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徐州工程学院一学生本科发了十篇 SCI 并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

回答
徐州工程学院一名本科生在本科期间发表了十篇 SCI 论文,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直博香港城市大学,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

一、成就的非凡性: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项成就的非凡之处,尤其是对于一名本科生而言:

发表十篇 SCI 论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科学界公认的权威论文索引,发表一篇 SCI 论文本身就已经代表着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能在本科阶段发表十篇,并且是高质量的 SCI 论文,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属罕见。这意味着该学生在研究方面拥有极高的天赋、勤奋和悟性。
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
直博: 这意味着他跳过了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通常要求申请者具备非常突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足以证明其能够胜任博士研究。
全奖: 香港城市大学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博士生奖学金竞争异常激烈。能够获得全奖,意味着他的学术成就、研究潜力、语言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获得了学校的高度认可,生活费、学费等费用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香港城市大学: 这所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被这样一所顶尖大学录取并获得全奖,更是对其学术能力和未来潜力的强有力证明。

二、可能的原因和因素分析:

要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

1. 超乎寻常的个人能力和天赋:
学术基础扎实: 虽然是工程学院,但能够在本科阶段涉足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说明他在专业领域拥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天赋和悟性: 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有质量的论文,这背后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和效率: 在完成本科的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能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并产出成果,说明他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能够高效地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2. 高度的自律性和勤奋:
投入大量时间: 发表十篇 SCI 论文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和修改工作。这必然意味着他投入了远超常人的时间和精力,牺牲了很多课余娱乐时间。
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和挫折,可能会遇到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等情况。他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断克服困难,展现了惊人的毅力。

3. 优秀的指导老师和研究团队:
导师的引领作用: 尤其是在科研初期,一位经验丰富、善于指导的导师至关重要。导师可以提供研究方向的建议、实验方法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帮助,以及申请海外高校的支持。这位学生很可能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并且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氛围: 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科研项目、以及整个学院或研究团队的科研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他所在的课题组有充足的科研资源、活跃的学术交流和积极的合作氛围,将极大地促进其科研产出。

4. 抓住机遇和有效利用资源:
早期参与科研: 许多优秀的本科生会在大一或大二就开始接触科研项目,而不是等到大三才开始考虑。他很可能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
积极申请项目和比赛: 参与校内外的科研项目、挑战杯等比赛,以及申请科研经费,都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获得成果的重要途径。
利用学校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图书馆、数据库、学术会议等资源。

5. 出色的英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SCI 论文的语言要求: SCI 论文通常需要用流利的英语撰写,因此优秀的英语写作和阅读能力是基本要求。
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学者合作、申请海外高校,都需要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

6. 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清晰的职业或学术规划: 能够在大方向上明确自己想做研究,并为之付出努力,说明他有清晰的学术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
有策略地选择研究方向: 选择有前景、符合自己兴趣且有研究基础的方向,并能围绕这个方向持续深入,产出系列成果。

三、对其他学生的启示:

这个案例为其他有志于科研或申请海外名校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尽早规划,积极探索: 不要把科研想得遥不可及,尽早了解科研的前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积极联系老师参与项目。
打牢基础,勤奋钻研: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开展科研的前提。同时,科研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善于合作,虚心请教: 与导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可以事半功倍。
提升英语能力: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海外申请,英语都是重要的敲门砖。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和解决问题,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保持热情和韧性: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保持热情和韧性,终将有所成就。

四、关于“徐州工程学院”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工程学院并非985或211高校,这使得该生的成就更加难能可贵。这表明:

优秀不分院校: 学生的成就是由个人能力、努力和机遇决定的,而不仅仅是院校的光环。这打破了人们对名校学生的固有印象,证明了即使在非顶尖高校,也能培养出顶尖的人才。
科研环境的重要性: 这也间接说明了,即使在综合性大学之外的工科院校,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优秀的师资和支持性的学术氛围,同样能够培养出杰出的科研人才。
为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注入信心: 这个案例可以激励更多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只要肯付出努力,一样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名校学生的高度。

五、可能的质疑或讨论点:

当然,如此突出的成就也可能引发一些讨论或质疑,例如:

论文的质量和“水份”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这十篇 SCI 论文的质量,例如是否是“灌水”论文,或者发表的期刊是否是高水平期刊。但这通常需要专业人士的评审来判断。不过,能够获得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也从侧面印证了其研究成果的认可度。
是否存在“套路”或“特殊照顾”: 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此高的产出可能被认为存在某些“套路”或者得到了“特殊照顾”。但如果仅仅是“套路”,也很难支撑其获得顶尖名校的全奖直博。更可能的是,他的付出和能力已经远超常人。
个人能力与学校平台的关系: 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自身的优秀是基础,而如果他所在的学校能够提供相对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支持,无疑会加速他的成长。

总结来说, 徐州工程学院一名本科生发表十篇 SCI 并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这是一项集个人天赋、勤奋努力、优秀指导、机遇把握和战略规划于一体的杰出成就。它不仅是对这位学生的赞美,也为所有学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证明了在任何阶段,只要有目标、有行动、肯付出,都有可能实现非凡的突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努力,在学术追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当事人,也就是标题中所说的那位发10篇SCI的本科生。

我是通过城大一位21级新生告知我才知道本人被放到了知乎上,虽然说我很早就能猜到,因为之前知乎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比如:任德敏同学如何看待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同学连发 10 篇 SCI 一作?以及邹建华同学怎样评价常熟理工的邹建华大学四年共发14篇sci文章?

我也很清楚将会被放到知乎上来引起大家的热议,因此学生科的老师一开始找我的时候,我是直接拒绝的,因为我很清楚这样的“科研”造神运动会让别人认为我浮躁且功利。我清楚知乎上活跃着很多985/211的学生,他们不缺少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有水平的指导老师,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二本的条件和师资是怎么样的,我也曾一开始尝试过合成和催化两个方向,但是无奈学校连需要的实验仪器都提供不了,后来就放弃了在实验方向继续深入的想法,转而向理论计算,但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做科研的信念,因为成为科学家就是我儿时的理想。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

现在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没有考好,上了自己不理想的学校,四年前我也是这当中的一份子,我想二本中不乏也有和我命运相同的人,我也相信榜样的力量很重要,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站出来成为学弟学妹们的表率,给黑暗中的他们带来一束光芒,带给他们一种可能。因此,我在和学生科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提出一些要求。一是不放到学校的官网上,因为我是学化学的,其他学院的学生也不了解,也不想引起校外学生的注意。二是删除掉任何的包装和夸张的成分,这与之前引起大家热议的任同学和邹同学的例子不同,大家所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我在本科期间取得的成果,没有经过任何夸大的言语加工。

我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没有考虑除了香港地区以外的学校,主要是,第一我内心只想为祖国做贡献,第二是我认为眼界很重要。所以我一开始陶瓷了HKU和CityU的两位老师,因为本身香港做计算的老师很少,所以大家都能猜到大概是哪两位,我在权衡了两位老师的Publication和口碑之后选择了CityU的老师,周围人很多也有劝我去HKU的,但是我个人并不看重学校名气,求学期间的所学和锻炼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否认HKU名气很响,但是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是冲着名气去上学的。在这里我要澄清我的老师王老师和HK的那两位并不相识,陶瓷都是我自己来的。

下面的一位青椒也说出了我论文的真实水平,我个人也愿意承认10篇论文的整体水平很低,有“灌水”的嫌疑。所以这就是我去念物理专业的原因,国内做理论化学做得好的,无一例外都有“物理”背景,我也想在读博期间做出真正hard core的成果,很多人会骂我水,这一点我也猜到的,我也愿意接受你们的谩骂,但是我觉得不应该对一位“本科生”的学术成果作如此苛责。论文是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完成的,自从我觉得母校无法给我提供所需的条件后,就出走矿大了,原因是我不想放弃当初的理想,我发自内心感谢王老师没有嫌弃我二本学生的身份,他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帮了我很多,也寄予我很多厚望,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从苏北的二本学院走出去,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也有很多人说期刊的档次很低,我相信说这些话的人没有做理论计算方向的,做计算的人都知道PCCP的水平如何,尽管蹭了一些热点,但这毕竟不同于实验方向有那么好发。也有说只要数据库就能发文章出来的,其实是缺乏了解,我相信真正的学者是不会外行人说内行话的。ML来建模型,关键不是ML自身,而是在于寻找有意义的Physical Descriptor,相信发过JPC,JCP的同行们都知道。

我亲自来写这个回答,也希望成千上万的二本学生看到,我们没有985/211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没有权利去追求科学的真理。

user avatar

小弟也发过一篇类似的工作在jcim上,机器学习实现激发态相关性质的预测,应该勉强有资格评价一下他的工作。建议各位judge他的先看懂他的文章的意义再说。

这一类工作的意义都是在于证明机器学习可以实现一些重要性质的预测上,做机器学习的同学其实不适合来judge,你们去写这些文章估计档次还会降。

这些工作落地点在于新材料发现或是构效关系分析上。他的工作意义上我觉得没什么问题,非要从很同行的角度去挑骨头也就是taste有点差。

1. 他的工作的意义比任德敏这种还是强了不少的,不存在恶意灌水的行为。这一类文章发的高低和写的怎么样关系很大。他投的期刊很多在理论化学口有一部分是名声还挺好的期刊,和任德敏那种发快十篇1分不到的实验报告没法比。

此外,他的文章档次是在逐渐上升的,从ijqc到cpl再到pccp,这也可以看出水平升高的过程。灌水这种词,比他在这个领域更懂的人可以说,但是路人们说就很搞笑了,什么也不懂还评价。

2. 他发这么多文章并不是不正常的。ml加化学,换下游任务就好了。手很快而且很努力。文章档次也正常,基本一个模型就那种期刊了。这么做的人很多了。

3.该同学听说已经被很多骚扰了,对正常生活甚至造成了影响。讲道理,除了不会说话,一句话得罪了所有人外,在学术上他没有可以被judge的地方。一些人无故的去质疑学术造假,真的很过分。他发表的期刊也都是很正常的,不存在版面费这种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他这么苛刻,除了葡萄精想不到原因。

user avatar

更新补充,给不明真相的人解释一下什么叫学术圈“财富密码”:

很简单,即是“超前完成指标任务以获得优待特权”。

这个概念从小学时代便伴随我们成长。

当别人还在学加减乘除的时候你去学奥数,当别人还在念ABC的时候你已经学完了新概念英语。

当大学本科瞄准国奖和保研,普通人还在刷GPA,你已经甚至完成了博士毕业的指标。

请问这个“财富”和“特权”不给你给谁?

试问一下大部分从入学开始就奔着考研刷新自己学历的二本,一个个二本学子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刷了无数题,在图书馆里熬过一个个酷夏与寒冬,过了笔试独木桥也有可能败在复试上,可能败于目标导师的二本歧视,一路辛苦,现在有一个人,他另辟蹊径,他走了捷径,他成功了,他不需要跟你一样考试,拿到了你梦寐以求想实现的刷新学历的特权,你是不是会觉得他的人生路径就像救世主一样?

现在这样子一个走捷径拿到了特权的人,回过头来对你说,你只要刻苦、努力、爱国,你也能像我一样。

这碗鸡汤馊不馊?

但是这个财富密码即是告诉了你,你也不一定能玩的转。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目标、天赋、个人努力、研究方向、贵人相助,缺一不可,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逆袭”与“捷径”不好复制的原因。

“逆袭”的爽文看着很爽对吧?

你继续打鸡血在图书馆占座吧,人家已经笑嘻嘻地拿着offer要去读博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看到这个话题里越来越多的圈内明白人并没有被当事人5万高赞吓退、依然顶着“酸”的骂名发出了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说明国内科研环境至少没当事人万同学说的那么不堪嘛~


原回答:

懂的都懂~

学术圈发sci其实也有“财富密码”,有些人没掌握只能延毕跳楼,有些人硕士博士读了老半天才掌握,有些人本科就早早掌握了,美其名曰潜心搞科研。

大家笑笑就行了,博士们青椒们都是千年的狐狸,况且你本科生修行还早着呢,跟我们这群青椒在那里装纯~

一套骗国奖骗保研玩法我硕士的时候就玩过了,没意思。我跟你们说我硕士期间各种奖学金拿了总计13万,要是我在国内读博的话我拿的更多。

你现在给我完整的数据我三天就能写一篇一区的sci出来(是写出来,不包括投稿),但是灌出来有意思?

科研的乐趣在于一点点种田运营养成,憋出来的数据写才有意思~

没意思,大家都别装聊斋了,不如聊聊马上青基能不能上会吧~


另外我说我自己当年,并不是为了装13,也不是什么大佬,就是个普通博士,我这种水平的人每年毕业几万个,掌握了一点学术圈学生时代的财富密码,毕竟我上硕士都差不多10年前了,那时候还没那么卷,我提前掌握了财富密码,期间就只是发了3篇一区就能包揽全程的奖学金还能申到公派出国,其实就是耍了点小聪明。

掌握学术圈财富密码的必要条件就是,你要目标明确,这位万同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刷新他的二本学历换成了top50的名校,計画通り!当然他自己自称是爱国以及追求更好的国外环境。

跟这位万同学一样,我本人目标也很明确,我发sci就是为了早点去日本圣地巡礼,我tm当时就发了四封陶瓷信给日本的大学,结果四个offer都有,同样也是計画通り,只不过我不会在网上吹自己伟大崇高的科研追求。虽然我硕士论文就写了5万字,在硕士答辩的时候导师说你已经够博士毕业,但是关我毛事,我发sci就是靠这些业绩让我赶紧能公派去日本旅游爽几天,劳资就是这么俗的人,可比不上万同学这种觉悟吖~

因为我当时清楚的很,我有sci在手,我偷着乐,我肯定不会大肆宣传自己多爱国多刻苦,国奖肯定100%拿到,优毕和优论也是稳的,phd offer也是稳的,公派也是稳的,这是手握sci带来的捷径。两耳不闻窗外事,你全程只需要做实验、发sci就行了,最后我在学院里无人不知,然而我tm除了自己宿舍陪我晚上打dota的室友以及实验室几个同门,连tm自己班长是谁都不知道。我不会道貌岸然在网上跟你说你要努力、你要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为祖国安心做科研这种空洞虚伪的鸡汤,我的路程你不一定能复制,学我没叼用,说不定把自己玩废了。所以当事人本人的回答看似姿态很低,说了很多二本难处,又各种爱国帽子戴上,其实背后估计正看着自己的点赞数激增心里偷着乐。

所以嘛,不要玩话术装纯,明明大家都是科研财富密码的受益者,二本靠sci财富密码逆袭港城大,本来挺热血的,说出来没啥丢脸的,大环境如此,本科就懂学术圈的玩法和套路本来是挺厉害的,关键还跳出来大义凛然地灌毒鸡汤,就显得太虚伪了。

举个例子,如果说一篇top一区等于3篇二区等于5篇三区四区的期刊,那么如果一个学生发了3篇一区,这种情况我觉得其实很多985硕士生都能实现,甚至超额完成,但是没啥宣传价值,但是如果你发了15篇三区四区,一宣传,哇塞!15篇!那不明真相的群众就高潮了,是不是?所以现在自媒体喜欢在数量上做文章。另外还有就是不同学科的试验周期和数据处理周期差距天壤之别,是实打实的做实验还是拿着数据ai机器学习跑一遍,做出来的东西对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说,都叫sci,都叫“搞科研”。



很多评论和留言会说反对者的声音是“酸”或者“二本不配发sci,就你985才配发?”

为什么会有“流量密码”“财富密码”,本质就是走捷径。就好比抖音b站里女人只要秀个黑丝、扭扭胯、xjb跳就能收割一大票粉丝,但是生活中长得漂亮、身材好的女人很多,她们不会刻意想用这种财富密码,因为正常人不是不能做,而是大多会爱惜自己的羽毛的。

假设你相亲的女人跟你说炫耀她现在在抖音b站上天天直播秀黑丝露ru沟几十万臭叼丝跪舔我,你敢不敢接呢?

学术圈也是一样,你要营造一个爆点,一个矛盾,一个反差,一个吸引人注意的亮点。

“厉害了!二本学渣厚积薄发,10篇sci逆袭港大!985学霸相形见绌!”光想想这个视频标题发到b站上估计就至少50万播放了。标题党我也会玩~

因为别人就想看到“二本vs985”这种争论,甚至b站上“大专考研逆袭985”都是很常见的流量密码。

本科灌10篇machine learning,你真以为985的学生不会做吗?做不出来吗?

关键是别人不敢踏过这条红线,你却敢~

密码get!所以你获得了流量和财富~不仅敢做,还要灌鸡汤~

别人985学生可能还在考虑能不能憋一篇两篇一区毕业,你直接10篇,高下立判!

啧啧,985也不过如此!

灌水很正常,掌握“流量密码”也很正常,关键是你灌了,就低调点,灌水的人很多,别大肆宣传,尤其还是自己本人出来玩话术,给自己台阶,给自己贴爱国的金,还来一句国内科研环境不好~

而恰恰是这种不好的科研环境成就了本科灌10篇的现象。

恰恰是这种本科灌10篇的行为最终形成了“不好的国内科研环境”。

又......又......


另外,答主自己说自己学生时代掌握了一点财富密码,是一种对自己“灌水”的在领域内部的自嘲。而且答主所指的“灌水”是指冲不上中科院一区top(10分以上),就去“灌”其他几个稍微容易中的弱一区或二区(7-9分),这种我们领域内部都喜欢自嘲为“灌水”,而类似于这种发3点几分水刊的情况,我宁愿学生大四天天打游戏也不愿意自己publication list上有这些污点,我根本就不care你这种ML跑数据的东西,只要以后别跑来我们这个领域扰乱行情就行。都说材料灌水最多,人家ABCD混着炒菜好歹来开个锅灶证明自己好歹是个厨子,你搞ML这种是不是连锅都没有买直接拿电脑跑了10张菜谱吧?我酸啊!我的一个师弟发了5-6篇8-9分的弱一区,最近想回国找工作,自己当时有一篇文章遭遇8连拒,心态崩了太着急中就把本应该投一区的文章都给了一个3-4分的三区刊,现在后悔的一批,就是自己的污点,都不好意思写在CV上......哎呀,好酸啊!

user avatar

当事人的回答滴水不漏,把“奋斗”、“爱国”、“梦想”等一系列标签都贴到了自己身上,成功避重就轻,只谈空洞的鸡汤,避开现实的问题。有趣的是,我在他的回答里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他出身或家庭的信息。如果他出身普通甚至“贫寒”,那这份“滴水不漏”的回答必然会把相应的信息写进去,因为这太“奋斗”、“梦想”、“励志”了。他避而不谈的东西,那就一定是有问题的。这种玩身份政治的行为,把他的身份隐藏在“二本学子”中,让人忽视他自身的起跑线。

我再简单说一下能发十篇SCI是什么概念吧。首先,有一个有专业基础的博士生

如果他有导师的指点,大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入门并发表自己的第一篇SCI(水刊例外)。这是有人指路,老师把他当学生;

如果他的导师手把手教他如何选方向、做实验、写论文,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发表第一篇SCI,毕业的时候大概也就三四篇SCI。这是有人拉着走,老师把他当亲儿子。

那问题来了,零基础的本科生发10篇SCI并且导师把通讯和一作都给了他是什么概念?即便发的是灌水的垃圾期刊,我也只感觉到是有人背着他往前跑,老师把他当祖宗。

至于“财富密码”、破坏环境、资源是如何获得的之类的问题其他高赞回答都提到了,我就不再赘述了。当事人和提问者的评论我也置顶了来方便大家看见,兼听者明。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发现自己的回答被神秘力量限流了。包括我的回答在内的许多高赞回答都被降低了排名,而这些回答几乎都是质疑的。

user avatar

这个人的智商应该略高于常人,但不会是天才水准,正如阿法狗的设计者大概率没有李世石那么聪明。只能证明:机器学习,永远的神

未来成年人不会import tensorflow就等于文盲

一个本科生有了机器学习都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化学理论研究,我身为数学博士,现在钻研机器学习,是不是明年就可以把SHA256碰撞规律学习出来,把比特币挖掘速度提高10000倍,成为亿万富翁了(前提是对外保密自己挖,否则比特币就崩盘了)

我乐观估计,哥德巴赫猜想拿这个机器学习应该也能学出来,建议各位同行试试

还在摇试管过柱子的生化环材坑友,快点打开电脑下载python吧!

user avatar

中科院的博士国奖标准大概是至少2篇主流IEEE Trans,毕业生拿院长奖的标准大概是至少3篇主流IEEE Trans加其它成果,

根据我的经验,硕博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都像翔一样,给他修改相当于重写,很多是二流会议和3、4区SCI起步,

所以本科生发10篇SCI,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情,于是我查了他的两篇论文,并做出两点结论。

第一,一个二本本科生,能够connect到香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北大学的老师,这是如何做到的?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点。我不是在暗示这个同学是学二代或有背景,只是说,学术圈的玩法,本科生很难摸透。而这个同学摸透了,有没有人铺路不知道,大概率是有人指路的。

第二,看到ANN和machine learning我就笑了,这类工作的pipeline很明确,只需要把预测/分类问题从化学问题中提炼出来,然后各种metric堆一下就能出来一系列漂亮的图表。数据量不太大的时候,scikit-learn这个包基本上够用吧。这类工作如果开个价,审稿不严的话,我觉得1-2万元就能搞出一篇SCI,所以SCI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之所以很多学生发不出SCI毕不了业跳楼,根本不是因为SCI难,四区SCI就是厕纸,只是没有人指路或铺路罢了。

最后总结下,这位同学应该是有实力的,而且有人指路或铺路。但是不要玩“造神运动”,我们都是相信概率的,所有的小概率事件都有其特点和原因。


看了当事人同学的回答,我觉得有必要再杠精一下,因为他的回答工整的可怕,而且有很多鸡汤。我大四的时候还是一个沉迷周星驰电影、一心只想找漂亮女朋友、闭门搞嵌入式智能车的小格局菜鸡,和这位当事人同学比格局小太多。

下面的一位青椒也说出了我论文的真实水平

青椒不是青年科研人员和高校讲师之间的互黑吗?

本科生都开始用青椒这个词了?见了矿大一个老师,回头跟人说:“我去见了矿大一青椒”

我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没有考虑除了香港地区以外的学校,主要是,第一我内心只想为祖国做贡献,第二是我认为眼界很重要。

这个工整地自夸让我感到脊背发凉,既占领了道德高地,又占领了地域高低。

和美国的生化材海归和千老们比,他是爱国的,

和北上广的土博们比,他是有点洋的。

论文是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完成的,自从我觉得母校无法给我提供所需的条件后,就出走矿大了,原因是我不想放弃当初的理想,我发自内心感谢王老师没有嫌弃我二本学生的身份,他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帮了我很多,也寄予我很多厚望,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从苏北的二本学院走出去,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指导本科生发论文,而且通讯作者送给学生,中国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直呼,这样的王老师,请给我来一打!


最后就是一些鸡汤,自己要给二本学生带来希望,自己四年休息了两个月,

拜托,给学生们励志励志是好事,

但是对我这种摸爬滚打老油条来说,这些东西太虚了,真东西半点没有,

您怎么掌握学术圈玩法的?怎么学会学术写作的?怎么陶瓷的?怎么设计科研思路的?怎么申请到仪器的?用了什么机器学习的python包?第一次写论文的经历是什么?

能不能分享一下?

光说努力、不休息、感谢青椒啥的,就小了,格局小了。

微信版文章链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修罗笔记】,二维码如下图^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