期间傲视华尔街的风险平价策略啊!

去年,“纯阿尔法”策略基本持平,但桥水的“全天候”基金采用了“风险平价”策略,去年的收益超过16%。

可是,随着疫情大跌冲击越来越大,风险平价策略基金业未必能有比较好的表现。

所谓风险平价基金(Risk Parity或又称voltargeting)是桥水达利欧在90年代末的发明,并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一战成名”,迅速被同行大量复制。

其目的是在几乎任何市场环境中都表现出色,因此策略也被成为全天候策略(all weather),换言之,这个策略放在平常,就是个旱涝保收的策略。

但是,全球的风险平价基金在本周下挫接近10%,遭遇了史上第二差的单周表现。

市场分析指出,风险平价基金策略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出现巨大损失的原因是,支撑这些基金策略的核心逻辑之一本周断裂。

传统上的资产组合是60%股40%债,认为这种组合可以兼顾收益和风险:在股票下跌的时候,债券价格是上涨的。但是,2008年经济危机时股债同时暴跌的情形让这一投资组合失灵,市场急需找到另一种可以拿得出手,适应新环境的资产组合方式。

当时脱颖而出的,正是桥水的平价基金模式。

传统的六股四债是按照资产类别来配置,这种配置方式的结果是波动率(即风险)过度集中于股票。

而达利欧的发明强调的不是配置资产,而是根据资产的波动率属性来配置风险。也就是说,平价基金的关注重点在于各个资产间的风险关联度和历史关系,并通过配置资产来达到平衡各类资产的风险组合的终极目的。

同时,为了最大化收益,各类资产还会加不小的杠杆。因为组合里面的风险是平衡的且是互相抵消的,理论上较高杠杆是安全的。

这类配置风险的方式严重依赖各资产间的历史数据和历史关系,并会根据风险变化情况,自动重新配置资产,以达到风险配置再平衡的目的。

这次的问题就出在后两条属性。

首先,这次股市暴跌也同时伴随传统避险资产的同步暴跌,导致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间的历史关系出现紊乱,最显著的莫过于美股和美债。

如此一来就造成平价基金的杠杆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以往风险资产跌了,有避险资产“补位”,但在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通杀”的情况下,平价基金就必须被迫平仓,降低杠杆水平。



风险平价基金杠杆水平大幅下跌

同时,由于股票的波动率飙升至2008年时的水平,平价基金的配置原理又要求“平衡风险”,所以股票遭到进一步抛售。

结果就是,经过三周的抛售,上万亿美元规模的平价基金手里的股票都差不多被抛光了。

而美债的暴跌,也让风险平价策略在加了不少杠杆的债券市场上难以获得收益。



不过话说回来,达利欧的风险平价策略这次为什么失效的根本原因似乎也找到了。也许正是因为风险平价太成功了,导致2008年之后大家群起而效仿,风险平价基金规模迅速暴涨。

据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仅在美国,风险平价基金管理的总金额就高达1.5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这些基金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所以“集体行动”的能量巨大,一旦集体抛售某一类资产,很可能出现“寸草不生”的局面。

二八法则从来都是市场的铁律,当一个赚钱的策略从小众成为主流,那也可能是它失效的开始。

更多海外市场资讯,下载见闻VIP。

user avatar

我是达里奥,全中国人民都知道我基金已爆仓。我有1万亿美金被冻结,目前需要周转资金5000,明年3倍返还,银行账号62142555***。不多解释,电话不方便接,忙着操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3月18日,桥水基金遭遇大幅回撤,这在投资界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尤其是考虑到桥水基金在全球宏观对冲基金领域的龙头地位以及其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传奇色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一次孤立的亏损事件,而应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预测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大幅回撤?.............
  • 回答
    您好!关于3月18日郑州疫情的具体情况,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到目前为止(2023年10月),中国已经进入了“乙类乙管”的常态化防疫阶段,新冠病毒的日常疫情信息已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公开详细通报。因此,关于“3月18日郑州疫情”的精确、详细的官方通报信息,已经很难找到。 大部分关于疫.............
  • 回答
    3月18日,美国公布了其一项规模空前、远超预期的刺激计划,总额直逼1.1万亿美元。这则消息如同给低迷已久的美股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天便出现了近5%的显著反弹。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刺激计划的“量”和“质”。要知道,1.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不仅仅是数.............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谈谈合肥工业大学3月18日起实施的校园快递疫情防控政策。说实话,这消息一出来,我身边的同学们反应挺复杂的。一方面,大家都能理解,在疫情防控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采取措施是必然的,毕竟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这新政策确实给咱们在校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好坏参半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2020 年 3 月 18 日晚美股开盘大跌以及当天美股迎来的第五次熔断现象,并探讨“第六次熔断”的可能性。背景回顾: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与金融市场的恐慌在深入分析 2020 年 3 月 18 日的市场表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的宏观背景。 新冠疫情失控: 2020 年初.............
  • 回答
    那一天,2022年3月18日,A股市场的走势堪称惊心动魄,可以用“跌宕起伏”、“戏剧性”来形容。早盘市场还是阴云密布,一片哀嚎,但到了收盘,却硬生生地拉出了一根大阳线,上涨超过3%。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要理解这个“深V反弹”,我们需要把当时的市场情绪、宏观环境以及具体的交易行为都串联起来看。首先,.............
  • 回答
    3月18日晚,苹果这回真是给足了惊喜,悄悄地端出了两款升级后的iPad:iPad mini 5 和 iPad Air 3。这两款产品一亮相,立马就在科技圈儿炸开了锅,不少人直呼“这才是我们想要的iPad”。我个人感觉,这次苹果的策略很清晰,也很对路子,主要就是两个字:精准打击。iPad mini 5.............
  • 回答
    北京城在3月17日和18日意外迎来了春雪,这在京城属实是稀客了。尤其是西北部地区,预报中还提到可能有大雪光顾,这消息一出来,大家的好奇心和期待值都瞬间拉满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降雪的范围和强度: 消息最早是在17号下午,部分城区就开始飘起了零星的小雪花。一开始大家还没太当回事,以为就是象征性.............
  • 回答
    好的,关于您提到的3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18万、死亡人数超过中国这个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疫情的传播速度、防控策略、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数据统计等多个维度。首先,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在3月31日这个节点上,美国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
  • 回答
    11 月 18 日,比特币价格一飞冲天,成功突破 18000 美元大关,这标志着它不仅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高,更在一个令人瞩目的时间点上,市值上“甩开”了中国股市的“股王”——贵州茅台。这一事件,无疑是数字货币领域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一件大事,值得我们细细解读。一个里程碑式的价格突破:18000 美元比.............
  • 回答
    2021年3月18日A股抱团股的狂欢:一场短暂的盛宴还是新黎明?2021年3月18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抱团股”反攻。当天,以消费、医药、科技等为代表的“抱团股”纷纷出现大幅上涨,市场情绪一度高涨,仿佛此前数周的调整只是虚惊一场。这究竟是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还是一股新力量的觉醒?要理解这.............
  • 回答
    2023年3月15日,A股和港股市场出现显著下跌,A股跌破3100点,港股恒生指数暴跌,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两天蒸发7000亿港元,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市场逻辑: 一、市场表现回顾1. A股跌幅 主要指数:上证指数当日下跌约1.5%,跌破3.............
  • 回答
    关于万门大学3月22日解散用户微信群、创始人童哲失联的事件,目前网络上存在多种猜测和分析,但具体细节仍需以官方调查结果为准。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初步分析1. 万门大学的业务模式 万门大学(原名“万门教育”)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主要业务包括在线课程、职业教育、K.............
  • 回答
    关于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发布并随后删除关于俄军阵亡人数的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涉及信息战、媒体操控和国际舆论博弈,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过程1. 新闻发布与删除 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主流媒体《共青团真理报》.............
  • 回答
    3月12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1807例、无症状感染者1315例的数据(注:根据公开信息,该数据可能为2022年3月的疫情情况,具体需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反映了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形势。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波疫情的严重性及其可能原因: 一、疫情严重性的表现1. 病例数量激增 18.............
  • 回答
    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2024年4月),乌克兰的局势并未被官方定义为“内战”,但俄乌冲突自2022年全面爆发以来,双方在顿巴斯、哈尔科夫、巴赫穆特等地区的激烈交火已持续数月,并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关于3月12日的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当天的实际动态进行分析,但由于信息的时效性限制,以下内容基于冲突发展的.............
  • 回答
    世卫组织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溯源报告,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报告中关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最初来源”的结论,以及其他信息,都非常值得详细分析。关于“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最初来源”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提出,并不是说华南海鲜市场与疫情完全无关,而是基于目前收集到的证据,认为病.............
  • 回答
    3月16日A股市场的确经历了一场显著的上涨,多项重要指数均录得可观的涨幅。要理解这场大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经济背景、市场情绪、政策导向、资金流向以及技术面因素。一、 宏观经济背景与预期调整1. 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号: 虽然全球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但在3月16日前后,市场可能消化了.............
  • 回答
    3 月 16 日A股市场出现的“先抑后扬,V型反弹”走势,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市场现象。这种走势通常意味着在经历了早盘的下跌后,市场出现了强大的买盘力量,迅速将股价拉升至盘中高点,并收复失地,甚至进一步上涨。要理解这一走势,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市场回顾与现象描述: 开盘低迷: 3 .............
  • 回答
    3月24日,联合国大会以140票赞成、5票反对、38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重申其对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承诺。这项决议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近一年后通过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义。决议的内容和目标: 重申支持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这是决议的核心内容,明确谴责了俄罗斯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