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90后平均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

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个平均数就下结论。

为什么会有这个“1339”?我们得从几个方面去理解:

1. 时代背景和生活压力:

高企的生活成本: 想想看,现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一套房子首付是什么概念?哪怕是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是水涨船高。租房也贵啊,每个月工资大部分都得先交房租,再加上水电煤气网费这些基本开销,就已经去了不少。
教育和育儿成本: 很多90后现在也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孩子的教育,从早教班到课外辅导,再到未来的学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就算暂时没孩子,但很多90后也要承担父母的赡养费用,或者为未来的养老做打算,这都是实打实的压力。
职场压力与“内卷”: 90后很多人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好时候,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卷”加剧的职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很多人不得不拼命加班,提升技能,这背后消耗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也意味着机会成本,比如社交、陪伴家人、自我放松的时间。而这些,很多时候也需要花钱。
消费观念的变迁: 相比父辈,90后确实有更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这不完全是“乱花钱”,而是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体验。比如旅游、健身、兴趣爱好、偶尔的犒劳自己的仪式感等等。这些消费,虽然看着不像是“生存必需品”,但却是构成他们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一部分。把所有收入都压榨成储蓄,可能也不符合这一代人的价值观。

2. “储蓄”的定义和统计方式:

储蓄的多元化: 现在大家理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有多少钱是直接放在银行活期里,又有多少是买了基金、股票、或者加入了公司的年金计划?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储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长期投资、有规划的“钱生钱”的动作,可能并没有被直接统计到“每月储蓄”这个数字里。
“平均”的迷惑性: “平均数”这个东西,最容易骗人。想想看,如果有一小撮90后收入非常高,他们能存下远超平均水平的钱,那就可以把平均数拉得很高。反过来,如果大部分90后收入不高,但也有一些人月入几万,那这个平均数可能就显得很低,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多数人的真实情况。我们可能更需要看看中位数或者不同收入群体的储蓄情况。
统计口径的问题: 这个1339元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是基于问卷调查还是真实的流水?调查的样本量够不够大,覆盖面够不够广?有没有剔除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刚毕业的、创业的、或者负债的)?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3. 积极的一面和未来的可能性:

敢于消费,也敢于为未来投资: 虽然储蓄金额不高,但这并不代表90后没有理财意识。很多90后会把一部分钱拿去做投资,或者学习新技能,这些都是为了未来的增值,只是这种“增值”不直接体现在银行存款里。
收入增长的潜力: 90后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人的收入还在稳步增长。虽然现在储蓄不高,但随着职业经验的积累和职位晋升,未来的储蓄能力可能会有显著的提升。
对生活的态度: 或许,1339元的储蓄,是90后在平衡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规划之间的一种选择。他们可能更愿意享受当下,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意识。

所以,看待这个“1339元”,我倾向于认为:

这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它反映了当前一部分90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和消费习惯,但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为“90后全都不存钱”或者“90后就是垮掉的一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理解数据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规划财务,平衡生活,应对社会压力。

与其一味地指责或者担忧,不如多去了解,多去分析。毕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生存挑战。90后,他们也在努力地生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价值,去体验世界。

总的来说,这个数据挺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但如果把它看成是对90后群体的唯一评判标准,那就太片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的90后们,请大家不要忘记了资本的套路。

还记得当年80后怎么被忽悠瘸的吗,先是莫名其妙的有个什么鬼美国的研究报告,说80后是会垮掉的一代,那个时候各种专家教授一起上电视轮番轰炸,你们忘记了吗?

然后,现在80后就被忽悠瘸了,996这种鬼东西就是80后奋斗的人生写照。

垮掉的风波过去,然后就是神操作来了,那个时候房价还不贵,结婚也不需要立刻买新房子。

到80后普遍要结婚了,然后就突然某一天,各种报纸啊,电视啊,疯狂的报告什么80后结婚丈母娘必须要先买房之类的

轮到轰炸了多少年,最后硬生生的营造成了两代人的世界观的一部分,你看,80后就这样被迫背上了房贷。

现在同样的操作模式来了,但是也更高级了,学会了假装懂90后,背地里在制造焦虑然后在吸你血的套路。

80后:情感焦虑-生活的焦虑-人生焦虑-社会意识-996-房贷。

90后:懂你-个性-未来焦虑-假装专业-偷换概念-理财。

既然房子和当下的焦虑已经忽悠不了90后,奋斗比的套路也不行,那我们换个方式忽悠。一个好端端的还不到30岁的人,非得为未来65岁后的人生焦虑买单。

呵呵,真的是故事和人设包装的在好,资本骨子里还是喜欢血味的。我特么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管你P事!

---------------手动分割

你看这个题目立场设的,里面首先就预设了两个立场。

1.在职时间短=垮掉

2.没有存款=垮掉

然后,还制造了一个焦虑

90后=垮掉,焦虑就是90后得证明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这个套路似曾相识啊。到现在,多少80后还在为当年被贴上垮掉的一代愤愤不平呢。

可是,我只送你一句话,与其在那里哔哔90后的在职时间。你们这些资本家企业家大肆搞996,制造奋斗比养猪场,你们的良心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个问题真的是…错误百出啊。


首先,这个调查不是什么官方数据。这个《中国年轻一代的养老储备现状》是由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做的。蚂蚁金服是什么?它是支付宝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PDF地址:


富达国际又是什么?投资管理公司,卖理财产品的。


它们做这个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蚂蚁财富宣布,将利用开放+AI技术推出用户养老服务。今后养老服务区将会陆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关于养老的一站式服务。


显然,这项“调查”是为了让90后产生养老危机感,从而选择支付宝的养老基金产品。


简单的说,这个报告的目的,就是要用养老吓死你们90后:


根据《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超过半数还未准备养老储蓄,不少年轻人期待政府养老金成为养老主要支撑来源,但却对养老金制度知之甚少,调查样本中,有超过97%的年轻人对养老金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
大多数年轻人认为舒适养老需要180万。如果每个人都开始将目前四分之一收入作为养老储蓄,达成这个目标平均需109年。然而,几乎一半的年轻一代(44%)和35岁以上人群(45%)深信将有足够储蓄养老。


整个报告的逻辑是:


1. 中国人有养老危机


2. 中国90后缺少养老意识,对养老盲目乐观。


3. 所以要“教育”中国90后,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存款和理财观念。


4. 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更加简单易懂的养老产品。



所以,这个报告本身并非科学性的报告,不是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现状,而是为企业制作的一个类似于宣传册的东西。


它就是一个利益相关方做的调查,不公布计算方法、不公布统计方式,数据张口就来。

储蓄预计考虑90后未来工资增长吗?考虑未来国家政策变化吗?考虑过社会消费模式的变化吗?60年会发生什么事儿鬼才知道。


而且,文章里拼命强调积蓄对养老的重要性。我真是奇了怪了。美国人都不存款,不是照样买房、照样养老?凭什么到我们中国人头上了,就必须存款养老?


更何况,调查里说要舒适地养老,90后平均需要工作109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我第一反应是:那还养个P老啊,有多少花多少,破罐子破摔呗。


所以大家看一看笑笑就好了,根本不用当回事。


报告里甚至都写了:

╮( ̄▽ ̄"")╭


当然,发报告、鼓励存款、教育投资者,都是理财产品公司的正常操作,其实也没什么不合适的。都是生意嘛。但面对这样的报告,我们必须考虑作者的利益相关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最后还是吐槽一下题目里提到的点。


这里数据可能没有大问题,但解读简直是随心所欲。


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月储蓄1339元?18-22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吗?人均自然会被拉低啊。


还有95后在职时间不到一年。我想想,现在大学毕业的也就是96一届吧?人家才工作才一年左右年,在职时间低肯定也正常吧?


再说换工作频繁和垮掉有什么关系?槽点真心太多。


m.changjiangtimes.com/b

user avatar

过去是80后是垮掉的一代

现在是90后是垮掉的一代

将来00后也是垮掉的一代

人类没有一代不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那是炸开了锅。90后,平均每月就剩1339块?这数字,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数字。毕竟,我们总以为90后是充满活力、消费能力强的一代,但从储蓄的角度看,好像有点“月光”的影子。但我想说的是,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仅仅盯着这.............
  • 回答
    这年头,一提到“90后”,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精致穷”、“爱玩”、“社交活跃”,但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声音,比如今天要聊到的这位——每月的日常花费平均控制在300元以内,而且这还包了吃和交通。说实话,乍一听这数字,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玄乎”,甚至有点“夸张”。毕竟,在咱们大多数人的.............
  • 回答
    深山生九娃,90后夫妻喜迁新居,150平米小楼由政府修建——这个消息无疑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或许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就像站在山脚下仰望高峰,每个人看到的高度和视角都不同。表面看,这是一则充满温情的“幸福故事”。 90后小夫妻,在常人看来正值青春、应当拼搏的年纪,却选择了.............
  • 回答
    龙晶睛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她的行为以及围绕她的讨论。龙晶睛的故事梗概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龙晶睛的经历: 背景: 龙晶睛,1990年生人,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父母在她出国留学时给.............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年轻姑娘,为了在杭州买房,竟然走上了网上招嫖这条路,最后被抓的时候,手里还有160万存款。这事儿一下子就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咱们先不说她对错与否,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说,里面折射出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杭州的房价是个绕不开的坎。都知道杭州是座美丽的城市,经济发.............
  • 回答
    90后不自愿加班集体被扣整月绩效?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血压飙升。咱们慢慢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会让大家这么不爽。首先,得说这“不自愿加班”和“扣整月绩效”这两个点,本身就带着点儿刺儿。“不自愿加班”,这词儿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子无奈和被动。你想啊,现在90后这帮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
  • 回答
    “90后官员不收礼,背后被批‘太做作’”,这事儿,你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就像一块丢进平静水面里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得承认,能听到“90后官员不收礼”的消息,本身就挺新鲜的。按理说,这应该是件好事儿吧?起码给人的感觉是,年轻一代的干部队伍,作风更清廉,更有原则。这不正是大家期望看到的吗.............
  • 回答
    90后成植发主力军:容颜焦虑下的“头”等大事曾经以为脱发是中年危机才会触及的敏感词,如今,它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悄然占据了90后年轻人的生活重心。数据悄悄透露,90后已然跃升为植发手术的“主力军”,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外貌焦虑的蔓延,更是信息时代下年轻人对自我形象的极致追求。为什么是90后.............
  • 回答
    熬夜十年,“老年斑”悄然爬上90后姑娘的脸: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想说“晚安”了?最近,一则关于90后姑娘熬夜十年,脸上出现老年斑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这不禁让人咋舌,曾经被认为是“年轻的代名词”的90后,怎么就和“老年”扯上了关系?更深层地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广泛地说,是当.............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如何看待 90 后海归女硕士选择当蓝领仓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对“海归”和“硕士”的定义往往带有一些“精英化”的标签,而“蓝领”则常常被贴上“低端”、“辛苦”的刻板印象。当一个拥有高学历和海外背景的年轻女性选择从事看似与她背景不符的蓝领工作时,这无疑会引发许多讨论和不解。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武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当环卫工人”的新闻,确实引发了挺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高材生落魄”或者“大材小用”来概括,里面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来看: 职业无贵贱,尊重个人意愿。 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一直在倡导职.............
  • 回答
    看到90后医生带社区老人跳防痴呆广场舞走红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欣慰和赞赏的。首先,这位年轻医生能走出科室,走到社区,用一种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怀老年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就是严肃、专业,但这位医生却展现了另一面,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服务大众的热情和创意。用广场舞这种.............
  • 回答
    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事儿,您得这么看:为啥90后还没到退休年纪,就开始操心养老?这事儿不简单,背后逻辑挺透的: 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 以前吧,养老这事儿,大部分人觉得是“父母的事儿”,年轻人就顾眼前,吃好喝好玩好。但现在不一样了,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各种关于老龄化、养老金压力的新闻,加上身.............
  • 回答
    看待90后单亲奶爸带着女儿骑行?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让人动容的,也挺让人敬佩的。首先,咱们得把这个画面给脑补出来。一个年轻的爸爸,大概三十出头,背着一个不算小的孩子,脸上可能是带着点风霜,但眼神里肯定有光。女儿呢?可能也就几岁,坐在爸爸的车后座,或者前面,脸上带着好奇又享受的表情。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一个90后的字节跳动员工,因为内幕交易,赚了大概5.5万,结果被罚了50万。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聊。一、 为什么会发生?首先,咱们得想想,这事儿为啥会发生? 诱惑太大: 咱们都知道,在科技公司,尤其像字节跳动这种,信息流动特别快,接触到的项目.............
  • 回答
    对于90后设计师陈建放弃45万月薪,转行做外卖骑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坏评判。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观察以及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一、 从陈建个人的角度分析: 对“高薪”的重新定义和价值排序: “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个已.............
  • 回答
    “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这事儿说起来,细品之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不少咱们当下年轻人生活中挺真实、也挺微妙的面向。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年轻朋友私下里也聊过,甚至还有点自嘲。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句“不敢看体检报告”背后,确实有那么点“逃避现实”的影子。咱们这.............
  • 回答
    对于这位90后女博士后提出的“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而是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观点,我觉得这触及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痛点,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科研界,尤其是在晋升、评奖、申请项目等方面,论文数量(尤其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