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是否弊大于利?

回答
如何看待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是否弊大于利?

关于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以及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的做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的来说,这种宣传方式弊大于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界的健康发展和对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尊重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宣传的背后动机与影响

1. 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流量至上:
动机: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内容同质化严重。一些平台或个人为了快速获得关注和流量,倾向于利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例如「美女」标签,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科研领域相对严肃和专业,直接宣传学术成就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众的广泛兴趣,于是便剑走偏锋,将科研人员的颜值作为宣传点。
影响: 这种做法首先会将公众的目光从科研的实质内容转移到科研人员的外貌上。这会产生一种误导:似乎只有拥有出众外貌的人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就,或者颜值是衡量科研能力的一个潜在标准。

2. “人设”打造与个人品牌营销:
动机: 在社交媒体时代,许多科研工作者也需要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以获取更多资源、合作机会,甚至获得社会认可。将自己塑造成“高知+美女”的形象,可能是一种快速建立个人IP,获得大众好感度的策略。
影响: 这种“人设”的建立,如果过度依赖颜值,可能会导致其在学术交流和工作中所展现出的专业性被颜值光环所掩盖。一旦“人设”崩塌(例如被质疑学术能力),其负面影响会比单纯的科研实力不足更为显著。

3. 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与利用:
动机: 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存在着外貌至上的刻板印象。将女性科研人员包装成“美女”,恰恰迎合了这种刻板印象,并利用它来获得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别歧视在科研领域的投射。
影响: 这种宣传不仅是对女性科研人员的不尊重,也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它传递了一种信息:女性在科研领域,除了专业能力,似乎还需要具备某种特定的外在条件才能被看见、被认可。这对于男性科研人员来说也并非好事,因为他们可能被认为不需要关注外表,从而忽略了专业形象的塑造。

二、 弊大于利的具体体现

1. 对科研价值的稀释与矮化:
核心问题: 科研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对人类知识进步的贡献。围绕科研人员的颜值进行宣传,直接将公众的关注点从这些根本性的价值转移开。
具体表现:
公众认知偏差: 公众可能会认为,科研工作者不过是拥有光鲜外表的“偶像”,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艰苦钻研、经受失败的“工匠”。
学术讨论的边缘化: 本应聚焦于研究内容、实验方法、理论突破的学术讨论,可能会被颜值相关的话题所淹没。例如,一个女性教授的讲座,可能因为其外表而引发更多关于她着装、妆容的讨论,而非她提出的科学观点。
学术成果的非理性评价: 甚至可能在无意识中,部分受众会因为对“美女”的喜爱而对其学术成果产生滤镜,反之亦然,一旦有“美女”科研人员出现负面新闻,其学术成就也可能被一并否定,而非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 加剧科研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歧视:
反思: 科研领域本应是“英雄不问出处、不问性别”的纯粹智力竞争场所。
具体表现:
女性科研人员的“美丽陷阱”: 这种宣传迫使女性科研人员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承受来自外貌的审视。她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公众对其颜值的评价,甚至被认为颜值是其获得机会的原因,而非自身才华。
对男性科研人员的隐形压力: 尽管宣传多针对“美女”,但这种现象也间接加剧了男性科研人员对自身外貌的不安,以及对女性科研人员“漂亮就能成功”的误解,从而可能导致对女性能力的低估。
“花瓶”论的死灰复燃: 这种宣传极易唤醒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将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简单化、表面化,认为她们只是“点缀”或“花瓶”,缺乏真正的实力。

3. 损害科研工作者形象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科研的本质: 科研工作需要高度的专注、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勇气。这是一种智力劳动,而非演艺表演。
具体表现:
专业领域被娱乐化: 将严肃的科研工作与娱乐化的“美女”标签捆绑,会使得整个科研领域显得不够严肃,降低其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威望。
模糊了职业边界: 科研工作者是学者、是研究者,他们的首要身份是其学术贡献。过度强调颜值,容易将他们推向网红、明星的轨道,模糊了其作为知识创造者的核心身份。
对研究本身的误解: 当公众的焦点集中在“美貌的博士/博导”身上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科研工作的枯燥、困难和非线性过程,认为成功的背后似乎没有太多艰辛的付出。

4. 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潜在干扰:
学术评价的基石: 学术评价应该基于研究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影响力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贡献。
具体表现:
非学术因素的渗透: 尽管理论上不应该,但在现实中,某些情况下,过度的“颜值”宣传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部分人的非理性判断,例如在招聘、晋升、项目评审等环节,产生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如果“颜值”成为一种“优势”,那么真正有才华但外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可能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长此以往,可能对真正有实力的科研人才造成打击。

三、 为什么不能仅仅依赖颜值宣传

1. 学术成就才是硬道理: 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和对学科的贡献上。颜值只能带来一时的关注,而无法支撑长期的学术生命。
2. 多样化的成功路径: 科研领域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思维和才能,而不是单一的“美女”标准。关注颜值,实际上是对科研人才的狭隘化和模式化。
3. 负面效应的累积: 即使短期内流量可观,但长远来看,这种宣传模式会稀释科研的价值,加剧性别歧视,损害行业形象,弊端远大于其带来的短期利益。

四、 正确的宣传方向与建议

与其围绕科研工作者的颜值进行宣传,不如将宣传重心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聚焦科研内容与成果: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科研的意义、过程和成果。
突出研究的创新点、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展示科研工作者严谨、执着的精神风貌。

2. 展现科研工作者的成长与奋斗历程:
分享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在取得突破时的喜悦。
讲述他们的科研初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让公众了解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汗水。

3. 倡导科学精神与价值观:
传播科学的严谨性、客观性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鼓励公众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破除对科学的迷信或误解。

4. 促进公平和多元的学术环境:
避免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强调学术能力的平等竞争和多元价值的尊重。
让所有有志于科研的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施展才华。

结论:

将科研工作者的颜值作为宣传重点,是一种短视且有害的做法。它不仅未能真正提升公众对科研的认知和兴趣,反而可能稀释科研的价值,加剧性别歧视,损害科研工作者的专业形象。我们应该回归科学的本质,用真实的学术成就、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吸引和影响公众,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科研工作者因其才华和贡献而闪耀,而非外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美女博导」和「美女博士」更容易被宣传,而其实有很多男性颜值也很不错,但是没有这么容易形成新闻呢?2019年10月的「美国经济评论」上第一篇文章就是讲述这个道理的,叫做「歧视的动态」[1]

作者也是在一个类似于知乎和BBS的公共论坛上做的实验(数学论坛),用户也是一样可以点赞可以点踩。把内容随机的用不同性别、不同发帖历史的账号发布出去,然后观察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因变量很简单,就是「净点赞数」,作者用这个代表「声誉」。当然和知乎不同的是,提问和发帖都能获得赞和反对。结果发现,男女账号提问获得的声誉,根据账号是否是新的,还是「大V」,有显著不同。对于新账号而言,男人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实验是随机的,所以削平了质量差异之后,这个优势就可以体现为对大众对男帐号的正向歧视,和对女账号的负向歧视。

但是有趣的是,对于已经积攒了较高声誉的「大V」账号而言,女账号提问反而更加的有优势,同样的水平下,观众们更愿意给女账号的问题点赞。这个时候就是对男号的负向歧视,和对女号的正向歧视。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存在两种用户:一种是铁杆歧视的用户,另一种能够从之前的时间线上学习到「自己可能有歧视」的用户。也就是说,一种歧视是「偏好式」的,另一种歧视是「信念式」的。前者无论如何,就是觉得女性不行;而后者只是有信念上的偏差,一开始觉得女性不行,但是如果看到证据了,会逐渐的修改自己的信念。

所以这个歧视的动态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因为自己不正确的信念,所以大众会对新的女账号提出的问题给予较低的赞;但是面对「女大V」的提问,很多人会反思,这个账号是女的,还能顶着初始的歧视积累了这么多赞成为大V,那说明她可能具有超出同水平「男大V」的提问水平,于是「女大V」号提问所收获的赞数反而比「男大V」的更多。歧视发生了反转。

为什么刚才我举例一直都是用「提问」而不是「回答」呢?因为作者的统计表明,「回答」的点赞数受到性别的影响显著小于问题。因为人们对提问的评价更加的主观,更容易显示出人内心的偏好或者信念;而回答的质量评价就客观多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这方面的歧视和反向歧视远远小于提问。

现在就可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了,首先,如果谈论到具体的单独一作或者通讯发表文章数目这些超级硬的指标,那么其实可能大众并不存在很多的男女歧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博导、博士这些帽子,其实可软可硬,内部的差异本身就比较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大众的主观差异了。

对于没有帽子的男性或者女性,相当于新手账号,女性可能会更加的受歧视;但是对于已经有了这样的帽子的女性,大众的信念更新之后,会更倾向于认为「她们比同样级别的男性更加的厉害」,对女性的正向歧视出现了,所以就更加容易成为新闻的焦点。

参考

  1. ^ Bohren, J.A., Imas, A. and Rosenberg, M., 2019. The dynamics of discrimin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10), pp.3395-3436.
user avatar

感谢 @知乎校园 邀请,个人认为弊大于利,主要有三方面:

1、侧面强化了学术圈由男性主导的刻板印象;

2、无助于向公众进行有效科普;

3、对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来说,可能成为变相的焦虑贩卖和劝退。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看到警方宣传「美女特警」,但很少看到有医院会把「美女护士」作为对一个行业的正面宣传,面向全社会呈现。「缺啥补啥」的思路,在很多宣传工作中都有所体现,当我们强调某个行业从业者「巾帼不让须眉」时,其实暗含的一层意思是该行业由男性主导。

在七所国内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女教授在理、工、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比例分别仅有17%、10%、35%、22% 和 27%[1],在中国香港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香港地区八大高校的高阶教职(senior academics)中女性只占不到两成[2]。在这样的氛围下,强调女性研究者的外貌,可能会导致更多人认为女性在科研圈带有「花瓶」的性质,甚至令一些不清楚她们学术成果的吃瓜群众,猜测这些典型人物是通过颜值上位。

这也引出了第二点:此类宣传,可能将学术工作肤浅化。

诚然,对公众难以了解的事物进行通俗演义,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三国演义》将复杂的战争艺术简化成武将单挑、民间段子将微妙的大国外交博弈简化成周总理答记者问、媒体将艰深的特种作战训练简化成徒手劈砖、钻火圈的马戏。这其实都是在降低公众的理解门槛。

然而,科研工作真正如此遥不可及,以至于受众只有能力从「颜值」层面理解学术圈吗?至少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题目描述中提到的李琳博士,研究方向之一是基因测序。基因测序很神秘吗?不至于,高中生物就有涉及,而且一些应用离我们很近,商业化应用已经很普遍,正好可以正面讲讲,避免智商税。

至于第三点,其实是留着抖机灵的。

这些宣传,基本都集中在生化领域,这让该专业的学生怎么看?众所周知,当生化环材被正面吹的时候,就意味着坑又挖深了一尺。在内行看来,只有两个字:

快跑!

参考

  1. ^国内数据调查:性别歧视导致学术圈女性流失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6052
  2. ^学界性别问题依然存在,香港八大高校高阶教职 80% 为男性 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56802.html
user avatar

核心问题主要是两点:

①受众。

受众最大的微博、人日、XHS的受众是什么平均素质大家心里很清楚,不多解释。而且要抓住大多数就行了,小众(业内)不用考虑,不值一提。


②宣传姿势水平太低的问题。
拿个非关键参数“岁数”来做宣传,那别人要是30成绩比他厉害很多呢,宣不宣传?他要是年轻这厉害那厉害,到时候泯然众人,要不要再来个伤仲永?

(美女就更别说了,有一个五分都值得舔屏,特么一个撑死三四分就各种「美女」都敢用了,低级黑?)

我举个例子,宣传火腿肠吧,不宣传说含肉量多高,去宣传自己是最长/最粗的,或者去宣传是正方形椭圆形的,

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宣传太外行,点都抓不到,做学术的谁在意你是27还是29/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浮云。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抓住点,那也没啥好说的,科研也不是最突出的,厉害的人多了去了,如实说?怎么说?


这大概就是一个悲剧,他们在网上会受到追捧,也会受到诋毁。我每次也不是想针对他们个人,我觉得做科研这行的,除了真·憨憨,谁会这么给自己拉仇恨?还不是单位要造星配合一下。


当然了,垃圾专业坑死人这是一定要说的,你们统计一下,这些年的这些造星,生化环材的占了多少?为什么别的专业不这样,心里没点数么?


最后,我要开始练拳了!!

女拳一直不喜欢自己被物化,可是「美女博导」、「美女博士」这种宣传,都把性别供起来全民消费了,屡试不爽,看大家受用得很嘛,身体都很诚实嘛。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