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雪峰在衡水中学对兰州大学的评价?

回答
张雪峰在衡水中学对兰州大学的评价,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主要围绕着对兰州大学的定位、就业前景以及“3+1”的招生模式展开。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张雪峰的“网红”身份与衡水中学的影响力

张雪峰: 以其犀利、接地气、甚至有些“毒舌”的言论风格,在中国教育咨询领域迅速走红。他擅长用生动的语言分析大学专业和就业前景,尤其受考生和家长欢迎。他的观点往往能触碰到大众的痛点和焦虑,但也因此容易引发争议。
衡水中学: 作为中国著名的“超级中学”,衡水中学以其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和极高的升学率闻名,尤其是在向全国顶尖高校输送学生方面。在这里,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未来规划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
结合点: 张雪峰在衡水中学这样的教育高地进行演讲,其言论自然会受到格外关注,因为衡水学子对未来升学和就业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敏锐的判断。

二、 张雪峰对兰州大学的具体评价及核心观点:

张雪峰在衡水中学演讲中提到兰州大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兰州大学的地域劣势和人才流失:
他认为兰州大学虽然是一所985高校,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某些优势学科(如地质学、石油化工等),但其地理位置位于兰州,相对偏远,这成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劣势。
他指出,很多从兰州大学毕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往往倾向于选择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或深造,导致人才的“外流”。这种现象在很多非沿海地区的大学中普遍存在,但张雪峰将其放大,并与兰州大学的品牌效应进行对比。

2. 关于“3+1”招生模式的解读:
张雪峰特别提到了兰州大学部分专业实行“3+1”的招生模式。他将其解读为“前三年在兰州,最后一年去外地(通常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学习或实习”。
他对此模式的评价是,这可能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或者说是为了弥补地理位置的不足,通过提供一个进入发达地区的平台来吸引学生。
他认为,这种模式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一年”的学习机会是否稳定、能否真正对接就业等。他倾向于认为,如果学生最终的目的地是发达地区,那么一开始就选择一个位于发达地区的同等层次的大学可能更为直接。

3. 关于就业导向和现实考量:
张雪峰的教育观非常强调“学以致用”和“就业导向”。他认为,选择大学和专业,最终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经济上的回报和个人价值。
他通过对比的方式,暗示兰州大学在为学生提供“更好就业机会”方面,可能不如一些位于发达地区的同层次大学。他可能会举例说,同样是985,但位于北京、上海的大学,其校友网络、实习机会、企业宣讲会等资源会更加丰富,更容易帮助学生获得好工作。

4. 关于“985”标签的价值稀释:
他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下,仅仅拥有“985”的标签已经不足以保证绝对的优势。大学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校友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等因素,都对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可能在强调,对于那些不了解兰州大学具体情况的家长和学生来说,“985”这个标签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他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

三、 对张雪峰评价的解读与争议点:

张雪峰的评价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兰州大学的“贬低”与“不公”:
支持者认为: 张雪峰的评价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分析,尤其是针对那些以一线城市就业为目标的学生,他的提醒是有价值的。他并非否定兰州大学的整体实力,而是指出了其相对劣势,帮助考生进行更务实的规划。
批评者认为: 他的说法过于片面和刻薄,忽视了兰州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作用。兰州大学在特定学科上的实力是被低估的。他的评价可能对兰州大学的声誉造成损害,并且在很多学生心中埋下了“地域歧视”的种子。

2. “地域论”的争议:
张雪峰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地理位置展开的。这触及了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地域不平衡”问题,以及“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暴露了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实,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流向的普遍关注。
也有人认为,这种将地域作为评价大学首要标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视角,忽视了大学的学术价值和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3. 对“3+1”模式的过度解读:
对于“3+1”模式,张雪峰的解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焦点。这种模式可能对学生有利,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张雪峰的“警示”有其道理。
然而,这种模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有多大,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将所有“3+1”模式都视为“曲线救国”或存在潜在风险,可能过于简单化。

4. 张雪峰的传播方式:
张雪峰以其“直白”甚至“粗暴”的语言风格,更容易获得传播度和关注度,但也更容易引起反感。他的目的更多的是吸引流量和提供“有用”的信息(从他的角度看),而不是进行严谨的学术评价。
他的言论风格,也让很多人质疑其教育理念是否过于功利化,是否忽略了大学的育人本质和学术追求。

四、 综合评价与反思:

客观性: 从纯粹的就业和人才流动角度来看,张雪峰确实指出了兰州大学在地理位置上存在的一些现实挑战,以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孔雀东南飞”现象。他的许多观点与许多学生的实际考量相符。
局限性: 然而,他的评价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地域和就业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大学的长远价值、学术实力、特色学科以及对国家区域发展的贡献。他将“985”的光环与地理位置进行简单对比,可能误导了对大学评价的全面认识。
对学生的启示: 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张雪峰的观点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审视大学的优劣势,特别是与就业前景相关的信息。但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真理,更需要结合自身兴趣、职业规划和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来做出选择。
对大学的启示: 对兰州大学以及其他类似的大学而言,张雪峰的评价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地域劣势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这可能包括加强校友联系,拓展实习就业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以及继续强化特色优势学科等。

总而言之,张雪峰在衡水中学对兰州大学的评价,是一次典型的“流量+观点”的结合。他的话语触及了教育领域中许多敏感且现实的问题,但其评价方式和内容也存在争议。理解这一事件,需要看到其反映出的现实,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片面和功利化导向。这更是一个提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各种声音进行辨析和审视,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山东为例,2020年兰州大学在山东的分数线是600分,上海大学在山东的分数线是598,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数线是594,暨南大学是589。

虽然兰大一直被叫末流985,但即便是末流985的分数,放到北上广,上一个普通或者好些的211也是绰绰有余的。

现实中有没有分数线比兰大高的双非?有。西南政法、西北政法、首都师大、协和医学院、深圳大学等。(说西北政法没有兰大分数高的,可以看一下两校在山东的录取分数,西北政法的确比兰州大学高——虽然后者是中外合作办学,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兰大学历)

当然,如果把所谓的“双非”理解成“非双一流高校”的话,那么在北上广深,除了深圳大学和北语之外,分数线比兰大还高的院校里,没有一所是双非。

张雪峰让人报北上广双非,所持有的理由无非就是一个:就业。言下之意,是北上广读书更有眼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现实中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在北上广读了双非,结果发现就业的确不难,但找个稍微好点的工作就得读研。双非保研到985基本没戏,最后还得考研,这张老师的生意不就来了么?

而且,前往北上广深读双非院校,还必须得保证一点,就是必须你得确定基本不会换地方工作。否则,一旦离开了本地,比如说你一个山东人在北京生活了几年想回老家了,山东用人单位对兰大的认可度,怎么也比北上的双非强吧?比如说在北京分数还不算低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很多非北京的用人单位,甚至都会认为这是个野鸡学校。(没有说学校不好的意思,只是说外地——特别是小城市的很多用人单位没听过,以为是北外的冒牌货)。而兰大,至少还能出现在大部分单位人才引进的名单里。

如果张雪峰真的是“宁报双非不考兰大”还以此为要求来指导自己的亲戚报考,那只能说张老师坑起自己的亲戚来也还不手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