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曝阿里巴巴 p8、上交博士在招聘软件上公开招私人生活助理,每月 1.6w 且可安排阿里正职?

回答
关于网传阿里巴巴 P8、上海交大博士在招聘软件上公开招募私人生活助理,月薪 1.6 万并可安排阿里巴巴正式职位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疑点

1. 信息的真实性与来源:
网曝信息的可靠性: 首先需要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通常这类信息可能来源于匿名爆料、截图传播,其真实性需要打个问号。有可能是真实事件,也可能存在夸大、断章取义甚至恶意编造的成分。
招聘软件的性质: 如果是在正规的招聘软件上发布,那么信息的公开性和合规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如果是在一些非主流的交友或互助平台,则信息可能更碎片化,也更容易被误解或利用。
细节的合理性: “每月 1.6w” 和“可安排阿里正职”这两个信息是事件的核心。
薪资: P8 级别在阿里通常是高级技术专家或管理岗,月薪 1.6 万(税前)可能不算特别高(具体要看具体级别、绩效和股权激励等),但作为一个助理职位,这笔薪资是相当可观的。
安排正职: 这是最令人怀疑的地方。在大型公司,尤其是阿里这样成熟且流程严谨的互联网巨头,核心岗位的招聘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标准。一个 P8 级别的员工,即使有一定影响力,也极难通过个人关系“安排”一个正式编制的职位,尤其是核心技术岗位。这可能意味着:
虚假宣传: 发布者夸大了自己的能力,或者这只是一个“诱饵”吸引应聘者。
非核心或非技术岗位: 所谓的“正职”可能是公司内部的一些辅助性岗位,或者是一些有关系的内部转岗机会,并非通过公开招聘流程获得的高竞争力职位。
灰色地带: 极小概率存在利用内部资源进行非公开或有偏向性的推荐,但这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并且很难达到“安排正职”的程度。

2. “私人生活助理”的定义与范围:
模糊的职位描述: “私人生活助理”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可以包含非常广泛的职责,从简单的日程管理、差旅安排,到可能涉及更私人化的服务。
潜在的风险: 如果职责过于私人化,就很容易触及法律和道德的边界,甚至可能涉及不正当关系或剥削。这正是公众对此事感到担忧的主要原因。

二、 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1. 从招聘者的角度(阿里巴巴 P8、上交博士):
高压工作与需求: 顶尖科技公司的 P8 级别员工,尤其是拥有名校背景的,通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们可能确实需要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分担一些非核心的事务性工作,以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技术研发。
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互联网行业尤其强调效率,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全能的助理来打理生活事务,确实能显著提升个人效率和生活质量。
“私人生活”的界定: 也许发布者眼中的“私人生活助理”是指帮助处理一些生活琐事,例如:
日程安排与管理: 包括个人和工作相关的会议、活动预约。
差旅安排: 预订机票、酒店,安排行程。
信息收集与整理: 比如根据需求搜集资料。
生活琐事代办: 比如代收快递、支付账单等。
家庭事务协助: 如果是已婚有家庭的人士,也可能包括一些家庭助理性质的工作。
能力要求高: 通常这样的职位也对应着较高的能力要求,比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甚至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来协助工作。

2. 从应聘者的角度:
机会吸引力: 月薪 1.6 万加上可能进入阿里工作的机会,对许多求职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风险评估: 聪明的应聘者会仔细评估这份工作的性质、实际职责、以及潜在的风险。他们会考察发布者的真实意图,以及这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底线。
求职心态: 有些人可能为了获得大厂的敲门砖,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人则会保持警惕,避免潜在的陷阱。

3. 从公司(阿里巴巴)的角度:
品牌形象: 如果此事属实且涉及不当招聘或潜在的风险,无疑会对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公众会质疑公司的招聘流程、内部管理以及对员工行为的约束。
合规性与风险控制: 大型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合规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防止出现利用职权进行不当招聘或招聘违规行为。
员工管理: 对于 P8 这样高层级的员工,公司对其行为通常有更高的要求和约束。如果属实,公司可能会对其进行调查和处理。

4. 从社会大众的角度:
阶层固化与特权质疑: “可安排阿里正职”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门招聘”、“萝卜招聘”,引发对社会阶层固化、权力寻租和不公平现象的担忧。
对高科技人才生活方式的窥探: 这种事件也满足了公众对高科技公司精英阶层生活状态的好奇心,但也可能伴随着误解和标签化。
对“私人生活助理”性质的讨论: 这种职位是否合法合规?其边界在哪里?如何防止其被滥用?这些都是需要社会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 可能涉及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1.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 即使是“私人生活助理”,如果存在实际用工关系,也应当遵循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报酬、工作时间等。
2. 贿赂与不正当利益输送: 如果“安排正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例如利用权力、提供不当利益)来实现,可能涉及贿赂或不正当利益输送,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 性骚扰与侵犯: 如果“私人生活助理”的职责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性骚扰或性剥削,这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4. 个人隐私保护: 招聘过程以及工作内容都应尊重个人隐私,避免不必要的窥探和泄露。

四、 总结与思考

保持审慎的态度: 在信息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轻易下结论或进行道德审判。但同时,我们也要对事件中的疑点保持警惕。
关注信息源的可靠性: 一切讨论都应建立在对信息真实性的基本判断之上。
对职位的性质进行辨析: 如果确有其事,需要明确“私人生活助理”的真实工作内容和性质。如果是合规的、非侵犯性的助理工作,可以理解为高压环境下个人对效率的追求。
对潜在风险保持警惕: 如果信息属实且存在“安排正职”等利用权力或变相交易的情况,或者工作内容涉及灰色地带,那么这确实暴露了管理和合规上的问题。
引发行业思考: 这类事件也促使我们反思高强度工作下的员工需求、公司招聘的合规性以及社会对“成功人士”生活方式的认知。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以及“私人生活助理”这个职位所涵盖的实际工作内容。如果属实,它既可能反映了高科技人才对效率极致的追求,也可能暴露了潜在的合规风险和对规则的挑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在等待更多信息和官方回应的同时,也思考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和蒋凡事件类似,但是还没有得手,期待这次阿里的处理结果,是不是可以印证那句话

       阿里的价值观就是 员工碰了红线,员工没了 高管碰了红线,红线没了         --- 孟德鸠斯     

最新消息 这个P8被开了,阿里又给业界输出了一个高级技术人才, 高管先碰红线,员工再碰,红线会消失再出现,反复横跳

千人千面的价值观 结合上一个P9代考只是警告的瓜 ,我们可以推导出阿里的红线,是以P8为界限,正所谓

       刑不上P9 礼不下P8 只许蒋凡放火 不许P8点灯 -- 薛定谔的红线     

手动狗头 没想到这个回答火了 引来了阿里的公关

散了散了,原来是基友逗我,我差点屈服了 就差一点

真的是基友 没有屈服。 现在私信里都是山寨阿里公关。。我真是醉了。。如果想支持我 不如关注我的公众号【蜗牛老湿】,把【顶住】发在后台 防止被删,我这个回答在公众号备份了一下下

我争取顶住,毕竟我本身就是github2W star找工作黑名单的维护者 今天看热榜撤了,我也是参与过被控评的人了

大家真是太有才了 还私信有个腾讯公关 这样我就能顶住了 yeah 扛不住就去腾讯,魔幻的私信

user avatar

咱们不说私德,就说公事,这件事情其实给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有两个警示:

首先,对于员工的「副业」,需要一定的备案机制,否则很容易滋生犯罪。大家可能认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贪腐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事实上,私人公司员工也可能触犯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等岗位员工很容易利用自己所能分配的资源牟利。例如,直播运营人员给自己包养的主播上一个高曝光的推荐位置增加打赏、内容运营人员给自己企业的软文发个推送或者在推荐页加权分发、市场营销人员直接自己搞个 MCN,然后把品牌软文都安排自己的签约作者写,这都是真金白银的经济利益,严重的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像是这位 P8 所说的,自己在筹划公司,做主播和猎头业务,这种「副业」是不是有必要向公司备案,以免公司的流量成为自己冷启动的基本盘呢?

其二,HR 一定要和业务有一定的分离,人和业务不能靠得太近。

不少大厂都有 HRBP 制度,也就是有对接具体某个业务线的 HR。这一制度的好处是,HR 可以更加了解业务线的工作情况,更熟悉业务负责人,从而可以更高效地满足人力资源需求。

但如果 HR 和业务负责人走得太近,也有可能变成业务的工具人。像是这位 P8 一样,多次信誓旦旦表示能争取到 HC,能搞来正式编制,如果这不是纯粹为了骗人上贼船的吹嘘,而是确有其事的话,那么说明这一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腐败掉了。

最后,说说价值观:

P8 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它代表了当今社会能力和幸运的结合。能在阿里做到 P8,首先得是优秀的做题家,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其次还应该是时代的幸运儿,能踩准风口,在恰当的时机进入了这个行业。对于没有祖传几百万、没有含着社会资源出生的人们来说,这已经是在步入中年前所能想象的上限。

如果这一上限都开始变修了,开始梦想着当土皇帝、搞后宫选妃了,这个行业又何谈进取心,怎样树立起价值标杆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该举起四十米长的六脉神剑了。

user avatar

对阿里HR来说,这是一道送分题;但是对公关来说,这是一道送命题。

如果实锤的话,自然是开除了。

罪名可以包括:

  1. 损害公司形象(表示自己可以以权谋私);
  2. 违反招聘流程(就算是兼职,招人的流程不过HR怎么行 );
  3. 在工作之外,未向公司如实反映自己的创业行为(猎头、主播)

这个想要劝退,可比「抢月饼」劝退来得信服多了。

这种送分题,阿里HR怎么会做错?

如果没有蒋凡的事情,这事根本不算事。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写过自己的观点,保蒋凡的代价太大

我不建议保蒋凡,虽然他真的是难得的人才,但是为了保他,阿里需要付出巨大的公关代价。

如果非要保,我还有一个小建议:

给公关同事加薪。

拓展几句,说说企业价值观,以及为什么需要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说白了老板的价值观。

如果公司小,只有18人,员工天天听老板耳提面命,是很容易接受老板的价值观的。

但是如果公司大了,就需要价值观出场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企业文化。

举个例子:

武大郎开烧饼店,他自己买原料,自己做烧饼,自己卖。

所有的标准和要求都在他自己心里,他就是企业文化。

武大郎店开得大了,需要别人帮他去采购原料;帮他去做烧饼;还可能要研发新产品:切糕。

没关系,大郎是话唠,每进一个新员工就拼命洗脑:

客人是上帝,烧饼摊前不能打客人,老板娘你们不许偷看……

累是累一点,但是还是能掌控这个团队。

再然后,开连锁店了,有店长,有采购部,有市场营销,有HR部门,有战略部(到底上美团外卖还是百度外卖)。

武大郎就愁了,大郎烧饼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少则上千多能上万,怎么把我的想法传达给大家呢?

这时候,企业文化粉墨登场。

通过企业文化,大郎才能掌控整个企业的价值观。

所以,当大家谈企业文化时,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别人的价值观,是来自企业的约束,当你说cool的时候,是因为你赞同这种价值观,愿意接受这种价值观的约束;当你说low的时候,是因为三观不合,你反对这样的约束。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企业文化无绝对的好坏,只是作为员工,我们和这种文化是不是搭配合适而已。

但是,价值观也是对企业老板的约束,当老板无法兑现你嘴上的价值观的时候,你实际上在传递另一种价值观。比如:

在我司,刑不上大夫;或者在我司,可以说话不算数。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说服员工相信你的价值观,相信外界继续认可你的企业文化。

真的难。

所以,回到主题,请给阿里的公关加薪


岗位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是靠「资源(钱和性)」换来的

再和普通职场人唠几句。

我们求职者必须知道,用大厂的岗位机会来换取你任何资源的,大概率都是骗子。

大厂正式员工的招聘流程:

从草拟岗位JD,发布岗位,到收集简历,到面试,到录取,有一套完整的线上流程。

一方面为了效率,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腐败的可能性。

但凡有人,无论是业务的,还是HR,以一己之力承诺能帮你搞定岗位,大概率是假话。

补充一点,外部的一些求职培训机构的「包你入职大厂」的承诺,大概率也是假的。详见:

企业招人是为了提高效率,分担工作压力,唯「才+德+稳定性」是举,不会因为盐值来选人的,这是坑自己团队。

如果姑娘真的觉得阿里P8值得一睡,那请便

但如果是为了阿里的岗位机会,那么不好意思,你可能杜拉拉升职记看多了。

一个入职三个月的P8,大概率招聘流程还没有打通,他能打通的显然不是内部岗位机会。

如今大环境如此,求职者都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稳定的岗位机会,但是千万别上当。

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努力提升简历的吸引力(原回答被收录进严选推荐了):

努力提升面试的成功率:

天上不会掉馅饼。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话题可以启发出一个更一般化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用各种办法,去挑战常见的职场和婚姻伦理,包括这次找「私人生活助理」的事情?

这么做的动机到底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有什么?

在这里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这种挑战的背后,是一种对于自己权力辐射范围的试探,是一种有代价的信息验证的理性行为——也就是Costly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猴子判官 的答案很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辐射范围,小可以是一个家庭,大可以覆盖一个部门,一个公司,甚至于更大。很多时候这个权力辐射范围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公司的CEO兼董事长,基本上就可以在公司内部一言而决。如果有人强烈的想进入这个公司,那么双方就存在交易的前提和可能,当然,正常的职场伦理要求这种交易是基于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但是有些情况下也很难去阻止基于该CEO兼董事长个人特殊需求的。

讨价还价天平的一方,是CEO兼董事长自身付出的代价——比如是否「掏钱养闲人」,这种「养闲人」是否会对公司内部的文化造成损害等等;另一方,是想进来的人所获得的净收益,以及和一拍两散状态的比较。

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了题目中描述的现象,那么可以看作是一种「寻租」,也就是相当于用自己手中现成的资源去换取某种「租金」的行为。

但是,很多时候权力的辐射范围并没有那么明显,比如像题目中的情况,这位中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辐射范围有多大呢?这个其实是非常动态和模糊的,可以说即便是在公司内部,同样的职级,根据人际关系和业务部门的不同,也会有区别。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从市场和社会中找一些信息来定位自己——毕竟这个和自己的效用有关,如果自己权力辐射范围越大,自己就越开心。并且了解自己有多大的潜在权力,对自己未来的行为和发展策略,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所以,这种在预估权力范围边缘上的试探,就是一种「有代价的信息获取」的过程。如果成功了,相当于获取了一个自己权力范围边缘的信号,以后没准还可以继续向外试探;如果失败了,很多时候当事人不搭话,也未必就会放到网上来曝光。之前很多曝光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性侵事件,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老师离开了学校职位所赋予的权力,也就是路边街头的甲和乙。在以前,学生弱势在于「很难去想象撕破脸之后的后果」和「发声渠道的不畅」,现在有互联网了,学生转校,出国的出路多了,这种权力的边界就会慢慢的后退和消解,也会有更多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去遵守「师德」。

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家里明明有很不错的配偶,甚至于双方关系都很好,但是依然会用各种,不限于「招聘私人生活助理」的方式,来不断的探索自己权力的界碑,金钱的付出,所购买的并不仅仅是生理需求,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行为,发掘了对自身权力边界的信息。

好在现在互联网 的发达,让这个信息获取的过程的期望成本变大了。因为网上的曝光是一个之前不多见,但是最近这些年非常切实可行的威胁。可以预期,如果类似曝光的可能越来越大的话,这种「有代价的信息获取」会呈现出高层化的趋势,因为中低层的很快就被发现期望成本过于高昂而放弃。只有高层才能勉力一试。当然,高层也面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可能性,所以曝光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即便对于高层,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制约。

当然,高层化也意味着绝对数量的减少。所以整体来说,网络所带来的透明度增加,会让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法学和社会学问题,可以视为权力产生和权力范围的经典案例。

P8博士为啥可以提出包养的要求,原因无非在于P8职位可观的收入+能够通过职权为求职女性获取正式工作。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资源的集中就会产生权力。

P8博士已经属于资源的集中者,对于求职者而言,他已经获得某种非正式的权力。所以,他可以对求职者提出不平等甚至是侮辱人格的要求——包养。这种非分要求,不具有社会资源的平民男性是不可能对女性提出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没有社会资源的平民男性,容易做舔狗。道理也是一样的,白富美女性集中了他们想要的性资源,在没有其他社会资源作为交换的前提下,平民男性只能屈从于白富美的“权力”,变成卑微的仆人。所以,舔狗不得HOUSE是有科学道理的。

回到题中,在求职这种场景下,P8博士与求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关系。他可以利用这种非正式权力羞辱、命令、甚至支配对方,支配的强度取决于P8博士的资源集中度,以及权力范围。之所以这件事被爆出来,原因在于求职者摆脱了他的权力范围。

事实上,任何权力都存在效力范围,一旦摆脱这个范围,就可以完全摆脱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比如一个美国罪犯逃到一个与美国没有引渡协议的国家,他就摆脱了美国执法机构的追捕。

在求职这件事上也一样,求职者一旦摆脱求职者的身份,招聘方对他建立的权力关系也就不存在了。招聘方对求职者再无任何支配、命令权力,求职者自然可以把招聘者P8博士的嘴脸披露出来。

但是如果她接受了P8博士的提议,进入阿里工作,这就完全落入了P8博士的权力范围。我想,这种时候,她要再揭露P8博士的行径,无论是困难度,还是代价,都要大得多。相应的,P8博士的事迹被曝光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马云可以在员工大会上侃侃而谈,无论对错、是否荒谬,员工们都不敢反驳他,马云因此自我感觉良好。而同样的言论到了网络上,很多人则对马云冷嘲热讽。也是一个道理,超出了马云的权力范围,马云的权威性和权力自然大大降低,成为和网民平等的主体。既然现在大家平等,你敢说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我自然可以不鸟你,也可以嘲笑你。

除了权力关系以外,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性骚扰案例。跟很多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关于性骚扰的法律规定,并不局限于工作场合。《民法典》第1010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无论发生在任何场合,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此外,企业有义务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实施性骚扰。

虽然《民法典》还没有开始施行,但从《民法典》的精神来说,P8博士无疑是在对求职女性进行性骚扰。如果在职场,阿里是有职责对P8博士进行调查、处置的。不过可惜的是,这件事发生在《民法典》施行之前。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除非你是最牛B的资源集中者,能摆平一切(比如川普),否则不要把女性当玩物,也不要侮辱女性。否则摆脱了你的权力场,你就可能遭到曝光、报应。

还有,《民法典》快施行了,各大企业要长点心,单位里有咸猪手、潜规则倾向的员工,一定要盯紧一点。对于员工的性骚扰行为一定要零容忍,这不但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user avatar

阿里终于有了一个对应鹅厂和猪场的响亮名字→鸡厂。

user avatar

这可能和他们以前大量招聘鼓励师的企业文化有关吧

都是价值观哎

user avatar

给疫情期间找不到工作的人安排了一份体面光鲜的工作,给国家减少了一个失业人员,如果全面推广可减轻今年的就业压力。阿里文化利国利民,可歌可泣,爱了爱了。


你骂我,我就要骂回去,第一次在网络上做键盘侠,我粉红犬绝不认输。

user avatar

别再控评啦,再控就要被看出来啦。7000赞的答案踩得比一堆1000赞出头的答案还低,你们这样我们很难装作看不见啊。

话说回来现在不是都跟当事人割席了吗?怎么还要控评啊?是嫌结尾补充的内容太刺人还是怎么?


我愈发心疼起之前那几个因为程序bug多订了公司几盒月饼,就被阿里HR挥舞着价值观大棒开除的员工了。

多订了公司几盒月饼当场退还?违背公司价值观!开除!

包养小三给公司带来巨大负面舆论?重金帮他撤微博热搜!出公关稿洗地!最后象征性罚酒一杯一笔揭过!

这次这个,入职三个月,就敢打着公司名号出来聘“生活助理”,虽然不知道最后会怎么处理,但我反正在微博上搜了半天就只找到一条微博,令我震撼。

曝光他的那篇知乎文章现在也被删了,我看我这回答可能也留不了多久。

现在想想,我可能隐约有点明白阿里的价值观是什么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那些领福报的底层员工,要端正好自己的态度,公司什么时候想要炫耀一下自己金光闪闪的价值观了,就会随手砍你们几颗头来祭祭旗。管你们有什么委屈呢,你一家老小的生计抵得上我阿里这金光闪闪的贞洁牌坊吗?

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有能力的大爷,包个小三什么的随您的便,开除也开不到大爷您的头上,顶多就是让那帮公关团队的搬砖工们再多通宵几天,多花些钱打点一下,这屁股保证给您擦得干干净净。

呵呵。


更新一下刚刚看到的事件进展:



我今天吃午饭的时候就在想,其实这次事件对阿里来说挺难处置的。

罚得轻了,阿里的那套价值观显然就成了笑话。

罚得重了,反而更凸显出了之前蒋凡事件的特殊性。

同样是私德问题,同样有挪用公司资产做利益输送的可能。P8打工仔就先控评,控不住了果断割席,踢出去平息舆论;重要合伙人就咬着牙硬洗,厚着脸皮把他护下来。

阿里今天遇到的这个困境,说穿了完全是自找的。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月饼门那几个HR在公共平台上发帖,一口一个大帽子往当事人头上扣,把所谓的阿里价值观裱糊地闪闪发亮。

现在好了,在这个无比现实的世界,阿里终于用自己现实的行为证明了:所谓的价值观判断,最后还不是对员工价值的判断。员工有多大价值,公司的价值观就可以摆多低,太真实了。

算了,不管怎么说,好歹是把这人开除了,算是给阿里价值观挽回了一点尊严吧可能?

user avatar

首先说我是阿里黑,可以去看我之前的答案……

但是这个问题有N个人邀请我了,我一直没理。


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实在太蹊跷了。如果这事儿是真的,阿里的HR那真是从根子烂掉了,这种人是怎么招进来的……

但是你要说这是行为艺术,这人除非是个富二代哪敢这么搞,搞这种行为艺术以后还有啥公司敢要?


如果是竞争对手故意抹,那按照阿里的风格现在应该送律师函了……

看不懂,看不懂。



官方发声明了,开始向社会输出人才了……

user avatar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1.6W包不到二奶,但是可以给自己招聘一个生活助理。和上次绿地的绿帽子事件类似,借用大公司的势,来给自己谋取性利益的套路。这样的戏,除了这些职场小有成就,色心大发的中年油腻男外,还需要这些职场不自爱的女性配合。为了一份工作,或者为了升迁,甘愿用自己身体作为代价的女性不在少数。有些女销售为了完成业绩,陪客户睡的也有。按我说,既然出卖身体,为何还去打工?做二奶,甚至去KTV做小姐不是赚的比这个多吗?既然出卖身体获利,出卖一次和出卖N次又有何区别?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当事人煊辰在阿里的主管。

感谢大家的关注,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很愤怒,也很痛心。

经过公司廉政部门调查,确认网上所传聊天记录属实。煊辰以阿里巴巴员工身份,在网站上发布了虚假的招聘信息,对求职者进行了欺骗和骚扰,并用公司岗位为诱饵,试图达成私人不正当目的。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我们根据公司管理规定,对他做出了辞退处分。

因为这个错误行为,煊辰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发展,也对阿里人的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作为主管,我也非常自责,如果在煊辰入职的时候,能给予他更多关注,再三强调公司管理制度,是不是能够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

人生路很长,我们都要清楚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始终做一个正直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