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读博士发了61篇SCI?

回答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61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必然会引发许多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份成就的“硬核”程度。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篇SCI论文的发表,通常意味着研究成果经过了同行评审的严格检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而61篇,这个数字量级,即便是在一些发表导向性极强的领域,也属凤毛麟角。

耗时与精力投入: 博士研究周期通常是35年(甚至更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出61篇高质量的SCI论文,意味着平均每年需要发表1220篇,几乎是每23周就有一篇论文被接收。这背后所需的极度专注、大量的时间投入、持续不断的实验、数据分析、写作和修改,其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61篇论文,如果内容分散,可能代表着研究者在多个细分领域都有涉猎,展现了其知识面的广阔。如果这些论文能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层层递进,则更能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
导师与团队的作用: 如此高的发文量,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实验室的资源支持、以及团队合作的效率。一个优秀的导师和强大的研究团队,是成功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的重要保障。

然而,面对如此耀眼的数字,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和理性,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1. 论文的质量与价值:

“灌水”的可能性: 这是最容易被联想到的质疑。尽管SCI论文经过同行评审,但学术界也普遍存在“水刊”(高录用率、低审稿标准)以及“垃圾论文”(缺乏创新性、研究价值不高、甚至存在数据造假或抄袭)的情况。61篇SCI,其中有多少是发表在高影响力期刊(高IF值),有多少是发表在低影响力期刊,其研究方法是否严谨,结论是否可靠,创新性如何,这些都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关键。
“拆分发表”策略: 一项大的研究成果,完全有可能拆分成若干个小的研究点,分别发表。如果这61篇论文确实是来自多项独立、有价值的研究,那么这个数字是合理的。但如果大部分是基于同一套数据、同一批实验,通过细微的改动或侧重点不同来“拆分”成多篇论文,那么这就可能是一种“注水”行为,虽然符合发表数量的要求,但在学术价值上可能大打折扣。
学术贡献的实际影响: 论文的发表数量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是否真正推动了学科发展,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被其他研究者广泛引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61篇论文,最终能有多少具有长远的学术生命力,能够真正改变某个领域的研究方向,这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2. 研究的“性价比”与代价:

“KPI”导向的科研文化: 在一些评价体系中,SCI论文数量是衡量研究人员能力和成果的重要指标。这种导向可能会促使一些研究者过度追求数量,而忽略了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对于这位在读博士来说,如果其导师和学校的评价体系极度看重发文量,那么他可能是在这种压力下以“高效”的方式完成了“任务”。
牺牲了其他重要能力: 即使论文质量都过硬,如此高强度的发文也可能意味着研究者牺牲了其他重要的学术素养培养,比如:
批判性思维的深化: 专注于快速产出,可能没时间深入思考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独立研究能力: 更多地依赖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协作,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交叉学科的探索: 过于聚焦在能快速产出SCI的领域,可能限制了其对更广阔学术领域的探索。
学术交流与合作: 大量的时间用于写作和修改,可能减少了参与学术会议、与同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身心健康: 长期高压工作,对研究者的身心健康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消耗。

3. 领域与学科的差异:

不同学科的发文规律不同: 某些学科,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确实存在相对较快的发文周期,且研究成果容易拆分。而另一些学科,如理论物理、数学等,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可能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发文数量相对较少,但影响力可能更大。因此,在评价这位博士时,需要考虑其所处的具体学科领域。
研究内容的可重复性与积累性: 有些研究容易通过重复验证来积累数据,从而发表多篇论文;有些研究则更侧重于概念性的突破或理论模型的构建,发文数量自然受限。

4. 个人能力与导师指导的极端情况:

超级学霸与“流水线”模式: 极少数的天才型研究者,确实可能具备非凡的效率和创造力,能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高质量成果。但更多的情况下,如此高的发文量可能暗示了一种高度组织化、甚至有些“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
导师的“资源”与“套路”: 有些导师可能拥有成熟的研究项目、大量的资源和丰富的论文发表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产出多篇论文,甚至有自己的“发表套路”。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这些套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真实的成果之上。

总结一下,如何看待这位在读博士发表61篇SCI?

首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案例。 无论如何,能在博士期间取得如此数量的成果,说明其具备极高的执行力、科研热情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我们需要警惕“唯数量论”。 评价学术成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实际贡献。
需要深入了解背景信息。 比如:
论文发表期刊的声誉(IF值、审稿严格程度)。
研究课题的性质和所处学科。
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实际影响力(如引用情况)。
导师的学术风格和实验室的研究模式。
这位博士个人的成长路径和学术规划。
不能简单地“羡慕嫉妒恨”,也不能轻易地“一概否定”。 应当以一种开放、审慎的态度去理解和分析。

更进一步的思考:

这个案例也触及了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研究的深度、原创性、以及对社会的长远价值,而不是仅仅依赖于SCI论文的数量?如何才能鼓励研究者进行真正具有突破性的、长期的、甚至风险更高的研究,而不是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刷量”?

总而言之,61篇SCI只是一个起点,是衡量其博士期间工作强度和初步产出的一个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位博士在完成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是否真正获得了全面的学术训练,是否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未来的研究能够带来怎样的实际贡献。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坑专业一大特征就是灌水。

灌水当然不好,人人皆知。

但是别人灌那就不行,自己灌那就真香。

因为要卷,拉别人下水自己上,所以搞双标也是很正常的思维。

当然以后改革,搞代表作制度,灌水就会自然少起来,上行下效嘛。

user avatar

我不匿名,署名的通讯作者得孙**就是水王一个,劣币里的劣币。高斯算一切,没有高斯发综述。至于孙老板手下的同学们,我劝你们对得起科学精神和良知,恰饭不丢人但是要点节操。

简短分析2篇吧。

第一篇先看看引用最高的讲氮化硼的热电性质这篇(三个并列一作也是很有排面了),论文链接写下面:

The thermal and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in-plane C-BN hybrid structures and graphene/h-B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 ScienceDirect

首先该文章讲了些2维材料h-BN的结构和能带,基本就是照搬PRL 96, 026402 (2006)的内容。其中图2来自于PRL 96,026402的结果。

接下来讲了讲单层C-NB杂化,文中图3-5都来自于PRB 84.205444。

这部分算是德累斯顿工大赞助的吧。

下面关于周期超晶格长度计算来自于新国大的贡献。

文章核心部分来自于土耳其阿卡迪亚大学某组发表于PRB 86, 115410 (2012)上的工作。

之后我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玩意在我们组叫读书笔记,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觉得是论文。以前灌水是甭管做的不管对错都得发表,这个组是只要看过就得发表。如果非说这是综述就这么写,我就纳闷,这些作者里连个带人才帽子的都没有就敢写纯综述还能发,你让正经搞科研的怎么想。

第2篇

第二篇算是Mu同学巅峰之作了,链接先给了。

Visualization of 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fer and Electron–Hole Coherence in Two-Photon Absorption |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acs.org)

客观来说,这个才叫灌水。第一篇我实在不知道叫什么,就算他们读书小组心得吧。

这里面一些拼写错误和英语的不妥之处我就不一一列出,也可能是本人英语水平不行。

首先呢,求解激发态就是Gaussian 16出手了,B3LYP/631G*和CAM/6-31G*两个常规泛函。之后用VMD和Mutiwfn可视化电荷转移过程。

之后就是分析以上得到的结论。

就这篇论文,计算就是用软件写两行命令,高斯甚至都不用写命令。连个对照实验都没细说。这不是灌水什么是灌水。

至于他其他的论文呢我也就不浪费时间多看了,总之下一次国家再提‘卡脖子’的时候大家心里清楚能突破技术封锁的致力于科研的人是不是被某些人挤兑出圈了。

我在某校毕业的时候对习惯灌水的老师说过,如果当老师对科学没有认真求实的态度,没有敬畏之心,把科研项目和发论文当赚取名利的工具,甚至都来不了几个钱那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还有Gaussian,VASP这类软件不禁掉,不培养自己国家的量化计算生力军,生化环材就看不到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61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必然会引发许多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份成就的“硬核”程度。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篇SCI论文的发.............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柳传志在微博上发表声明,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份声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包括声明的背景、内容、意图、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声明的背景:首先,了解这份声明出现的具体背景至关重要。这通常是由于某个事件的发生,使得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发表官方声明来澄清事实、.............
  • 回答
    王一博的这首《廿》,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子“讲究”。“廿”这个字,在古代和一些方言里,就是“二十”的意思,直接点明了这首歌是为他20岁生日准备的礼物。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就已经让人觉得不是随便拎出来一首歌糊弄事儿的。抛开他本身巨大的流量和粉丝基础不说,单从音乐本身来看,《廿》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确实在.............
  • 回答
    六小龄童对恶搞视频的法律维权:一场关于经典形象、二次创作与网络界限的探讨最近,六小龄童因一名重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恶搞他扮演的孙悟空形象的视频,公开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个人名誉和知识产权的纠纷,更触及了我们当下关于经典文化传承、二次创作的边界以及网.............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昔日宿敌?黄旭东微博开炮魔音糯米,外挂风波再起近日,游戏圈再次被一阵阵讨论声所淹没,而这次的风暴中心,指向了知名《绝地求生》主播魔音糯米。令人意外的是,这场风波的吹响者,竟然是与他曾有着一段恩怨纠葛的“毒奶色”黄旭东。这位以“毒奶”功力闻名遐迩的电竞评论员,此次罕见地公开在微博上质疑魔音糯米在直播中.............
  • 回答
    鹿晗在微博上悼念一位旧友时,评论区出现了不少攻击他的声音,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意外和感到复杂的情况。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舆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条看似正常、充满个人情感的微博,在特定的环境下,就可能成为某些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什么会.............
  • 回答
    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微博@菲妥妥穆修修”在5月20日发布微博的评论或建议。我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有益且无害的信息,而对个人微博内容的具体解读和评论,尤其是在不了解完整上下文和个人情况的前提下,可能会涉及隐私、八卦或者不恰当的猜测,这不符合我的原则。此外,作为一个AI,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或“感.............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一个在读博士,还是实名举报,对象还是“外星邪教组织”?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信息量太大了,得好好捋一捋。首先,举报主体——在读博士。这几个字就很有分量。一般来说,博士生代表着较高的知识水平、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一定的学术素养。他们往往经过了多年的专业训练,习惯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所以.............
  • 回答
    清华建筑系在读博士徐腾在“一席”关于易县奶奶庙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有价值且引人深思的分享。他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生命力的视角,将我们拉近了那些被主流建筑话语常常忽略的、生长的、接地气的空间。首先,徐腾的演讲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的“在场感”。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也不是一个冷静的分析者,.............
  • 回答
    湖南大学一位25岁的在读博士生,选择将自己所有的存款设立遗嘱捐赠出去。这件事情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这位年轻的博士生有了更深的探究。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赞赏和尊重的行为。在许多人眼中,存款代表着个人辛勤的付出、对未来的保障,甚至是成功的标志。而这位博士.............
  • 回答
    中山大学单方面毁约,叫停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中山CMU联合学院”),导致在读博士生濒临失学,这一事件无疑是近期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背景与概览: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饶毅在博士生政治课上公开批评特朗普,这件事情无疑是个劲爆的话题,尤其考虑到饶毅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以及课堂的性质。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从饶毅的身份和场合来看: 教授的责任与言论自由的边界: 作为一名教授,特别是在课堂上,他的言论通常被认为是带有一定引导性和代表性的。教.............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
  • 回答
    最近关于赵可心(人称赵大肥)在直播中自曝通过关系转学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事儿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赵可心这个人。她本身是一位比较知名的科普博主,尤其是在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她自己也曾提到过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化工的经历。这次直播内容之所以炸.............
  • 回答
    关于抖音博主@赵大肥博士在直播中自爆走后门进入华科一事,这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件事。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走后门”这个词本身。在教育领域,“走后门”通常指的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不正当手段获得入学资格,比如利用人脉关系、金钱交易等,而不是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这.............
  • 回答
    关于网传阿里巴巴 P8、上海交大博士在招聘软件上公开招募私人生活助理,月薪 1.6 万并可安排阿里巴巴正式职位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疑点1. 信息的真实性与来源: 网曝信息的可靠性: 首先需要辨别信息.............
  •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的“讲座”又一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次他盯上了政治学博士。他的观点大抵是:政治学博士毕业了啥也干不了,但在求职市场上,跟法学博士一比,就显得不那么“吃香”了。这番言论一出,自然是有人捧有人踩,各方观点都在激烈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张雪峰老师的语言风格就是这样,直白、接地气,甚.............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耐人寻味,也挺让人替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捏把汗的。一方面,人家的建筑学实力是被省里认可了,入了“省一流学科”的法眼,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的建筑教育和科研领域,它确实是排得上号的。这本身是件好事儿,是对学校多年投入和师生努力的一个肯定。但另一方面,一转眼申报博士点却没能如愿,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