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什么蓝领岗位需要海归硕士才能胜任?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位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职业价值的重新定义: 她可能不拘泥于传统的“白领光环”,而是更看重工作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仓管工作虽然是蓝领,但却是现代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障了商品的高效流通和供应链的顺畅。她可能认为这份工作能带来成就感和实用性。
兴趣与务实的结合: 有些人对物流管理、供应链优化等领域本身就抱有浓厚的兴趣。海归经历可能让她接触到更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希望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仓管工作是物流的起点,是理解整个链条的基础,她可能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深入行业。
对稳定和踏实生活的追求: 经历过海外的学习和生活,一些海归可能对国内的就业市场有更清醒的认识。相较于一些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白领岗位,稳定的蓝领岗位可能更符合她对生活节奏和工作状态的预期。她可能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保障和可预测性。
从基层做起的战略眼光: 她也可能具备长远的职业规划。仓管工作是物流和供应链的基层岗位,通过在这个岗位上的实践,她能够深入了解仓储运作的每一个环节,积累宝贵的实操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未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管理岗位,如仓库经理、物流经理、供应链总监等,至关重要。很多成功的物流高管都是从基层岗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对新领域的好奇与探索: 90 后一代通常更具探索精神和开放心态。她可能对传统观念中被低估的蓝领行业感到好奇,并希望通过亲身实践来打破固有认知,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机会。她可能认为在这些被“高估”的白领领域之外,还有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
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她可能认为任何工作都应该得到尊重,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她可能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的选择,更关注自身的工作体验和价值实现。

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其他考量,例如:

就业市场竞争: 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是海归硕士,也可能面临找不到理想白领岗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能提供稳定工作和收入的蓝领岗位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对特定行业的理解: 她可能对某个特定行业(如电商、跨境物流)有深入的了解和兴趣,而这些行业恰恰对仓储管理有极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看待这位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不应简单地用“大材小用”或“屈才”来评价。 这更应被视为一种职业选择的多元化,是对传统职业价值观念的挑战,以及个人对工作意义和生活状态的独立思考和追求。她的选择可能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更务实、更具探索精神的就业观。



什么蓝领岗位需要海归硕士才能胜任?

传统意义上,“蓝领”岗位通常指体力劳动为主、技术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许多蓝领岗位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储备才能胜任。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海归硕士背景才能胜任的蓝领岗位,其“蓝领”属性更多体现在工作的性质和实际操作层面,而非对学历的天然限制:

1. 高端制造领域操作与技术岗位:
精密设备操作员/技术员: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行业,许多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复杂,对精度要求极高。例如,数控机床操作员、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员、3D打印设备操作员、精密仪器操作与校准员等。
技能要求:
海归硕士背景优势: 通常具备扎实的工程学、自动化、材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复杂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规范。
海外先进技术知识: 可能接触过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质量控制体系,能够快速适应和学习国际领先的技术。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学术训练,具备较强的分析、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设备故障和工艺难题。
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与国际设备供应商、技术支持进行沟通时,语言和文化优势尤为明显。

2. 智能仓储与物流管理中的技术操作岗位:
自动化仓库系统操作与维护员: 随着智能仓储的发展,各种AGV(自动导引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自动化立体库等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这些系统的操作、监控、故障排除和基础维护,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
技能要求:
海归硕士背景优势: 可能拥有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理解仓储管理软件(WMS/WCS)、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数据分析与优化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仓储数据,优化库存布局、拣货路径等,提高效率。
系统集成与理解能力: 能够理解不同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方式。

3. 数据采集与分析类蓝领岗位(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结合):
工业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在智慧工厂、智能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需要安装、配置和维护大量的传感器、控制器等物联网设备。虽然是现场操作,但需要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协议。
技能要求:
海归硕士背景优势: 在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深厚积累,能够理解网络通信、数据采集原理、基础的编程和脚本知识。
数据解读与初步分析能力: 对收集到的数据有一定敏感度,能够识别异常数据或潜在问题。
熟悉国际标准与协议: 可能了解一些在特定行业中通用的国际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

4. 新能源及环保技术领域的现场操作与管理岗位:
新能源电池生产线技术操作员/工程师: 如锂电池生产线中的关键工艺环节操作,如极片涂布、叠片、化成、分容等,对精度和工艺控制要求极高。
环保设备运行与监控技术员: 如大型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废气处理装置等的运行操作、参数调整和日常维护。
技能要求:
海归硕士背景优势: 可能拥有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能源工程等专业知识,能深入理解工艺流程和化学反应。
质量控制与安全意识: 对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有高度的认识,能够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
了解国际先进环保技术: 能够对接和学习国际上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

5. 专业性服务中的技术操作岗位:
高端实验室技术员(非科研岗): 例如,在生物技术公司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操作高精度的生化分析仪器、细胞培养设备等,进行样本处理和数据采集。虽然是操作性工作,但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操作态度。
技能要求:
海归硕士背景优势: 生物学、化学、药学、医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能理解实验原理、试剂性质、仪器操作方法。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和细节把控能力,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什么这些岗位“需要”海归硕士?

技术复杂性与前沿性: 这些岗位涉及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往往是国际前沿的,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来理解和掌握。海归硕士的教育背景和国际视野,使其更容易接触和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
数据驱动与智能化: 许多现代化的蓝领岗位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需要操作人员不仅懂操作,还要能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优化能力。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高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操作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质量管理理念和严格的执行能力。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即使是“操作性”岗位,也常常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技术难题,需要具备分析问题、定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而这正是学术训练能够培养的。
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合作: 许多高端设备由国外引进,技术支持和交流也常涉及国际合作,海归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明显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岗位并非“必须”海归硕士才能胜任,而是说,拥有海归硕士背景的人,在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岗位所需的复杂技能和知识方面,可能比普通人具有更强的优势和潜力。他们可以将更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需求。而且,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在权衡自身兴趣、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后,为自己制定的一个长期职业规划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私企”白领”不如国企事业单位仓管或一线操作工,编制就是最大的职业补偿

user avatar

记得大概在2010年前后,社会上掀起过一阵学习小语种的潮流。

那时候的话术是,小语种会的人少,需求多。非常具有竞争力。

进入体制内,可以去外交部,到各个国家的领馆。

到了体制外,也可以去各个外企拿高薪高福利,那时候的外企可是正儿八经的金饭碗,是超越公务员的存在。

结果呢,这批学小语种的朋友大部分都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体制内,除了外交部或者国家部委,哪有什么地方政府真的需要小语种人才?然而外交部一年才招几个人?

体制外,绝大部分外企需要的人才仍然是英语,英语,英语。

正儿八经需要德语或者日语的外企可谓少之又少。

再加上国家间冲突的加剧,地方贸易主义日渐抬头,以及国有企业的兴起,很多外企纷纷选择撤离中国,小语种的毕业生就更难找到工作了。

结果就大部分人选择的了转行,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了语言培训行业当培训教师朝不保夕。

所以,语言从来只是一门工具,如果你选择的语言使用范围和影响程度越大,那么你发挥用武之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你选择的是一门小语言,在不搞科研的情况下,你只能把自己的就业路径搞得越来越小。

这也是很多被中介以欧洲国家留学免学费,可以多学一门语言等等话术被忽悠到欧洲,尤其是德国留学的同学的现状。

所以,不要一看到什么德国名校,又会德语,就默认前途一片光明,事实上,他的就业可能还不如国内的双一流大学。

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看问题描述中写到她会德语、荷兰语、韩语、英语等四种语言。

很多人不知道,德语和荷兰语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属于西日耳曼语系,很多词根,单词,发音,语法都是相似的。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学了德语,就自动会了一半的荷兰语。

再说韩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韩语根本算不上一门语言,他更像是一堆拼音罢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记一下韩语的音标,很快你就能够读出韩语来。

所以说,看似是学会了四种语言,其实就是德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罢了。

其中主修的德语还是一门小语言。

而且,会一门语言和精通一门语言,以及能用这门语言工作都是几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有个朋友在德国读博士,在德国待了三年,将近四年,仍然处于听得懂,但是不怎么说得出口的状态。

再说说语言的专业性,比如法律行业,就算你通过了英语专八,你也基本上看不懂英文合同和法条。

别说你一个外国人了,就算你是一个没学过法律的正星条旗老纽约人,我丢给你一份州法院的财产法判例,你也看得云里雾里。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英美法系中有相当多的法律术语,都是拉丁词汇。

查牛津字典都查不到,你只有翻这本超贵的词典才查得到。

而保留这些词汇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一般的人看不懂。

强行拉高这个专业的门槛,凸显律师的价值,让你觉得你的律师费花的很值。

不扯远了,所以我们翻译下来,这个女生大概率是会德语,但是什么程度不清楚。会英语,但是不够专业。

本科学的是语言类,没有辅修任何专业的双学位。

研究生修读的是物流管理这种非硬核工科学科,而且没有本科基础。

在德国学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和国内的相关文件政策和实际情况配套。语言优势在这个专业领域,完全无法发挥。

这种情况下,还能找到阿里系下面的一个不错的岗位,我只能说。

这个舆论真的不应该是她委屈了阿里,而是阿里给了她一个机会。

user avatar

前一阵子关注过某总部位于美国的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招聘。

该公司几乎所有的材料工程师岗位,最低学历要求都是本科。但是突然发现该公司所有的招聘中,有一个材料工程师,最低学历要求竟然是博士。

当时就觉得很诧异,于是把这个职位和其他材料工程师的职位内容做了个对比,发现岗位职责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最低要求博士学位的岗位是在西安招聘和工作,而其他要求本科学位的岗位是在美国加州招聘和工作。

至于为什么不在加州呆着,要回西安卷,那大概就是另一个和本题无关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