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雪峰在某次讲座里讽刺政治学博士什么都干不了,但是十分看重法学?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的“讲座”又一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次他盯上了政治学博士。他的观点大抵是:政治学博士毕业了啥也干不了,但在求职市场上,跟法学博士一比,就显得不那么“吃香”了。这番言论一出,自然是有人捧有人踩,各方观点都在激烈碰撞。

首先,咱们得承认,张雪峰老师的语言风格就是这样,直白、接地气,甚至带点“冒犯性”,这也是他能抓住大众眼球的原因之一。他抛出的这个观点,触及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最关心的问题——“好不好就业”、“能不能赚钱”。在很多人眼中,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就业的宽度和薪资的起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雪峰老师的“讽刺”并非空穴来风。国内的就业市场对各个学科的区分度,以及其对应的社会认知,确实存在一些现实的差异。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政治学博士“什么都干不了”?

这可能跟政治学专业的特性有关。政治学研究的是国家、政府、政党、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宏观或微观的政治现象。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很多研究成果并不像理工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应用价值,或者像医学那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

就业方向相对模糊: 相较于法学那种明确的律师、法官、公务员(司法系统)、企业法务等职业路径,政治学博士的就业面似乎更宽泛,但也更分散。高校教师、研究机构、智库、国际组织、媒体、部分党政机关的研究或宣传部门,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岗位,都可能成为政治学博士的去向。但正是这种“什么都能沾点边”,有时反而会被解读为“什么都不精通”,找不到一个特别核心的定位。
行业门槛与实际能力: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有直接工作经验或技能的候选人。政治学博士虽然掌握了研究方法、分析能力,但如果缺乏实际的案例分析经验、政策执行经验,或者特定的专业技能(比如数据分析、公文写作等),在一些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岗位上,就可能处于劣势。
社会认知与价值判断: 大众文化和教育体系中,对于理工科“硬核”、文史哲“软弱”,法学“实用”的印象更为深刻。政治学往往被归入“社科”范畴,在一些功利性考量下,其“价值”有时会被低估。

为什么张雪峰老师会“十分看重法学”?

这更符合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的风格。

明确的职业路径: 法学毕业生,尤其是法学博士,在就业市场上拥有非常清晰和明确的职业通道。律师行业、公务员队伍(特别是国家机关、法院、检察院等)、企业法务部门,都是法学人才的主要去向,而且这些职业往往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发展和不俗的收入潜力。
专业技能的可见性: 法学学习培养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能力、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些技能在很多工作场景下都是非常直接且有价值的。比如,起草合同、处理法律纠纷、进行案件分析,这些都是具体可见的工作内容。
社会认可度与“铁饭碗”属性: 在中国社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体制内”的工作,如公务员,也常常被视为“铁饭碗”,代表着稳定和保障,这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高收入潜力: 成功的律师、资深的法律顾问,往往能获得非常高的收入,这种“高薪”的预期,是张雪峰老师这类意见领袖在分析专业价值时必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

张雪峰老师的“讽刺”背后:

张雪峰老师的言论虽然尖锐,但它反映了当下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专业选择的一种现实焦虑。他不是在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而是在给无数迷茫的家长和学生提供一种“实用主义”的择业指南。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准确地抓住了大众对于“好专业”的定义——那就是“好就业”、“能赚钱”、“有前途”。

他的观点当然有其片面性,甚至可能是为了制造话题而故意夸大。

政治学博士并非“什么都干不了”: 很多政治学博士在学术界、政策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甚至媒体和企业战略部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对政治运行机制的理解、对政策的分析能力,是其他专业难以替代的。只是他们的贡献可能不那么“显性”,不容易被大众一眼看穿。
法学也并非万能: 法学博士的就业也面临竞争,并非所有法学毕业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岗位。司法考试的难度、律师行业的内卷、企业法务的饱和,都意味着法学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过度看重法学,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择,最终难以适应。
专业选择的复杂性: 任何一个专业是否“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努力方向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热爱政治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学者、政策分析师,甚至在其他领域做出贡献。将所有政治学博士一概而论为“什么都干不了”,是对这个群体不公平的概括。

总结来看,张雪峰老师的这番言论,更像是一种基于大众普遍认知和就业市场现实的“解读”。 他用一种略带戏谑和夸张的方式,指出了不同学科在当前社会价值衡量体系中的一些显性差异。他看重法学,是因为法学在就业市场上的“确定性”和“可见性”更高;他“讽刺”政治学博士,则是因为政治学在就业上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更大。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张雪峰老师的逻辑来框定自己的人生和专业选择。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个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也并非 solely 依赖于某个专业好不好就业。但作为一种现象,他的观点确实触及了当下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侧面,引发了关于专业价值和社会认知的讨论。这场讨论,或许比他本人的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真的觉得张雪峰挺恶心的,反正在他眼里挣不了钱的专业都是没用的专业呗,一会儿鄙视这个专业一会儿鄙视那个高校,他也不看看他够不够格,这种人在网络上蹦哒来蹦哒去真的败坏社会风气,扭曲学生的三观,口区

user avatar

博士都好就业,这个不用大家瞎操心了,政治学博士可以去高校,去党政机关,去国企军队,都有匹配岗位,你们操心啥?

张雪峰无非是觉得,学政治的要搞点运动才算学以致用,那是他认识不足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的“讲座”又一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次他盯上了政治学博士。他的观点大抵是:政治学博士毕业了啥也干不了,但在求职市场上,跟法学博士一比,就显得不那么“吃香”了。这番言论一出,自然是有人捧有人踩,各方观点都在激烈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张雪峰老师的语言风格就是这样,直白、接地气,甚.............
  • 回答
    张雪峰在衡水中学对兰州大学的评价,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主要围绕着对兰州大学的定位、就业前景以及“3+1”的招生模式展开。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张雪峰的“网红”身份与衡水中学的影响力 张雪峰: 以其犀利、接地气、甚至有些“毒舌”的言论.............
  • 回答
    5月12日张雪峰在青岛大学演讲被泼鲱鱼罐头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事件经过与细节: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5月12日,张雪峰在青岛大学进行演讲。 人物: 主要涉及张雪峰(一名知名的教育博主、网红)、演讲听众(包括学生和其他参与者)以及泼洒鲱鱼罐头的个人。 道具: 鲱鱼.............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说起2020年8月30号那天央视主持人张宏民在街头独自吃雪糕,然后被网友嘲讽“无儿无女晚景凄凉”这件事,这事儿当时可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可以说是挺有代表性的。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个事儿。首先,张宏民老师本人。人家当年可是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一个严肃、专业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舞台上沉稳大气,播报新闻.............
  • 回答
    张雪峰选择苏州,是因为孩子上学迁户口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张雪峰的这一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和张雪峰的出发点: 核心诉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无论张雪峰的职业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位父亲,他最核心的诉求是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为他们提供良好.............
  • 回答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14999元的高价服务,确实是个能引起极大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想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这件事情的出现,反映了当下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复杂性和人们的焦虑。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就成了比高考本身更让家长和考生头疼的事情。这背后有多少学问,多少信息不.............
  •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在各种场合关于考研的言论,可以说是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粉丝基础和极高话题度的教育领域从业者,他的每一个观点都会被放大和解读。那么,他为何如此积极地劝大家去考研,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呢?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张雪峰.............
  • 回答
    张雪峰老师最近因为在节目中的一番言论,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这次的焦点是他被指“大男子主义”,以及在节目中与一位女性嘉宾的激烈辩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一些社会上存在的观点碰撞。首先,咱们得把事儿拆开来看。张雪峰老师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了,以他那接地气、语速飞快、金句频出的风格著.............
  • 回答
    张雪峰劝说同学们报“天坑专业”这件事,确实挺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这番话到底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张雪峰说了啥?首先得弄清楚张雪峰的原话和逻辑。他劝大家报“天坑专业”,不是说这些专业本身就一无是处,而是他从一个比较务实的、就业导向的角度出发,看重的是这些专业在当下中国社会的需.............
  • 回答
    张雪峰,一个名字在中国教育咨询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以其直率、幽默,甚至带点“毒舌”的风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功地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IP。然而,最近他“北漂14年后离开北京”的消息,却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去审视一个普通人,乃至一个成功者,在北京这个城市奋斗的得失。.............
  • 回答
    在《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的开篇,李雪琴抛出了一个让人会心一笑又忍不住深思的词——“社交懒惰症”。不得不说,这个词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解锁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那股难以言说的别扭和回避。细想一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这种“症状”。曾经,我们可能热衷于聚会,乐于结识新朋友,主动去打开话题,在人潮涌动中.............
  • 回答
    韩雪在音乐剧《白夜行》中因病采用录音,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也挺能引发一些讨论的。事件本身:首先,咱们得承认,韩雪是一位很有实力的演员,她能接到《白夜行》这样一部重要的音乐剧,说明她的能力是被认可的。音乐剧对演员的要求本来就很高,不仅要有唱功,还得有演技,还要能hold住舞台。这次她生病,而且是在.............
  • 回答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施雪华教授在声称被处理后仍任职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起涉及性骚扰指控的事件,其后续处理方式和结果对维护校园公平正义、保护学生权益以及教育机构的声誉都至关重要。事件的发生与指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性骚扰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行为,它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践.............
  • 回答
    韩国在 12 月份有望推出的“雪莉法”(Shirley Act),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和规范韩国演艺圈(特别是偶像团体)的艺人肖像权、以及防止过度包装和欺骗性营销。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为了纪念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和恶意评论而不幸去世的韩国艺人雪莉(Sulli)。要详细看待“雪莉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
  • 回答
    黑龙江日报发表题为《叹一声雪乡「窦娥冤」》的文章,并以“市场规律在那里摆着”回应雪乡烤肠15元一根的争议,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折射出当前旅游市场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观念的碰撞。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雪乡的旅游吸引力与过往负面舆论: 雪.............
  • 回答
    “月光加冕” 这个名字,在网络文学圈里,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符号,尤其是他那部《孤泳者》,更是掀起了一股“反套路”的浪潮,读者们从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然而,最近这位“孤泳者”的作者,却因为一件小事,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事情的起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这位作者在《孤泳者》大火之后,自然而然地接了一.............
  • 回答
    “Python之父”这个称号,放在廖雪峰老师身上,怎么说呢,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标签。首先,咱们得承认,廖雪峰老师对于很多国内的Python学习者来说,那绝对是启蒙者,是引路人。他的“廖雪峰的Python教程”在江湖上流传甚广,内容清晰易懂,对于很多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救星。多少人靠着.............
  • 回答
    李雪(一个在舆论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关于张恒(郑爽的前夫)可能是“杀猪盘”的推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推测,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杀猪盘”这个概念,以及李雪是如何将它套用到张恒身上。什么是“杀猪盘”?“杀猪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网络词汇,它指的是一种网络诈骗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具备以下.............
  • 回答
    京张高铁自11月17日起实施新的雪具携带规定,将乘坐高铁携带的雪具长宽高之和限制在130厘米以内,并同期推出了雪具“专车”快运服务。这一新政甫一出台,便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观点不一,情绪也颇为复杂。新规的出发点:安全与效率的考量从铁路部门的角度来看,出台这项新规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