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0 后女博士后称「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不比论文数量应该比什么?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

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唯论文论”的导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科研的本质。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而论文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成果的载体之一,却不应是衡量科研价值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唯论文论”会带来问题?

导向学术“短平快”项目: 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很多研究者会选择那些容易出成果、容易发文章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难度大、周期长、但可能具有颠覆性或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这扼杀了科研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刷论文”现象: 有些人为了凑数量,可能会进行重复性研究,或者在论文写作上“注水”,比如拆分研究成果为多篇小论文,或者过于强调实验细节而忽略了研究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忽略研究的实际价值: 很多“卡脖子”技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一定能立刻转化为一篇高引用论文。但它们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可能具有更直接、更重大的意义。如果只看论文,这些贡献就容易被低估。
加剧科研人员的焦虑和内卷: 当整个评价体系都围绕论文转时,科研人员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怕自己的论文数量不够,影响职业发展。这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可能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压力而离开科研领域。
扼杀合作与交流: 过度竞争论文,可能会让研究者倾向于保守秘密,不愿意与同行交流合作,这反而不利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进步。

那么,如果不比论文数量,应该比什么?

这位博士后提到的“真正去做研究”,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对科研价值的回归。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衡量和评价:

1. 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Originality & Innovation):
开创性: 是否提出了全新的概念、理论、方法或模型?是否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突破性: 是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
理论深度: 研究是否对现有理论体系进行了发展、修正或颠覆?是否能够解释更广泛的现象?
新颖性: 研究是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或解决方案?

2. 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价值 (ProblemSolving Ability & Practical Value):
社会影响: 研究成果是否解决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是否有实际贡献。
技术转化与应用: 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技术或产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例如,在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
政策参考价值: 研究是否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产业带动效应: 研究成果能否催生新的产业,或者推动现有产业升级?

3. 研究的扎实程度与严谨性 (Rigor & Robustness):
实验设计: 研究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严谨,是否能有效验证研究假设?
数据质量: 使用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质控?
方法论: 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术规范?
逻辑自洽性: 研究的论证过程是否清晰、严密,结论是否能被证据支持?
可重复性: 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4. 研究的长期潜力与前瞻性 (Longterm Potential & Foresight):
基础研究的价值: 有些研究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但它们是未来技术突破的基础。例如,对基本粒子、宇宙起源、生命奥秘的探索。
引领未来方向: 研究是否能够预见并引领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
学科建设贡献: 研究是否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完善?

5. 对人才培养的贡献 (Contribution to Talent Development):
指导和培养学生: 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其价值也体现在能否成功地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这包括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素养。
团队合作能力: 科研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一位研究者在团队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协作,也是重要的评价维度。

如何实现评价体系的转变?

要真正实现从“唯论文论”到“注重研究本质”的转变,需要系统性的改革:

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除了论文,还应重视专利、专著、技术报告、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合同、获得的奖项(包括技术类奖项)、对行业标准的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等。
同行评价的深化: 应该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同行评价机制,评价者不仅要看论文的发表刊物和数量,更要关注研究的实质内容、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立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 鼓励和支持原创性、探索性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工程技术项目。对于周期长、难度大的项目,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强调研究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数据和方法的公开,方便同行进行审查和评价。
打破“五唯”的藩篱: 不仅仅是论文,学历、帽子、头衔等也都不应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回归到研究的实际贡献。
建立容错机制: 允许科研人员在探索性研究中犯错误,只要其研究过程是严谨的、态度是认真的,就不应过度惩罚。

回到这位女博士后本身:

她提出这样的观点,本身就说明她对科研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纯粹的热爱。她看到的,是科研领域可能存在的“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她的这种声音,正是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所需要的。一个健康的科研生态,应该是鼓励多样化贡献,让不同特长、不同路径的科研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空间。

总之,这位博士后的观点非常“硬核”,也切中了要害。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其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论文只是这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当我们把目光从单纯的“数量”移开,投向研究的“质量”、“深度”、“创新性”和“实际价值”时,科研才能真正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对。

科研应该比资源量:

帽子头衔+基金、资金+手下人数,

论文神马都是附带产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冯仑在脱口秀中的言论引发的诉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回顾与冯仑的言论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冯仑的脱口秀具体说了什么,导致了这场官司。虽然我无法直接访问脱口秀的实时内容,但根据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冯仑的言论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请注意,具体措辞可能存在出入,但核心意思已被广泛传播):.............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90后的字节跳动员工,因为内幕交易,赚了大概5.5万,结果被罚了5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一、 为什么会发生?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事儿为啥会发生? 诱惑太大: 咱们都知道,在科技公司,尤其像字节跳动这种,信息流动特别快,接触到的项目.............
  • 回答
    对于90后设计师陈建放弃45万月薪,转行做外卖骑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观察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一、 从陈建个人的角度分析: 对“高薪”的重新定义和价值排序: “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个已.............
  • 回答
    “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这事儿说起来,细品之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不少咱们当下年轻人生活中挺真实、也挺微妙的面向。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年轻朋友私下里也聊过,甚至还有点自嘲。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句“不敢看体检报告”背后,确实有那么点“逃避现实”的影子。咱们这.............
  • 回答
    看到《90后攒钱报告》里提到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早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可不是什么“AI写出来的分析”,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变化,以及咱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儿。为啥90后理财意识这么早就冒头?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经济大环境变了,压力是第一生产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