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可能不中听的话,对于普通的没啥特殊背景、并非天赋异禀没什么“天才光环”、朝不保夕的普通博士来说,真正有机会握在手里,靠自己能实现的也就论文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比论文,应该比什么?
比项目?项目资源都是大佬们的,你不小心跟个并非大佬或者这几年佛系/时运不济的老师,那项目轮得到你吗?这属于不可控的东西。
比“研究能力”?谁来评价“研究能力”?人凭啥给你个无亲无故的陌生博士高评价,你用什么来说服那些大佬“虽然我没文章没项目但研究能力很强?”
比做卷子考试?这不扯淡嘛……
什么叫“真正去做研究”?在成果问世前鬼知道你是在划水还是在研究。是,科研总是有大量的失败,没失败铺垫就没有成功,所以科研需要养足够多的人来试错铺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点,能容忍青年博士博后教师的低谷和失败,满足基本的生存温饱需求。但从学校角度,养人成本巨大,赶紧榨出成果才是正事,关系到学科评估、排名等等。这就是双方的矛盾,国内暂时难以化解。
至于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什么只关注精神追求啊,什么要不求功名啊……我说这就是扯。固然有一些人,确实能够当颜回,但孔子那么多弟子颜回能有几个?绝大多数人还是要考虑挣钱、吃饭、买房、社会认可……接下来才能去考虑精神追求。社会舆论喜欢吹捧家境贫寒不图名利的模范,是,他们很伟大,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很多现实考虑的。
她有“物理天才少女”光环,别人有什么?别人能跟她比上镜率还是比这种光环带来的资源?普通博士有这个机会去直播访谈”对线“?笑话,绝大多数博士就是走在路上没人会多看一眼的路人甲乙丙丁,没有人认识的普通人,可能30的人了温饱还指着学校那1200-3000不等的补助吊着呢。
再进一步说,现在为什么很多学校往死里压榨博后?明显是要榨干博士论文的剩余价值,然后让你把有机会靠年龄什么的拿到的青年基金青年项目都留在这个学校,再一脚踢出去。这时候啊,你的这些项目啊资源啊,都是之前那个学校的,你能带走的,只有你署名的论文。这个可以一直陪着你,作为以后求职发展的敲门砖,填充自己的履历。而别的很多,都是打白工而已。所以现在格外重视论文发表,不是学校单方面压榨的结果,相反却是学校与博士、博后和青椒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学校想要最大限度榨干普通博士的潜力然后踢出去不占编制,普通博士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术资源、拿到能握紧的学术成果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唯论文论好不好?肯定不好。但怎么修改?怎么最大限度保护绝大多数普通博士?就跳回前面说的,如何让普通博士也能活得好一点,这就是个更大的话题了,而且似乎暂时也没啥太好的办法。毕竟,相比一大堆其它问题,小十几万博士的事简直小的不能更小了。
马车往哪走,马儿说了不算,执鞭的马夫、车里的官员说了才算。
要不要水论文,硕博青椒说了不算,制定规则的校长、科技部教育部的领导们说了才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