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0 后女博士后称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论文在目前科研成绩中的占比如何?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

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在很多科研从业者,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眼中,当前的评价体系过度地将论文数量与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直接挂钩,甚至成为衡量一个研究者价值的唯一或主要标准。这导致了:

“唯论文论”的畸形现象: 为了追求数量,一些研究者可能会选择更容易发表的课题,或者在研究深度、创新性上有所妥协。拼凑、灌水、甚至造假的行为,在这种压力下屡禁不止。
忽视其他重要科研产出: 除了论文,优秀的科研成果还可能体现在专利、技术转化、原型开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但这些往往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其权重和认可度远不如论文。
研究方向的“短视化”: 某些具有长远价值、需要长期积累但短期内难以产出高水平论文的研究方向,可能会因为评价周期的压力而被忽视,不利于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突破性进展。
科研人员的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论文数量的竞争中,尤其是对于刚起步的青年研究者,不仅耗费精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焦虑和挫败感。

这位博士后的观点,正是对这种“以量取胜”导向的一种质疑和反思,她希望科研评价能够更关注研究本身的质量、创新性和实际贡献,而不是简单地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

其次,分析论文在目前科研成绩中的占比。

要详细说明论文在目前科研成绩中的占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绝大多数科研体系中,论文仍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主导的地位。 这种地位体现在:

1. 学术界的“通用货币”: 论文,尤其是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的论文,被视为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最易于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和接受的载体。它们是研究方法、数据、结论的呈现,是同行评审的重要依据。
2. 学术晋升与人才评价的关键指标: 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博士/博士后出站等环节,论文数量和质量(影响因子、期刊排名、引用次数等)往往是硬性条件。一个缺乏高质量论文产出的研究者,即使有其他方面的成就,也很难获得认可和发展机会。
3. 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题的重要依据: 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在立项评审时,申请人的过往论文发表记录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项目结题验收时,项目所产出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4. 科研机构和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 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大学、一个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许多排名和评估都以此为核心。
5. 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平台: 论文是科研知识最主要的传播渠道。通过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得以公开,供其他学者参考、借鉴、批评,从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具体来说,论文在不同科研场景中的占比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比例非常高: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博士、博士后、初级研究员): 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占比可能高达70%90%。许多单位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多少篇SCI论文,博士后出站需要有高质量论文才能获得全职职位。
对于晋升职称(副教授、教授): 论文数量、质量、引用、以及是否承担国家级项目等共同决定,但论文依然是硬通货。论文的占比可能在50%70%。
对于申请科研项目: 申请人的研究基础(过往的论文成果)占比非常大,有时能达到40%60%。
对于评估机构/排行榜: 论文发表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等,是评估大学和研究机构实力的核心指标,占比可能高达60%80%甚至更高。

然而,也正因为论文的“核心”地位,才催生了这位博士后提出的担忧。

第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平衡“论文数量”与“真正研究”?

这位博士后的声音,并非否定论文的重要性,而是对当前评价机制可能导致的研究偏差进行警示。理想的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更加注重实效的体系。

重新定义“研究”的价值: 真正的研究,不仅是发表论文,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技术的开发,新理论的探索,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我们是否应该给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工程落地、政策建议等更重的权重?
鼓励长期、探索性研究: 评价体系是否过于“短平快”?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但短期内难以有突破性论文产出的前沿探索性研究,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宽容?
多元化的评价维度: 除了论文,还可以引入同行评价(peer review)、专家评审(expert panels)、技术成果评估、社会贡献评估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工程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化、产业化等应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青年科研人员的“破局”之道: 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如何在保证科研质量的同时,满足单位的“刚性”要求?这需要导师、单位和评价体系的共同努力。导师可以更注重指导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单位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评价通道,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包容。
科研的“初心”与“使命”: 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未知、服务社会。如果评价体系导致研究者只关注论文发表,而忽略了研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总而言之,这位90后女博士后的观点,是当下中国科研界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声音。 它揭示了当前评价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提醒我们是时候反思“唯论文论”的弊端,探索更加科学、多元、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其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但如何让它回归到服务于“真正研究”的本质,而不是成为压垮研究者、甚至扭曲研究方向的枷锁,是整个科研系统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可能不中听的话,对于普通的没啥特殊背景、并非天赋异禀没什么“天才光环”、朝不保夕的普通博士来说,真正有机会握在手里,靠自己能实现的也就论文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比论文,应该比什么?

比项目?项目资源都是大佬们的,你不小心跟个并非大佬或者这几年佛系/时运不济的老师,那项目轮得到你吗?这属于不可控的东西。

比“研究能力”?谁来评价“研究能力”?人凭啥给你个无亲无故的陌生博士高评价,你用什么来说服那些大佬“虽然我没文章没项目但研究能力很强?”

比做卷子考试?这不扯淡嘛……

什么叫“真正去做研究”?在成果问世前鬼知道你是在划水还是在研究。是,科研总是有大量的失败,没失败铺垫就没有成功,所以科研需要养足够多的人来试错铺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点,能容忍青年博士博后教师的低谷和失败,满足基本的生存温饱需求。但从学校角度,养人成本巨大,赶紧榨出成果才是正事,关系到学科评估、排名等等。这就是双方的矛盾,国内暂时难以化解。

至于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什么只关注精神追求啊,什么要不求功名啊……我说这就是扯。固然有一些人,确实能够当颜回,但孔子那么多弟子颜回能有几个?绝大多数人还是要考虑挣钱、吃饭、买房、社会认可……接下来才能去考虑精神追求。社会舆论喜欢吹捧家境贫寒不图名利的模范,是,他们很伟大,但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很多现实考虑的。

她有“物理天才少女”光环,别人有什么?别人能跟她比上镜率还是比这种光环带来的资源?普通博士有这个机会去直播访谈”对线“?笑话,绝大多数博士就是走在路上没人会多看一眼的路人甲乙丙丁,没有人认识的普通人,可能30的人了温饱还指着学校那1200-3000不等的补助吊着呢。

再进一步说,现在为什么很多学校往死里压榨博后?明显是要榨干博士论文的剩余价值,然后让你把有机会靠年龄什么的拿到的青年基金青年项目都留在这个学校,再一脚踢出去。这时候啊,你的这些项目啊资源啊,都是之前那个学校的,你能带走的,只有你署名的论文。这个可以一直陪着你,作为以后求职发展的敲门砖,填充自己的履历。而别的很多,都是打白工而已。所以现在格外重视论文发表,不是学校单方面压榨的结果,相反却是学校与博士、博后和青椒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学校想要最大限度榨干普通博士的潜力然后踢出去不占编制,普通博士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术资源、拿到能握紧的学术成果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唯论文论好不好?肯定不好。但怎么修改?怎么最大限度保护绝大多数普通博士?就跳回前面说的,如何让普通博士也能活得好一点,这就是个更大的话题了,而且似乎暂时也没啥太好的办法。毕竟,相比一大堆其它问题,小十几万博士的事简直小的不能更小了。

user avatar

马车往哪走,马儿说了不算,执鞭的马夫、车里的官员说了才算。

要不要水论文,硕博青椒说了不算,制定规则的校长、科技部教育部的领导们说了才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 回答
    冯仑在脱口秀中的言论引发的诉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回顾与冯仑的言论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冯仑的脱口秀具体说了什么,导致了这场官司。虽然我无法直接访问脱口秀的实时内容,但根据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冯仑的言论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请注意,具体措辞可能存在出入,但核心意思已被广泛传播):.............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90后的字节跳动员工,因为内幕交易,赚了大概5.5万,结果被罚了5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一、 为什么会发生?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事儿为啥会发生? 诱惑太大: 咱们都知道,在科技公司,尤其像字节跳动这种,信息流动特别快,接触到的项目.............
  • 回答
    对于90后设计师陈建放弃45万月薪,转行做外卖骑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观察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一、 从陈建个人的角度分析: 对“高薪”的重新定义和价值排序: “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个已.............
  • 回答
    “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这事儿说起来,细品之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不少咱们当下年轻人生活中挺真实、也挺微妙的面向。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年轻朋友私下里也聊过,甚至还有点自嘲。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句“不敢看体检报告”背后,确实有那么点“逃避现实”的影子。咱们这.............
  • 回答
    看到《90后攒钱报告》里提到90后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早十年,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点也不奇怪。这可不是什么“AI写出来的分析”,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时代变化,以及咱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儿。为啥90后理财意识这么早就冒头?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经济大环境变了,压力是第一生产力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