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0后攒钱报告》中,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早10年?

回答
看到《90后攒钱报告》里提到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早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可不是什么“AI写出来的分析”,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变化,以及咱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儿。

为啥90后理财意识这么早就冒头?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1. 经济大环境变了,压力是第一生产力

父母那一辈: 咱们父母那代人,那时候国家刚改革开放,经济在腾飞,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也比较好。虽然收入不像现在这么高,但生活成本也低,住房、医疗、教育这些大头,很多都有单位兜底,或者说,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他们那时候更注重的是“稳定”,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日子慢慢过,就已经算不错了。所以,对他们来说,攒钱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或者为下一代攒点“家底”。
90后这一代: 咱们呢?刚出生,就赶上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高竞争、高成本的环境里。
房价: 这玩意儿,简直是压在我们90后身上的“大山”。父母辈很多都是在房价相对较低的时候买房,甚至单位分配公房,那时的压力跟现在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呢?想要在大城市立足,买套房,那得拿出多少年的积蓄?这逼得我们不得不提前开始规划。
教育成本: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投入那是越来越高。很多90后自己也成了父母,又要为孩子的教育提前打算,这是笔不小的开销。
医疗养老: 虽然有社保,但随着年龄增长,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会更迫切。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父母辈的一些养老压力,自然会提前思考。
消费主义的冲击: 咱们这一代人,互联网发达,各种消费主义信息扑面而来。手机、电脑、旅游、社交……诱惑太多了,钱不好好规划,很容易就“月光”了。所以,为了对抗这种诱惑,我们更需要理性消费,更需要知道钱花在哪儿,哪儿才能让钱生钱。

2. 信息获取渠道不同,知识普及度高

父母那一辈: 他们的理财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一辈的经验传承,或者是在社会上摸索,接触的金融产品相对有限。比如,最实在的就是银行存款,然后可能就是一些国债,再多点就是股票(但参与度可能没那么高)。
90后: 咱们是互联网原住民。
网络是老师: 网上有海量的理财知识,从基础的货币基金、债券,到股票、基金,再到P2P(虽然有些已踩雷),乃至后来的加密货币(虽然风险很高),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你想了解什么,搜一下,总能找到答案,总能看到别人的经验分享。
社交媒体是放大器: 很多理财博主、KOL(关键意见领袖)通过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分享理财技巧,这些信息传播得快,而且形式多样,更容易被我们接受。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割韭菜”的,但总体上,信息的可得性和传播速度是父母辈无法比拟的。
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现在的金融市场比以前丰富太多了。银行的理财产品、券商的资管计划、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理财等等,选择多,也促使我们要去学习和了解。

3. 观念的转变,不再“储蓄至上”

父母辈的观念: “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这是他们一代人积累财富最主要的途径。因为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节约”是刻在骨子里的。
90后的观念: 咱们这一代,虽然也知道要攒钱,但更讲究“钱生钱”。光把钱存银行,通货膨胀就能让钱贬值。我们更愿意让钱“动起来”,通过投资来对抗通胀,实现财富的增值。
风险意识的提高(虽然有时也盲目): 相比父母辈,我们可能更愿意承担一些可控的风险来换取更高的收益。比如,敢于尝试买基金,甚至研究股票。这背后,也是因为信息更多,我们更容易被“高收益”吸引,但也确实是在尝试让钱为自己工作。
“消费升级”与“理财”并存: 90后也不是完全不花钱,很多人在生活品质上也有追求,比如旅行、美食、学习进修等。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在“消费”和“理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规划,而不是一股脑地全花掉。

4. 行为方式的改变,更注重“提前规划”

父母辈: 很多时候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事情来了再解决。比如,孩子上大学了,再想办法凑学费;退休了,再考虑养老问题。
90后: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更习惯于“预见性”和“规划性”。
目标导向: 很多90后会给自己设定长期的财务目标,比如几年后买房首付,或者早点实现财务自由。有了目标,自然就需要提前规划,制定储蓄和投资的步骤。
工具化: 很多理财APP,可以帮助我们设定预算、跟踪支出、管理投资组合。这些工具让理财变得更便捷、更系统。
“被动理财”的兴起: 很多90后会选择定投基金,让钱自己去“滚雪球”。这种方式不需要每天盯盘,也符合咱们生活节奏相对忙碌的特点。

所以,《90后攒钱报告》里的这个“理财意识比父母早10年”,我觉得是挺真实的。 这不是说我们比父母更“抠门”或者更“功利”,而是时代和社会环境逼着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比他们更早地思考财富的管理和增值。我们更早地认识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光靠工资是不够的,需要让钱为自己打工,才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90后的理财就一定做得比父母好,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信息过载而盲目跟风,或者因为追求高收益而承担过高的风险。但至少,我们开始“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了,而且比父母辈的启动时间要早得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理财意识」这个术语是个噱头,点开报告,也没有看到对这个概念的详细解读。

我所理解的理财,是指对个人资产进行规划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这份报告的全文来看,报告所指的「理财」更像是投资基金类的理财产品,这显然是以偏概全了。

在中国,直到 1998 年,以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宣告成立为标志,才出现了第一批可供私人投资的基金;直到 2004 年,以证监会发布《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为标志,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所赖以生存的货币市场基金才有了土壤。

说上一代人没有「理财意识」或许是归因错误: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基金),不可能要求人们对其产生意识。

有的回答说,父母辈的人没有这么强烈的资产保值意识,想不到去理财,恐怕也是强行解释。我们的父母,在初入社会时被通货膨胀蹂躏的惨烈程度,要远远超过我们。

上图显示了中国 1994 - 2019 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一数字,在 1995 年突破了 25%,这是一个何其疯狂的水平!今天,你看到大妈抢购黄金,不要笑话她们,这或许是高通胀记忆留下的后遗症。个人资产如何保值,是那一代人们面对的紧迫议题。

如果存款也属于一种理财的话,那么,在九零后开始工作以前,全民理财意识的加强就已经在存款占 GDP 比例方面有所体现了。

上图显示了中国 1990 - 2008 年国民存款数额占 GDP 的比例,可以看到,1990 - 2008 年间,也就是 90 后尚未进入职场的十几年间,这一数值实现了显著提升。父母辈的一张张存折,造就了「中国人爱存钱」的传说。(表格中有两个中国的数据,是因为 GDP 计算口径不同,图表下方有说明)。

套用 NBA 球员格林的一句话:

在你们工作之前,我们就已经是理财狂魔了

-

参考资料:

Ma, G. &Yi, W. (2010). China's high saving rate: myth and reality.Economie internationale, 122(2), 5-39.

user avatar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报告,70%的90后工作之后1~2年就开始接触理财,大多数90后使用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作为投资的首选。从时间上来看,这一代年轻人的理财时间相比上一辈整整提前了十年。我想了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相比父母一代而言,现在年轻人理财的成本和门槛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他们从理财观念到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父母作为上一代理财的方式事实上非常单一,甚至对于许多人而言不会有太强的理财观念。这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理财的渠道和手段非常单调:上一代的大多数人理财手段是通过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储蓄,其中一部分人也会通过炒股进行理财,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多其他更灵活的理财方式。在那个物价比较平稳,通胀较低的年代,人们本身也并没有太高的物质消费需求,所以父母那一代的传统观念是工作所得存入银行,旱涝保收

另一方面是理财操作以及信息获取的成本太大,这里的成本不但包含着银行开户的成本,股票交易和获取股票价格所需要的繁琐操作程序带来的时间成本,也包含着用户搜寻比较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的搜寻成本。一些高收益的产品甚至会设立很高的进入门槛或者是只在封闭的小圈子里对特定对象出售导致那个年代普通人要想优化理财是难上加难。理财也意味着风险,如果信息获取量不足,很有可能反而因为购入高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而蒙受损失,所以对于上一代许多人处于风险规避的原因也会本能地拒绝“理财”。

互联网的深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上述的情况,比如说开头所说的余额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人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和收款的同时,只需要一个按键便可以非常方便地把自己的余额存入余额宝进行理财,并且在需要的时候把钱取出转入其他账户或者直接进行支付。理财的时间成本几乎为0,同时手机平台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背后的基金团队的专业操作,又极大程度地降低了风险和信息获取成本。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哪怕是对理财知识知之甚少的年轻人,都可以很轻易地在手机上看到自己每天的理财收益并且比较不同理财产品带来的潜在利润空间来“最优化”自己的资产配置。这其实这一代人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例如支付宝这样的APP,现在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模范和标志,被全球科技公司模仿甚至复制。

就个人而言,其实我在最早的时候也是拒绝使用“余额宝”这样的产品的。因为在我出国的时候(2006年)并不存在这样的产品,所以当余额宝最初出现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没必要”。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内手机里面虽然安装了支付宝用于一些日常网购和偶尔回国吃饭的之后大家朋友之间转账,平时钱都是存在银行卡里面收取活期的利息。直到有一天一个身边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跟我说:你与其这样不如把所有钱(事实上也没多少存款)放在余额宝里面,不但存款的利息每天都可以看到,在方便资金在不同账户之间的转移。我后来想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的确很有道理,毕竟把钱放在银行活期储蓄账户里无论是从使用还是从收益上来说都不如余额宝来得方便。于是我也开始像国内的朋友那样开始学习使用余额宝,这大概便是我第一次使用数字化理财产品的经历。

这一代年轻人是注定“不平凡”的一代年轻人,因为他们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上。截止至去年,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代的年轻人直接受益于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快速地累积理财的知识,高效地获得理财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完成理财操作。这些事情对于生活在上一代的人来说,往前20年来看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互联网的深入不仅仅从生产者角度来看使得产业结构向数字化发展,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平台和产品的产生也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投资方式产生了质的变化。而在5G时代即到来的明天,新型的消费模式,数字化的投资理念,将会更加快速并且深入地贯彻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最后再打一个经济学里的的比方,在美国老一辈的人都有使用黄页的习惯,黄页里面记载了各种企业的地址电话方便使用者查询。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深入,在美国的许多地方黄页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为年轻人完全不需要黄页就可以轻松准确的获知所有需要的信息。所以相较数字化的理财方式而言,传统的理财方式就好像是黄页一样,虽然仍然有用但却有点显得不合时宜。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是便捷“时尚”的理财手段,这一代年轻人比起上一代更懂得理财,难道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90后攒钱报告》里提到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早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可不是什么“AI写出来的分析”,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变化,以及咱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儿。为啥90后理财意识这么早就冒头?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经济大环境变了,压力是第一生产力 .............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90后的字节跳动员工,因为内幕交易,赚了大概5.5万,结果被罚了5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一、 为什么会发生?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事儿为啥会发生? 诱惑太大: 咱们都知道,在科技公司,尤其像字节跳动这种,信息流动特别快,接触到的项目.............
  • 回答
    对于90后设计师陈建放弃45万月薪,转行做外卖骑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观察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一、 从陈建个人的角度分析: 对“高薪”的重新定义和价值排序: “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个已.............
  • 回答
    “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这事儿说起来,细品之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不少咱们当下年轻人生活中挺真实、也挺微妙的面向。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年轻朋友私下里也聊过,甚至还有点自嘲。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句“不敢看体检报告”背后,确实有那么点“逃避现实”的影子。咱们这.............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听到徐婷去世的消息,确实让人心头一紧,生出一股莫名的心疼。这个年纪,人生正值盛年,却戛然而止,这对于一个刚刚展露头角的女演员来说,实在太可惜了。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快速消费明星,但徐婷的故事,却让这份心疼多了一层沉甸甸的意味。说起来,徐婷这个名字,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