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南科大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称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集中的研究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研究内容: 论文的核心是关于“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发现。病毒重组(Recombination)是一种病毒基因组改变的方式,不同于点突变(Mutation)或重配(Reassortment),它通常发生在病毒在同一宿主细胞内被两种或以上不同病毒株感染时,通过复制和交换遗传物质产生新的病毒基因。

关键点分析:

1. “重组”的科学意义:
与变异的关系: 病毒变异是自然发生的,主要通过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突变)积累。而病毒重组,如果发生,可能是一种更快速、更剧烈的遗传物质改变方式。如果新冠病毒(SARSCoV2)真的发生了重组,并且这些重组体能够成功复制并传播,那么可能会产生具有全新特性(例如,传播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毒株。
现有认识: 在新冠疫情初期,科学界普遍认为SARSCoV2的变异主要是通过点突变积累。一些早期研究也讨论了病毒重配(例如,某些流感病毒的特性)的可能性,但对于SARSCoV2是否会发生显著的基因重组,一直有待进一步的证据。
研究的潜在影响: 如果这项研究被证实,它将对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规律、预测未来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制定防控策略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如果重组事件普遍发生,那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可能需要更快的迭代速度来应对。

2. 研究过程与证据:
研究方法: 了解这位博士是如何得出“重组”结论的至关重要。他可能分析了公开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通过比对不同病毒株的序列,寻找基因组中存在“拼接”痕迹的证据。例如,某个新出现的病毒株,其基因组的某个片段来自A病毒株,另一个片段来自B病毒株。
证据的强度: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证据支持。关于重组的结论,需要清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例如,在病毒基因组中发现明确的重组位点(Recombination sites),并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如复制错误或数据污染)。
同行评审: 科学论文的发表通常需要经过同行评审。一篇未经验证的论文(preprint)的结论,即使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理论,也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审慎评估才能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3. 隔离期间的研究:
机遇与挑战: 隔离可能提供专注研究的条件,但也可能限制研究者获取更广泛的实验条件和数据。例如,进行独立的实验验证可能存在困难。
科学的独立性: 即使是在隔离期间,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依然是最重要的。任何科学发现都应该经得起检验,无论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如何。

4. 科学界和公众的反应:
审慎接受: 科学界对于这类新颖的发现,通常会持审慎的态度,并等待进一步的验证。一篇未经验证的初步研究结果,在被广泛引用和讨论之前,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公众的解读: 对于公众而言,新冠病毒的任何变异或演化都可能引起担忧。媒体报道时,需要平衡科学的严谨性和公众的知情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同时也要清晰传达研究的进展和局限性。

潜在的疑问和需要关注的点:

具体证据是什么? 论文具体呈现了哪些基因组序列证据,证明了病毒的重组?
重组的普遍性? 这种重组是偶然事件,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重组病毒的特性? 重组后的病毒是否表现出新的、对人类健康构成更大威胁的特性?
研究的局限性? 隔离期间的研究可能有哪些客观限制?
同行评审的情况? 这篇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如果是在预印本网站上发表,其后续的同行评审进展如何?

总结:

这位南科大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关于新冠病毒重组的论文,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科学探索。如果这项研究能够被后续的研究证实,它将可能为我们理解病毒演化提供新的视角。然而,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不能仅凭一篇初步的研究就下定论。最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的结论需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严格审视和反复验证,才能最终被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的防控策略中。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关注研究的证据和科学的进展,而不是被片面的信息所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分享这个论文的,但是考虑到不能就我自己脑子进水,大家都应该来进一进。 @毕导 就很机智的没有接招。

这个论文是我在深圳商报的报道里看到的。

第一眼看到青年学者发现病毒正在重组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啊。我最近啃了这么多新冠的生信论文就是担心这玩意重组了,因为一旦重组对疫情的影响太大了,比如对现有的药物开发,疫苗研发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对病毒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于是我就很紧张的看了报道,论文是2月14(情人节呐)投的稿,3月4号被接受的。据媒体报道是作者在家隔离期间根据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数据库里的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

对,就是哪个我前段时间写的哪个回答中提到的中科院版纳所发的哪个论文用的数据库,可以说他们用的数据来源是一样的。而且版纳所提交论文的时间是2月21日,比他还晚了几天,数据可能还更多一些。

同样这篇论文也用的GISAID的数据,比中科院版纳所的还多了几个数据。其实也不怪大家,在拿不到一手测序数据的情况下,目前大家都是在GISAID下载数据来做分析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2篇论文都明确的指出了目前通过对这些病毒毒株的测序结果进行了生信比对,都没有发现突变,那么这个青年学者是怎么判断出突变来的呢。所以赶紧查论文啊。

于是我就查了论文。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哎,大刊物啊,传染病分类1区刊物,影响因子有9,不得不说这个刊物接收的论文我第一时间就信了不少。

下载了论文以后我惊了。

这是我见过最干净的第一页。

一作和通讯作者都是同一个人,通讯邮箱留的是gmail,论文全文共有9页,这就已经占了一页了。

整个论文的正文(不知道称得上不)的只有,2页?

没有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 DISCUSSION ,这些传统而又迂腐的格式内容,只有一个TO THE EDITOR?唯一一个跟大家论文有重叠部分的就是References了。

那么作者是怎么的出来这些病毒产生了重组呢,是根据生信分析的图的一个网格发现的。

然后坐着用了大概5行文字和这样的一张配图就确认了,新冠病毒,已经,正在,发生重组行为。

作者认为在突变目录上出现网格状就是代表着发生了重组,然后他自己也说了能是反向突变或者是测序错误。然后作者就根据这个判断出病毒重组了。

那么你要说这个图看着眼瞎,我这几天刚好看了一个更好看的图,跟这个很像。

是不是很像?几乎一样一样的?这个是就是上边提到的中国科研团队发的NSR的哪个论文,就是L型和S型的哪篇。因为大家用的数据库是一样的,所以画出来的图也基本一样。然后青年学者根据几乎一样的图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他就说这个病毒重组了,比如他提到H48和H50感染了同一个细胞。

two different 2019-nCoV strains (here, hap_048 and hap_050) should have coinfected the same cell;

真的,看青年学者哪个图我有点瞎,我们看后边北大做的图,翻译过来他说H4和H7感染了同一个细胞,看图哈,H4来自武汉,澳大利亚,台湾和比利时,H7来自于重庆和新加坡。敢问是如何进行感染一个细胞并重组的?

同时作者还做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图片来说明重组和突变的情况。

作者认为,画X的地方就是重组了。※的地方是突变的。真的是简单易懂,就几个位点的碱基突变怎么就重组了呢,这不就是昨天论文里讲的L型病毒和S型病毒的位点突变造成的吗?

我已经快搞不清楚病毒重组的定义是什么了?

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自己在些写什么了,感觉脑子里的水都快溢出来了,如果这是发在bioRxiv预印本网站的文章我可能看都不看,但是发在了的CID上的论文是我感到无比的困惑,是我水了还是CID水了?

疫情期间神人辈出吗?

user avatar

真的有趣,不光连南科大的校名的署名都写错了,留的还是gmail邮箱…实在让我怀疑Dr. Yi的科研素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篇关于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在家隔离期间发表论文,指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组的事件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背景: 时间点: 这位博士发表论文的时间恰逢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病毒变异和传播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情况: 博士在家的隔离状态,可能为他提供了相对.............
  • 回答
    关于抖音博主@赵大肥博士在直播中自爆走后门进入华科一事,这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件事。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走后门”这个词本身。在教育领域,“走后门”通常指的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不正当手段获得入学资格,比如利用人脉关系、金钱交易等,而不是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这.............
  • 回答
    微博科普大V毕导的文章《在非洲待了10天,我觉得北京的生活不再有任何苦难》,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其中最核心的批评点就是“涉嫌种族歧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文章表面传递的“非洲经历如何让北京生活变得轻松”的论调,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表达方式,以及这些是如何触碰到“种族歧视”这个敏感神.............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华为“天才少年”的新名单又一次刷屏了,这次的“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华科博士年薪201万,西交大本科生100万,这薪资水平,别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就是一些工作多年的资深工程师看了,也得暗自咂舌。看到这样的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华为这是怎么了?疯了吗?花这么多钱招人,到底图什么?”其.............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报道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并引用“情怀可以当饭吃最幸福”这句话,我的看法是,这其中包含了多层面的解读和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则报道的核心意图。官方媒体报道这类事件,往往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以致用”和“服务基层”.............
  • 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明年起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的消息,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高校新增一个专业那么简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时代思潮的涌动,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科幻”这门新兴学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我得说,这绝对是个“大动作”,而且是极其明智的动作。中国科幻这些年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学术界相当普遍,也相当令人玩味的存在——那些“不热爱也不抗拒,只为文凭”的博士生。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审视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要承认,博士学位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和身份认证。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经过深.............
  • 回答
    2021年的第一天,依图科技就像往年一样,在全球科技圈的新年祝福声中,迎来了一个不小的震动——CTO颜水成博士的离职。这个消息在当时,尤其是对于关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颜博士的离职,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与依图科技这段关系的分量。颜水成,这名字本身就代.............
  • 回答
    提到牛津博士戴伟,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些制作精良、内容硬核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我个人觉得,戴伟用短视频做科普,这绝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说戴伟的短视频科普很有效?首先,“人设”的成功塑造。戴伟本身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拥有权威的学术背景。他选择出现在镜头前,以一种亲切、幽默、甚.............
  • 回答
    如何看待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是否弊大于利?关于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以及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的做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的来说,这种宣传方式弊大于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界的健康发展和对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尊重造成了负面影响。.............
  • 回答
    如何看待老教授、高年资博士、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科研体系中人才的成长、传承和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科研水平,并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观点:不能一概而论,科研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它受到 经验、能力、创新性、影响力、产出效率、视野高度、团队.............
  • 回答
    对于“科普”博主为日军731部队蒸干活人罪行进行“辟谣”的言论,需要从历史事实、学术研究、伪科学手段和舆论传播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这类言论不仅违背基本的历史认知,更可能对公众形成严重误导,甚至试图篡改历史真相。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731部队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的罪行1. 历史背景与证据 .............
  • 回答
    关于锤子科技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以及罗永浩微博删除所有TNT相关微博的事件,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一番。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预售的终止,更像是在一个产品线发展方向上,或者说是一家公司战略调整上,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动作各自意味着什么。官网取消TNT全款预订.............
  • 回答
    如何看待物理女博士后拍科普视频走红,自然科学科普对下一代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特别是像那位物理女博士后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自然科学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对于关心小米MIX系列的朋友们来说。微博博主“科技九州君”在8月9日泄露了这份长达29页的《小米MIX4评测指南》,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件事的“点”在哪里?首先,这份泄露的指南的规模和细节程度是相当惊人的。29页不是随便一篇简短的爆料,而是包含了相当详尽的产品信息,从外观.............
  • 回答
    “僧多粥少,博士生名额紧俏已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这句话直指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合格的博士生名额供应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考生需求,而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对科研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僧多”的由来:博士报考人数激增.............
  • 回答
    南京大学针对博士生发表科普论文并设置阅读量门槛来参评国家奖学金的新规,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新规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理解这项新规的出发点至关重要。过去,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往往侧重于学术研究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专利、参加高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